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塔文著

生命的起源:“我”从哪里来?

发布日期:2014-08-30 作者: 华定谟(宁波)

第四节  法:能、所兼具的一个种

  上面说过了,法种中的任何一个度,单纯分别度、综合一切度、部分分别度,都可以是能体。这“可以”二字,有着特别的意义。这些“可以是”的能体,变现出来的色声香味触尘,当然是所体,但是变现出来的念头(意尘)呢,是什么?变现出来的念头当然也是所体。然而这个所体仍然在法种中,仍然是法种中的一定度。
  这是佛学上的一个非常特殊的情况。
  一切种中有一个法种。法种中的任何度,都可能是能体,都可能是所体,都兼有能体和所体的双重身份。

  用另一种说法来强调一下:一切种中有一个法种,还有一个意种,法种中的度都是能体,它变现出来的意尘,是所体。但是,法种和意种是合一的,所以法种中的任何度,都可以是能体,又都可以是所体。是能体时就是能体,是所体时就是所体。
  能体的念头和所体的念头是重合在一起的,凡夫俗子没有能力分辨两者的区别。佛说《心经》的时候,在场的都是高位菩萨,都能分辨能体的念头和所体的念头,所以佛说“色声香味触法”时,在场的菩萨都听得懂,“色声香味触法”的“法”,是所体。因为佛先说“无眼耳鼻舌身意”,这是指六根,意根指大脑;然后佛才说“无色声香味触法”,这是指六尘,法尘指所体的念头。
  《心经》的汉语翻译者采用了直译,使我们现在看到的《心经》,是说的“色声香味触法”。但是就算采用意译,译成“色声香味触意”也没有办法。在佛经和佛书中,并不是“法”就专指能体,“意”就专指所体。法,既指能体又指所体;意,也是既指能体又指所体。六识中的意识,就是指的能体,意根和意尘都是意识变现出来的。所以我们在看到“法”字时,就要辨一辨,它是指的能体还是所体?作为能体的念头,是有情众生;作为所体的念头,是无情众生。同样,我们在看到“意”字时,也要辨一辨,它是指的能体还是所体?可以说这是佛学中最为纠结的一个问题。能弄清楚这个问题,您的佛学水平就相当可以了。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让我们来讲一讲三心二意。

第五节  三心和二意

  汉语中有一个成语叫做“三心二意”,出于关汉卿的《救风尘》:“争奈是匪妓,都三心二意”,在那里不算是一个好字眼,却在不经意中,说明了佛学上的一个状况。
  佛学上的心,分为三个层级。第一层级的心,简称一心。一心就是一切种度综合,就是空。
  佛学中第二层级的心,简称二心。从一切种的综合中,把法种这一个种分别出来。其中的任何一个度,作为能体,就是二心。法种还有一个名称叫意种,法种和意种是一个东西的两种叫法。二心又是第一个层次的意,叫做一意。一意是能体,能够变现出所体。
  所体中有一种叫做精神、思想、思维、意识、意念、念头、想法的东西,它们不能变现什么,它们只是被变现出来的东西,它们是意种中的第二层次的意,简称二意;等于第三层级的心,简称三心。
  现在整理一下:一心是空,二心是能够变现出世间万物的东西,三心是二心变现出来的念头。一意=二心;第二层次的意,是三心,二意=三心。它们的关系可以表示如下:
  第一层级的心 —— 一心 —— 一切种度综合 —— 空 —— 非能非所 —— 非尘
  第二层级的心 —— 二心 —— 第一层级的意 —— 一意 —— 能体 —— 尘
    变现
  第三层级的心 —— 三心 —— 第二层级的意 —— 二意 —— 所体 —— 六尘
  至于肉团心,医学上称为心脏的东西,佛学上划归为身根,不属于三心。
  执著于二心,变现出三心。不执著于二心,就回到一心。一心之外的,都是尘;惟有一心不是尘,称为非尘。能体的二心也是尘,“这是我”也是尘。它们的关系可以表示如下:
  非尘 —— 一心 —— 空               
  尘 —— 二心 —— 一意 —— 能体    
  六尘 —— 三心 —— 二意 —— 所体    
  因为色声香味触意中的意,既是能体又是所体,与色声香味触的纯粹是所体不同,所以意就有点特殊,被称为法了。
  在一切种中,惟有这个意种,兼为能体和所体;其余的一切种,都只是所体,不是能体。这也是佛学中的一个基本知识。
  在读佛教书籍的时候,其中的心字很多,必须能分清它是指的一心、二心,还是三心;佛教书籍中的意字也很多,必须能分清它是指的一意还是二意。就是要随时把握住这心、这意是能体还是所体,才算读懂了佛书,否则只能是似懂非懂,甚至感到晕头转向。
  三心是有情众生的一种活动。对人而言,是大脑细胞的动作,与唱歌跳舞、心跳胃动在同一层级,只是唱歌跳舞、心跳胃动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三心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而已。
  从理论上分清三种心、两种意,就像从理论上知道梨子是甜的,对于研读佛经、阅读佛学书籍,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实际上分清三种心、两种意,就像用自己的舌头尝到梨子的滋味,属于明心见性的范畴,这里不谈。
  一个人,看见一朵花,想:这花真美。在这个过程中,他不光是产生了一个“这花真美”的所体的念头;在此同时,他认为自己有眼睛,也是一个念头,也是一个所体;他认为自己的眼睛看到了花,也是一个念头,也是一个所体。但是这种念头,这种三心、二意,被人们忽略了,以为自己没有生起。其实,这个人在看见这朵花时,已经产生了“自己有一双眼睛”,“自己看到了这朵花”的念头。这两个念头产生于他看见这朵花的开始时,可是他没觉得,没觉得不等于没产生,然后才生出了“这花真美”的念头。

第六节  怎样理解“诸心皆为非心”?

