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信佛的文人中,唐代诗人白居易是一位最具佛教信仰和最有慈悲心的地方官之一。在他的官场生涯中,始终心怀无限慈悲,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为当地百姓和佛教寺院做了很多好事,深受民众和佛教信徒的爱戴。他曾说自己的所有善举,都是为了“暗施慈悲与后人”。
白居易晚年在洛阳为官时,有一次看到伊河的八节滩险情:八节滩七拐八弯,像一条巨蟒盘踞在河面;滩上九峭石怪异嶙峋,险象环生。河中水流湍急,忽儿似脱缰野马,奔腾直下;忽儿又如乌龙绞柱,回旋翻滚。这时,一支船队正顺流急驶而来,快到滩头时,船上的艄工纷纷跳入冰冷刺骨的水中,用尽全力拖住船身,减缓船速,一步一步,艰难地把船护送过滩。就在最后一只船将要过滩时,只听得一位年老体弱的舵手一声惊叫,船撞到了峭石上,船身碎了,老舵手被摔成重伤,河中顿时响起呼天抢地的哭叫声。天寒地冻,冷风刺骨,家仆多次劝主人回香山寺,白居易就是不愿离开,直到船工全被救上岸,双腿冻僵了的白居易才被家仆背回住处。
看到船民渡八节滩的艰险之后,白居易心中久久不能平静,他发愿要开凿这条吞噬船民生命的八节滩。但开凿八节滩需要巨额经费。于是,白居易一方面请求香山寺僧,另一方面游说洛阳富绅,请大众合力施财开凿八节滩。经过两年多的筹备,终于筹齐了所需资金。
资金齐备后,已经七十三岁的白居易决定亲自主持凿石挖河,疏通河道;伊河一带的船民和石工纷纷自发投入到开凿八节滩的行动中来。经过一个冬天的紧张施工,八节滩内的九峭石被凿掉了,伊河疏通了,多年的险滩变成了通衢。从此船民们再也不用担心行船的险情了。
在八节滩正式通船那天,白居易兴奋地作《开龙门八节滩》律诗两首,第二首是:
七十三翁旦暮身,誓开险路作通津。
夜舟过此无倾覆,朝胫从今免苦辛。
十里叱滩变河汉,八寒阴狱化阳春。
我身虽殁心长存,暗施慈悲与后人。
垂暮之年的白居易心中所想的不是自己,而是受苦受难的众生。他希望能够在自己有生之年为民众做一些慈悲善事,让子孙后代永不受自然灾害的困扰。白居易无论在哪里为官,都会将这种慈悲情怀带到那里。
唐穆宗长庆二年(822),白居易被任命为杭州刺史,走马上任后,白居易的第一件事就是体察民情。经过考察,他感到杭州最紧迫的政务是兴修水利,于是便投身这项工作。杭州城内原来有六口水井,这六口水井与西湖相通,通过石渠将湖水引入井中,供杭州城内百姓日常饮用,此时这六口井已经堵塞。白居易得知后,即刻着手疏通六口井,保障了杭州百姓的饮水。
白居易对百姓的另一大功绩是治理西湖。西湖不仅是旅游胜地,还是杭州重要的淡水源。白居易到任前后,杭州一连几年干旱,西湖成为附近农田灌溉的唯一水源。白居易到杭州不久便兴工修筑湖堤,修好的堤较原来增高数尺,一来阻挡钱塘江的潮水涌进西湖,二来提高西湖的蓄水量。经过白居易的精心治理,西湖不但保持了美丽的风景,而且成为灌溉千余顷农田的水源,杭州农民再也不用受干旱之年的困扰了。
白居易以慈悲情怀做了许多惠及民众的政绩,受到杭州民众的爱戴。长庆四年(824)五月,白居易刺史任满离开杭州时,当地百姓扶老携幼,拦道相送;其情其景,令白居易泪流满面。他深情地写了《别州民》一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