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塔文著

浅谈对戒律的点滴认知

发布日期:2014-08-30 作者: 海 航(温州)

在短暂的生命中,我终于 “啃”完了一遍《南山三大部》,值得欣慰。三大部文字古拙,义理深奥,戒相繁琐,未具古文深厚功底者,只能望而兴叹,不敢问津。然而我能把它学完,应该感恩佛陀的悲心加持,感恩祖师的语重心长、苦口婆心,感恩师长及同行道友的提携与谆谆教导。

这几年的学习,让我深深地体会到,持戒能让我们的内心自然地生起防非止恶的作用,能如实观察守护身口意的行为。是否如理如法?是否清净无染?从粗相上的制止,渐渐转入微细的心念上的制伏。这样,才能非理之事不作,非己之物不取,非益之言不说;于六尘境上不起贪嗔痴,时时谨防,不违佛制,如是把持自己的身心,就是一种定。日久功深,能持戒的心,不知戒什么;所戒的事情,不曾见一物,便是了悟了空慧。

戒是佛金口所宣,是对末世弟子的慈悲呵护,初约其身口行为使不造业,再调内心热恼,使得清凉以息恶,渐导生死舟航达涅槃的彼岸。
   佛所制的戒,无一不是如来的悲心流露,就像一位慈母一样,时时呵护着他幼小无知的子女,唯恐他们有什么闪失。如威仪戒中的掘地、坏生种等,一来怕误杀生命,违慈障道;二来修道人种植恐受世人、国王等驱使,耽误道业。由此可知,佛爱子深切,所以连掘地、坏生等威仪小戒也不放过。此等小戒虽是针对日常生活区区小事,但毕竟也是生死造作的微细因,佛所制断,实在是要我们绝对远离五欲之事,专心致志地办道,展现了佛陀无微不至的关怀。
宣祖以大智慧,著三大部,戒律得到延续不断,使我们在今天依然有机缘得以学习,然而有一些人却不以为然地说,这是二千五百年前的产物,已不适应当今高科技的现代化社会了,再去学习它,弘扬它,没有什么实际意义。面对这种可怕的“过时论”、“无用论”,着实令人担心未来佛教的发展。戒律真的过时了吗?真的无用了吗?如果我们真正地理解了佛陀制戒的本怀与目的,是不会赞成这种说法的。部分人之所以有这种偏颇极端的思想,究其原因,是对戒律缺乏深入的研究,以致曲解戒条文意。这种态度是不足为取的。

戒是针对众生的烦恼习气而制定的,是为了灭恶生善,约检人们的身语意,令其净化为定为慧。人虽有古今中外的不同,可是人与人类社会存在的问题,却有着共通性。比如任何一个社会都存在着战争、谋杀、偷盗、抢劫、诈骗、强奸等现象。这些行为会发生在许多人身上,谁能说哪个时代或哪个国家不曾发生过这种事?回答肯定是不可能的。原因是什么呢?因为有贪嗔痴,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种种不法行为,佛陀因此而制戒。时当末法的今日,我们僧团中人,贪嗔痴等烦恼更加炽盛,所以更需要戒律的制约。虽然有些做法,在现代社会实行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但从修行和解脱的角度来说,却完全有这种必要。尤其是今天新兴宗教层出不穷,面临新挑战的佛教,更需要以戒律为本,来摄持教团,保证佛法的整体发展。因此,只要我们是凡夫,就需要有戒律对治我们的烦恼。当然,我们也要彻底地了解佛陀制戒的根本精神和掌握戒律的开遮持犯原理,才能更好地继承和弘扬戒律在现实僧团中的作用。那时,在戒法的大海中游刃有余地运用受持,就不会觉得是一种束缚,一种压抑,而更觉得是一种解脱,一种需要。所以,戒律的存在有着它的价值和必要,而那些高谈“过时论”者,只是没有正确地理解戒律的深义罢了。今天,我们通过学习南山三大部,更加了解到佛陀制戒的动机,应更加重视戒律的价值,切不可狂妄地给戒律扣上一个不合时代发展的罪名。

目前佛教最悲哀的事情,就是很少有人提倡戒律生活,对于枯燥无味条文繁琐的律学,少有人深入研究。近世佛门的“大心之士”,自诩是大乘学者,借言弘扬大乘之法,不拘形仪,举言为空、无我、无相,可行为却散漫无轨,生活极其奢侈腐化,对佛陀律制和寺院规约视而不顾,毫无僧人的尊严,这不但影响了教徒的纯洁信仰,而且引起了教外人的讥嫌与轻视。如此,将何以导俗化世为世间福田呢?所以佛在《杂阿含经》中说:“戒德重天地,圣戒为无上。”正因为戒律是佛法的生命,是佛弟子生活的轨范,所以佛在涅槃时嘱咐弟子要“以戒为师”,以此作为统摄僧团,教化众生的纲领。否则,佛教之兴盛将无从谈起。是故,作为佛子应大力提倡戒律,依戒律而行是当务之急。

 

地址:中国宁波市鄞州区百丈路183号 邮编:315040 电话:0574-87755337 / 87756555 传真:0574-87710602

版权所有 © 2016 七塔禅寺 QITA TEMPLE. 浙ICP备2020040969号 技术提供:和众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