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塔文著

六和敬精神与现代企业管理

发布日期:2014-08-30 作者: 蒋鑫(江苏)

 

佛法在世间绵延了两千五百多年之久,之所以能长久住世的原因不外乎它的弘法主体——僧团。若没有一个良好的弘法教团,无论佛法再怎么殊胜,都可能是不为人知的。纵观古今中外历史,没有哪一个朝代、诸侯国、团体,可以如此长命,而且维持着和合有序的状态,只有佛教僧团这个庞大的组织能够一直保持着如此强大的生命力与影响力。

僧团的作用之一是弘法与修行,并且有着它自身的种种管理制度——清规戒律,按佛教说法,就是依止佛陀的教导及遵守戒律。而这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六和敬精神,即: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

我在修学过程中体会到,这六和敬精神不仅适用于殊胜的僧团,同时也适用于现代的企业管理,因为这六个方面充满体现了人性化、规范化、均衡化,及具有凝聚力等诸多积极因素。

一、身和同住

身和同住就是要求员工,从外在的形象与行为上要有一定的规范可遵循,建立统一的行为准则与相同的着装等,使每位员工都能在相同的办公环境,有着统一的工作规范,例如:规定员工与客人进行交流时的礼貌用语、办公室内不准大吵大闹、不能翘二郎腿等不雅举止。规范可约束人的身心,使之不放逸,从而更专心于工作当中去。纵观那些优秀且生命力强的企业,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外在形象的得体与有素养。在现代企业管理理论中,这一点也是得到公认的。

在人与人的交往过程中,肢体语言充当着重要的角色,利用得好不仅可以把思想表达到位,而且显得高雅端庄、品味不俗,但若不加约束,举止随意,就会降低自身品味,让人感觉庸俗。在一个优秀的企业之中,不仅需要有质量过硬的产品与高档的办公环境,而且还还要有企业的人文背景。在这之中,言谈举止又是最直接的展示方式。试想,如果在办公场合,同事间勾肩搭背、衣装不整、言语粗鄙,这样的氛围又怎能保证企业的良态发展呢?

 

二、口和无诤

俗话说:祸从口出、恶语伤人六月寒。纵观诸多祸事及不合,都是因为一句恶语所引起,有的乃至招惹杀身之祸。反之,“好话一句三冬暖”,一样也是形容口业带来的美好。

一个高素质的人,不仅能杜绝恶口,而且还要会使用优美的词汇去赞叹一切美好的事物,包括人、事、物等。在发自内心赞美外境的过程中,对自身就能产生一种愉悦感,从而强化了自己的善行,改变与祛除了一些恶的心行,这也是一个修行的过程。试想,如果一个企业,每个人背后都在讲彼此的是非,这将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工作氛围呢?

在企业之中建立一整套和谐与温雅的工作用语,例如:对领导与比自己年长的同事用敬语、软语,这样能提升工作环境的温馨与愉悦程度,使彼此之间产生亲切感;在同事懊恼时,软言慰喻和用积极的语言去鼓励他,用宽慰的语言帮助他们解除内心的苦楚。总之,要用心去说话,这样无论语言是否优美,都一样能感动与帮助他人。

在这样温馨的环境下工作,那该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情啊,就像是温暖的大家庭一样,自然不会存在那么多不合的现象,从而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三、意和同悦

在悦意的环境中工作,会是一件非常轻松的事情,同时心灵也会感到很舒适,虽说是在企业之中工作,但本质上无非也是与人打交道,这种交流的过程我想一定不能缺少对彼此感受的照应。营造舒适悦意的工作氛围其实做起来并不难,只须从小处着手,细心地去对待身边的每个人。例如:可以在自己倒水的时候顺便问一下身边的同事是否也需要;在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之余,伸出援助之手帮助其他同事处理更繁重的事物;周末或假期与同事在一起交流工作心得,搞一次以净化心灵为主题的聚会等等。以上这些只要用心去行动,绝非难事,就像慈悲伟大的佛陀那样“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纵然我们没有那样的大胸怀,但完全能够从身边的人做起,让周围的同事感受到这种温馨和悦意,这也不正是在生活中修行吗?

四、戒和同修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个团体能否长久保持健康稳定的状态,或者说能否继续存在,全依仗是否有适合这个团体的制度,佛教僧团就完美诠释了这点。佛陀的教法能流传至今,靠的就是有个制度严密的僧团在承担弘法布教的任务所致。戒的概念,简单说来就是防非止恶,修正错误的行为,按照正确的方法去规范自身的行为,包括身与心两个部分。

合适的制度对于企业的健康发展也一样是不可或缺的,但也绝对不能教条式地完全照搬其他企业的制度与模式,否则可能会出现生搬硬套的尴尬局面。就像佛陀制定的戒律一样,绝对不是一成不变、牢牢套死的,只是根本戒不会改变,其它一些小小戒也是根据不同国家、风俗、习惯等特殊条件而调整的,目的就是为了能使佛法更善巧的传递给每一位众生。因此看来,一个企业必须要建立一套适合自己的管理制度,使员工有统一的制度可依,否则每个人都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事,那将会成为一团乱麻。

 

五、见和同解

和睦相处源自意见统一,否则便会产生不和谐。见和同解的内容简单概括起来就是要树立统一的工作目标及高尚的团队意识,要想让一个企业高效协调运转,没有高度抽象且统一的工作目标是不行的。有了这个大的方向,意见也能趋于统一,例如,为了完成年度的销售额,那么各团队就会制定周密的工作计划及分工,从而顾全大局,这是为了使任务能顺利完成。当然也会出现各别阶段意见相左的情况,但是总的目标一旦确立,其他个别意见就都能圆融了。可谓是,众人一心,最终就能无事不办。

 

六、利和同均

佛教提倡不贪着,但对在合理范围内获取属于自己正当的利益也是赞同的。例如,为了个体的生存需要所必需的基本物质保障。而物质的来源从现代社会来看,基本上是需要从他处获取的,即通过自身创造的价值来换取自己所需要的。

在企业中会存在利益分配不均的现象,这是常态,但若是这种现象长期严重地存在,则会导致员工心态不平衡,工作不积极,影响工作效率。

利和同均并不是要求每个人都获得相同的薪酬,因为毕竟能者多劳,多劳要多得;同均只是为了说明,让每个人的付出与收益成正比,使企业利益得到公平的分配。利和同均在实践中的运用可以概括为:团队整体利益为先、论功行赏多劳多得、提拔人才任人唯贤、对重要岗位实行透明的公开竞争等等。

佛教当中的六和敬精神是六个既彼此独立又相辅相成的整体,佛法的弘传和僧团的和谐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依赖于六和敬精神的效用。既然六和敬精神是在这么殊胜的教法及僧团中运用的,那么,把它放到世俗企业之中,我想不仅会取得良好的管理效益,而且,把佛法应用到工作当中,还能够起到净化人心的作用,从而为社会的和谐及人类的和平共处建立基石。

 

 

 

地址:中国宁波市鄞州区百丈路183号 邮编:315040 电话:0574-87755337 / 87756555 传真:0574-87710602

版权所有 © 2016 七塔禅寺 QITA TEMPLE. 浙ICP备2020040969号-1 技术提供:和众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