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山藏古寺,碧溪锁少林”乃是世人对佛教的传统印象,人们认为佛教禅修就应该是阈于丛林寺院围合之中的,佛教寺院僧人就应该是方外独处、冥思、静养的一个群体。然而,这更多的是对于佛教的一种误解。“出世”修行自然是佛教僧人宗教生活的基本内容;但是,“出世”“自度”只是完成“小我”,只有“入世”“度人”才是成就“大我”。这种“入世”“度人”才是真正地承担了如来家业,以弘法利生而延续佛陀慧命。所以,历代高僧大德都注重于“入世”之中去践行佛陀“弘法利生”的家业。惠能大师就曾劝诫:“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可见,只有于“入世”中践行弘法利生才能最终修成正果。及至太虚大师则明确提出“人间佛教”之思想。
“人间佛教”的首倡者——太虚大师认为僧的修行应是:“吾人学佛,须从吾人能实行之佛的因行上去普遍修习。尽吾人的能力,专从事利益人群,便是修习佛的因行……废弃不干,便是断绝佛种。”简言之,就是于心灵“出世”的“参禅悟道”修行中成就“小我”,于行为“入世”的“弘法利生”实践中成就“大我”。太虚大师的“人间佛教”思想对于我国佛教发展而言可以说是继往开新。因为,太虚大师所倡人间佛教“乃是以佛教的道理来改良社会,使人类进步,把世界改善的佛教。”太虚大师的“人间佛教”思想后来为佛教界所认可并成为未来佛教发展之共识。继太虚大师之后,倡导人间佛教的印顺大师同样“希望中国佛教,能够脱落神化,回到现实人间。”赵朴初居士在《中国佛教协会三十年》一文中则对新时代如何践行“人间佛教”表述得更为详尽:“我们提倡人间佛教的思想,就要奉行五戒、十善以净化自己,广修四摄、六度以利益人群,就要自觉地以实现人间净土为己任。”其实,“人间佛教”对于僧的修行是坚持“出世”与“入世”相贯通,这也正是佛教所倡“真俗不二”之真意所在。
“人间佛教”虽然倡导进入“世俗”社会中弘法利生;但是,伴随我国法制化进程,对于佛教的传教活动有了明确而严谨的规定:“信教公民的集体宗教活动,一般应当在经登记的宗教活动场所(寺院、宫观、清真寺、教堂以及其他固定宗教活动处所)内举行,由宗教活动场所或者宗教团体组织,由宗教教职人员或者符合本宗教规定的其他人员主持,按照教义教规进行。”这也就将佛教弘法利生的“家业”限定在了佛教丛林寺院的围合之内,而不得跨出这一佛教传播活动的区域物理空间。这虽然有助于国家依法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维护宗教团体、宗教活动场所和信教公民的合法权益。但是,却也在无形中给“人间佛教”进入“现世”社会的弘法利生设置了一道不可逾越的无形“藩篱”。
“人间佛教”在宗教法律规范与弘法利生的纠结中,如何才能“两全其美”,既承担净化“人间”的佛祖“家业”,又能够遵守宗教活动法律规范,就成为“人间佛教”必须予以回应的一个现实问题。随着新型传媒——网络的兴起,“人间佛教”开辟了一条净化“人家”的网络弘法之路。由此,僧人置身于寺院围合之中,却可以通过网络普度众生于寺院红墙之外。因为“网络宗教的开放性、虚拟性、跨国性和渗透性”,使得“人间佛教”能够跨越时空而于入世中弘法利生。网络在“人间佛教”弘法利生中的作用也逐渐为佛教界所认可。英文“佛教网”(Buddhanet)总监,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的Pannyavaro法师肯定:在当今世界里,新的资讯科技要求我们不仅以一种新的方式来传播和包装佛法,更以一种新的方式来聚合网上学佛社群、提供给社会大众一种新的社会价值和精神食粮。一直致力于“人间佛教”的星云大师在其《佛教如何现代化》一书所指涉的佛教现代化四点内容中的“传教现代科技化”就已预见了“人间佛教”未来网络弘法的趋势。的确,佛陀开示八万四千法门,法法平等,皆为众生转迷成悟、离苦得乐;因机施教,随缘度生,实乃佛法不共之殊胜。现而今的网络当然亦应视为八万四千法门之一,让世间众生得以于“一多互摄、重重无尽之因陀罗网”之中而沐浴佛典,这也成为2008年联合国庆祝卫塞节大会,与会代表的共识:网络的发展已经成为佛教僧侣和信众之间、僧侣和非信众之间、信众和信众之间、信众和非信众之间交流思想、对话、搜集资料、查询信息、开展网络教学等方面的重要工具。作如是观,佛教集结、水陆法会、放生 袅雦趉藥膓胣鶈黦蒚룤ꪕ铧뮭럥㤲 5 ArticleID
