七塔文著

观音菩萨的道场

发布日期:2014-08-30 作者: 达诚(舟山)

 

    普陀山是舟山群岛中的一个小岛,南北狭长,面积约12.5平方公里。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素有“海天佛国”、“震旦第一佛国”、“海上仙山”之称,为观音大士的应化道场。

    普陀山,又作补陀落伽、逋多、逋多罗、补怛洛迦、布呾洛迦、补但落迦、补陀落,译作光明山、海岛山、小花树山等。经典上说,是观音菩萨办道常住之处。《华严经·入法界品》说:“于此南方有山曰光明,彼有菩萨名观世音。”《华严经探玄记》说:“光明山者,彼山树华常有光明,表大悲光明普门示现。此山在南印度南边,天竺本名逋多罗山。此无正翻。以义译之,名小树蔓庄严山。又十一面经在此山说。”《华严经·入法界品》说:“于此南方有山,名补怛洛迦,彼有菩萨,名观自在。”《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说:“一时释迦牟尼佛在补陀落山观世音宫殿宝庄严道场中。”《大唐西域记》说:“秣剌耶山东有布呾洛迦山,山径危险,岩谷欹倾。山顶有池,(中略)池侧有石天宫。观自在菩萨,往来游舍。”《陀罗尼集经》说:“补陀落伽山,此云海岛也。”《慧苑音义》说:“补怛洛迦山,此翻为小花树山。谓此山中多有小白花树,其花甚香,香气远及也。”

    由以上典籍可知,普陀山,山名,可翻译为光明山,海岛山,小花树山等,风光绮丽,是观音大士修道演法之地。

    观世音菩萨,简称为“观音”,梵文为“阿缚卢枳帝湿伐逻”(Avalokitesvara),在中文佛典中,竺法护译为“光世音”,鸠摩罗什译为“观世音”,玄奘译为“观自在”,以罗什的译名“观世音”为通用。但照梵文原义,还可译作“观世自在”、“观世音自在”、“观音”、“现音声”、“圣观音”等。别称“救世菩萨”、“莲花手菩萨”、“圆通大士”。释迦文佛化世之时,在各大乘经中,说到诸大菩萨之处多不胜数,其中在灵鹫法华会上,便有八万多位大菩萨,重要的也有十八位,观世音菩萨是十八位大菩萨之一。

    这位大菩萨之所以与我国特别有缘,主要原因是由于《普门品》的盛行。《普门品》出自《法华经》(鸠摩罗什译)。《普门品》的盛行,最早在五胡乱华时代,北凉武宣王沮渠蒙逊害了一场大病,正当群医束手,百药罔效之际,有一位来自印度的译经法师昙无谶,劝他至诚读诵《普门品》,即可消障除病,使身体恢复健康。沮渠蒙逊遵照昙无谶法师的指示去做,不久,怪病不药而愈。因此,他教令国人读诵,当时还有很多人自动地读诵此经。

    正由于观世音菩萨的悲愿宏深,感应广大,故从历代以来的佛教史传之中,对于观世音菩萨的信仰及灵感事迹,可谓俯拾即是,不绝于书。例如《法苑珠林》、《比丘尼传》、《高僧传》、《名僧传抄》、《续高僧传》、《出三藏记集》、《弘明集》、《观音义疏》、《法华义疏》、《辩正论》、《弘赞法华传》、《法华经传记》、《三宝感应要略录》、《往生集》、《宋高僧传》、《佛祖统纪》、《说郛》、《太平御览》、《金石续篇》等书,均录有观世音灵感的许多记载,后来还出现了以观音菩萨为主题的文学作品,最有名的是一部叫《观音得道》,又名《大香山》的传奇小说。小说的内容,出自《汝州志》。此书在中国民间的影响力极大,其思想在于教导世人仁孝慈悲,不但不违背佛教,而且还有一定的劝善作用。又因为发生在人间的观音灵感事迹,与时日俱增,所以就有人发心,将这些事迹编集起来。初有会稽地方的谢敦和吴郡的陆澄,合撰了《观音验记》,陆皋撰《续观音应验传》,王琰的《冥祥记》,宋朝临川刘义庆的《宣验义记》,清朝周克复的《观音经持验记》,释弘赞的《观音慈林集》等。近人的著作之中,则有慈航法师的《怎样知道有观世音菩萨》(搜于《慈航法师全集》第九册),东初老法师的《救世大悲者》,煮云法师的《普陀山传奇异闻录》。此外凡是有关《普门品》的诸家讲记及注释,都载有许多观音菩萨的灵感事迹。

那么,观世音菩萨的道场在哪里呢?又在何处普门示现度化众生呢?   

