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即将毕业,为了开展实习,我选择了到宁波七塔寺报恩杂志部做编审。
七塔寺始建于唐代,属禅宗临济法派。原本寺庙在城郊,由于城市化的发展,如今的寺庙早已被团团围在了嘈杂的都市之中。进了寺院是安静祥和的伽蓝净土,出了寺院则是纷扰尘嚣的社会。一里一外就像两个世界。
有位朋友问我,七塔寺里的僧众为什么不远离都市红尘,到山上去清修呢?我不解其意。他解释说,在都市中他不觉得僧人能够安心修行,更别说有什么真正的境界了,所以在城市中的寺院只能作为旅游景点供人参观而已,真正的佛教修行还是应该回归山林。其实类似的质疑并不乏其数。但我只能说非也非也,佛家讲究悟性,修行的关键在于你是否能够领悟佛法真谛,而不是受环境驱使。
其实,都市寺院的功能从某种程度上讲类似教堂。每到周末基督徒会到教堂做礼拜,听牧师或神父讲解教义,这样的宗教聚集方式我们不会觉得与城市生活格格不入,反而会心生敬仰。而每月初一、十五(阴历)也是信众到寺院上香祈福的大日子,当然,除此之外还有十斋日和佛、菩萨诞辰、出家、成道、涅槃日等,都是寺院聚集信众举办法会的重大节日。所以,现代都市中的寺院为城市之中的信众进香和举办佛事活动提供了便利条件。若所有城市中的寺院都变成了旅游景点而没有僧侣,会造成城市信众问讯佛法或从事宗教活动的不便,佛教的发展与护持力量也会减弱。由此可见,寺院与教堂的某些功用是相似的,而且对于人文景观而言,当然是有人的参与,方能带来景观的意义与生气,否则光看一个建筑物又有多少内涵可言呢?
假使将僧众都移到山林,如果有一天,城市的外围扩展到了那里,到时又要将他们迁往何处呢?这是对人们信仰的尊重吗?这不是又造成新一轮的劳民伤财吗?信仰本来就是要让人来接纳发扬的,“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所以没有人气便没有信仰的延续与发展。
由于城市的空气质量变差,能见度降低,所以很难在夜晚观星了。但有人说走到七塔寺中能看到清晰的星空,这让很多人感到不可思议,我认为这是七塔寺为城市留存了一方净土。一步入世一步出尘。在喧嚣中能有一方宁谧,能有专注精神而忽略物欲的古朴的寺院,何尝不是城市之幸?无论你爱还是不爱它,无论你接受还是不接受它,它始终在那里;迎来送往,保持着身处红尘却出离红尘的独立姿态,用智慧与悲悯包容着世俗的种种偏见与嗔恨,消解欲念,震慑邪恶,驱离烦苦,洗涤心灵,给人以真、善、美的启示与支持。
七塔寺虽身处红尘,却不为红尘所浸染;它虽身处现代繁华都市,但仍然保留着古老的传承,让生活在现代的人们能够从中窥见我们祖先的生活方式与伦理道德;它的存在和兴旺也在不断地向我们展示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见证着佛教的繁荣与国运的昌盛。因而,七塔寺是城市中的精神坐标,它所容纳的真知、道统、伦理规范也让经过它的世俗众生蓦然产生敬畏和警醒。如果七塔寺里没有佛、法、僧,则不会带给众生如此大的摄受力,那么佛寺建筑也不过是一具驱壳,空洞而乏味。
中国自古便有一种说法,叫做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沉溺于世外桃源,山中不知岁月,固然逍遥,可当真是真正的隐遁修行吗?难道没有逃避现实的嫌疑吗?柳宗元被贬永州,著有《永州八记》,人虽在山水之间,心却在名利得失之中,忧闷苦楚,抑郁早亡。当然,中国多数仁人志士无不如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可见看破红尘,隐居山水之人有时并未真正达到豁然开朗的境界,那不过是实现了形式上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