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塔文著

“我”的成长和寿数

发布日期:2014-08-30 作者: 华定谟(宁波)

  在第九识执著了法种特定度“这是我”的同时,一个有情众生“我”就诞生了。注意这里是“同时”,没有先后。

一、第一个第八识和第一个第七识

  这一个“这是我”,就是这一个有情众生的第一个第八识。它在佛学上又叫阿赖耶识。阿赖耶识是总体名称,又是个体名称,可以说一个阿赖耶识,两个阿赖耶识。本书将总体的阿赖耶识称为第八识团,把一个个体的阿赖耶识叫做一个第八识,把第一个个体阿赖耶识叫做第一个第八识,把这一个个体阿赖耶识叫做这一个第八识。上面既然讲到第八识团,不言而喻,每一个有情众生都会有许多不同的第八识,组成团。要记着,一个有情众生只有惟一的一个第八识团。
  一切有情众生的第一个第八识都是一样的,都是“这是我”。

  第一个第八识“这是我”是能体,它要变现。在变现之前,它摇身一变,成为了第七识。它在佛学上又叫末那识。末那识既是总体名称,又是个体名称。“这是我”是一切众生的第一个第七识。它的“摇身一变”是怎么一回事?这里要卖一个关子,到本章的最后部分再说。
  先记住,只有第七识才能直接变现,第八识只是潜在的变现者。
  一切有情众生的第一个第七识都是一样的,也都是“这是我”。
  这第一个第七识一经得到了第七识的名义,就动作起来了。它的动作就是同时分解为第六识(意识)、第五识(身识)、第四识(舌识)、第三识(鼻识)、第二识(耳识)、第一识(眼识)。
  这六个识一旦形成,就同时地分别变现起来,变现出意根(大脑)和法尘(念头),身根(身体)和触尘(身体的感觉),舌根(舌头)和味尘(滋味),鼻根(鼻子)和香尘(气味),耳根(耳朵)和声尘(声音),眼根(眼睛)和色尘(颜色)。
  至此,六识、六尘、六根都齐全了。一定要记住:
  从第八识到第一识,这8个识都是能体,六根和六尘是所体。是六识变现出了六尘、六根。采取一个方便说法,就是先有六识,然后变现出六根和六尘。如果认为是先有六尘,然后因为有了六根,方才取得了六识,那就是哲学唯物主义的观点了,就是科学的观点了,不是佛学的观点。

