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心分为两种,一种叫世俗菩提心,一种叫胜义菩提心。
一、世俗菩提心
世俗菩提心的发心者虽然还没有证悟,但在内心发起了“要救度一切众生,为了救度一切众生,我必须成佛”这样的大愿。如《大智度论》所说:“菩萨初发心,缘无上道,我当作佛,是名菩萨心。”从三乘道来讲,首先自己要觉悟,就是要能够自觉;然后就是要让一切众生都能觉悟,这称为觉他;最后在修学过程中达到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前面的自觉,是声缘小乘;后面的觉他,是菩萨大乘;最后觉行圆满,就是究竟佛乘了。
那么我们怎么来检验自己是不是发了菩提心呢?有三条标准:首先,在自己的誓愿里面,终极目标是成佛;其次,成佛是要救度一切众生;其三,发心要不退转,那怕遇到再大的逆缘障碍,也不会舍弃自己的发心。
根据上述第二条标准,菩提心的对象是非常广博的,“一切众生”,包括了我们看不起的蚊虫蝼蚁和看不见的地狱里的众生以及我们的冤家仇人,我们都要有这样的心量去救度他们,让他们脱离苦难,最终成佛。
再来检验一下自己的发心:第一,我要成佛;第二,要要救度一切众生;第三,我永不退转。
如果我们这样想:我不要成佛,成佛的路太遥远了,我只要当一个自了汉。这样的心态,不叫菩提心。如果在发愿的对象上,说我只关心人类,甚至只关心一部分人,只关心自己的亲人,这也不叫菩提心。如果在时间上,只有一段时间的发心,比如这段时间状态特别好,突然感觉到众生很可怜,自己愿意去救度他们,一旦遇到让自己生气烦恼的事,又觉得众生可恨,不值得去救度他们,这也不叫菩提心。
讲到这里,有个很著名的典故:
有个小和尚跟着师父出去云游。他的师父已经证得阿罗汉果,有他心通。小和尚给师父背包,一路走着,看到路边的众生为生计而奔波,觉得特别可怜,于是他就发愿:我一定要好好修行,救度所有的众生。当这个愿望一发起,他的师父马上就知道了,对他说:“你把包给我,让我来背吧!”小和尚觉得很奇怪。
继续往前走,走着走着,小和尚又想:哎呀,要救度这么多的众生,我现在没有能力呀!我现在什么度生的本事都没有,算了吧,以后再说吧。小和尚这个念头一起,他师父又知道了,把包递给了他:“包你背着吧。”
继续往前走,小和尚又想:发愿嘛,就是应该发大一点,这是自己的目标。当他这样想时,师父又说:“把包给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