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塔文著

隋炀帝与佛教

发布日期:2014-08-30 作者: 如意(江苏)

  隋炀帝杨广(569-618)是隋朝第二代皇帝,隋文帝的次子。杨广小名阿麽,又名杨英,因相貌奇美,聪明好学,善著诗文,因而深受高祖隋文帝的喜爱。隋开皇元年(581),十三岁的杨广被封为晋王,做了并州(今山西太原市)的总管。开皇六年(586),任淮南道行台尚书令,闰八月之后,进位雍州牧、内史令(宰相)。开皇八年(588)冬,任行军元帅统兵伐陈。灭陈之后,被封为太尉。开皇二十年(600),立为太子。仁寿四年(604)七月文帝病逝于仁寿宫大宝殿,杨广即皇帝位,次年改元大业,开始了他治理隋朝的一生。杨广即位之后,先后杀死兄长杨勇及其诸子,又幽禁弟弟杨谅致其死亡。通过这些暴力手段,杨广翦除了同胞兄弟对自己帝位的威胁。618年三月,宇文化及等煽动军士兵变谋反,炀帝死于江都之变。
  隋炀帝杨广在位14年(604-618),文武双全,才华横溢,战功卓著。在治理国家方面,隋炀帝做了大量工作,他先后进行了“修建东京洛阳”、“迁都洛阳”、“修通运河”、“西巡张掖”、“三游江都”、“开创科举”、“开发西域”等富国强兵和促进教育的措施,对推动隋代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隋炀帝是一位很信佛的帝王,无论是在位之前,还是在位期间,都非常护持佛教。他不但与佛门很多高僧有交往,而且还修建寺院,组织高僧从事佛学研究和佛经翻译,参加各种佛教法会活动,度人出家、修治佛像、修补经典、缮写经文,为佛教发展做了大量工作。
  开皇十年(590),担任并州总管的晋王杨广,出任扬州总管镇守江都(今江苏扬州)。杨广在任扬州总管期间,十分重视佛教的发展。为更好地推动佛教发展,杨广将江都的慧日、法云道场作为江南佛教重镇,面向全国邀请高僧前往两道场讲经说法,从事研究经典的活动。凡是被隋炀帝邀请住道场的高僧,杨广都以四事供养,以家僧的礼节厚待,使他们安心从事弘法事业。经过杨广的护持,当时很多著名高僧如智顗、吉藏、慧觉、慧乘、智脱、法澄、道庄等人,都曾先后受邀到慧日道场讲经弘法。
  在众多高僧中,杨广对智者大师尤为崇敬。智者大师(538-597)是我国陈、隋之际的佛教领袖和思想家,天台宗的真正创始人,被天台宗人尊为四祖。大师法名智顗,字德安,俗姓陈。隋开皇十一年(591),时任扬州总管的晋王杨广邀请智顗往扬州为自己授菩萨戒,受戒后,杨广授予大师“智者”的称号。智者大师对禅宗、净土宗和天台宗都有很深造诣,尤其对天台宗贡献巨大。他提出的天台宗理论影响深远,其天台三大部是学习天台宗的必依典籍。
  当时任扬州总管的杨广得知智者大师的盛名之后,很想亲近这位德高望重的高僧,他多次作书请智者大师到扬州为其授菩萨戒。智者大师收到书信后,回复说自己寡德,劝杨广再请名僧,后又推举同学前往。虽然经过三番推辞,杨广仍然坚请他前往。智者大师无奈,向杨广提出四个愿望:第一,自己虽然喜好学禅,所行并非都如法,自己的声名过高,不过假名而已,希望不要对自己的期望过高;第二,自己出生于边地,遭逢离乱,没有经过正规教育,不懂方外玄虚,无一可取之处,欲自谨慎朴直,愿不责自己所定的规矩;第三,大王欲传灯以报法恩,当以身为持戒典范,若过于看重自己的权势,则对于持戒就会有缺,若对职位看得淡,则容易遭人讥嫌,若欲避嫌安身,不如通法为官,希望大王为护持佛法,不可轻易去职;第四,我三十余年住山水之间已经成为习惯,现在大王再兴佛法,我当竭尽全力作为外护,以后我若想归隐山林,希望能遂我愿。如果晋王能满足这四个条件,就遵旨前往。
  晋王杨广正希望受持净戒,爽快地答应了智者大师的四项条件,并为此亲自制定《请戒文》:
  弟子基承积善生在皇家,庭训早趍眙教夙渐。福履攸臻妙机顷悟,耻崎岖于小径,希优游于大乘,笑息止于化城,誓舟航于彼岸,开士万行戒善为先。菩萨十受专持最上,……诚复能仁奉为和上,文殊冥作阇梨,而必藉人师显传圣授。……禅师佛法龙象,戒珠圆净定水渊澄,因静发慧安无碍辩,先物后己谦挹成风,名称远闻众所知识。弟子所以虔诚遥注,命楫远迎。每虑缘差值诸留难,师亦既至,心路豁然,及披云雾即销烦恼。
  开皇十一年(591)十一月。杨广于扬州总管寺城设立千僧大会,恭请智者大师为授菩萨戒。并于内第道场传授戒香,授律仪之法。智者大师说:“菩萨大士以度化众生为宗旨,名实相符,义非轻约,今可法名总持。”晋王杨广顶礼受其旨教说:“大师禅慧内融,传扬佛法,宜赐予‘智者’之号。”
  从此,杨广每日亲近大师请教修学方法,供养智者大师金银珠宝不可胜数。大师常将所得供养之物,布施悲田与敬天,愿使福德增长,国家繁荣。
  不久,智者大师向杨广表示自己要返回山林修行,杨广坚请大师留下。智者大师说:“大王,我们事先有约定,不可违约。”说完拂衣而起。杨广方才不敢勉强挽留。大师临走时,杨广合掌送至城门外。智者大师回首对杨广说:“为国家镇守州郡而不轻视修道,观你弘扬佛法感恩在怀。”目送智者大师远走的身影,晋王杨广哭泣而返。

