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塔文著

大雁塔传略

发布日期:2014-08-30 作者: 姚展雄(陕西)

 

 

大雁塔吸引我的地方,不是因为它是法相宗的祖庭,不是因为它是唐玄奘的译场,也不是因为它是西安城的象征,而是因为它流传着一个又一个或悲壮、或温情、或坚贞、或凄惨的佛教故事。

·大雁舍身

在《大唐西域记》中,记载着一则印度传说。

彼时,佛教在印度,大乘和小乘并存,大乘吃素,小乘食荤。相传摩羯陀国的王舍城有一座信奉小乘派的寺院。一天,火头僧因为没有找到肉给方丈吃,仰天长叹。正巧一群大雁从天空飞过,这位僧人动了念头,心想:“如果有只大雁给方丈吃就好了。”正在想着的时候,一只大雁突然从雁群里笔直地坠落,当场触地而死。僧人大惊失色,连忙禀报方丈。方丈惊奇地说:“这不是雁,是菩萨显圣,舍身布施,为了成全别人,牺牲了自己!”寺中的僧人们深受感动,从此,不再吃肉,皈心大乘。僧众怀着虔诚的心情,以隆重的仪式,埋葬了这只大雁,在大雁摔落的地方,建造了一座五层的佛塔,为了纪念这只菩萨化身的大雁,将塔命名为“雁塔”。

大唐高僧玄奘,在印度求法时,瞻仰了这座雁塔。回国后,在慈恩寺译经期间,为存放从印度带回的经书、舍利和佛像,于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在慈恩寺西院,建造了一座仿印度雁塔形式的砖塔,共5层,玄奘亲自监造,搬砖运石,历时两年建成。武则天长安年间(701-704),将其改建为7层,这就是留存到今天,中国最伟大的佛塔——大雁塔的缘起。

在大雁塔的正面,玄奘树立了两座石碑,分别雕刻着唐太宗的《大唐三藏圣教序》和唐高宗的《述圣记》,碑文的书法是当朝吏部尚书、左仆射褚遂良的手迹。西面石门门楣上的线刻佛像画,据说出自阎立本和尉迟乙僧之手。玄奘真心希望他们能成为镇塔之宝,能够永远地护佑大雁塔。

大雁塔(慈恩寺)与弘福寺、西明寺和玉华寺是玄奘在长安的四大译场,玄奘大师在此翻译出75部、1335卷的佛经,并创立了法相宗,大雁塔亦因此成为法相宗的祖庭。后来,长安荐福寺住持义净法师又修建了一座较小的雁塔,为了区别二者,人们就把慈恩寺塔叫做大雁塔,把荐福寺塔叫做小雁塔。大小雁塔,一个恢宏庄严,一个宝相玲珑,相映成辉,共同彰显出佛都长安的非凡气象。

·慈母恩情

如果说,大雁塔传递出的是佛家慈悲喜舍的大乘精神,那么,慈恩寺则寄托着报答养育之恩的人间真情,这同样令人感动莫名。

慈恩的名字,听起来与一般的寺名大不相同,有着浓浓的烟火气息,给人一种人间温情的感觉,它的意思正是“慈母的恩情”。古人把父亲称“严父”,把母亲称“慈母”。唐太宗贞观二十二年(648

地址:中国宁波市鄞州区百丈路183号 邮编:315040 电话:0574-87755337 / 87756555 传真:0574-87710602

版权所有 © 2016 七塔禅寺 QITA TEMPLE. 浙ICP备2020040969号 技术提供:和众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