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旅途中邂逅的地方,会让人离开后,久久地被叫做“乡愁”的那种情绪所笼罩,郎木寺便是这样一个地方!
灵魂如风的郎木寺
登后山,俯瞰郎木寺的银装素裹,远处的梵音有如天籁之巅,雪原上的金顶如浮光跃金,行走着的绛红僧衣和冷色调的肃穆远山,令我刹那间醍醐灌顶:这定是我前世来过的地方……
郎木寺,是地名而非寺庙,一个地处甘青川三省交通枢纽、古有“南蕃中心”之誉的小镇。有条叫白龙江的小溪穿镇而过。以白龙江为界,西北侧属甘肃甘南州碌曲地界,叫郎木寺镇;东南侧则归了四川阿坝州若尔盖县,叫纳木寺镇。郎木寺当然有寺庙,四川的赛赤寺和甘肃的格尔底寺就隔着白龙江遥遥相望,格尔底寺的入口处还有一座清真寺。一如镇上的藏面馆、川菜店、咖啡厅和酒吧各有各的生意兴隆,不同信仰的融洽相处,更能折射郎木寺的纯朴、包容和友善。
风雪掩映藏古寺。始建于1413年的格尔底寺供奉着五世活佛的肉身灵塔,是藏区历史最长、保存最完好的肉身法体。一有闲暇,我便会散步去那。那里有群和游客交朋友的阿客(喇嘛的尊称)。第一次去郎木寺,结识的第一个阿客朋友是格藏·塔醒,那时他还在格尔底寺收门票,争执使我们成为好朋友。在他的介绍下,我的喇嘛朋友滚雪球般地壮大了。每个擦肩而过的人都有率真的笑容,无论走进寺庙还是僧舍,都能喝到地道的酥油茶、啃风干的牛羊肉、吃腻得流油的藏包、品味奇香的酸奶。不管是宗教的悲悯还是人情的温馨,郎木寺都给人很奇异的体验。
赛赤寺后山上有座四百多年历史的天葬台。在藏传佛教看来,人死后,灵魂将离开肉体进入新的轮回,通过天葬将肉身还给大自然,顺应了布施的最高境界。天葬,是藏民对生命大彻大悟后的另一种更彻底的诠释。我反感抱猎奇态度去看天葬,宁可坐在咖啡馆的窗边,看被藏民视为神鸟、担负救赎重任的秃鹫在空中翱翔。天空仿佛全是自由遨翔的灵魂,我们也有了灵魂如风的感受。
一个多世纪前,就有西方传教士进入郎木寺,他们给自己取藏族名,穿藏袍、跳锅庄,花几年甚至十几年时间试图融入。但他们没能留下宗教痕迹,却把青藏高原东缘的雪峰、草原、寺庙和神秘粗犷的风土人情带到了西方。美国传教士罗伯特·彼·埃克瓦尔回国后出版了《西藏的地平线》,引发了西方背包客的“郎木寺热”。讲英语、法语或意大利语的背包客纷至沓来,使郎木寺一跃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小资圣地、东方瑞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