  开皇十五年(595),智者大师经过晋王杨广的再三恳请,来到扬州禅众寺。并以手著的 《净名义疏》 面呈晋王杨广,又率领弟子建斋七日。大众礼拜《金光明忏》至第六日晚上,忽然有怪鸟飞入斋坛,婉转而死,须臾之间又飞去,又听闻到猪的呻吟声,大众都看到这种怪异现象。智者大师说:“现此瑞相,表明王妃疾病将痊愈。鸟死复苏,表明盖棺还起;猪子呻吟,显示斋福相乘。”到第二天,王妃的疾病果然痊愈,杨广举行庆典祝贺。
  开皇十七年(597)十月,智者大师接受晋王杨广的邀请下山,行至天台山西门的石城寺即罹患重病,智者大师拿出所制的《净名疏》、犀角如意和莲花香炉,另有与晋王告别的遗书七张纸,嘱托晋王大法,劝其依教奉行。智者大师在与杨广的遗书中,表达了自己多年修行只是为了求证悟,但却上负三宝下愧本心。对于晋王对自己的尊崇和布施,智者大师感到不安,因为自己没有实现真正的教化大众的目标。智者大师希望晋王杨广护持佛法,认为杨广若能钻研圣教,将会有助于政治。智者大师表示,自己出家以来的学修都是为了众生和国土,现在虽然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但仍然无限眷恋自己的国家和民众。智者大师还希望晋王杨广能发心做自己住持的寺院玉泉寺的护法,并请他为天台山寺院题名。智者大师在遗书末尾说:“如意、香炉是送给大王您的,以此表示道别之意。意寓永布德香,长保如意之意。”
  此后,大师病情加重,于当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圆寂。智者大师入灭后,杨广派遣司马王弘到天台山设千僧斋。又于大业元年智顗的忌日设千僧斋。杨广还依照的智者大师的遗愿在天台山另行创建佛刹,后亲自题名为国清寺。同时,还对智者大师住锡过的荆州玉泉寺加以修建,完成了智者大师生前的遗愿。
  杨广在继皇帝位后,为了统一国内寺院的名称,下令将天下寺院改称为道场。据《佛祖统纪》卷三十九记载:“隋大业九年,诏改天下寺曰道场。”《隋书·百官志》对隋炀帝将寺院改为道场也有论述:“郡县佛寺改为道场,道观改为玄坛,各置监丞。”隋炀帝还将宫中行佛事的场所,称内道场,或称内寺。一般的佛寺称为外道场。
  杨广继位以后,在东都洛阳设立慧日内道场,将此道场作为北方弘法中心。大业元年(605),隋炀帝杨广召集义学沙门聚集慧日道场,专门从事讲学活动,培养佛教讲经及研究人才。隋代高僧道基和泽州清化寺智徽都曾经被隋炀帝迎请至东都慧日内道场,从事佛学研究与弘法,接受宫廷中丰盛的衣食供养。
  隋炀帝十分重视佛教经典的整理与分类。在东都洛阳内道场中,隋炀帝组织高僧撰述众经目录。据《隋书·经籍志》记载:“大业时又令沙门智果,于东都内道场撰诸经目,分别条贯,以佛所说经为三部:一曰大乘,二曰小乘,三曰杂经,其余似后人假托为之者,别为一部,谓之疑经。又有菩萨及诸深解奥义,赞明佛理者,名之为论;及戒律并有大小及中三部之别,又所乐者,录其当时行事,名之为记。凡十一种,今举其大数列于此篇。”
  隋炀帝在重视经典整理的同时,还组织高僧在东都洛阳翻译佛经,并专门为此设立了翻经馆。《续高僧传·达摩笈多传》对东都翻经馆有如是描述:“炀帝定鼎东都,敬重隆厚,至于佛法,弥增崇树,乃下敕于洛水南滨上林园内,置翻经馆,搜举翘秀,永镇传法。”
