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人乃区别于其它异类的标志与象征,贵在人有思维与创造的德能。故人为万物之灵,世界之主。生是针对死而言,含有盎盎春意、勃勃生机,即谓人生于天地之间,自然应有生龙活虎之机趣,创造财富,开启文明之治化,发挥自己本有之德能。今就依鸠摩罗什法师所译《金刚经》为蓝本,从五个方面略论其人生思想。即: 一、一际平等的人生目的:舍慢除狂;二、持戒律己的人生原则:敦伦证心;三、积极乐观的处世态度:忍辱精进;四、慈悲喜舍的利人精神:修福修慧;五、第一义空的人生境界:不著无住。
关键词:人生思想 舍慢除狂 敦伦证心 忍辱精进 修福修慧 不著无住
何谓人生?人,象形字。甲骨文字形,像侧面站立的人形。论其本义:能制造工具、改造自然、并使用语言的高等动物。主要说明了人与其它动物的区别在于:人有双手可以创造财富,人有头脑可以思维大道,人有语言可以传递信息。《说文》云:“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此籀文象臂胫之形。”《礼记•礼运》云:“故人者,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列子•黄帝》云:“有七尺之骸、手足之异、戴发含齿、倚而食者,谓之人。”生,会意字。甲骨文字形,上面是初生的草木,下面是地面或土壤。论其本义:草木从土里生长出来,有滋长的意思。《说文》云:“生,进也。象草木生出土上。”《广雅》云:“生,出也。”《广韵》云:“生,生长也。”《易•系辞》云:“天地之大德曰生。”可见,人乃区别于其它异类的标志与象征,贵在人有思维与创造的德能。故人为万物之灵、世界之主。生是针对死而言,含有盎盎春意、勃勃生机,即谓人生于天地之间,自然应有生龙活虎之机趣,创造财富,开启文明之治化,发挥自己本有之德能。关于人生二字,印光法师在《人字发隐》里说:
人为倮虫之长,身不过数尺,寿不过数旬,竟与高厚悠久莫测之天地,并称三才,其义何属?须知才者,德能之称。天以普覆万物、生成化育为德能;地以普载万物、含养滋培为德能;人以赞天地之化育,继往圣、开来学为德能。设无人之德能,则天地之德能犹有所憾。由得人参赞继开之德能,俾天地之德能,圆满充足,竖穷三际,横遍十方。人与天地并称三才者,此也。人之德能,大端有四:人者,仁也;仁慈恻隐,自利利他,故名为人。人者,忍也;忍劳忍苦,担当柱地撑天之事,故名为人。人者,任也;力任孝、弟、忠、信、礼、义、廉、耻之八德,俾无所歉缺,故名为人。(此八事,匹夫匹妇皆能为之。此乃参赞化育、继往开来、撑柱天地之大事。若一疏忽,或亡一二,或八字俱亡,则成冒名之伪人,非与天地并名三才之真人矣。若能类推,则希圣希贤,学佛学祖,有余裕矣。)人者,尽也;尽儒教伦常之道以敦伦,尽佛教心性之道以证心,故名为人。人之义,大矣哉!愿一切同伦,各各担荷人之四义,岂独吾国之幸,实天下万国之深幸也。1
依佛教十法界而论,人处在超升沉堕之关键枢纽地位。因人道苦乐参半故,有智者便能当下知苦
----------------------------------------------------------------------------------------------------------------------------------
1 《人字发隐(民二十七年为一弟子说)》,《印光法师文钞•续编》卷下,苏州灵岩山寺流通版。
欣乐,勤修佛道以超升四圣法界。又因人之思维、创造功能强胜故,愚痴者一昧埋头造业,而导致堕落三恶道,长期受轮回之苦。原因是上四圣法界已高超三界,不再受轮回之苦。而六道之中,处三恶道的众生因贪、嗔、痴心重故,不知转恶修善,难以出离。天道众生,却痴迷于享受,天福享尽,直堕地狱受苦无疑。修罗界众生,因嫉妒心、嗔怒心重故,虽善亦恶,难以出离。惟独人间,苦乐参杂,正适合修行办道,故我佛如来示现人间成道说法也。今依鸠摩罗什所译《金刚经》为蓝本,主要从如下五个方面略论人生思想。
一、一际平等的人生目的——舍慢除狂
人生之究竟目的,若依宗门而论,不可轻易说出,必待尔痛彻研究一番,逼拶到山穷水尽处,转不得身、吐不了气时,方可有个商量的余地。此人生之目的,今约因缘而论之。儒家提倡格物致知,以俾行人内怀仁慈恻怛、外合礼仪法度,以达到正人君子的目的。道家则主张无为之道,以守为攻、以退而进,以达到清净绝欲的境界。佛教则罗汉、辟支高超三界,远越四生,弃人天而不入。菩萨则更进一层,既出人天而又入人天,往来三界,救度四生,出真入俗,即消极而又积极也。惟佛一人,则超凡圣之圣也,故能圣能凡,在天而天,在人而人,乃至异类分形,无往而不入。一际平等,一道齐平,不分彼此,不辩是非,和合共处,清净同居。
此一际平等,实乃究竟最高之人生目的。若能参透此最高目的,即见父母未生前之本来面目,亲荐生佛平等之一味和合相。《金刚经》处处强调远离我、人、众生、寿者四相,亦即于此相相离相中彻见诸法实相,亲证生佛平等之本来面目。特别是下半卷经文之五眼圆照、三心彻泯之文,即显此生佛平等之理念。如经云: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须菩提:于意云何?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须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宁为多不?”“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1
