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自2005年创办后,在广大作者、读者及各方人士的关心支持下,经过全体同仁的共同努力,已连续出刊33期,在教界内外有了些微影响,值得欣慰。然从另一方面来看,存在的问题愈来愈突出,不容忽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投稿量大增带来审稿压力。虽然本刊安排有专人审稿,但每日平均五六十篇的投稿量,让审稿者疲于应付,应接不暇,至今尚有3000余篇来稿未点击阅读,更遑论逐篇回复意见了。
2.大量非佛教类的反映社会生活内容的稿件的涌入增加了编辑工作量。虽然本刊提倡立足佛门、面向社会,用稿不局限于佛教内容,只要主题与佛理相通即可,但投稿中反映日常生活见闻的泛泛之作占了很大比重,审阅许久也难见一篇佳作。特别是有些反映杀生、食肉、偷情、欺骗等悖理非法观念的稿件时常出现在邮箱中,也不知投稿者是何用意。
3.旧稿、剽窃稿的泛滥让编辑防不胜防。每当审阅中发现有可取价值的稿件时,经检索后常发现,不是作者早就在别刊发表过的旧稿,就是文偷剽窃来的他人稿件,让人失望。尤其是广东、广西两地文偷的猖狂盗投,给本刊造成不小被动影响,教训十分深刻。
4.对大致可用的稿件,编辑耗精费神地进行悉心修改,不辞辛劳为“做嫁衣”。可发表后却反应寥寥,得不到原作者的认可,常常时隔不久就会发现其原作出现在别刊,甚至有作者过段时间又会把原作发给本刊,意思是按原样发表。这让编辑人员非常尴尬,怀疑自己是否胜任此编辑工作。
5.稿酬问题不容小觑。经济社会的商人式思维波及佛刊酬金,反应特别:有投稿前反复探问本刊稿酬标准,以决定投稿是否划算者;有本刊选登某篇旧作后,原作者追讨稿酬者;有因一稿多投,本刊停发稿酬后,向本刊抗议乃至谩骂者;有向本刊推荐稿件后,索取荐稿费者;有作者因法名、笔名、俗名混用,汇稿酬时因名字问题失误而大动无明、迁怒本刊、缠斗不已者,等等。看来,金钱的魅力确实强大,佛门弟子也难以免俗。回头看看那些发心经常赞助佛刊的“老菩萨”们,真的无语了!
有鉴于此,为摆脱困境、解决问题,本刊编委会经集体讨论决定,从2014年起,调整办刊方式,将原先主要依赖作者投稿转变为编者自主选稿,主要编录各书刊网络媒体上真正对大众学佛有启发作用的佳作以飨读者,以突出刊物的修学指导性,为此可多选发佛学类精品文章,少用社会生活类新稿。同时取消稿酬制,除本刊特约稿件(特稿)外,无论新作、旧稿,原则上一律不付酬金,以杜绝文偷盗投稿现象,减轻泛泛旧稿泛滥之弊。补充说明如下:
⑴关于稿酬问题:为让诸位作者早有思想准备,本刊在2013年11月22日已在邮箱自动回复内容中说明本刊取消稿酬之意。自2014年第一期始,凡欲在本刊发稿者,均视为自觉遵从本刊新规定,没有稿酬,请谅解。
⑵凡以前在本刊所发表并领取了稿酬的文章,以及今后作为特稿刊发并支付酬金者,版权属于本刊,原作者不得再投别刊以赚取份外稿酬。
⑶因人手有限,工作量大,凡给本刊所投稿件除计划选用者外,今后不再逐篇回复意见,请作者自行决定处理。
⑷因为实行新规定,凡本刊此前曾回复拟用但尚未刊登的稿件将停止选用,请作者谅解并自行处理。
⑸与佛教无关的反映日常生活情趣等内容的稿件,建议诸君投寄社会类刊物,如当地的晚报、日报等,以免留在本刊造成延误。
以上规定,完全出于工作因素考虑,并非对作者的不敬及背弃。如此可以让编辑不再疲于奔命应付,腾出手来,集中精神,按照一定的理路,选录、编辑出具有自己特色、大众喜闻乐见的佛门刊物,这既是广大读者的心愿,相信也是诸多热心作者的愿望。因此,本刊祈望大家能一如既往地关心、支持本刊工作,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与编辑一起集思广益,办好《报恩》佛刊,以切实“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阿弥陀佛
《报恩》杂志编辑部敬启
二○一三年十二月
地址:中国宁波市鄞州区百丈路183号 邮编:315040 电话:0574-87755337 / 87756555 传真:0574-87710602
版权所有 © 2016 七塔禅寺 QITA TEMPLE. 浙ICP备2020040969号-1 技术提供:和众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