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半个世纪前的故事了。
在物质贫乏的时代,他幸运地分配到文化馆,从事历史、文物研究工作,一副皮囊虽不用吃什么苦,但伤脑筋事也不少。
吃这碗饭得经常碰到干支纪年问题。如,康熙“戊申”年是康熙几年?齐白石的画上题有“乙巳”年作时,那么他这年是多少岁呢?
如果手头没有年表,却要马上做答,那么只有干着急的份了,但随身携带年本,又是件及不方便的事。
不过,上天还是很眷顾他的——
有一晚,他冒雨赶回家,看见一个老人站在他家屋檐下避雨,老人说是去走亲戚的,没想到半道上下起了大雨。
他看老人一大把年纪,加上屋外伸手不见五指,走山路定是险峻无比,于是,就很热心地招呼老人在家里住一晚。
老人很感激,觉得无以为报。当得知他是个文物研究者时,老人兴奋地说,我有个用指头掐算干支纪年的方法,索性教给你,应该会对你有用的。
老人把掐算方法和步骤在图纸上画下来,耐心地讲解演示。他全神贯注地听着,感觉并不是很难。可能,那些神奇绝技往往都是简便易行的吧。
当他觉得学差不多时,老人便挑了十个年份测试,无论顺推,还是倒推,他按照方法都能够准确地计算出来。
从这以后,他的工作量大为减少,效率越来越高,馆长非常满意。
同事问他,我注意到你很多时候都不翻年表了,难道是你另有计算决窍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