既如来有肉眼,则如来在人同人;如来有天眼,则如来在天同天;如来有慧眼,则如来在二乘同二乘;如来有法眼,则如来在菩萨同菩萨;如来有佛眼,则如来在佛同佛。这与《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所谓“若有国土众生,应以佛身得度者,观世音菩萨即现佛身而为说法;应以辟支佛身得度者,即现辟支佛身而为说法……”2同出一辙。此则充分说明如来法身理体遍一切处的道理,佛与一切众生同一鼻孔出气,不离不弃,平等无二。又云“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者,既众生三心当下了不可得,则众生非众生矣,故云“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又云“凡夫者,如来说即非凡夫,是名凡夫”。此乃申明生佛平等之旨,意在期冀行人舍慢除狂,谦虚进道也。
欲达此一际平等、一道齐平之随缘任运、解脱自在的人生目的,务须发菩提心,以上求觉道、下化众生,但又最为切忌起慢生狂也。故经文强调降伏妄心云:“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
------------------------------------------------------------------------------------------------------------------------------------
1 鸠摩罗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大正藏》册8,第751页中。
2 鸠摩罗什译《妙法莲华经》卷7,《大正藏》册9,第57页上。
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1又强调发菩提心云:“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非菩萨。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2
这里,不论是降伏妄心,还是发菩提心,皆须远离我、人、众生、寿者四相,如是发心灭度一切众生,方得实益。“原夫境逐念生,念泯则相相离相;妄依真起,达真则心心印心。惟其离也,有相皆归实相;即斯印矣,无心不属真心。是以滞相迷真,头头障碍;背尘合觉,法法圆通。”3良以经文前后展转发挥返妄归真、泯念绝相之旨,如是则法法合妙,头头是道。故经文处处劝信行人切莫滞相迷真、背觉合尘也。其实,要令行人远离四相、发菩提心、度化众生者,其目的在于舍慢除狂,做个“谦谦君子”而已也。
修学佛法,最忌起慢生狂。慢云狂风一起,则狂妄自大,好高骛远,目空一切,不但难得佛法真实利益,且往往是堕坑落堑,甚至著魔发狂也。要知经文之“当生如是心”之“当”字、“我应灭度一切众生”之“应”字,充分说明菩提心乃人人本有心,灭度一切众生乃个个本分事,自应不著我、人、众生、寿者四相也。惟有离此四相而发心度生,则自能舍慢除狂,高登涅槃山顶,亲证一际平等、一道齐平之自在解脱境界也。若到那般境界,则自知人生之究竟目的,不需问人矣。要知经文之所以强调远离四相而降伏其心、发菩提心者,贵在四相互离的当下,便是真心的全体独露。体露真常处,全是一道清光,绝无尘染,高慢狂妄之心无处著落,自然销声匿迹也。参禅之人,最忌生慢起狂,故对一切境界不著、无住,可谓“魔来魔斩,佛来佛斩”者也。而此经之“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句,将高慢轻狂之心彻底否定破除了也。
二、持戒律己的人生原则——敦伦证心
现象界的缘起诸法,看似“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幻化无常,生灭不定,但缘起诸法却有一定的规律遵循,可谓是万有因果律也。正因为现象界之诸法,皆依因果规律而起着生灭变化,所以,为人就应有为人的原则,为二乘就应有为二乘的原则,为菩萨就应有为菩萨的原则,为佛就应有为佛的原则。惟有界界众生各自遵循各自的处世原则,不做非分事,则界界自然清净、人人平等,全归常寂光土。如此,则自无下三土(同居、方便、实报)的幻现、九法界(地狱、饿鬼、畜生、修罗、人、天、声闻、缘觉、菩萨)的杂陈。本经所谓的人生原则,无非是持戒律己,以敦伦证心也。
一般人认为,《金刚经》以破相为宗,实则教眼不开,孤负佛恩也大矣。岂不知《金刚经》即缘起而明性空,虽论性空而又不破坏缘起。良以若无缘起,谁为性空也故。就如本经发起因缘起序云:
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4
这段文字,透露了如来的本地风光,其一举一动皆与戒律相符,没有半点的越轨行为。如来既以身垂范,无非是以此告慰弟子们务必持戒律己也。意谓只有在严持净戒、不违因果的日用寻常中轨身净心,方能亲得佛法实益。否则,无有是处。可谓“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5也。
