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运禅师是清光绪年间七塔寺的住持,他住锡七塔寺二十年,为七塔寺的寺院建设和人才培养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同时,他也是一位淡泊名利,乐于助人的典范。谨严的行持、高洁的人品,促成了慈运禅师高山仰止的光辉形象,他也因此赢得了广大信徒的衷心拥戴。在本文中,笔者不想对慈运禅师作多方面的描述,因为这些方面的著作很多。笔者仅从慈运禅师的法徒寄禅和尚对他的评价中来剖析慈运禅师的嘉德懿行。
让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慈运禅师的生平业绩:慈运禅师(1826—1910),俗姓朱,字隆根,讳灵慧,号皈依,湖南湘潭人。禅师自幼聪明异常,对世事和人生都有自己敏锐的见解。十八岁时,他目睹了世间种种不幸的事件,深感世事无常,遂对尘世的五欲六尘心灰意冷,于是到义宁县福田寺礼昌明长老出家,两年后受了具足戒。此后他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广参诸方善知识,奠定了他深厚的佛学素养。光绪三十年(1850),慈运禅师参访了浙江普陀山观音菩萨道场。不久,他又住锡鄞县接待寺,并以自己的道行感化了太平军,保全了接待寺。此后,慈运禅师移居永宁寺,他独立支撑,坚持暮鼓晨钟,使周围五里八乡的信徒慕名前来供养他,寺院香火也因此日渐兴盛。此后他又住持修建万寿寺,使这个破败不堪的古刹重新焕发生机。同治年间,人到中年的慈运禅师已经成为一位名满天下的高僧。此时的他接受了普洽皓公的祖灯,正式成为临济宗第三十九世正传弟子。此后不久,慈运禅师又分别住持了鄞县云龙寺和宁波天童寺等名寺古刹,为了重兴殿宇和改善僧人生活,慈运禅师殚精竭虑,身体力行,一举扭转了寺院的困窘局面。
光绪十六年(1890),七塔寺僧众礼请慈运禅师住持修复七塔寺。此时的七塔寺历经战乱,只存一片颓瓦残垣,触目所及,尽是一片荒凉景象。面对古寺破败不堪的景象,年过六旬的慈运禅师看在眼里,痛在心里,他决定承担起修复七塔寺的重任,重新光复七塔寺。他受命以来,多方募集建寺资金,亲自设计修建图纸,监督殿堂的修建。在慈运禅师的带领下,几年之间,七塔寺先后修建了库房、禅堂、云水堂、钟楼等建筑,同时塑造了观音菩萨等诸佛菩萨像,寺院渐具规模,香火日益旺盛。在寺院硬件设施完成之后,慈运禅师将主要精力转移到寺院管理和人才培养上来。他先后选拔和培养了一批优秀僧人,让他们担任监院、知客、维那等职,负责寺院各部门的日常管理。慈运禅师还在古稀之年开坛传戒,续佛慧命。为增强寺院的文化底蕴,他进京颁请龙藏,作为寺院镇寺之宝。七塔寺经过慈运禅师的苦心经营,规模超过前代,寺院香火也日渐兴盛。慈运禅师也因其对七塔寺的卓越贡献被尊为“七塔寺中兴之祖”。
慈运禅师为佛教的发展竭心尽力,其高尚德行为人们所称赞。他之所以赢得四众弟子的拥戴,与他高尚的品格和和蔼慈悲的为人是分不开的。对此,他的法徒寄禅和尚在诸多法语中作了恰如其分的评价。
在评价慈运禅师的德行之前,让我们先认识一下寄禅和尚:
寄禅(1851——1912),名敬安,号八指头陀。湖南湘潭人,幼失依怙,生活贫困,曾为人牧牛度日。十七岁时,投湘阴法华寺出家。同年冬天到南岳祝圣寺受具足戒。二十五岁时,他离开湖南,先到禅宗著名道场镇江金山寺,从大定禅师(1824——1906)参禅。不久行脚江南,漫游杭州、宁波等地,遍参江浙名宿。至阿育王寺佛舍利塔前礼拜,燃了二指供佛,因号八指头陀。其后历游天童、天台、雪窦诸古刹。他爱好吴越山水,行脚参禅之外还热爱作诗。
光绪十年(1884),寄禅自江浙回到湖南,先后住持衡阳罗汉寺,南岳上封寺、大善寺,宁乡沩山密印寺,湘阴神鼎寺,长沙上林寺诸大名刹。光绪十四年(1888),寄禅和尚的《八指头陀诗集》十卷出版,他成为中国近代诗坛上一颗耀眼的明星。光绪二十八年(1902),寄禅和尚受请担任宁波天童寺住持。他任住持以来,任贤用能,百废俱举,夏讲冬禅,培育僧才,宗风大振。1912年全国各省佛教徒于上海留云寺召开中华佛教总会成立大会,寄禅和尚被推举为首任会长,这是中国各地佛教徒最初的联合组织。当时各地有攘夺僧产销毁佛像的情形,僧众无法应付,纷纷报告佛教总会。寄禅鉴于当时严重的情况,欲思加以根本挽救,于是在这一年11月1日到达北京,和他的嗣法弟子道阶前往内务部会见礼俗司长杜关,根据约法要求政府下令禁止各地侵夺寺产。但谈话未获结果,他即愤而辞出。12月2日夜圆寂于北京法源寺。
寄禅和尚是慈运禅师的法徒,他与慈运禅师有着亦师亦友的深厚情谊。他们经常在一起切磋佛法,共话佛教的未来。寄禅和尚在与慈运禅师的交往中,深为慈运禅师高深的佛学造诣和高尚的品格所折服。慈运禅师圆寂后,寄禅和尚亲自为他举行起棺、入圹、入牌位等仪式,并分别做了法语。在法语中,寄禅和尚对慈运禅师的生平业绩和高尚品格给予高度评价,我们可以从寄禅和尚的这些法语中真切感受到慈运禅师的盛德和寄禅和尚对他的钦佩之情。
寄禅和尚在《八指头陀为慈老人起棺法语》中云:“八十年中海内师,赵州古佛德堪追。秋风忽动西归兴,黄菊无情也泪垂。”这几句诗歌是对慈运禅师道德人品的综合评价,最后一句“黄菊无情也泪垂”以拟人的手法表达了寄禅和尚对慈运禅师圆寂的无限哀痛之情。“落红本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自然之景触动了诗僧的情思,更增添了悲凉之感。在本段法语中,寄禅和尚接着赞扬了慈运禅师为法为人的风格:“惟其为法为人,慈心济物,四来不拒,一粒同餐,有求皆应,无愿不从,年逾八秩,道播十方,义龙律虎,俱出其门,春兰秋菊,各擅其美,真所谓喜舍慈悲皆具足,福德寿考悉俱圆。生荣死哀,举世无匹,第当此魔强法弱之时,僧宝云亡之际,耆旧凋谢,诚我们法门之不幸也……”
在这段对慈运禅师的评价中,寄禅和尚分别从慈运禅师为法为人,德行修养,培育人才等方面作了高度评价。寄禅和尚赞誉慈运禅师“喜舍慈悲皆具足,福德寿考悉俱圆”,评价确为中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