二、第一世界

  一切有情众生的第一个第七识,既然都是一样的,那么分解出来的六识,就也都是一样的;变现出来的色声香味触法(世界),当然也都是一样的了。换言之,任何一个“我”,在刚刚诞生时所面临的境界,都是一样的,决无异样。这个境界是任何一个“我”成为生命以后,首次面临的世界。我们将此称为一切生命共同的惟一的境界,简称第一世界。
  大家一定急切地想知道,第一世界是什么样子的。很遗憾,谁也不知道。下面我们只能行一个方便,来具体描绘那个“我”和那个世界:
  “我”是一个皮肤和毛甲包裹起来的一个身躯,处于一个远山近野、小桥流水、亭台楼阁、花香鸟语、硕果累累的环境中,我想,啊!这环境真美好。红红的苹果压弯了枝条;顺手摘下一个,手感凉凉的;嗅一嗅,好香;咬一口,听到脆声;甜甜的;我又想,这是什么品种?历时5分钟。
  这说明,(1)六识的变现是要花费时间的。佛学所说宇宙的时间,就是六识的变现所造成的。(2)六识的变现是会生成空间的。佛学所说宇宙的空间,也是六识的变现所造成的。
  然后要说明,上述的第一世界,只是一个方便说法,说的是人间的情景。事实上的第一世界,可能是天堂金碧辉煌的景象,可能是地狱阴森恐怖的景象;持续的时间,可能是2小时,可能是3年;第七识分解出来的,可能是四识,可能是九识。到底是什么样,每一个有情众生都经历过,但是由于“隔世之迷”的缘故,已经忘记了。然而等到你有了一定程度的宿命通之后,你就能够“回忆”起第一世界了。
  (一)众生第二义
  五祖弘忍大师向惠能大师托付衣钵之后,叮嘱六祖:“不宜速说,佛法难起。”不宜马上就宣说禅宗,禅宗的兴起尚有诸多的困难。果然,六祖受到昔日同学们的多方追袭,不得已栖身于猎人队中,吃肉边菜度日。猎门是比娼门、屠门更甚的造恶行业,因为屠户虽然杀生,但是大多是杀家养的猪羊、鸡鸭;猎户捕杀的却是野生动物,可能还有珍稀动物,可见六祖处境的艰难。一代宗师,佛门不容,遁入猎门,这是中国佛教的悲哀、禅宗黎明前的黑暗。如此经历了15年,方才脱离,那一天去到广州的法性寺,正赶上印宗法师宣讲《涅槃经》的法会期。间息时,有风吹动佛幡,一位僧人说这是幡在动,一位僧人说这是风在动,议论不已。惠能上前对他们说:“不是幡在动,也不是风在动,是你们的心在动。”惠能所说的在“动”的心,是二心。二心作为能体第八识,以第七识的名义,分解成六识,其中的眼识变现成僧人的眼根和佛幡的色尘。耳识……意识变现什么,可依此类推。
  这个在“动”的心,是在怎样动呢?换言之,“心动”,是说第七识团在运作。第七识团怎样运作?
  前面讲过,世界变化的实质是在一切种度综合的基础上,部分种度的连续刹那的隐、显,与商场门楣文字移动广告的原理一致。对于人类来说,n识看不见摸不着,第七识、第八识也看不见摸不着,但正是第七识的变动导致了n识根尘的变动。电影院中,放映室里放映机上的胶卷转过了120格。银幕上的佛幡飘过去,荡过来;再飘过去,又荡过来,花了5秒钟。因为胶卷移动了120格,所以银幕上的佛幡飘动了5秒钟。电影胶卷在5秒钟的第一格的全幅对着银幕时,灯亮着;灯熄了,胶卷移动,花费1/24秒时间,移到第二格的全幅对着银幕时,灯亮了;灯又熄了,胶卷移动,花费1/24秒时间,移到第三格的全幅对着银幕时,灯又亮了。如此连续办理,在1秒钟时间里,灯明、熄24次,胶卷移过24格;银幕上的佛幡生24次,灭24次。由于人眼的视觉暂留效应,观众并不觉得银幕上的佛幡在1/24秒生1/24秒灭,而是一直存在着的。这个1/24秒生1/24秒灭的情况连续进行了5秒钟,观众就认为佛幡被风吹动5秒。如果胶卷在1秒钟里只移动23或22格,观众就会感到眼花了;如果胶卷在1秒钟里只移动21、20格,观众就会问怎么那佛幡是一闪一闪的?如果胶卷在1秒钟里移动19、18格,佛幡就很明显表现出间断状态了。
  胶卷和灯泡相当于二位僧人的眼识,银幕上的佛幡相当于法性寺道场里的佛幡。一个眼识的变现色尘,有起始有结束,是一个过程,表现为时间。人类的眼识变现出来的色尘至少是1/24秒一个生灭,这就使得人类误认为物体是真实存在的,不是虚幻的。
  人类的眼识变现出来的色尘,至少是每1/24秒一个生灭,其实质,是人类的眼识本身至少是每1/24秒一个生灭。我们走到马路上,看见一辆自行车15秒钟在我们面前从左到右驶过,是因为我们的眼识,每1/24秒至少有一个生灭;它变现出来的自行车,也是每1/24秒至少生灭一次。每一个生,变现出来的自行车的位置是不同的,第一次生,自行车在那里;灭,第二次生,自行车在右一点点;灭,第三次生,自行车又在右一点点……我们不知道是眼识生灭的连续性,导致了色尘自行车生灭的连续性,实际上真实的自行车和它的移动是不存在的,只是人的眼识变现出来的幻影。但是受幻影的迷惑,我们误以为自行车是真实存在的,自行车是在由左向右移动的。
  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的变现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念头),也是这样。譬如我握着一块冰,我手凉的触尘,也是由身识连续的一生一灭,而产生触尘连续的一凉一断,因为触觉有一个保持期,所以得到了一直是凉的感觉。
  在第一世界所动的两个念头“啊!这环境真美好”和“这是什么品种”,也是连载生灭的过程,只是动念头的人自己不觉得而已。
  佛门中有“一呼吸间就有百千生死”的说法,所以六识每一次生灭的间隔,远比1/24秒要短。有情众生在六道中轮回,寿命是很长的,那么他的六识生灭的次数多不多?非常众多。这就是有情众生被叫做众生的第二个原因。
  (二)“三心不可得”和“活在当下”