又,当须菩提闻佛说至“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6之时,因疑致问曰:“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7如来决疑曰:“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
---------------------------------------------------------------------------------------------------------------------------------
1 鸠摩罗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大正藏》册8,第749页上。
2 鸠摩罗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大正藏》册8,第751页上。
3 《相相离相心心印心略解》,《彻悟禅师语录》卷下,《卍续藏》册62,第345页中。
4 鸠摩罗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大正藏》册8,第748页下。
5 宗宝编《六祖大师法宝坛经•般若第二》,《大正藏》册48,第351页下。
6 鸠摩罗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大正藏》册8,第749页上。
7 鸠摩罗 袅雦趉藥膓胣鶈黦蒚룤ꪕ铧뮭럥㤲 5 ArticleID
ChannelID
ClassID
Title ÿ TitleIntact ÿ Subheading
ÿ Author ÿ CopyFrom ÿ Inputer LinkUrl ÿ Editor Keyword ÿ Hits
CommentCount
UpdateTime
] CreateTime
] OnTop Elite Status
Content 翿 IncludePic
DefaultPicUrl
ÿ UploadFiles 翿 InfoPoint
PaginationType
Deleted SkinID
TemplateID
Stars
TitleFontColor TitleFontType
MaxCharPerPage
ShowCommentLink Receive ReceiveUser 翿 Received 翿 AutoReceiveTime
ReceiveType
Intro 翿 PresentExp
5 Copymoney IsPayed Beneficiary È PayDate ] VoteID
InfoPurview
arrGroupID
ÿ ChargeType
PitchTime 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大正藏》册8,第749页上。
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1可见,惟有持戒修福者,方能领悟如来所宣之无相般若妙旨,亲见如来法身理体也。
当然,本经发挥大乘佛教的济世弘化精神与思想,劝信一切行人以无所住之清净心,勤修六度万行,以至圆满菩提、究竟涅槃。所以,本经以不住我、人、众生、寿者四相,及不住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为持戒律己之要旨。因为只有在“不著相,无住法”的前提下,广修六度万行,则一一度达三轮体空,内不见我相、外不见人相、中不见众生相、后不见寿者相。若行人如是持戒律己,上则契证佛心,下则敦伦尽分也。
三、积极乐观的处世态度——忍辱精进
本经极力发扬大乘佛教的积极入世精神,与豁达乐观的处世态度。其积极处,主要体现在精进方面,即以精进不懈的精神广修六度万行,可谓尽未来际身行菩萨道也。其乐观处,主要体现在忍辱方面,如在行菩萨道时,若遇到种种挫折与困难,务必忍辱负重,应知难而上进,不可因此止足而退悔初心也。如《法华经》中,有“忍辱柔和衣”喻,以此说明行菩萨道者贵在堪忍负重也。如《金刚经》云:
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瞋恨。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则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2
这段经文,如来以自己的本生因缘故事,主要说明了忍辱、精进波罗蜜的重要性。以“歌利王割截身体”之典故,将忍辱波罗蜜和盘托出了也,以示行菩萨道之艰巨,须以坚韧不拔之忍辱毅力方堪胜任也。以“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之典故,将精进波罗蜜彻底掀翻了也,以明行菩萨道乃久远长劫之事,须以精进勇猛之精神登峰造极也。之所以强调忍辱与精进,其目的在于不著我、人、众生、寿者四相也。而经文两处之“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等语,正好说明了行菩萨道者的戒定力深,故须“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也。
