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在佛教中可以起到庄严道场的作用,所以在很多佛经中都有关于花的譬喻。佛经中,不同的花往往代表不同的含义。下面我们就简要介绍佛经中常见的几种花的比喻意义。
一、莲花的比喻义
莲花在佛经中最常出现,也最为人们所熟悉。莲花在佛教中代表清净高洁。《除盖障菩萨所问经》卷九记载,莲花出于污泥而不染,妙香广布,令见者喜悦、吉祥,因此以莲花比喻菩萨所修的十种善法。此十种善法为:
1.远离染污:菩萨修行,能以智慧视察一切境,而不生贪爱,虽然处于五浊恶世,也无所染着,譬如莲花出污泥而不染。
2.不与恶俱:菩萨修行灭除恶业生起善业,为了守护身、口、意三业的清净,而不与涓滴之恶共俱,譬如莲花虽然只是一点微滴之水也不会停留在花上。
3.戒香充溢:菩萨修行,保持一切戒律而无毁犯,因为持戒能灭除身口之恶,犹如香能除去粪秽的臭气,譬如莲花妙香广布,远近皆闻。
4.个体清净:菩萨虽然处于五浊恶世之中,但因持戒的缘故,得使身心清净无有染着,譬如莲花虽然处于污泥中,但是天然洁净而无染着。
5.面相熙怡:菩萨的心常住禅悦,诸相美满,使见者心生欢乐,譬如莲花开敷时,使一切见者心生喜悦。
6.柔软不涩:菩萨修习慈善之行,但是于诸法也无所滞碍,所以体常清净,柔软细妙而不粗涩,譬如莲花体性柔软润泽。
7.见者皆吉:菩萨的善行造诣,形象庄严美好,见者皆获吉利,譬如莲花芬馥美好,使见者及梦见者皆吉利。
8.开敷具足:菩萨修行功成,智慧福德庄严具足,譬如莲花开敷,花果具足。
9.成熟清净:菩萨妙果圆熟而慧光发明,能使一切见闻者,皆得六根清净,譬如莲花成熟,如果有人眼睹其色,鼻闻其香,则诸根亦得清净。
10.生已有想:菩萨初生时,一切天人皆喜悦意乐护持,因为了知菩萨必能修习善行,证菩提果,譬如莲花初生时,虽尚未见花,但是世人都生起已有莲花之想。
二、芬陀利花的比喻义
芬陀利花是白色睡莲的一种,又称芬陀利迦、奔荼利、本拿哩迦。由于芬陀利花生于泥沼而不受污染,所以经中常常以其比喻不受烦恼污染的佛性及法性。
《杂阿含经》卷四中说:“如是烦恼漏,一切我已舍,已破已磨灭,如芬陀利生,虽生于水中,而未曾著水。”如是烦恼等有漏,一切我都已舍弃,已破坏,已磨灭,犹如芬陀利花,虽然生长于水中,而不染着于水。
《悲华经》《妙法莲华经》等经典都是以芬陀利花为经题,比喻此经之清净、无染、广大。在僧睿著的《妙法莲华经后序》中说,诸花之中莲花最胜。花尚未敷名屈摩罗,敷而将落名迦摩罗,处中盛时名芬陀利。未敷喻二道,将落譬泥洹,荣耀独足以喻斯典。
此外,芬陀利花也是释迦牟尼佛诞生时出现的三十二瑞相之一,在《方广大庄严经》卷三中说:“菩萨处胎满足十月将欲生时,输檀王宫先现三十二种瑞相,一者一切大树含花将发,二者诸池沼中优钵罗花、拘物头花、波头摩花、芬陀利花,皆悉含蕊,三者诸小花丛吐而未舒。”
三、优钵罗花的比喻义
优钵罗花,又作乌钵罗花、沤钵罗花、郁钵罗花、优钵刺花,即睡莲。由于优钵罗花的叶子类似佛眼,所以常以其喻佛眼。
优钵罗花似莲而小,叶片浮在水面上,呈宽广卵形全缘,表面为有光泽的暗绿色,叶背是淡绿色,边缘为赤色且有不规则的暗赤紫色斑点。花由多数花盖组成,根与种子可食用。
佛经中也有在“优钵罗”之前冠上意指“青色”的“泥庐”“尼罗”之语,而称之为“泥庐优钵罗花”的用例,汉译作“青莲花”。如《慧苑音义》卷上说:“优钵罗花,具正云尼罗乌钵罗。尼罗者,此云青;乌钵罗者,花号也。其叶狭长,近下小圆,向上渐尖,佛眼似之,经多为喻。其花茎似藕,稍有刺也。”
四、钵头摩花的比喻义
钵头摩,意译作赤莲花、红莲花。自古以来,印度都将此花视为水生植物中最高贵的花,在诸佛经中,也被誉为七宝之一。
钵头摩花叶呈圆形,直径约六十至一百厘米。夏日花梗抽出水面数尺,开白色、淡红色的大花,果实约如豌豆大小,数个或数十个包于肥厚的花托之中,称为莲蓬,柄内的细丝也可制作灯心。