  第七识一旦分解为六识进入变现,它们就按一定的生灭速度生灭,没有任何力量,没有任何办法可以中止它;也没有任何力量,没有任何办法可以改变它生灭的速度。世界就是这样按这个规律运行着。此谓佛学规律,与科学规律有相似的地方,但本质上是有区别的。
  一个六识一旦变现,变现完了,这个六识就不会重复变现了。进一步说,一个六识的每一个生灭,生灭完了,就不可能再生灭一次了;也就是不能重复生灭,更不可能倒转过去灭生,所以生灭过了就过了,未生灭的将严格按照佛学规律在未来生灭。第七识团按第七识团的永恒的变现速度变现,其之所以称为永恒,是在无限的空间里,在无限的时间里,任何一个第七识团、任何一个第七识都绝对遵守这个速度,不可能改变,不会加快也不会放慢,更不会停止。风动得快,幡动得快;风动得慢,幡动得慢。不是因为第七识团变现的速度加快或放慢,而是因为第七识团变现的内容有快慢。银幕上火车在快速飞奔,蜗牛在缓慢爬行,但是电影胶卷一直在按一定的速度行进。电影胶片会卡住,视频会因死机而停止,第七识团的变现不会“卡住”、“死机”,世界的进程不会“卡住”、“死机”。电影胶片可以倒放,第七识团不会倒着变现,世界不会停顿、倒退,时间不会停顿、倒退。
  当代有一种打着科学旗号的“时间停顿说”、“时间倒流说”,在佛学看来,它是伪科学。佛学与哲学唯物主义一致,唯物主义认为物质运动的先后顺序为时间,即使把物质颠倒过来运动,时间也不可能倒过来,因为物质的顺运动在前,倒运动在后。地球2012年元月元日元秒在此地,自转加公转,到2013年元月元日元秒运动到此地,就算物质能颠倒运动,用一年时间回到原地的时候,时间也不是退到2012年元月元日元秒,而是进到了下一年元月元日元秒。
  佛学认为,一切种度综合不是尘,一切种度分别都是尘,第八识团是尘,第七识是尘,六识是尘,六根六尘也是尘。换言之,一心不是尘,二心、三心都是尘。所以佛在《金刚经》中对须菩提说:“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意思是说,在心是指一心的语境下,能体的二心多不多?多;所体的三心多不多?多。二心三心称为诸心,都不能算心,只是名义上叫做心。为什么?因为一心是永恒常住不变的,是真实的;二心、三心都不是永恒常住不变的,都不是真实的。六识中生灭过了的部分,不能再来了;正在生灭的六识,无法保存,转瞬即逝;六识中尚未生灭的部分,不能改变了,要来的一定会来,不来的就别指望了。《金刚经》的这三个“不可得”,不能理解为不可“得到”,每一个“我”的第七识团中的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每一个“我”都确确实实得到的,过去心已得到,现在心正得到,未来心将得到,怎么不可“得到”呢?不可得是指不能掌握,不能控制,过去的心能留住吗?现在的心能持久吗?未来的心能不要它来吗?都不能,这才是“不可得”。
  这对于执著自己为真实存在的人们来说,顿感惘然若失。于是佛教想出一个给人慰藉的办法,说尚有一个叫做“当下”的东西,可以安顿自己:自己的存在就存在在无数个生灭中的现在正在生着的这一个“生”上,总算不枉然有着一个自己。为了加深印象,还创作了一则寓言,说有一个人,被一只饿虎追逐,他就没命地逃;前是山崖峭壁,他顺着一根粗藤向上攀爬。爬了30米,他低头一看,饿虎正蹲着等他;抬头一看,头顶上有一条大蟒蛇,正冲着他张开口;一歪头,身边有一棵野草莓,结着一颗水灵灵的鲜红草莓。他想,饿虎、蟒蛇将要吃我,已成过去;饿虎或者蟒蛇吃掉了我,还没到来;现在的我的眼识,正变现出鲜红草莓的色尘;如果接下来我的身识能变现出草莓的触尘,舌识能变现出甜味的味尘,我就会把草莓摘过来,放进嘴里。
  这位佛法高人虽然曾被讥笑为没心没肺人,但是我们却从这则寓言里,看到了“活在当下”的重要意义。它承担着一项极其重要的使命,就是新的第八识,都是由于“我”的一系列正在的“生”,造成的。正是在这一个一个生的时间里,我才能够执著法种的某个一定度,这个一定度就成了一个新的第八识,进入第八识团,形成与改变着往后的生命,形成与改造着往后的世界。
  (三)第一世界以后
  且说那个第一世界,其中发生的一切色声香味触和念头,对于每一个有情众生都是一模一样的,都是所体。5分钟过去,这一个第八识“这是我”成为的这一个第七识,这一个第七识分解成的六识,六识变现的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也就结束袅雦趉藥膓胣鶈黦蒚룤ꪕ铧뮭럥㤲5ArticleID  ChannelID  ClassID Title ÿTitleIntact ÿSubheading ÿAuthor ÿCopyFrom ÿInputer LinkUrl ÿEditor Keyword ÿHits CommentCount  UpdateTime ]CreateTime ]OnTopEliteStatus Content￿￿翿IncludePic  DefaultPicUrl了,这一个有情众生的生命也就结束了。
  科学认为先有世界,然后有了生命,一个生命结束,全体生命结束,世界还在。佛学不这样认为。佛学认为世界是生命变现而成的;一个有情众生的生命一结束,他的世界也就结束了。佛学认为一个有情众生的生命,就是他的六识的变现过程,前面的六识生出,六根六尘也生出;六识灭,六根六尘也灭。后面的六识再生出,六根六尘也生出;灭,六根六尘也灭。随着六识的灭尽,他的世界也就消灭了。这当然是粗略的说法,细致的说法到后面再说。
  如果单纯是这样,那么第九识执著“这是我”生成的无穷多的生命,在经过了这样一个千篇一律的第一世界过程之后,就都结束了;我们现在的丰富多彩的世界就不可能形成,我这一部《佛学》到此也就为止了。