又因世人不明三世因果之幽微难见之理,不知“远报近受,重罪轻受”之转变故,往往积善修福者,因受挫折、坎坷而怨天尤人,从而呵佛骂祖、谤法毁僧,因此而堕落恶道者,大有人在。故佛在《金刚经》中,处处劝信持经功德之不可思议!并特别强调说:“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3此则说明行菩萨道者务必忍辱之、精进之。此忍辱、精进波罗蜜,乃大乘佛教积极乐观的处世态度。
其实,《易》之所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此乃积极进取之精神也。故儒家强调治化之功,以仁、义、礼、智、信为君子修身之发端。孔子作《春秋》一部,以示治乱之迹,以俾行人务须敦伦尽分、闲邪存诚也。老庄恐人操仁义之左券、而行禽
-------------------------------------------------------------------------------------------------------------------------------
1 鸠摩罗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大正藏》册8,第749页上。
2 鸠摩罗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大正藏》册8,第750页中。
3 鸠摩罗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大正藏》册8,第750页下。
兽之事故,便主张无为之道,以德感格;庄周作《寓言》比喻况说之,以俾行人逍遥自在、清净绝欲也。此乃乐观豁达之处世态度也。故君子应随遇而安、乐天知命也。合儒家之积极与道家之消极,此正与本经之忍辱、精进波罗蜜不谋而合也。即以消极出世之精神,做积极入世之事业也。
四、慈悲喜舍的利人精神——修福修慧
如来谈此《金刚经》,的的是为了激发二乘圣人的利人精神与化他意志,以彻底淘汰二乘执情,究竟融通大乘根性也。经文以布施为首,普劝行人广修六度万行,以上圆觉道、下化众生也。但又强调“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原因是“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应如是布施。”1又作譬喻说:“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则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2如来恐世人修痴福故,便劝信持经功德云:“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则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3如来既劝信行人广修布施、及其六度、以至万行,同时又劝信行人读、诵、受、持《金刚经》,此乃福慧双修之旨也。然《金刚经》强调,不论修福还是修慧,皆须不著四相、不住六尘。如流通分经文云:
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祇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萨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何以故?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4
本经前后五番校量功德,以说明读诵受持、为人演说此经,实乃福慧双修,功德无量也。又特别申明“不取于相,如如不动”的重要性,原以一切有为法皆梦幻泡影故。所以,如是读诵、受持、演说此经,乃回光返照自心。可谓口耳相传,自他不隔,言言见谛,句句归宗也。
不著我相生大慈心,不著人相生大悲心,不著众生相生大喜心,不著寿者相生大舍心。又,慈能与乐,悲能拔苦,喜能随缘,舍能任运。因此之故,经文强调不住四相而发心度人、广修六度。行人若不住四相,则慈、悲、喜、舍四无量心自然生发;四无量心既生,则能自然而然地舍恶修善,普利群生也。《梵网经•菩萨戒》主张以孝顺心、慈悲心、恭敬心,而为奉行菩萨戒之主帅;而此《金刚经》之不著四相之旨,亦是要令行人以慈、悲、喜、舍四无量心,而广修六度万行也。如是,则自利与利人不二,读诵、受持、演说此经,乃亦义不容辞之事,自然而然,水到渠成也。
又,不住六尘境界而广行六度万行,则能确保其心之清净,不被尘境所染。经云:“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又云:
世尊:是实相者,则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5
