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塔文著

禅茶文化——茶榜文

发布日期:2014-08-30 作者: 王 韦(湖南)

  佛教传入中国,僧人就与茶结下不解之缘。据中医典籍记载,茶苦而寒,为阴中之阴,既能泻火,又能提神。僧人打坐禅修时,力求凝神聚念、心神专一的境界。为防止未入禅定,先入梦睡,或心散神乱难以入定,故僧人常常饮茶,帮助入定禅修,“禅茶一味”也就融入了僧人的日常生活之中。因此,僧人看重饮茶,定期与不定期地结合一些重大活动,举行有组织的茶会或茶宴。这种茶宴,兴起于唐朝,盛行于宋元,衰微于明清。据寺院丛林清规记载,这种茶会或茶宴活动事先要有一项不可缺少的礼仪——茶榜(有的叫茶状、茶单或茶牌),就是用文字的形式告白礼请某些特定的用茶对象。久而久之,形成一种独特的礼请应酬文体——茶榜文。
  茶榜文多为寺院的书记、住持的侍者或能通文墨者撰写。唐代的茶榜文内容比较简单,完全格式化,仅仅起到一种告白作用。到了宋、元时代,由于文士与禅门高僧的互动,不但促使寺院茶文化的内涵更加丰富多彩,也使得茶榜的撰写更为精致,使其从一般性的告示格式的应酬文体演变成一种精美的文学形式——四六体骈文,以致被人们称之为“佛书四六”文,后来又演变成诗歌体裁,从形式到内容都不失为足堪欣赏的优美品茶待客文学作品,读后,耐人寻味的禅茶韵趣油然而生。茶榜文成为后人研究茶文化、茶禅史乃至禅宗史的珍贵资料。现择几篇有代表性的,简析之,与大家共享其多彩韵味。

  先例析三篇宋代茶榜文
  惠洪禅师本名德洪,江西新昌人,为北宋著名禅僧和禅史家,并以诗僧和诗评家享誉于世。他14岁父母双亡,依新昌三峰山靘禅师出家,后入洞山为大德真净克文禅师嗣法弟子。29岁先后多次游历、参访、驻锡湖湘十余年,其间在寓居潭州(长沙)撰《请云盖奭老茶榜》云:
  禅门分江西、南岳之五派,后世盛云门、临济之两家。至于流末之余,驯成戏论之谤。师承大坏,法道寖微。妄庸假我以偷安,名实因兹而愈滥。坐令洞上之宗风,来振湘中之法席。果逢神颖,为整颓纲。恭惟某人,芙蓉嫡孙,枯木真子,疏通莅众,故遇缘则应,折节荷法,故律身甚严。名誉排缙绅齿牙,威仪为道俗指目。喧哗沙步,争传孤锡之重来;狼藉封云,正赖清风之一扫。敢荐苹藻之馔,用庆丛林之仪。未离旃檀之林,一句百味具足;行据狻貌之座,三玄五位纵横。
  榜文所称“云盖”,是指宋代潭州云盖山云盖寺,位于今长沙市望城县五峰乡云坪村,为唐、五代至北宋时期著名禅院。文中所称“奭老”,即云盖奭禅师,他是芙蓉道楷禅师的法孙,属曹洞宗法系。故文中有“禅门分江西南岳之五派,后世盛云门临济之两家”之语。他还撰写了《请崇宁茶榜》《请逍遥宜老茶榜》《云老送南华茶榜》,都记载了他与湖湘茶禅的因缘关系。茶榜文采典雅独特,禅意盎然深刻,是这些茶榜文的显著特色之一。
  在宋代,有些禅林常常饮用一种药汤,如同饮茶一样,也有相应的时间、典仪并出具告示。四川三台人居简禅师留下了三套共6篇茶汤榜文,每套“茶汤榜”文包括“茶榜”文与“汤榜”文各一篇。其中所撰《请印铁牛住灵隐茶汤榜》中的茶榜文,现例录如下:
  玉虎何知,先动山中消息,云龙早贡,道膺天上平章。价虽在于连城,产独珍于双璧。恭惟某宠光五叶,一杯分万象之甘,弹压群英,数水劣诸方之胜。方圆制度,清白华滋。笑沩源春梦不到池塘,眷老圃秋容尤高节操。颊牙腾馥,四河衮衮。无边襟袖生凉,而腋飕飕未已。
  这篇茶榜文是居简禅师为延请印铁牛禅师入锡杭州灵隐寺住持而作。印铁牛禅师与居简禅师同从于育王佛照德光禅师而得法,两人为法兄弟。这篇茶榜文同样文采飞扬,禅意浓浓。与上篇惠洪禅师所写有些差异的是,居简禅师的茶榜文大多紧扣“茶叶”本身,把茶叶的栽培、形态、产地、采摘、制作、品尝等方面写得恰到好处。
  再读宋代世俗文人、蜀中名士史尧弼撰写的《印公和尚医眼茶榜文》:
  窃以起一生于万死属大医王,破群昏而独明是为圆觉。特持绝品,远向胜流。伏惟印公大德,宝镜当空,金篦在手。透见祖师心孔,刮开诸佛眼睛。岂惟受龙树之秘方,抑亦造轩辕之灵窍。九衢暗暝,真推明月照临。一片太清,肯使微云点缀。功德实难思议,文章未易酬劳。漫凭两腋之清风,为谢万金之良药。
  此茶榜文是向峨眉山高僧别峰宝印禅师请茶而作,因禅师为他医治好了眼疾,故请茶致谢。史尧弼得的是白内障,宝印和尚医术高超,效果非常好。文章盛赞“功德实难思议,文章未易酬劳。漫凭两腋之清风,为谢万金之良药。”感激之情,浸溢文句,故请茶谢恩。

