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803-853)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著名诗人,大和二年进士,授宏文馆校书郎,后历任监察御史,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最终官至中书舍人。在诗歌创作上,杜牧与晚唐另一位杰出的诗人李商隐齐名。他的七绝被称为“晚唐独步”。《全唐诗》收杜牧诗八卷。
杜牧曾赞成武宗灭佛,使僧尼还俗,寺庙奴婢及依附人口都编入农籍,寺院所占土地收归国有。同时他还发表过一些排佛言论,但这并不影响他对佛教的深厚感情。我们从他的诗歌作品中,仍然可以感受到他对僧人的深情、对佛门的向往、对高僧的赞颂,对戒杀放生的提倡,以及受佛教思想影响对人生和修道的沉思等。
一、描写佛教的兴盛
唐代的佛教,除了唐武宗灭佛对佛教有致命的打击之外,其他时期的佛教基本是比较兴盛的。在杜牧生活的晚唐时期,佛教受到很多文人雅士的喜爱,有很多人都皈依佛门,成为虔诚的居士。帝王的护持,文人士大夫的推崇和佛教信徒的宣扬,推动了晚唐佛教的发展。杜牧对晚唐佛教的发展看在眼中,遂作《江南春》云: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对于这首诗歌,历史上曾有不同的解说。有的认为这是杜牧对晚唐佛教兴盛的赞叹,也有的认为诗歌表达了杜牧对晚唐佛教兴盛的不满。但无论是表达他的赞叹或不满,诗歌反映出晚唐佛教的兴盛局面则是不争的事实。
诗人以南朝四百八十寺为隐喻,暗示了晚唐佛教的兴盛。我们都知道,南朝是中国佛教较为兴盛的时期,梁朝开国皇帝梁武帝萧衍,不仅护持弘扬佛教,而且还以帝王的权力要求出家人禁食酒肉。他甚至还四次舍身皇家寺院同泰寺为僧,然后由朝廷以重金赎回,赎金用于寺院的建设,正是在梁武帝的护持下,南朝寺院林立,佛教信徒摩肩接踵。杜牧引述南朝佛教繁盛的境况来喻示晚唐佛教的繁盛。
二、杜牧对僧人的深情
杜牧虽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佛教信徒,但他却与很多高僧有着密切的往来,并与他们建立了深厚的情谊。他的很多诗歌都表达了他与僧人之间往来问道的情谊。他的《将赴吴兴登乐游原》即是其中之一。诗云:
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
欲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
杜牧在这首诗歌中表达了对僧人闲适生活的爱慕,有着想过出世生活的理想。但他又难以舍弃官场的生活,因为作为一个有抱负的文人,杜牧想通过建功立业报效国家,但是残酷的现实与他的想象之间往往有很大的差距。他自己面对现实也无能为力,于是正话反说,说在政治清明时节“无能”是最有味的。在这种理想无法实现的困惑中,诗人静心沉思——僧人那种与世无争,闲云野鹤的生活令人向往,但自己还不能做到与僧为伍,还想继续在现实中有所作为,建功立业。
杜牧在《醉后题后僧院》一诗中,描述了自己曾与高僧一起促膝谈心的收获。诗云:
离心忽忽复凄凄,雨晦倾瓶取醉泥。
可羡高僧共心语,一如携稚往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