三、新的第八识产生了

  然而我们看到,世界是延绵不断、丰富多彩的;佛学是博大精深、愈出愈奇的。
  这一切是怎么来的?是第一个六识在变现出第一世界的过程中,“我”执著了法种中的某些度,“我”动起了所体念头之外的新的念头。这新的念头就是新的第八识,由它们组成第八识团。
  十分关键的是,这新的念头是能体!
  在上面所介绍的第一世界的那5分钟里,所体的念头只有两个:① 啊!这环境真美好;② 这是什么品种?对于一切有情众生都是一样的。
  (一)第八识团形成了
  每一个有情众生“我”,在那5分钟的第一世界里,都会因境发心,会发生执著法种某些度的情况。这些生成的新的第八识,是千差万别的。
  假设有一个“我”,生出 ① 我要在这里打扫卫生,保持它的清洁;② 这桥要修一修了,明天我带了工具材料来;③ 那亭子的柱子该油漆一遍了,我要去买一桶红漆来;④ 衣袋里的饼干屑让我来喂了鱼吧,等等一连串的100个念头。
  假设有另外一个“我”,生出 ① 这水中的鱼真肥,我抓几条来,红烧清蒸一定都很鲜美;② 这亭子的柱子可是好木料,拆回去可以打造一些家具,等等一连串的200个念头。
  每一个“我”的一连串念头的个数是不一样的,每一个念头的具体内容更是五花八门的。

