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塔文著

闻说春来更惆怅,百花深处一僧归

发布日期:2014-08-30 作者: 清净(湖北)

 

李唐王朝享有四海来朝、八方共觐,是中国封建历史上的鼎盛时期,也是中国佛教的黄金时代。唐代的皇帝绝大多数都信佛敬僧,尊崇护持佛教,佛教风行全国,诸宗竞秀,高僧辈出;士人信佛参禅,与僧人交往,是十分普遍的社会风气。而那些淡泊名利、德高望重、学识渊博的高僧,对很多士人尤其有着特殊的吸引力。士人们在和僧人交游时,多有诗文酬唱。这些诗篇中的优秀之作,浸润着灿烂的盛唐文化,其别有风韵的梵响妙音传颂至今。

 

诗人对戒律清净、虔诚修持和弘扬佛教正法的高僧充满着崇敬:“戒珠高腊护,心印祖僧传。”“妙理三乘达,清才万象供。”“深心大海水,广愿恒河沙。”“像教得重兴,因师说大乘。”“谈禅早续灯无尽,护法重编论有神。”“戒得长天秋月明,心如世上青莲色。”“一千龙象随高步,万里香华结胜因。”“说法金殿里,焚香清禁中。传灯遍都邑,杖锡游王公。天子揖妙道,群僚趋下风。”“宰君迎说法,童子伴随缘。到处花为雨,行时杖出泉。”“师子座中香已发,西方佛偈南僧说。”“空门临大道,师坐此中禅。过客自生敬,焚香惟默然。”“坐见三生事,宗传一衲来。”“得道即无著,随缘西复东。貌依年腊老,心到夜禅空。”“不说有为法,非传无尽灯。了然方寸内,应只见南能。”“白日传心静,青莲喻法微。天花落不尽,处处鸟衔飞。”

戒律清净、通达三乘妙理的高僧,深契祖师代代相传的佛法心印,其心灵就像珍稀的青莲花一样美妙无染,弘法利生的誓愿如同大海一般深广无尽。高僧振兴和广弘大乘佛法,整理编写佛教典籍,破除世间的邪见,树立正知正见的法幢。崇高的德行、精严的修持、深切的慈悲心和菩提心,使得高僧们成为法门的龙象,世间的庄严,处处受到广大民众的顶戴。帝王将相和宰官大臣,仰慕其高风,纷纷恭敬迎请高僧们讲经说法。而高僧们深广的智慧、无碍的辩才、随缘自在安详的风范,使得僧俗钦重,甚至感得天降妙花,地涌甘泉,龙天欢喜护持正法。

对高僧们超凡脱俗的风姿,诗人的心中充满着景仰:“闲想白云外,了然清净僧。松门山半寺,夜雨佛前灯。”“手持贝多叶,心念优昙花。”“律仪通外学,诗思入禅关。烟景随缘到,风姿与道闲。”“曹溪松下路,猿鸟重相亲。四海求玄理,千峰绕定身。异花天上堕,灵草雪中春。”“不羡王公与贵人,唯将云鹤自相亲。闲来石上观流水,欲洗禅衣未有尘。”“释子身心无垢氛,独将衣钵去人群。相思晚望松林寺,唯有钟声出白云。”“云公兰若深山里,月明松殿微风起。试问空门清净心,莲花不著秋潭水。”“长爱吾师性自然,天心白月水中莲。”“秀似谷中花媚日,清如潭底月圆时。应观法界莲千叶,肯折人间桂一支。”“禅思何妨在玉琴,真僧不见听时心。” “身随猿鸟在深山,早有诗名到世间。”“诗境何人到,禅心又过诗。”

在白云萦绕的山寺中清净修行的高僧,丝毫也不羡慕红尘浊世中王公贵臣的富贵生活。古佛青灯、经卷妙法、清泉松鹤,伴随着高僧度过了人生的青春岁华。出家僧人三千威仪、八万细行的精严戒律修行,使其身心就像千年难得一遇的优昙花一般纯净美好。高僧有时候会云游四海,历经千山万水参访善知识。一钵随缘度万家、清净自在的云水生涯,更显其超脱尘俗的道心和风姿。其慈悲安详的身心,使得深山中的猿鸟也受其感化,而乐于与之相亲近。高僧清静的道心如同出水莲花一般纯洁无染,灵秀的气质就像空谷中幽雅的兰花,任运自然似映照在碧潭中的圆月。而善于写作诗文、抚弄清琴的高僧,其诗作和琴韵,也和禅理融为一体,境界非凡人所及。

 

