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塔文著

云门高僧圆通居讷禅师

发布日期:2014-08-30 作者: 阿莲(江苏)

宋朝是我国历史上禅宗比较兴盛的时期,作为禅宗宗派之一的云门宗亦盛极一时,宋徽宗在《续灯录》序中说:“自南岳青原而下,分为五宗,各擅家风,应机酬对,虽建立不同,而会归则一,莫不箭峰相拄,鞭影齐施,接物利生,启悟多矣,源派演迄,枝叶扶疏,而云门、临济二宗,遂独盛于天下”。在如此鼎盛时期,云门宗出现了许多颇具影响的高僧大德,圆通居讷禅师就是其中之一。

  圆通居讷禅师(1010—1071年),俗姓蹇,梓州中江(今四川三台)人。据《佛祖历代通载》中记载,居讷禅师少年时长得很英武,多习诗书,且过目不忘。师十一岁时依汉州什邡竹林寺元昉禅师出家,十七岁试《法华》得度,于颖真律师受具足戒后,一度游于讲肆学堂,以讲学而名冠巴蜀。
  有一天,居讷禅师遇到一位禅者,刚从南方参学回来。二人谈禅论道,一见如故。居讷禅师听禅者极力赞扬南方禅宗之盛,并历数四川有道之士,皆因投于宗门而悟道,如马祖本是四川什邡人,因参宗门大德而得明心性,名播天下;亮座主本以讲论闻名,后归于禅门,得法后便罢讲,隐于西山;德山宣鉴法师原来也是以讲经为业,归依宗门后,便烧掉了《青龙疏钞》,称“滴水莫敌巨海”。居讷禅师听到禅者的这一番话后,内心慨然,良久,才说:“你说的这些我竟然都不知道,看来我是要出去行脚增长一番见识了”。于是,居讷禅师便开始行脚参方。但是,遍参荆楚之间却一无所得,直至居讷禅师游到庐山,才于延庆子荣禅师座下悟道得法。
  居讷禅师悟道后,应南康太守程师孟的邀请,前往住持庐山归宗寺,后来又迁至圆通寺。北宋仁宗皇佑元年(1049年),官方出资创十方净因禅院,宋仁宗皇帝听说居讷禅师盛名,就派人诏请居讷禅师住持净因禅院,但是居讷禅师却以自己的眼睛有疾为由,婉拒了皇帝的昭令。后来仁宗皇帝又让他举荐可以代替他的人,居讷禅师于是向仁宗举荐了当时在自己座下任书记的大觉怀琏禅师,认为他的禅学修为比自己还要精深。后来,怀琏禅师应昭,当仁宗向他问询佛法时,怀琏禅师果然应对自如,甚合仁宗心意,认为居讷知人善用,举荐之人的确是个贤德之才。
  后人有人就这事询问居讷禅师:“圣天子旌崇道德,遣使持书,恩被泉石,师何因辞哉?”即皇帝这么看重你,给予你这么大的荣誉,你为什么要推辞呢?
  居讷禅师答道:“予滥厕僧伦,视听不聪,幸安于林下,饭蔬饮水。虽佛祖所不为,况其他耶?先哲谓大名之下,难得久居。予行平生知足之计,不以声名自累。
  若厌于心,何日而足。故东坡尝曰:知安则荣,知足则富。”即他认为自己无德无才,混迹于僧众之间,眼耳都不灵敏,幸好能在圆通寺安养晚年,吃喝无忧。这样的生活就是让我去做佛祖我也不去,何况其他的呢?而且他又提出先贤的哲理:盛名之下,难以久居。所以他才奉行这知足常乐的信念,不会被身外的声名缠缚受累。
  禅师的这一番回答,显然是自谦了,但也表明他是多么的淡泊名利,心胸是多么的开阔。
  居讷禅师又开示学人:“蹙足頢跛脚,命在杖,失杖则颠;渡者命在舟,失舟则溺。凡林下人自无所守,挟外势以为重者,一旦失其所挟,皆不能免颠溺之患。”(意思是说跛脚的人行动靠着拐杖,一旦失掉拐杖的支撑就会摔倒;渡水的人靠着船,一旦翻船便会落入水中。出家修道的人若没有道德,假借外势以自重,一旦失去外援便有摔倒落水的祸患。)又言:“昔百丈大智禅师,建丛林,立规矩,欲救像季不正之弊。曾不知像季学者,盗规矩以破百丈之丛林。上古之世,虽巢居穴处,人人自律;大智之后,虽高堂广厦,人人自废。故曰:安危德也,兴亡数也。苟德可将,何必丛林?苟数可凭,曷用规矩?”从这一段文字中可以看出,居讷禅师认为在道德与规矩两者之间,道德在前,规矩在后。并且如果离开了道德的约束,规矩不但起不到相应的作用,反而会被人利用。因此首先要遵守道德的原则,尔后才能秉持礼义。如果都能持守道德,何需再立什么丛林规矩?如果时运可凭,又何以用规矩呢?由此看来,自律是相当重要的。而居讷禅师也正是处处以身作则,严于律己,才道风愈显,受到了越来越多学人的尊崇。
