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山是舟山群岛中的一个小岛,南北狭长,面积约12.5平方公里。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素有“海天佛国”、“震旦第一佛国”、“海上仙山”之称,为观音大士的应化道场。
普陀山,又作补陀落伽、逋多、逋多罗、补怛洛迦、布呾洛迦、补但落迦、补陀落,译作光明山、海岛山、小花树山等。经典上说,是观音菩萨办道常住之处。《华严经·入法界品》说:“于此南方有山曰光明,彼有菩萨名观世音。”《华严经探玄记》说:“光明山者,彼山树华常有光明,表大悲光明普门示现。此山在南印度南边,天竺本名逋多罗山。此无正翻。以义译之,名小树蔓庄严山。又十一面经在此山说。”《华严经·入法界品》说:“于此南方有山,名补怛洛迦,彼有菩萨,名观自在。”《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说:“一时释迦牟尼佛在补陀落山观世音宫殿宝庄严道场中。”《大唐西域记》说:“秣剌耶山东有布呾洛迦山,山径危险,岩谷欹倾。山顶有池,(中略)池侧有石天宫。观自在菩萨,往来游舍。”《陀罗尼集经》说:“补陀落伽山,此云海岛也。”《慧苑音义》说:“补怛洛迦山,此翻为小花树山。谓此山中多有小白花树,其花甚香,香气远及也。”
由以上典籍可知,普陀山,山名,可翻译为光明山,海岛山,小花树山等,风光绮丽,是观音大士修道演法之地。
观世音菩萨,简称为“观音”,梵文为“阿缚卢枳帝湿伐逻”(Avalokitesvara),在中文佛典中,竺法护译为“光世音”,鸠摩罗什译为“观世音”,玄奘译为“观自在”,以罗什的译名“观世音”为通用。但照梵文原义,还可译作“观世自在”、“观世音自在”、“观音”、“现音声”、“圣观音”等。别称“救世菩萨”、“莲花手菩萨”、“圆通大士”。释迦文佛化世之时,在各大乘经中,说到诸大菩萨之处多不胜数,其中在灵鹫法华会上,便有八万多位大菩萨,重要的也有十八位,观世音菩萨是十八位大菩萨之一。
这位大菩萨之所以与我国特别有缘,主要原因是由于《普门品》的盛行。《普门品》出自《法华经》(鸠摩罗什译)。《普门品》的盛行,最早在五胡乱华时代,北凉武宣王沮渠蒙逊害了一场大病,正当群医束手,百药罔效之际,有一位来自印度的译经法师昙无谶,劝他至诚读诵《普门品》,即可消障除病,使身体恢复健康。沮渠蒙逊遵照昙无谶法师的指示去做,不久,怪病不药而愈。因此,他教令国人读诵,当时还有很多人自动地读诵此经。
正由于观世音菩萨的悲愿宏深,感应广大,故从历代以来的佛教史传之中,对于观世音菩萨的信仰及灵感事迹,可谓俯拾即是,不绝于书。例如《法苑珠林》、《比丘尼传》、《高僧传》、《名僧传抄》、《续高僧传》、《出三藏记集》、《弘明集》、《观音义疏》、《法华义疏》、《辩正论》、《弘赞法华传》、《法华经传记》、《三宝感应要略录》、《往生集》、《宋高僧传》、《佛祖统纪》、《说郛》、《太平御览》、《金石续篇》等书,均录有观世音灵感的许多记载,后来还出现了以观音菩萨为主题的文学作品,最有名的是一部叫《观音得道》,又名《大香山》的传奇小说。小说的内容,出自《汝州志》。此书在中国民间的影响力极大,其思想在于教导世人仁孝慈悲,不但不违背佛教,而且还有一定的劝善作用。又因为发生在人间的观音灵感事迹,与时日俱增,所以就有人发心,将这些事迹编集起来。初有会稽地方的谢敦和吴郡的陆澄,合撰了《观音验记》,陆皋撰《续观音应验传》,王琰的《冥祥记》,宋朝临川刘义庆的《宣验义记》,清朝周克复的《观音经持验记》,释弘赞的《观音慈林集》等。近人的著作之中,则有慈航法师的《怎样知道有观世音菩萨》(搜于《慈航法师全集》第九册),东初老法师的《救世大悲者》,煮云法师的《普陀山传奇异闻录》。此外凡是有关《普门品》的诸家讲记及注释,都载有许多观音菩萨的灵感事迹。
那么,观世音菩萨的道场在哪里呢?又在何处普门示现度化众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