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塔文著

不必事事追求圆满

发布日期:2014-08-30 作者: 蒋谱成(河南)
  “满”就是“多”与“足”的意思。在我们的生活中,大家都喜欢追求圆满,追求富足,总想达到一个心满意足的结果。但《尚书•大禹谟》中说:“满招损,谦受益。”这句哲理名言昭示,水满则溢,月满则亏,我们应该仔细理会。
  凡事都有一个度,人不能一味地追求满足而不顾其他,世间也没有绝对令人满足的事。如果办一件事,只要我们努力了,发挥了最大的主观能动性,不论结果如何,只要感到心安,问心无愧即可。
  记得诗僧齐己写过一首《扑满子》的咏物诗,诗曰:
    只爱满我腹,争知满害身?
    到头须扑破,却散与他人。
  齐己(863—937?)为唐代著名诗僧,其诗与皎然、贯休齐名,《全唐诗》收录其诗达800余首,仅次于白居易、杜甫、李白、元稹而居第五位,有《白莲集》、《风骚旨格》等传世。诗人用《扑满子》来阐述禅理,诗意直白,含意深远。
  “扑满子”即为蓄钱缸,是陶土制成,只有入口,而无出口,当装满钱后,摔破方能把钱取出。“只爱满我腹,争如滿害身?”只喜欢让自己腹中装得越多越好,却不知这样反倒害了自己。因为“到头须扑破,却散与他人。”等装满钱后就要被摔破,里面的钱就要统统散尽,属于别人了。诗人借扑满子之口,说明了自满则害自身的道理。
  这“扑满子”恰如我们生活中的许多人,他们只想占有,欲念丛生,欲壑难填,到头来反而害了自己,那些费尽心机据为己有的一切,也变成过眼烟云。在经济社会,利用物质来提高生活质量原本无可厚非,但我们不能把自己变成物质的奴隶,使生活被“拥有”的欲念所吞没,使精神迷失在对物质的毫无餍足的追求之中,而丧失了自性原有的本真。
  永嘉玄觉禅师的《证道歌》云:
    穷释子,口称贫,实是身贫道不贫。
    贫则身常披缕褐,道则心藏无价珍。
这是禅者对贫富的注释。有与无、贫与富都是相对而言,是主观认识问题,真正的富足应该在精神、心灵方面,与物质没有直接的关系。如安贫乐道的佛门修道者,其心超越了物质的桎梏,过的是自在快乐的中道生活。而凡俗世人常被物质牵着走,整日追名逐利,被五欲六尘蒙蔽了心眼,便会迷失如如不动的本性,生活便没有真实意义可言。
  另一方面,生话在当今现实的社会中,人们总希望圆圆满满,于是,常把话说得太满,没有留有余地,最后使自己十分被动;把事做得太绝,不预留退路,最后搞得众叛亲离,成为孤家寡人;把事情想得太过美好,以至于事与愿违时,心理承受不了打击,从此垂头丧气,一蹶不振……
  弘一大师在《南闽十年之梦影》中说:“我只希望我的事情失败,因为事情失败、不完满,这才使我常常发大惭愧!能够晓得自己的德行欠缺,自己的修善不足,那我才努力用功,努力改过迁善!”大师真不愧为一代高僧,对自己的要求完全与众不同,既严格又独特,并深寓禅意,其中道理也是教我们不要一味追求圆满,而要不断努力进取。智者懂得在生活中对自己的物质欲望加以控制,适可而止,让它有一个限度,而不是一味追求“只爱满我腹”,最终落得“扑满子”的可悲下场。
  许多人老是爱跟别人做比较,却又只与那些过得比自己好的人做比较,这样一来,越比心里就越不平衡,越比心里越不满足。事实上,即使是乞丐,也肯定有比他更凄惨的人;哪怕是亿万富翁,也有比他更富有的人。因此,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没有一个标准。如果我们在物质方面向下看齐,时时想到那些比我们不幸的人,我们的心情就会感觉幸福许多。若能再发慈悲心,来帮助、救助那些不幸者,那我们的心灵就会越来越光明、越宽广,就会拥有幸福自在的人生。

地址:中国宁波市鄞州区百丈路183号 邮编:315040 电话:0574-87755337 / 87756555 传真:0574-87710602

版权所有 © 2016 七塔禅寺 QITA TEMPLE. 浙ICP备2020040969号-1 技术提供:和众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