可见,之所以不令住六尘者,就是为了确保其清净心,以此清净心广修六度万行,则凡所有相皆归实相,无心不属真心也。并且,信心清净,则妄念不降伏而自降伏矣,真心不安住亦自安住矣,菩提心不发而称性圆发矣。如是,则一一度达三轮体空,自是福慧骈臻,圆满菩提,究竟涅槃,得大自在也。
五、第一义空的人生境界——不著无住
金刚般若以实相为体,以文字为相,以观照为用,以六度万行为眷属,以诸法性空为境界。所以,般若的人生以第一义空为其境界,可谓是无欲无求、不著无住也。古人说:“人到无求品自
----------------------------------------------------------------------------------------------------------------------------------
1 鸠摩罗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大正藏》册8,第750页中。
2 鸠摩罗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大正藏》册8,第750页下。
3 鸠摩罗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大正藏》册8,第750页下。
4 鸠摩罗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大正藏》册8,第752页中。
5 鸠摩罗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大正藏》册8,第750页中。
高。”佛家讲究“任运随缘不系舟”的解脱自在。但欲达此第一义空的人生境界,须以般若为前导而广行六度万行,始能证得。可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也。若说在空中,行在有中,则白云万里,“鹞子过新罗”也。般若对指导行人生活处世十分重要,能转恶成善、返染成净、舍边邪归中正、转福成慧也。在六波罗蜜中,般若波罗蜜为前导如目,其余五度为舟航如足,目足并进,方能到达如来宝所也。正古德所谓“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也。
《金刚经》云:“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1又说:“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2这无非是会一切法归第一义空,此第一义空乃般若无所得之实相中道义,法法合妙,头头是道,一平等一切平等也。不但人空法空,而且空亦空也。此经的语言特色是:即立即破,随说随扫。《金刚经》特别推崇不住我、人、众生、寿者四相,法相、非法相等,一切皆不住,指归第一义空的般若智慧。但又恐行人因执著此经言教而头上安头、钵盂添柄,从而产生新的执著,故如来又扫除言教曰:“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3《金刚经》以般若智慧反观如来言教,则一切言教皆是假名的安立与符号的组织,是如来应病与药、随方解缚的不得已的工具与利器,其言教本身并无一定之实体可寻,还须句外透关,单刀直入文字里巷而契悟佛旨。此经随说随扫,连“扫”亦须扫除,直扫到无所扫处,方见清净心。所以,经文强调即缘起而明性空,虽论性空而又不坏缘起,所以扫除言教的同时又不破坏言教,只是不令行人执著于言教、死于句下而已。同样,经文虽则破空,而又不让行人执著于破空,还须以不空而称性庄严缘起诸法也。可见,本经看似破空,实则重申真空不空义也。所以,于太虚空中挥舞此金刚王宝剑,则天地一团猛火,虚空无有片云。般若大火聚,四边不可触;触有有坏,触无无败。故《金刚经》不但否定一切有为法,而且还否定菩提、涅槃、实相、般若等无为法,世、出世间一切法,皆是假有实无,不令行人内心有半点的执著,原以“有一些些,便有一些些”也故。惟有行人内心一丝不挂,方能天马行空,自在无碍,任运随缘。金刚般若以第一义空为其境界,其神妙亦在此处。若人亲证第一义空,则“水流花放,尽宣般若;鸦鸣鹊噪,全露法身”。《金刚经》中,全盘彰显第一义空境的经文,主要有如下几处:
1、降伏不住降伏相:如经云:“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4
2、安住不住安住相:如经云:“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5
--------------------------------------------------------------------------------------------------------------------------
1 鸠摩罗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大正藏》册8,第749页中。
2 鸠摩罗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大正藏》册8,第751页中。