我们可在藏经中检阅有关观世音菩萨的资料,根据《悲华经》所载,观音菩萨是西方极乐世界一生补处的法身大士,他是即将继承阿弥陀佛佛位的大菩萨。他在阿弥陀佛因地之时,做转轮圣王之际,是千子之中的第一太子,名叫不,出家后号观世音,他将在弥陀入灭后成佛,号为“一切光明功德山王如来”,那时他的国土叫做“一切珍宝所成就世界”。同时在《大阿弥陀经》、《无量寿经》,以及《观世音受记经》等经典中,也说观世音菩萨是西方阿弥陀佛的胁侍,常住于极乐世界,以阿弥陀佛为师,并辅助弥陀教化。《观无量寿经》中说,观音菩萨在宝冠中,戴有阿弥陀圣像;若有众生愿生极乐,临命终时阿弥陀佛及观音等诸圣众,来现此界,手持莲台,接引往生。由此可知,观音菩萨的根本道场,是在西方极乐世界。

    但是,依照《华严经》的说法,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的过程中,参访的第二十八位大善知识,便是观世音菩萨。说在印度的南方有山,名补怛洛迦,那里住着观世音菩萨。观音菩萨在那里,结跏趺坐,无量菩萨恭敬围绕,聆听观音菩萨宣说大慈悲法。根据这一记载,结合当时释迦牟尼佛宣讲佛法的背景,观世音菩萨的道场,就在我们这个娑婆世界的南印度了。

    而在我国的西藏地区,相传藏族同胞是由观音菩萨的化现所生,在西藏历史上的名王及高僧,也都是观世音的化身。他们认为世界就是一朵莲花,拉萨是莲华的中心,为观音的净土,所以将名王及高僧的所居,叫做布达拉宫。布达拉之得名,是由梵文的补怛洛迦而来的。

    若按照我国一般人的信念和宗教感情来说,观世音不在西方净土,更不在南印度,而是在浙江普陀山。为什么人们会如此认同普陀山就是观音菩萨的道场呢?笔者以为有如下四个原因:

    一、与上述《华严经·入法界品》中所言及补怛洛迦有关。此经又说:“海上有山多圣贤,聚宝所成极清净。华果树林香遍满,众流池沼悉具足。勇猛丈夫观自在,为利众生住此山。汝应往问诸功德,彼当示汝大方便。”还有,善财童子受教向南而行,渐至此山:“见其山岩谷之中,泉流萦映,树林翡郁,香草柔软右旋布地。观自在菩萨,于金刚宝石上,结伽跌坐,无量菩萨,皆坐宝石,恭敬围绕,而为宣说大慈悲法。”

普陀山古木奇石,金沙雪浪,具山海之胜,自然景观独秀;风光旖旎,洞幽岩奇,云雾缭绕,蔚为壮观;华果树林,泉流池沼,林树蓊郁,香草柔软。这和《华严经》中所描述的观音菩萨道场情景十分相似。优美的自然环境,为普陀山成为观音道场提供了依报上的依据。                                           

    二、舟山水路交通的发达。普陀山位于杭州湾东南的海中,西北距上海约140海里,与渔港沈家门隔海相望,气候冬暖夏凉,独特的自然环境有利于水上交通。所以古代我国与日本、高丽等诸国来往,多取此岛为转站,以候风信扬帆。