  北宋著名的排佛论者欧阳修于庆历五年(1045年),左迁滁州,第二年归庐陵,途经九江的时候,久闻居讷禅风的他决定前往拜访。相见之后,居讷禅师以“佛道以悟心为本,足下偏执世教,故忘其本;若能运用圣凡平等之心,默默体会,顿却我慢,悉悔昨非,观荣辱之本空,了死生之一致,则净念常明,天真独露,始可问津于此道耳”之言,令欧阳修有所省悟,遂与居讷禅师一见如故。二人白天相伴出游,夜晚对坐清凉亭,品茶论道,参悟禅机。虽然欧阳修原来对佛学持排斥的态度,“尝恶其学幻”,最初到圆通寺也只不过是想见识一下居讷的学识和人品。但经此番与居讷禅师的交流之后,他对佛学的态度大为改观,对居讷禅师的精深禅学和非凡谈吐惊服不已,叹道:“人之有技,若己有之”。后来还经常在公卿之前称赞居讷。为感谢居讷的赐教,欧阳修临别前以诗相赠:“方瞳如水衲披肩,邂逅相逢为洒然。五百僧中得一士,始知林下有遗贤”。而居讷对欧阳修的才识和胸襟也极为感佩,在欧阳修离山后特地把二人座谈的清凉亭加以整修扩置,更名夜话亭,作为永久纪念。此后,居讷禅师之声名更是闻于四海,四方沙门纷纷归其座下修学。
  居讷禅师曾经告诫怀琏禅师说:“古圣治心于未萌,防情于未乱,盖豫备则无患,所以重门击柝,以待暴客,而取诸《豫》也。”“事豫为之则易,卒为之固难。古之贤哲,有终身之忧,而无一朝之患者,诚在于斯。”意思是让怀琏禅师做到防患于未然,在事情还没有出乱之前进行预防。大凡事情有准备的做起来就要比那些仓促行事的容易成功,因此古代的圣贤虽怀有终身之忧,但无一朝的灾难,就是这个原因。
  怀琏禅师也秉承了居讷禅师淡泊名利的遗风。他虽经居讷的举荐住持净因禅寺,并几度入朝与仁宗皇帝对论佛法大意而深得帝悦,视为师友,但怀琏禅师并不慕此恩宠,反而于至和年间(1054—1056年)两度上书给仁宗皇帝,希望能够归老山中。仁宗不舍他离去,始终不允。后来仁宗差中使赐给他一只很珍贵的龙脑钵,怀琏禅师捧着钵说道:“吾法以坏色衣,以瓦铁食,此钵非法”,说完便把钵投进火中烧了。中使回奏仁宗皇帝,仁宗加叹不已。仁宗皇帝驾崩后,英宗继位。怀琏再度上书请辞,并作颂说:“千簇云山万壑流,闲身归老此峰头。余生愿祝无疆寿,一炷清香满石楼”。英宗皇帝念其年事已高,恩准他辞归,并赐手诏曰:“大觉禅师怀琏,受先帝圣眷,累锡宸章,屡贡诚恳,乞归林下。今从所请,俾遂闲心。凡经过小可庵院,任性住持,或十方禅林,不得抑逼坚请”。但是怀琏禅师性情平淡,素不张扬。他一直将英宗皇帝的手诏,藏在箧笥中,不肯拿出来炫耀。直到怀琏禅师示寂后,人们才从他的箧笥中发现这些东西,其不夸世荣、不恃君宠之心由此可见一斑。
  居讷禅师晚年居于宝积岩寺,于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二月八日无疾端坐而逝,世寿六十二,僧腊四十五。

地址:中国宁波市鄞州区百丈路183号 邮编:315040 电话:0574-87755337 / 87756555 传真:0574-87710602

版权所有 © 2016 七塔禅寺 QITA TEMPLE. 浙ICP备2020040969号 技术提供:和众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