  隋炀帝还迎请达摩笈多等国外精通梵汉文的高僧入住上林园翻经馆,鼓励他们致力于翻译佛经。达摩笈多到中国之后,先后在长安大兴善寺和洛阳上林园从事翻译佛经的工作。从开皇中叶到大业末年,达摩笈多共译出《药师如来本愿经》、《起世因本经》、《金刚般若经》、《菩提资粮论》、《摄大乘论释论》等九部四十六卷。
  当时在翻译经典和整理佛经目录方面最有成就的中国高僧是彦琮法师。《续高僧传·彦琮传》记载了彦琮译经和编叙目录的成就:“新平林邑所获佛经,合五百六十四夹,一千三百五十余部,并昆仑书,多梨树叶,有敕送馆付琮披览,并便编叙目录。”彦琮精通梵文,他于开皇十二年(592)奉召入长安,住兴善寺,从事经典翻译工作。大业二年(606),住翻经馆,批阅多种佛经,并编撰目录,以备选译。彦琮还著有《达摩笈多传》、《辩正论》、《通报论》、《福田论》、《沙门不应拜俗总论》等。此外,彦琮还为其他高僧所翻译的经典作序,并论定翻译的基本模式。
  此外,隋炀帝还建造了许多寺院。仁寿元年(601),隋炀帝在长安青龙坊西南隅,营造日严寺以广招名僧。即位后,隋炀帝于大业元年(605)组织工匠建造了大禅定寺,命童贞僧人入住。大业三年,灵干禅师被任命为大禅寺道场的上座。另有宝袭、普旷、僧辩、法常、道洪、靖玄等名僧,均曾进住大禅定道场。大禅定道场在唐代的武德元年(618),改名大总持寺。他在大业元年(605)为文帝造西禅定寺,又在高阳造隆圣寺,在并州造弘善寺,在扬州造慧日道场,在长安造清禅、日严、香台等寺,又舍九宫为九寺,并在泰陵、庄陵二处造寺。在建寺度生的同时,隋炀帝还邀请高僧到这些道场弘法。当时受到隋炀帝邀请的高僧主要有:智脱、道庄、知矩、慧感、慧赜、辨义、明舜、慧頵、法显、昙瑎、慧常、智果、善权、法琰等人,尤其著名的是三论宗吉藏,在日严寺创建的同时,即进驻长安,住日严寺。
  隋炀帝杨广对于佛教中所存在的一些弊端,也注意加以整顿,以保持佛教的纯洁。隋大业五年,隋炀帝诏令天下僧徒无德业之人还俗,国内依照僧人的多少设立寺院,多余寺院一并拆毁,以方便对佛教的管理。经过这些措施,一些没有德行,破坏戒规的僧人被勒令还俗,寺院所住僧人很少的寺院被合并,只有几座大的寺院被保存下来。
  隋炀帝称帝之后,曾在洛阳设无遮大会,度男女一百二十人为僧尼。还令天下州郡行道千日,总度千僧,亲制愿文,自称菩萨戒弟子。据史料记载,隋炀帝在位期间所度僧尼共一万六千二百人,铸刻新佛像三千八百五十躯,修治旧佛像十万零一千躯,装补的故经及缮写的新经,共六百十二藏。
  隋炀帝的这些举措,为推动隋朝佛教的健康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地址:中国宁波市鄞州区百丈路183号 邮编:315040 电话:0574-87755337 / 87756555 传真:0574-87710602

版权所有 © 2016 七塔禅寺 QITA TEMPLE. 浙ICP备2020040969号 技术提供:和众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