ChannelID
ClassID
Title ÿ TitleIntact ÿ Subheading
ÿ Author ÿ CopyFrom ÿ Inputer LinkUrl ÿ Editor Keyword ÿ Hits
CommentCount
UpdateTime
] CreateTime
] OnTop Elite Status
Content 翿 IncludePic
DefaultPicUrl
ÿ UploadFiles 翿 InfoPoint
PaginationType
Deleted SkinID
TemplateID
Stars
TitleFontColor TitleFontType
MaxCharPerPage
ShowCommentLink Receive ReceiveUser 翿 Received 翿 AutoReceiveTime
ReceiveType
Intro 护法、内观禅修、吉日朝圣等活动现在均可以虚拟化而得以在网络上进行,从而方便了更多人感受到佛法的利益,更加紧密地将佛教同普通信众联系起来。
然而,网路弘法中,佛教却面临着契理契机、持戒制戒如何圆融的问题。
“网络媒体具有‘三最’(最快、最广、最直接)……以及低门槛、低成本、即时性等革命性特征”,网路弘法为“人间佛教”净化世间提供了种种“方便”,“人间佛教”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广播佛种的契机。然而,在网络弘法的契机之中,更为根本的则是不离契理,亦即要奉行五戒十善、谨言慎行、庄重修持,而不得违背佛法解脱道,更不能以牺牲法义原则而换得“兴旺”色相。网络弘法是佛陀开示的其一法门,而非唯一法门,所以,僧俗二众切不可太过执着于此。网络虽然能够帮助信众正信正觉,使信众对佛教由粗浅的感官体悟升华到精深的理性信仰,但是,真正的皈依三宝仍是要皈依现实中的佛、法、僧,并且只有现实中的持戒修行才能增长智慧,真正的以佛法利益社会,利益众生。
再看,网络弘法时代,持戒制戒之难题。置身于传统封闭的丛林寺院的僧侣在僧团集体的佛教修行生活中,行为是否符合佛教戒律标准清晰明了,并且其持戒受到来自佛教组织的严格规制,在僧团内相互间的监督压力之下,僧侣持戒严谨。然而,网络弘法时代,由于网络虚拟性,现实修持中原本清晰明了的戒律在网络社会中变得模糊。
不仅如此,在网络匿名性之下,现实佛教集体修行生活中持戒的从众压力“荡然无存”,
缺乏外在监督条件下的网络持戒,不仅是对僧侣宗教修行的极大考验,也是对僧侣在持戒中原则的坚定性与运用的灵活性之把握能力的评测。
如何圆融网络弘法利生与持戒制戒,从现实状况来看,应是本着利益众生,饶益有情的原则,戒律在顺应网络弘法契理契机的情况下可保持相当的灵活性,随开随遮。倡导“人间佛教”的星云大师就认为:“佛教应该重视根本大戒的行持,但对于小戒,如佛陀所说,要随时代精神,社会风俗而‘随开随遮’,实在不必固步自封,自我执着,自我阻碍了佛教的发展。”所以,对于网络弘法而言,佛教只要能够做到“随犯随制”,“因缘制戒”, 行持好根本大戒,僧侣使用网络弘法利生,完全可以大开“方便法门”,利用网络普及佛法、接引初机,以网络为交流平台促进传统佛教和现代社会的融合。并在这种融合中,以网络化佛教“出世法”为“入世法”,不仅以法度人,而且让僧侣在这种网络弘法的宗教生活中来考验、检验自身持戒修行的精进度,磨炼自身抵御诱惑的能力,最终实现网络社会中佛教僧侣的持戒精进与弘法利生的合二为一,从而,推动佛教在未来社会的正法传播。
网络弘法为“人间佛教”佛法广播、利益人群、净化社会提供了殊胜良机,然而,网络作为新兴的佛教传播方式,带来诸多“方便”的同时却也使契理契机、持戒制戒如何圆融成为问题,本文随作了探索性回答的尝试,但也只是抛砖引玉,相信在未来“人间佛教”网络弘法的发展中,这些问题都能为佛法所化解,而呈现清净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