对红尘幻网有着深刻观察和体会的诗人,有时会去拜见高僧,以求取内心的祥和宁静:“适来世上岂缘名,适去人间岂为情。古寺山中几日到,高松月下一僧行。” “谷鸟散啼如有恨,庭花含笑似无情。更名变貌难休息,去去来来第几生。”“真僧相劝外浮华,万法无常可叹嗟。但试寻思阶下树,何人种此我看花。”“是非生死多忧恼,此日蒙师为破迷。”“萧条已入寒空静,飒沓仍随秋雨飞。始觉浮生无住著,顿令心地欲皈依。”“感时叹物寻僧话,惟向禅心得寂寥。”“闲持贝叶书,步出东斋读。真源了无取,妄迹世所逐。”“道性深寂寞,世情多是非。”“世网从知累,禅心自证真。”“禅空心已寂,世路任多岐。”“鸟啭深林里,心闲落照前。浮名竟何益,从此愿栖禅。”

高僧到红尘中来,不是为了个人的名利,只是为了度化和利益众生;而远离世俗人间,也是为了清静修道成就以广济群萌,而并非为了个人的私情。可叹世间人却日日为自己的名闻利养竞争奔忙,身心疲累,无暇思索和寻求人生的真谛。一生中多少的是非与忧愁,成功与失败,功名与利禄,到头来都成了无常虚幻的空花泡影,一丝一毫也不能带到后世去。久远的以前,是何人种植阶前的古树,今日却是我在赏花,思之不禁令人怅然。诗人到深山古寺中参拜高僧,希望能在浮生幻网中寻求到人生的意义和真谛。高僧慈悲智慧的劝导,使诗人破除了迷执,领悟到当远离浮华,返妄归真,皈依和修持佛陀的教导。诗人在寺庙中阅读佛经,打坐参禅,身心也日渐寂静调柔。

高僧们清静自在的修道生活,令诗人十分向往:“羡师了达无牵束,竹径生苔掩竹门。”“此生披衲过,在世得身闲。”“江海扁舟客,云山一衲僧。”“视身如传舍,阅世任东流。”“松风开法席,江月濯禅衣。”“猿声知后夜,花发见流年。杖锡闲来往,无心到处禅。”“卷帘沧海近,洗钵白云飞。竹影临经案,松花点衲衣。”“持斋山果熟,倚锡野云深。溪寺谁相待,香花与梵音。”“来往白云知岁久,满山猿鸟会经声。”“鹤归惟认刹,僧步不离云。”“展经猿识字,听法虎知非。”“戏鱼闻法聚,闲鸟诵经来。”“密行传人少,禅心对虎闲。”“上人一向心入定,春鸟年年空自啼。” “我来问道无馀说,云在青天水在瓶。”“今世已如此,他生愿似师。”

幽居在寂静处修行的高僧,把今生的存在只当作无尽的生命流转中的短暂显现,对世间的名利没有丝毫的贪执和牵挂,一心向道,希求了脱生死和普济众生。大自然中的青山碧水、松风明月、清溪白云、翠竹山花,无不是高僧参禅悟道的对境。高僧常年修道的深山古寺,一年四季佛音梵呗萦绕不绝,满山的猿猴和野鸟仿佛都已经领会了经声佛号,白鹤也懂得夜归寺庙栖息。受高僧慈悲祥和的心性的感化,在水中嬉戏的游鱼听闻佛法时,也知道聚会静听,山鸟也懂得在诵经的时候飞来闻法。就连凶猛的老虎,听高僧慈悲讲授佛法后,也明白了是非善恶的道理。高僧清净脱俗的仪态,超凡入圣的的修证,行云流水般安详自在的生活方式,都使诗人十分景仰,并希望自己后世也能像高僧一样。

诗人和高僧的交游、以及诗人自己的禅修体会,都进一步增进了诗人的出离心和慕道之心:“安禅一室内,左右竹亭幽。”“虚室焚香久,禅心悟几生。”“白昼谈经罢,闲从石上眠。”“道心空寂寞,时物自芳新。”“心归尘俗外,道胜有无间。”“虑尽朝昏磬,禅随坐卧心。鹤飞湖草迥,门闭野云深。”“行道白云近,燃灯翠壁深。” “水月心方寂,云霞思独玄。”“禅心三界外,宴坐天地中。”“花将色不染,水与心俱闲。一坐度小劫,观空天地间。”“天香生虚空,天乐鸣不歇。宴坐寂不动,大千入毫发。湛然冥真心,旷劫断出没。”“性空长入定,心悟自通玄。去住浑无迹,青山谢世缘。”“诗思禅心共竹闲,任他流水向人间。”