    史载二千多年前就有人来岛修道、炼丹。尤其汉成帝末年,传梅福避王莽祸,来山择穴隐居,采药炼丹,济民于世,故后人取山名为“梅岑山”。明代高僧弘觉禅师木陈道忞在《梵音庵释迦佛真身舍利塔碑》(塔存普陀山)中说:“补怛洛迦山者,则普门大士化迹所显,以佛菩萨慈悲因缘故,故自晋之太康、唐之大中,以及今之千龄……岁奔走赤县神州之民,至有梯山万里,逾溟渤,犯惊涛,扶老携幼而至者不衰。”是说晋太康年间(280289),附近百姓已经扶老携幼来山礼拜观音大士。鉴真大师东渡,从唐天宝二年(743)始,到唐天宝十二年(753),历时十年。其间,实际扬帆出海的三次都是途径舟山群岛。其中相关的主要有大悲山、下屿山、乘名山、桑枝山、普陀山和曙峰山等大小岛屿。直至最后一次出海,才经舟山群岛北端外缘之嵊泗列岛,抵达扶桑。据南宋隆兴元年(1163)昌国知县王存之《普慈禅院新丰庄请涂田计》载,当时朝山者经昌国(今定海),必歇足普慈禅院。

    无论是漂洋过海的修行者和渔者,还是来山礼佛菩萨的善信,乃至东亚各国通过水路的经贸往来,普陀山得天独厚的水路交通,为信徒礼拜观音大士提供了交通上的便利。

    三、众多殊胜的法缘。元代《大德昌国州图志》载:“(唐大中元年)有梵僧来潮音洞前燔十指,指尽,亲见大士说法,授予七色宝石,灵感始启。”唐咸通四年(863),有日本僧人慧锷,来华求法,在五台山岭头中台精舍请得观音圣像一尊,肩负至明州开元寺。四月,觅得张友信船归国(日本),途经普陀山潮音洞附近,遇大风浪,舟不能行。夜梦一胡僧曰:“汝但安吾此山,必令便风相送。”慧锷醒来把梦境告诉众人,众皆惊异,乃诛茅置像于洞侧,祈拜而去。居民张氏请像供奉于宅,称“不肯去观音”。至后梁贞明二年(916),地方官府在张宅故址建“不肯去观音院”。自此,历代帝王多次赐金扩建普陀山寺院,倡导观音文化。967年,宋太祖赵匡胤首次派人到普陀山贡香幡,开了朝廷供奉之先河。宋元丰三年(1080)诏改“宝陀观音寺”(今普济寺)。1214年,宋宁宗赵扩又赐匾额“圆通宝殿”,钦定普陀山为专供观音菩萨的地方。并根据佛经“补怛洛迦”,更山名为普陀洛迦山,也称为补陀洛迦山。以后,经唐、宋、元、明、清,建起了数以百计的寺庵。至清末,全山已形成388禅院、128茅篷,僧众数千。

    “梵僧燔指”亲见大士现身,是观音菩萨在普陀山最早的记载;慧锷大师赍观音圣像东去受阻于普陀山,是该山与观音大士最直接的法缘;历代皇室官宦的支持,对观音大士道场的定位起到引导鼓励的作用;文人雅士和高僧大德的朝拜并留下有关观音菩萨的珍贵的诗词、和书画墨宝,客观上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自然,原来的梅岑山也就易名为普陀山了。

    四、神奇的感应事迹。从普陀山开山建寺开始,就记载了菩萨显化感应等种种神奇异事。翻开新旧《山志》,这种记载俯拾皆是。从某种意义上说,普陀山佛教的历史,就是观音大士在中土弘化实践的过程。 

    那么,观音菩萨的道场到底是在南印度?在西藏?还是在普陀山?其实,这个问题已不重要。因为观世音菩萨圣号“观自在”,其化现会因机缘的不同,观察众生的需要,而自在地到任一处所应现的。

若据《千手陀罗尼经》等记载,观音菩萨,乃是过去的 “正法明如来”所现,是古佛再来,为度众生而现菩萨身。可知,就连西方极乐世界的观世音菩萨,也是方便权现,何况其他地方呢?所以,太虚大师曾说:“清净为心皆补怛,慈悲济物即观音。”

 

 

 

地址:中国宁波市鄞州区百丈路183号 邮编:315040 电话:0574-87755337 / 87756555 传真:0574-87710602

版权所有 © 2016 七塔禅寺 QITA TEMPLE. 浙ICP备2020040969号-1 技术提供:和众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