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塔文著

两种菩提心

发布日期:2014-08-30 作者: 果平(四川)

 

菩提心分为两种,一种叫世俗菩提心,一种叫胜义菩提心。

 

一、世俗菩提心

 

世俗菩提心的发心者虽然还没有证悟,但在内心发起了“要救度一切众生,为了救度一切众生,我必须成佛”这样的大愿。如《大智度论》所说:“菩萨初发心,缘无上道,我当作佛,是名菩萨心。”从三乘道来讲,首先自己要觉悟,就是要能够自觉;然后就是要让一切众生都能觉悟,这称为觉他;最后在修学过程中达到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前面的自觉,是声缘小乘;后面的觉他,是菩萨大乘;最后觉行圆满,就是究竟佛乘了。

那么我们怎么来检验自己是不是发了菩提心呢?有三条标准:首先,在自己的誓愿里面,终极目标是成佛;其次,成佛是要救度一切众生;其三,发心要不退转,那怕遇到再大的逆缘障碍,也不会舍弃自己的发心。

根据上述第二条标准,菩提心的对象是非常广博的,“一切众生”,包括了我们看不起的蚊虫蝼蚁和看不见的地狱里的众生以及我们的冤家仇人,我们都要有这样的心量去救度他们,让他们脱离苦难,最终成佛。 

再来检验一下自己的发心:第一,我要成佛;第二,要要救度一切众生;第三,我永不退转。

如果我们这样想:我不要成佛,成佛的路太遥远了,我只要当一个自了汉。这样的心态,不叫菩提心。如果在发愿的对象上,说我只关心人类,甚至只关心一部分人,只关心自己的亲人,这也不叫菩提心。如果在时间上,只有一段时间的发心,比如这段时间状态特别好,突然感觉到众生很可怜,自己愿意去救度他们,一旦遇到让自己生气烦恼的事,又觉得众生可恨,不值得去救度他们,这也不叫菩提心。

讲到这里,有个很著名的典故:

有个小和尚跟着师父出去云游。他的师父已经证得阿罗汉果,有他心通。小和尚给师父背包,一路走着,看到路边的众生为生计而奔波,觉得特别可怜,于是他就发愿:我一定要好好修行,救度所有的众生。当这个愿望一发起,他的师父马上就知道了,对他说:“你把包给我,让我来背吧!”小和尚觉得很奇怪。

继续往前走,走着走着,小和尚又想:哎呀,要救度这么多的众生,我现在没有能力呀!我现在什么度生的本事都没有,算了吧,以后再说吧。小和尚这个念头一起,他师父又知道了,把包递给了他:“包你背着吧。”

继续往前走,小和尚又想:发愿嘛,就是应该发大一点,这是自己的目标。当他这样想时,师父又说:“把包给我吧。”

走着走着,小和尚又觉得自己不行,毕竟现在自己什么本事都没有啊。谈成就,好像还一点眉目都没有;谈自己有多大的功德,也不过刚出家而已,拿什么来救度众生呢?小和尚又开始退心了。他一退心,师父又知道了,说:“拿去,包该你背。”

这样折腾了几回,小和尚觉得很奇怪,忍不住问师父:“师父啊,您刚才为什么一会儿帮我背包,一会儿又叫我背,这是什么意思呀?”师父说:“刚才啊,你一发菩提心,就是发心菩萨了,我只是一个小乘人,你的地位当然比我高,所以背包就应该由我来背。但你的心一退呢,你就不如我了,我已证果而你还是一个凡夫,那你当然就应该给我背包了。”

这个故事说明,有一念菩提心发起,其功德是不可思议的。对于发菩提心的众生,据佛经讲,人天都要恭敬的。也就是说这样的发心众生,不但人道的众生要恭敬,连天道的众生也要恭敬。因此,这样的发心是非常殊胜的:第一,果位殊胜,发心是希望成佛;第二,对象殊胜,发心是希望救度所有的众生;第三,时间殊胜,从一开始发心直到成佛为止,发心无有退转。

一到节日,许多信徒都会到庙里去超度亡灵。说到超度,一般人只想做做道场、立个牌位,或者是做一些法事什么的,认为这些可能对自己的祖先有用。但是佛经上讲,我们要报无始劫以来父母的恩。所以到庙里超荐亡灵,如果只是怀着超荐自己的一个或几个亲人,功德是很小的;要超荐自己过去世的一切父母亲人,超荐一切众生的父母亲人,这就差不多是发菩提心了。什么样的功德是最大的呢?发菩提心。发菩提心的功德不可思议,一旦发起菩提心,我们已经过世的先人都能领受得到。如果把发心的功德回向给他们,比给他们烧纸钱、烧纸房子,更有意义,更能受用,更加殊胜。