  再赏析金元时代的二篇茶榜文

  多才多艺、杰出的政治家耶律楚材非常爱茶,也会品茶,他撰写了许多咏茶诗文,展示了深厚的茶文化功夫。他曾与寺院僧人交往颇为密切。某寺院一位新任住持“奥公长老”要他写一篇请茶榜文,其文曰:
  今辰斋退,特为新堂头奥公长老设茶一钟,聊表住持开堂陈谢之仪,仍请知事大众同垂光降者。窃以个中滋味,谁是知音,向上封题,罕逢藻鉴:
  伏惟新堂头长老名超绝品,价重诸方。黄金碾畔析微尘,输他三昧手;碧玉瓯中轰巨浪,别是一家春。睡鬼潜奔,便使至人无梦;汤声微发,解教醉眼先醒。谂老三杯,莫作道理会;卢公七碗,且是仁义中。虽然栊桶新陈,不得颟顸甘苦。便请大家下口,且图一众开怀。幸甚!
  读完此文,令人叫绝,不但文彩飞扬,而且用典信手拈来,可见作者骈文功夫好,禅茶功夫深。“谂老三怀”出自禅门赵州从谂禅师“赵州茶”的典故。“卢公七碗”出自唐代诗人卢仝一首《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世称“七碗茶诗”),此诗奠定了他在中国茶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仅次于茶圣陆羽而被后世尊为茶馆祖师。“黄金碾畔”和“碧玉瓯中”均出自北宋文人范仲淹的咏茶名篇《和章岷从事斗茶歌》中“黄金碾畔绿尘飞,碧玉瓯中翠涛起”的诗句。“三昧手”典故出自北宋文士苏轼“道人晓出南屏山,来试点茶三昧手”的诗句。
  金元时期另一位文人杨弘道撰写了一种不同文学体裁的茶榜,题目是“代茶榜”。并附有注释:归义寺长老劝余作此诗;长老姓英,字粹中,自号木庵。诗的内容如下:
  东方有一士,来作木庵客。尝观贝叶书,奥义初未识。丛林蔚青青,秀出庭前柏。满瓯赵州雪,洒向岁寒质。师席有微嫌,授客远公笔。俾之赞一辞,眢井若为汲。低头谢不敏,亦颇习诗律。以诗代茶榜,自我作故实。
  榜文中自称“以诗代茶榜”,文学界和茶文化界都认同茶榜文的体裁应该是四六体骈文,现在演变成诗歌形式。因为金元时代,中国北方佛教界出现了一位轰动一时的诗僧性英禅师,他当时几乎与所有的知名文士均有交往,并留下许多相互唱酬的诗文,赞其为“诗僧第一代,无愧百年间”。

  明清时期的茶榜衰微,但也有可赏之处。
  明代有一篇由文士倪谦所写的茶榜文,对研究茶文化有一定的价值。文曰:
  缓火炙,活火煎,鼔阴阳于橐钥。前浪平后浪涌,沸江汉于釜鬵。非关煮蒙顶之露芽。自是渝蓬壶之瑶草。丹丘子服此而轻身换骨,玉泉公饮之而返老还童。湖海交游,因效采苹之献坛场。凡圣幸鉴,倾葵之诚,仍须七碗平分,毕竟一尘不滓。渴睡汉从今唤醒,长生药何用别寻。看取冷淡家风,剩扫三冬之瑞雪,高超清净境界,同挟两腋之清风。请尝试之,乃所愿也。
  此篇茶榜文的最大特点,是把“蓬壶之瑶草”、“丹丘子服此而轻身换骨”、“玉泉公饮之而返老还童”、“长生药何用别寻”等道教养生话语用得恰到好处,是不是道家与佛家的养生有相同之处?要么是佛家圆融了道家有益禅定的养生术,也可以说茶对佛家、道家修行都是有益的。
  到了清代,茶榜文也还时不时出现。下面是清代峨喜禅师写的一篇茶榜文:
  切以透脱情关,直截一条活路。抽开识锁,当阳十字纵横。但能足下无私,信知路头不别。贤愚贵贱各有所归,士农工商咸由此道。祁寒溽暑,往来曷辞苦骨劳觔;风雨晴烟,闲忙尽叫口干舌渴。可怜心头热闷,不忍袖手旁观。应须锤碎龙团,正好当道煎点。掇出赵老三怀,欣然请坐;吸竭卢仝七碗,掉臂便行。不特滋味殊深,大都清凉热恼。虽则任我拦街把住,凭君自肯承当;休怪看客两停,元来一般管待。莫向就中取则,方知功德难量。谁肯当前,共成斯事。
  此文用典精当,语言活脱生动,充满饮茶情趣,读来脍炙人口。
  以上所选几例古代各时期的茶榜文,基本反映了佛门各时期茶会、茶宴、禅茶文化的大致情状,不但有一定的文学欣赏价值,而且对了解、研究禅茶历史、茶文化史也有一定的帮助。

地址:中国宁波市鄞州区百丈路183号 邮编:315040 电话:0574-87755337 / 87756555 传真:0574-87710602

版权所有 © 2016 七塔禅寺 QITA TEMPLE. 浙ICP备2020040969号 技术提供:和众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