在佛教经论中,此花常常和拘物头花、优钵头罗花、芬陀利花并举。此外,钵头摩花也是佛、菩萨的宝座,或是观世音菩萨等手中所持的庄严具之一。
千手观音四十手中,其左面之一手持此花,称红莲花手。《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大悲心陀罗尼经》:“若为求生诸天宫者,当于红莲花手。真言:唵商揭隶萨贺。”《法苑珠林》卷七中,也有“波头摩地狱”即“赤莲花地狱”,这是因为此地狱的罪人皮开肉绽,鲜血横流,如赤莲花鲜红,所以有此名称。
在《解脱道论》卷五中,以波头摩花等住于水中,来比喻入于三禅的喜乐:“故世尊告诉诸比丘:如是比丘,于郁波罗池花、芬陀利池花,若郁波罗花、波头摩花、芬陀利花,水生水增长,从水起住水中,从根至首以令水满其中。如是比丘,此身以无喜乐令满润泽,以无喜乐遍满身心,于是入郁多罗、波头摩、芬陀利花从水而起,如是入第三禅,其身当知如藕生水。从根至首一切皆满,如是入第三禅。其身以无喜乐,遍满身心,修定果报。”
五、曼陀罗花的比喻义
曼陀罗花为四种天华之一,花色近赤色,此花在印度向来被视为天界之花。曼陀罗花,音译又作曼陀勒华、曼那罗华、曼陀罗帆华,为一年生草本植物。在佛经中,此花名又译为适意、成意、杂色等名,又称佛花、颠茄、闷陀罗草、天茄弥陀花。此花茎高三、四尺,枝叶皆似茄子。叶无刺,色呈绿色,互生。夏秋之间开花,花冠为大形一瓣,作漏斗状,长约三寸,端有五尖。果实外观呈卵圆形。种子、壳、茎、叶均有毒,也供作药用。
吉藏《法华义疏》卷二中记载:“天华名也,中国亦有之,其色似赤而黄,如青而紫,如绿而红,大曼陀罗花者大如意华。”
在玄奘所译的《称赞净土经》中,则以曼陀罗花为上妙天华。《大智度论》卷九十九中说:“天华中妙者,名曼陀罗。”同论卷七十九中也说,八百比丘以五色天华供养佛,故当来成佛时,其世界中常有五色天曼陀罗花。
在印度的创世神话中记载,天神和阿修罗们曾在乳海里创造曼陀罗山,希望搅拌后获得甘露,这时长出了曼陀罗花和其他种种东西。此树成长迅速,材质并不细密,但轻巧,可供手工或木雕。
六、优昙花的比喻义
优昙花,又作优昙跋罗华、乌昙花、忧昙波花、郁昙花,略称昙花。意译为灵瑞花、空起花、起空花。传说优昙花三千年才开花一次,因此在佛经中常用来比喻如来的难遇和佛道的难得。
此树树干高三米有余。叶有二种,一平滑,另一粗糙,皆长约十至二十厘米,尖端细长呈椭圆形。树高通常是十二米左右,超过二十米的也不少,印度人一般称之为古拉鲁。雌雄异花,花萼大者如拳,小者如拇指,十余个聚生于树干,虽然可食用但味道不佳。
《法华经方便品》中说:“譬如优昙花,一切皆爱乐,天人乃稀有,时时乃一出。”同品中又说:“如是妙法,诸佛如来时乃说之,如优昙钵华,时一现耳!”同经《化城喻品》中说:“昔所未曾睹,无量智慧者,如优昙婆罗。”而《妙庄严王品》中说:“佛难得值,如优昙波罗华。”
据《大乘宝要义论》记载,此花的光明能破除黑暗,能使念者得清净,能止息众生痛苦,能驱除恶香,能施予妙香,能止息四界增损。此花只有转轮圣王中最尊贵的金轮王出世时,才会应现。
在《楞伽经》中,佛以优昙花来比喻如来出世的稀有珍贵,又以有恒河沙等无量诸佛出世,来鼓励众生修行成佛:“我于经中说佛出世如优昙花,众生闻已,言:‘佛道难得。’不修精进,是故我说诸佛如来如恒河沙。大慧!我说诸佛出世如优昙花者,依可化众生义故,我说诸佛如优昙花。大慧!我说如是,非依自身所得法说,是故说言如优昙花,诸佛如来亦复如是。”
七、金婆罗花的比喻义
金婆罗花,又称为金波罗华。一说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时,即为此花。又根据《佛祖统纪》卷五中记载,释尊曾在灵山会上,接受梵王所献的金色波罗花。
