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自两汉时期传入东土以来,随着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历史等因素的不断发展,逐渐演变成了中国化的本土佛教,虽然根本的教理教义、佛教宗旨没变,当然也不能改变,但受本土文化和习俗的影响,中国僧人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有别于印度僧团的生活方式,包括日常的行住坐卧、吃饭穿衣、念佛参禅,都有自己的一套丛林规约和制度,并且被完整地传承了下来。
佛教的规矩很多,可以说是五花八门,细致而严格。就拿吃饭而言,也有一套严格的规矩和程式,吃一顿饭就是上了一堂课,一个初入佛门的人,就是从这些吃饭走路等礼仪开始学习的。
本文就僧人过堂的礼仪做个系统的介绍,裨使读者诸君一略僧人生活之全貌
一、“过堂”释义
过堂是佛教用语,是指寺院僧众进斋堂用餐的意思,简单地说就是佛门中的吃饭,有别于印度僧徒之托钵乞食。
无论寺院里共住多少僧众,都要在同一个斋堂用斋,除特殊情况和老者、病者不能随众过堂外,其余一律不得非时食或别众食。僧众在过堂前要先打板集众,大众依次进入斋堂端正坐下,用斋前要念诵供养咒、行出食仪式,其目的是提醒僧尼们钵中之食来之不易,要内外威仪具足,内观外照慎重过堂。所以僧众过堂有着严格的规矩和礼仪,规定碗筷摆放、使用和添饭加菜的步骤与方法。其中的重点是不能随便讲话,不能吃饭出声, 不得碗筷作响,每个僧众必须都要自觉遵守。吃饭前后要念诵《供养偈》与《结斋偈》,表示供养诸佛菩萨、供养众生。吃饭时应当提起正念,食存五观,思量食物的来之不易与众生的苦痛艰辛,产生感恩心、慈悲心、平等心和责任心。
出家僧众过堂的地方叫“斋堂”,又叫“五观堂”,为什么呢?因为过堂是僧人“五堂功课”中重要的两堂功课,过堂的地方就是用斋吃饭的 地方,因此被称为“斋堂”;在过堂时,每个僧众都要食存五想观(简称五观),因此又被称为“五观堂”。“堂”是佛教寺院里典型的常用语,如“客堂、殿堂、讲堂、禅堂、念佛堂”等。
中国汉传佛教丛林寺院将早斋和午斋定为过堂,寺庙三餐之中,早斋、午斋皆应供养,晚餐称为“药石” (以滋养色身而进食,所以称为药石),不视之为斋饭,而视之为服药,所以不作供养。过堂又称上堂、赴堂,是中国汉传佛教特有的礼仪和制度,并将“过堂”列为出家僧人五堂功课之中,将进食视为一种重要的修行方法,在僧团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二、过堂中的观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