诗人在寺庙里静修,白天和僧人探讨学习佛经道理,晚上在禅室里焚香坐禅。此时诗人的心远离尘俗垢染,行住坐卧间相伴的是清净无染、灵明觉知的禅心。有时候诗人会去寺庙附近行禅。纷飞的野鹤使得湖中的苇草显得更为深远,美丽的鲜花和芳新的时节景物愉悦着清澈的禅心,而无垠的蓝天和瑰丽的云霞让诗人的心更为寂静。寺庙里供佛的明灯映照着苍翠的山壁,绿水中皎月的清影慰籍着诗人寂寞的道心。而更深境界的禅修,使诗人能感受到芥子纳须弥、层层无尽、不可言不可说的华严妙境。对自心本来面目的体悟,让诗人更欣慕高僧隐居青山修道的清净生活,而诗心与禅心也妙合不二,随缘任运。

 

在士人们的诗笔下,高僧们禅修的环境是那么的清净优美,令人神往:“攀云到金界,合掌开禅扃。郁律众山抱,空濛花雨零。”“寺高猿看讲,钟动鸟知斋。扫石月盈帚,滤泉花满筛。”“人依红桂静,鸟傍碧潭闲。”“天香开茉莉,梵树落菩提。” “香云遍山起,花雨从天来。已有空乐好,况闻青猿哀。了然绝世事,此地方悠哉。” “户外一峰秀,阶前群壑深。夕阳连雨足,空翠落庭阴。看取莲花净,应知不染心。” “檐外含山翠,人间出世心。圆通无有象,圣境不能侵。”

高僧居住的禅寺在众山的环抱之中,轻盈的白云萦绕着庄严的梵刹,丹桂的馨香弥漫着寂静的禅庭。寺外是青翠的山峰涧壑,葱茏的绿树丛中野芳遍布,飘零的花雨随着清溪涧水悠悠流逝。山猿常会来寺庙里观看讲经说法,悠远的佛寺钟声在山林中传响时,鸟儿们也知道是僧人用斋的时候。远离尘嚣的兰若圣境,使诗人心旷神怡,向道之心也更为增进。

“林香雨气新,山寺绿无尘。”“道人庭宇静,苔色连深竹。”“竹房见衣钵,松宇清身心。”“谷树云埋老,僧窗瀑影寒。”“履带阶前雪,衣无寺外尘。”“禅庭一雨后,莲界万花中。”“山头禅室挂僧衣,窗外无人水鸟飞。”“猿鸟乐钟磬,松萝泛天香。江云入袈裟,山月吐绳床。早知清净理,久乃机心忘。”“馆娃宫畔千年寺,水阔云多客到稀。闻说春来更惆怅,百花深处一僧归。”

绿林掩映的山寺洁净无尘,幽静的禅庭竹影婆娑。寺外山谷的树林白云迷漫,碧峰间飞悬的清瀑和纷飞的水鸟使僧窗的景致更添清趣。山中的猿鸟都喜欢听闻佛寺的暮鼓晨钟,经声佛号。山雨过后,星星点点的各色野花竞相绽放,山林间散漫着清新的芳香。在水阔云多、游客稀少的江南千年古寺,草长莺飞的春日令善感的诗人心怀惆怅;而在百花的深处,一位僧人正参学归来。

很多士人与高僧有着深厚且真挚的友谊:“十年劳远别,一笑喜相逢。又上青山去,青山千万重。”“何时共到天台里,身与浮云处处闲。”“且共云泉结缘境,他生当作此山僧。”“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馀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十年远别之后的重逢,令诗人陈羽和他的诗僧好友灵一上人都非常欣喜。而已经习惯于在寂静地清净修行的灵一法师,又将回到青山深处修道。大诗人刘长卿很想念在天台山清修的僧人朋友微上人,希望有朝一日也能到山中,与微上人共同在远离红尘的烟霞之地清静自在地闻思修行。“身不出家心出家”的香山居士白居易,与香山寺的高僧佛光如满禅师有着三十五年的师徒情谊,并祈愿自己后世能在香山寺出家为僧。“愿为仙人扫落花”的“诗仙”李白,曾参访过多位高僧,并曾从事佛教禅修。他来峨眉山游访时,遇万年寺才华横溢、尤善抚琴的高僧广浚大师,相谈甚契,彼此视为知音。广浚法师特地为李白抚琴,清妙的琴音在碧山松壑中久久萦绕回响。至今万年寺白水池畔仍留有抚琴台,下俯深壑,四面群峰环绕,绿荫蔽日,幽绝尘寰。

 

唐代的士人以他们卓越的诗才,真挚的情怀,谱写了一首首与僧人交游的诗作。这些富含佛教气息的美妙诗篇,如同一朵朵出自清水的莲花,其幽幽的清香浸染了中国文人一千多年。

地址:中国宁波市鄞州区百丈路183号 邮编:315040 电话:0574-87755337 / 87756555 传真:0574-87710602

版权所有 © 2016 七塔禅寺 QITA TEMPLE. 浙ICP备2020040969号 技术提供:和众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