《五灯会元》卷一中记载:“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惟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咐嘱摩诃迦叶。”后代就以这个故事作为禅宗传法之始。传说当时佛陀所拈即为金婆罗花。
“拈花微笑”的典故,不见于唐朝中叶之前文献,禅林一般以为这一典故系出于《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但是该部未见于诸经录,也未入藏。
八、阿卢那花的比喻义
阿卢那,音译作阿楼那、阿留那,有直译为“将晓、“明相”,指日出时,得见掌纹即地色的时间。在《四分律·开宗记》卷三中说:“阿留那,此云名相。”又译作明星。《虚空藏菩萨神咒经》中说:“是初行菩萨,明星出时从座位而起,向于明星说如是言,南无阿喽那,成就大悲,今者初出于阎浮提。”或译为赤色,在《慧琳音义》卷上说:“阿卢那花,此云日欲出时,红赤之相;其花色似彼,故用彼名之谓红莲花。”文中说阿卢那花,是以日将出时的红赤之相,比喻其花的颜色,有说阿卢那花即红莲花。
同卷书下又说:“阿卢那者,此云赤色,堪以染绯、色甚鲜明,故因名耳也。”这是说有花名为阿卢那,也有香名为阿卢那者,都是因其色红赤,所以名为阿卢那。
九、曼殊沙花的比喻义
曼殊沙花,意译为柔软、白圆、如意、赤团花。曼殊沙花于秋天开出深红色的花,叶在花落时才出现于地上,到第二年的四月枯萎,所以很容易被遗忘。叶如细小的水仙,深绿色而又光泽,叶质较柔
软。曼殊沙花为四种天花之一,在佛经中常可见其踪影。
《法华经》卷一《序品》第一中记载。当佛在宣说完“妙法莲花经”后,结跏趺坐,入无量义处三昧,身心不动。此时天降下曼陀那花、摩诃曼陀罗花、曼殊沙花、摩诃曼殊沙花在佛及大众上,一切世界产生了六种震动的祥瑞。尔时会中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天龙、夜叉、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罗侯罗伽、人非人,及诸小王、转轮圣王是诸大众得未曾有,欢喜合掌,一心观佛。
经文中的四种花称为“四种天花”,加上莲花称为“五大花”,“摩诃曼殊沙花”是特别强调此花的大和美。
又,当初佛在菩提树下成道时,天人看见菩萨破除众魔军,都生起大欢喜,纷纷以天音乐及曼殊沙花等上妙天花,及妙香,散于菩萨之上。此事可见于《方广大庄严经》卷九《降魔品》的记载。
十、婆师迦花的比喻义
婆师迦花是诸天经常用来供养的天花。根据资料记载,这种花在夏天时开着白色的香花,在《慧琳音义》上说:“婆利师迦,此云雨时生花,按梵语云:婆师利,此云雨也,迦者时也,其花要至雨时方生,故名也。”
同卷书下中说:“婆师迦具云婆利史迦罗,婆利史者,此云雨也;迦罗,此云时也,西域呼夏为雨,其花生于夏时故名也。”
《玄应音义》卷二十一中说:“婆使迦,旧云婆师迦,或云婆师波利花,此云夏生护花也。”
在《大萨尼乾子所说经》中记载,佛陀说法之后:“时虚空中,诸天伎乐妙鼓出声,天雨优波罗花、钵头摩花、拘牟头花、芬陀利花、婆师迦花等,满佛足下,天于空中,漫天宝衣如云而下,而作是言:‘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有能受持、读诵、书写、为人解说此妙法门,彼人决定已得无量无边功德。’”
婆师迦花在日常生活中,也用来串成花鬘,作为庄严。在《毗尼母经》中并说比丘不应着华鬘璎珞,也不能作华鬘赠予俗人,但如果是供佛则无犯。
地址:中国宁波市鄞州区百丈路183号 邮编:315040 电话:0574-87755337 / 87756555 传真:0574-87710602
版权所有 © 2016 七塔禅寺 QITA TEMPLE. 浙ICP备2020040969号-1 技术提供:和众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