  “我”具有了多于一个的第八识,于是,第八识团形成了。在这里要认识:
  (1)一切有情众生的第一个第八识,都是由于第九识执著“这是我”而生成的,执著者是第九识,执著的对象是法种特定度“这是我”。第九识惟一地只能执著“这是我”,第九识不能执著任何别的法种某度。
  (2)一切有情众生“我”,从执著第一个第八识开始,执著者就不再是第九识,而是换成了“我”。“我”执著的对象可以是法种的任何分别度,可以多次重复地执著法种的任何分别度;可以执著“这是我”,可以多次重复地执著“这是我”,但这个“这是我”不能被称为“生相无明”。惟有第九识执著的“这是我”,可以称为“生相无明”。
  (3)每一个“我”执著的第一个第八识生成之后,加上尚未变现完结的、第九识执著的第八识“这是我”,“我”就有了两个能体念头,它俩都是能体第八识,于是第八识团就形成了。在此之前,这个“我”只有一个第八识,没有第八识团。
  (4)第八识团中的第一个第八识,是第九识创造的;第二个第八识,是“我”创造的。从这个意义上讲,第八识团是“我”创造的。
  (5)“我”不能执著法种一切综合度。
  (二)第八识团的意义
  释迦牟尼佛不用“第八识团”这个名称,只用阿赖耶识的名称。阿赖耶识是一个复合概念,既包括第八识团这样的整体概念,又包括第八识这样的个性概念。古大德把阿赖耶识比喻为一个大仓库,里面储藏着无数个阿赖耶识。有情众生制造的阿赖耶识,添加到阿赖耶识中,这在交流过程中需要高度的心灵默契,才能避免误解。在2500年前的印度,对于释迦牟尼佛面对的受众(对机众),运用阿赖耶识是可以的,但是对于中国的佛教受众来说,就很难适用了。所以中国的古大德创造了“八识田”和“种子”两个新名字,但到了现代又不够用了。于是“第八识团”应运而生,它和第八识相对立又相联系,明晰地区分了整体的阿赖耶识和个体的阿赖耶识两种状况。
  一个第八识团就是一个“我”,就是一个有情众生。
  第八识团是一个能体团,它通过第七识团和第七识,通过它们分解出来的六识,变现成自己和世界。
  在第一世界中,如果“我”硬是不产生一个第八识,那么等第一世界结束时,这个“我”就没有第二个第八识了,那么这个“我”也就消灭了。但是这种情况几乎是没有的,就算有,也是罕有的,不影响现今纷繁世界的呈现。
  在第一世界中,每一个“我”生产的第一个第八识都是不同的,所以每一个第八识团,从产生的第一时间起,区别就产生了。这区别就是“我”与“我”之间的区别,就是有情众生与有情众生之间的区别。
  第一世界结束后,由“我”生产的第八识(不是第九识生产的第八识)又转为第七识,第七识分解为六识变现出第二个世界。在第二个世界里,“我”又生产了大量的第八识,添加到第八识团中去。第二个世界结束后,“我”在第一世界和第二个世界里生产的第八识,转为第七识,第七识分解为六识,变现出第三个世界……古大德把第八识团形象地叫做“八识田”,加入的新的第八识就像是播入八识田中的种子,总有一天要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有区别的有情众生,始于有区别的第八识团。有情众生之间之所以会有区别,实质上是由于第八识团的区别。第九识创造第一个第八识,只是创造了一个单一的千篇一律的世界,而且时间很短,世界之所以丰富多彩、延绵不断,盖由于第八识团的丰富多彩、延绵不断。从本质上来说,世界是“我”造成的,因为归根到底是“我”生产了第八识团。
  (三)众生第三义
  所谓“我”创造第八识,字眼很大,其实不过是动了一个念头的小事一桩,就是通常说的起心动念。只是要明确一点,动所体的念头不是创造第八识,必须是动能体的念头才是创造第八识。上面讲过,“我”是一连串的生灭过程,在“生”的时候“我”才能起心动念,在灭的时候就不能起心动念。这样,动出来的念头当然也是一个连载的生灭过程。“我爱你中国”这一个念头,还有其他的一切念头,都是一个连载的生灭过程。然而我们不觉得它的生灭,只觉得它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就像我们不觉得一个苹果正在刹那生灭,不觉得电影银幕上的景物正在刹那生灭一样。
  能体的念头,从小到一闪念的“这个好”,到大的一篇文章的构思、一场佛事的计划、一场战争的谋划,都是刹那生灭的连续。那中间的“生”多不多?很多。所以每一个能体的念头,都叫做众生。
                                      (待续)

地址:中国宁波市鄞州区百丈路183号 邮编:315040 电话:0574-87755337 / 87756555 传真:0574-87710602

版权所有 © 2016 七塔禅寺 QITA TEMPLE. 浙ICP备2020040969号-1 技术提供:和众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