  在《金刚经》中,佛对须菩提说:“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对这句话的解释非常之多。我曾因为罗列了一些古大德对《心经》“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错误解释,被斥为“此人邪见极盛”,吸取教训,这里就不罗列古大德对“诸心皆为非心”的错误解释了,读者诸君只要浏览一下《金刚经》的注释文章就清楚了。当然,有许多《金刚经》的注释文章,对这一句的注释是一个空白,这是因为有一个
约定俗成的规矩:不会解释时就不解释,跳过去,空着,千万不要瞎解释。
  但是南怀瑾的解释,有点出格,作为一个特例,我们要将它展示一下:
  他说以佛的眼睛看来,所有众生这些心啊,“皆为非心”。换句话说,佛在骂人,这些众生心里都不是东西,也没有心,心到哪里去了?心掉了,“非心”根本不是心,佛大概又怕我们问他,那又是什么?他赶紧又说了:我的眼睛看你们啊!不是心,不是心,所以叫做心。他说世界上一切众生的心我都知道,须菩提还来不及问,他又说了:这一切人的心啊,都不是心。他并没有说这一切人不是人心啊!众生的心还不只是人的心,包括狗啊、牛啊、蚂蚁啊、小昆虫这一切生命,都不是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所以叫它是心。(《金刚经说什么》第223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把佛和佛义贬损、歪曲到这种程度,南怀瑾可算是个典型。真心学佛的人也难免会曲解佛义,但这仅仅是由于佛学水平较低。可南怀瑾呢?
  我们明白了心的三个层级之后,就不难明白,佛对须菩提说,在你的国土范围内,所有众生的若干种心,我都知道。这“若干种心”是什么呢?不是一心,只是二心、三心。能体的二心多不多?多;所体的三心多不多?多。所以二心和三心被称为诸心。
  下面来了一个“如来说”,许多注家又犯了和解释“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类似的错误,解释成“释迦牟尼佛说”。错了。
  本书在前面已经解释,“如来者”的意思是“从佛学上讲物体的来去移动”。同样道理,这个“如来说”,不是“佛说”的意思。“如”是一心,“如来说”是“在‘心是指一心’的语言环境下来说”。

  “诸心”为什么“皆为非心”呢?因为“非心”的心是一心,“非心”就是“不是一心”,二心和三心当然不是一心了。“是名为心”是说,二心和三心只是名义上叫做心。
  总括来说,“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的意思,是:在“心是指一心”的语言环境下来说,二心、三心这种种的心都不是一心,只是名义上叫做心罢了。
  《金刚经》说: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
  “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
  您看懂了这一条,从今以后,您用这个向读《金刚经》的人士解释,所得福德,比以“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来布施的福德还要多。更不用说解释“一合相”了。

第七节  舍二心,明一心

  中国禅宗二祖慧可,向初祖达摩求佛法,这时的达摩正在河南嵩山少林寺附近的山洞中坐禅。慧可站在洞外等候时机,达摩知道他的来意,但是不理睬他。慧可站了几天,那天北风呼啸,气温骤降,下起了鹅毛大雪,积雪掩过了慧可的膝盖。达摩这才问道:你久立雪中,找我有事吗?
  慧可回答说:为了要明白一心是怎么一回事。问题来了,本书第一篇的三章文字不是讲明了一心是怎么一回事了吗?难道慧可还没有达到这个水平?不是的,那三章所讲的,只是理论上的,三心上的,属于文字禅、口头禅,这个慧可早已明白。慧可求见达摩是要实际地明白一心。就像一个人从书本上知道了梨子的滋味,但想明白梨子实际的滋味,还要亲口吃一吃。
  在哲学上,亲口吃一吃梨子,就是实际明白了梨子的滋味。在佛学上,亲口吃一吃梨子,只是能体第八识团变现出来的所体的味尘,明白梨子滋味的不是舌根,而是舌识。慧可的意根从书本上知道了空是不生不灭、无受想行识、充满一切、庭前柏树子之类的等等,到达摩这里是想知道空实际是怎么一回事。
  达摩说,昔在灵山会上,世尊说法时,戛然言止,惟拈花微笑。众皆企盼翘望,惟迦叶破颜一笑。世尊说:“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今付嘱摩诃迦叶。”此为禅宗初祖,至我二十八世。明心须累劫精进修行,行常人之不能行,忍常人之不能忍。待到天降红雪之后,你再来吧!
  慧可听完,毅然拔刀将自己的左臂砍下,鲜血零散雪上。慧可说,天已降红雪,愿师开示!鲁迅说:“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就有拼命硬干的人,就有为民请命的人,就有舍身求法的人——他们是中国的脊梁。” 慧可就是“舍身求法的人”之一。
  达摩说:“诸佛法印,只有待心宁了,方才可得。”
  慧可说:“我心未宁,乞师与安。”
  达摩说:“将心来。”
  慧可急忙寻找自己的心,良久,说:“觅心了不可得。”
  达摩说:“我与汝安心竟。”
  慧可当下就明白了空是什么。
  慧可要知道的心是一心。达摩说“待心宁了”的心,是指的二心;“宁了”是指不执著了。达摩要慧可找出的心,是二心,是能体。慧可找了一会却找不到这个二心,觉得找不到的时候,就是不执著了。不执著的时候就是回到了一心,就是开悟了。

地址:中国宁波市鄞州区百丈路183号 邮编:315040 电话:0574-87755337 / 87756555 传真:0574-87710602

版权所有 © 2016 七塔禅寺 QITA TEMPLE. 浙ICP备2020040969号 技术提供:和众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