3 鸠摩罗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大正藏》册8,第749页中。
4 鸠摩罗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大正藏》册8,第749页上。
5 鸠摩罗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大正藏》册8,第749页下。
3、布施不住布施相:如经云:“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 袅雦趉藥膓胣鶈黦蒚룤ꪕ铧뮭럥㤲 5 ArticleID
ChannelID
ClassID
Title ÿ TitleIntact ÿ Subheading
ÿ Author ÿ CopyFrom ÿ Inputer LinkUrl ÿ Editor 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1
4、得法不住得法相:如经云:“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2
5、庄严不住庄严相:如经云:“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3
6、度生不住度生相:如经云:“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非菩萨。”4
7、发心不住发心相:如经云:“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5
8、持经不住持经相:如经云:“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则非般若波罗蜜。’”6
9、说法不住说法相:如经云:“‘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7又云:“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8
今就仅仅列举如上几处而已,之所以令其“不著无住”者,就是将如来的证悟境界和盘托出,以告诫行人曰:所谓的发菩提心、上求觉道、下化众生,乃自己本分事,须发自内心深处,不容有半点的做作与虚假也。其实,这种“不著无住”的洒脱与自在,乃如来的证悟境界。就如古德悟后所言的“平常心是道”,“饥来吃饭困来眠”等语一样,看似极其寻常,实则非同寻常。就如序分经文极力彰显如来本地风光时所云:“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所以,悟与未悟的区别,就在于是否有住与著也。悟后之人,能随缘任运,洒脱自在,于一切境界而无所住著,空空洞洞,了无一物也。未悟之人,则处处攀缘,事事执著,如胶似漆,头头障碍,法法羁绊。悟后之人,读一大藏经,全是说自己家里话;修六度万行,全是做自己家里事。如是,则亲切自然,敦厚朴实,与未悟之人不可同日而语也。此乃无求无欲之境界,惟独如来彻悟彻证。但愿一切同伦,愿出生死、力求解脱者,应向此处而参究、看齐、靠拢也。
----------------------------------------------------------------------------------------------------------------------
1 鸠摩罗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大正藏》册8,第749页上。
2 鸠摩罗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大正藏》册8,第749页下。
3 鸠摩罗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大正藏》册8,第751页中。
4 鸠摩罗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大正藏》册8,第751页上。
5 鸠摩罗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大正藏》册8,第751页上—中。
6 鸠摩罗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大正藏》册8,第750页上。
7 鸠摩罗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大正藏》册8,第750页上。
8 鸠摩罗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大正藏》册8,第751页下。
地址:中国宁波市鄞州区百丈路183号 邮编:315040 电话:0574-87755337 / 87756555 传真:0574-87710602
版权所有 © 2016 七塔禅寺 QITA TEMPLE. 浙ICP备2020040969号-1 技术提供:和众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