 

二、胜义菩提心

 

以上讲的世俗菩提心。那什么叫胜义菩提心呢?就是在发起世俗菩提心之后,修种种的菩萨行,最后开悟了,证悟到空性,见到了诸法实相,这个时候发的菩提心就称为胜义菩提心。

佛经上讲,文殊菩萨在教授善财童子时说:你从我这儿发心以后,还要修种种的菩萨行,你要去参访一些善知识。这就是有名的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在这个过程中,善财童子参访的善知识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甚至还有外道以及童男童女。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在善财童子发起菩提心以后,在参学过程中凡是对修学有帮助的,他都愿意拜他做老师。

就在善财童子参访了弥勒菩萨之后,他进入到一个甚深的境界里面。这时,他非常思念引导他初发心的老师——文殊菩萨。当他一生起这样的意念,文殊菩萨就知道了,就从一百一十由旬以外,伸出右手去抚摸善财童子的头顶,加持善财童子后,对他说:“你应该到普贤菩萨那里去,参访普贤菩萨。”

善财童子很听老师的话,到了普贤菩萨那里。普贤菩萨就告诉善财童子:我修道成就是用什么办法呢?就是依照普贤行愿。

我们在华严三圣殿里,看到中间是法身佛(毗卢遮那佛),两边就是文殊菩萨与普贤菩萨。

文殊菩萨在佛教里代表大智,普贤菩萨代表大行。两大菩萨所代表的意义是:若要最终成就,不但要有智慧,还要有行动。善财童子最初发心,是在文殊菩萨那里,通过种种的参访,最后是回到普贤菩萨那里。这也就是说一个人除了有发心以外,还要把自袅雦趉藥膓胣鶈黦蒚룤ꪕ铧뮭럥㤲5ArticleID  ChannelID  ClassID Title ÿTitleIntact ÿSubheading ÿAuthor ÿCopyFrom ÿInputer LinkUrl ÿEditor Keyword ÿHits CommentCount  UpdateTime ]CreateTime ]OnTopEliteStatus Content￿￿翿IncludePic  DefaultPicUrl ÿUploadFiles ￿￿翿InfoPoint  PaginationType DeletedSkinID TemplateID  Stars TitleFontColor TitleFontType  MaxCharPerPage己的发心落实到实际当中,这样才能圆满自己的成佛之道。

发愿是很重要的,《大智度论》说:“独行功德不能成故,要须愿力。譬如牛力虽能挽车,要须御者,能有所至。”每一个真正的佛弟子都应该有这样一个愿望,就是希望自己能成佛,这是我们的愿力。只有在愿力引导下做诸功德,才能把功德最后归入到圆满的菩提道上。

在各种愿力里,最殊胜、最圆满的就是普贤行愿。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的愿力,都可以通过普贤愿力臻于圆满。如果说作为凡夫不会发愿的话,我们可以模仿或者是跟随普贤菩萨去发愿,渐渐地以普贤行愿来做引导,让我们趣入佛之知见,趣入诸佛菩萨行。

普贤行愿对我们初发心人,特别有帮助。很多大德盛赞《普贤行愿品》,说它是往生净土的捷径,积聚资粮的最胜方便,入圣者境界的要门。

在成佛的道路上,有两件事情是我们必须要做的:一个是忏悔自己的罪障;另外一个就是要积聚各种福德资粮。普贤行愿恰恰具备了这些内容,修学普贤行愿能让我们在净罪的同时积聚各种菩提资粮。

    所以,想要发菩提心的人,就应该带着恭敬、虔诚的心,认真学习《普贤行愿品》。其

实,能够听闻到《普贤行愿品》这样殊胜的经典,是非常难得的;而能够依照《普贤行愿品》

修学,更是往昔生中修来的大福报,正如《普贤行愿品》所说:“若人于此普贤愿,读诵受

持及演说,果报唯佛能证知,决定获胜菩提道。”

 

 

作者系成都白塔寺住持,四川省佛协副秘书长。

 

 

 

 

 

地址:中国宁波市鄞州区百丈路183号 邮编:315040 电话:0574-87755337 / 87756555 传真:0574-87710602

版权所有 © 2016 七塔禅寺 QITA TEMPLE. 浙ICP备2020040969号-1 技术提供:和众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