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士的含义与作用
发布日期:2014-08-30
作者: 陈浦燕(上海)
居士是梵语,音译为迦罗越、伽罗越。汉语意思为长者、家主、家长。居士在印度最初是指印度吠舍种姓中的豪富之人,或者在家有道之士。如慧远法师《维摩义记》卷一说:“居士有二,一广积资产,居财之士名为居士;二在家修道,居家道士名为居士。”《法华义疏》卷十二说:“居士有二种。一居舍之士,故名居士;二居财一亿,故名居士。”经律中所说的居士,通常即指四姓中的吠舍种姓的富人,如《中阿含》卷一《水喻经》说:“剎利、梵志、居士、工师。”《长阿含》卷二十二《世本缘品》说:“婆罗门种、居士种、首陀罗种。”《大品般若经》卷一说:“剎利大姓、婆罗门大姓、居士大家。”佛教经论中多有对居士的这两种含义的论述,专指对拥有财富的居士的论述有:《注维摩经》说:“什曰:外国白衣多财富乐者,名为居士。肇曰:积财一亿,入居士里。宝货弥殖故,贪着弥深。”《天台观音义疏》也说:“居士者,多积贿货,居业丰盈,以此为名也。”《法华文句补注》说:“外国居财一亿为下居士,乃至居财百亿名上居士。此士居家德业充备,故名居士。又居家大富多财之士,名居士也。”《长水疏》也说:“博闻强识,不求士官,居财大富,秉志廉贞,故名居士。”《五分律》说:“瞻婆城长者子,名首楼那,大富有二十亿钱,人号曰首楼那二十亿。有三人居士并二十亿为四。瓶沙王问言:汝各有几财得为居士?第一人言:我钱有十三亿。第二人言:我有十四亿。第三人言:我有十四亿,又有一无价摩尼珠。二十亿言:我有二十亿,复有五百摩尼珠,一摩尼宝床。”以上对居士的论述都是从这些人所拥有的财富作为判定标准的。
经典中还常常根据居财之士拥有财富的多少分为不同的等级。如《维摩经略疏》卷三云:“外国居财一亿称下居士,乃至百亿名上居士,此士居家德素亦名居士。”
佛陀曾与弟子就居士如何获得财富有一番问对。《中阿含经》说:“生闻梵志问曰:‘瞿昙!居士何欲、何行、何立、何依、何讫耶?’世尊答曰:‘居士者,欲得财物,行于智慧,立以技术,依于作业,以作业竟为讫。’”佛陀在本段问对中告诉梵志弟子说,如果居士想得到财物,就应当依靠自己的智慧,学习谋生的技术,辛勤地从事自己的事业,当完成自己的事业之后,就能够获得自己想要的财富,实现自己取财的理想。
另一种居士为在家有道居士,这种有道不仅包括佛道,而且包括一切道艺技能。专论在家有道之士居士含义的经论有:《法华玄赞十》说:“守道自恬,寡欲蕴德,名为居士。”《十诵律》卷六说:“居士者,除王王臣及婆罗门种。余在家白衣,是名居士。”《首楞严经》说:“若诸众生爱谈名言,清净自居,我于彼前现居士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除了据有财富和在家守道之士外,居士根据性质的不同还可分为不同的类别。如《菩萨行经》说:“有居财之士、居家之士、居法之士、居朝居山之士,通名居士也。”
居士一词,在我国早已有之。吴曾能《改斋漫录》说:“居士之号,起于商周之时。”《辍耕录》说:“今人多以居士自号。考之六经,惟《礼记》有居士锦带。”《礼记》中的居士即指道艺处士。《韩非子书》说:“太公封于齐,东海上有居士狂矞华士昆弟二人立议曰:吾不臣天子,不友诸侯,耕而食之,掘而饮之,吾无求于人,无上之名,无君之禄,不仕而事力云。然则居士云者,处士之类是已。”《南史》说:“阮孝绪屏居一室,家人莫得见其面,亲友因呼为居士。到洽筑室岩阿,幽居积岁,时人号曰居士。虞寄居闽中,知刺史陈宝应有异志。恐祸及,乃着居士服,居东山寺。”魏书曰:“卢景裕不仕,贞素自得,人号居士。”从古代的典籍记载可知,居士一词在中国早有使用。但中国早期所说的居士并非指佛教的在家修行者,而是指有道艺的人,或是隐居不仕的人。
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居士的含义发生了转变,逐渐演变成了佛教的专称,特指居家修行的男女信众。如志磐《佛祖统纪》说:“居士者,西竺学佛道者之称。永叔欧阳见祖印,排佛之心已消,故心会其旨,而能以居士自号,又以名其文集,信道之笃,于兹可见。”竺仙《续丛林公论》也说:“欧阳子好排佛,而乃自称居士。居士者,乃奉佛弟子在家之流,能通佛道者也。”张无尽《护法论》议欧阳修排佛说:“及其致仕也,以六一居士而自称。何也?以居士自称,则知有佛矣。知有而排之,则是好名而欺心耳,岂谓端人正士乎?”
古代的居士,有专用的居士服装,当居士参加聚会活动,或往生之时,多穿著居士服。《释氏资鉴》说:“忠肃公马亮,历探竺典,尤邃《华严》。忽一日,告所亲曰:‘吾大期非远。’乃绝荤,澡颒,更居士服,泊然而逝。”
无论是世间还是出世间,并非一般人都能称为居士,只有德行达到一定标准的人才能称为居士。如《祖庭事苑》说:“凡具四德,乃称居士:一、不求仕宦;二、寡欲蕴德;三、居财大富;四、守道自悟。”一个人要具有淡泊名利,不怀求取仕宦之心,少欲知足,德行高尚,并且拥有财富,能够清净修道,追求解脱等几个方面的德行,才能够称得上是居士。
从佛世到现代,佛门中一直有德行俱佳的居士。佛陀时代的维摩诘居士、胜鬘夫人都是以居士身份说法,开示大众,在当时佛教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传入中国以来,历代出现了不计其数的大居士。他们不仅信仰虔诚,而且尽力护持佛法,对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东晋时期的刘遗民居士,与慧远法师组织念佛莲社,修净土法门,对推动净土宗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净土圣贤录》中,还有许多弘扬净土法门的居士,他们不仅念佛得到感应,而且还带动大批居士修净土法门。
佛教的发展离不开历代信佛帝王的积极护持。南朝梁武帝不仅自己虔诚信佛持戒,而且还建寺度生,护持佛教发展。隋唐之际的诸多帝王如隋文帝、唐太宗、唐中宗、武则天等皇帝,都积极护持佛教的发展;明太祖朱元璋是和尚出身,而且当皇帝后恭敬尊重高僧,积极支持佛教发展,对推动明代佛教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古往今来的文人士大夫中的虔诚居士很多。晋代的谢灵运、唐代的白居易、宋代的苏东坡、明代的汤显祖、清代的袁枚、民国期间的章太炎等都是在历史上产生重要影响的居士。
近代以来有很多在佛教研究和佛经出版领域取得丰硕成果的居士,更是佛教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丁福保居士花费多年心血编成的《佛学大辞典》,通过条分缕析的方式,简明扼要地阐释了佛教的各类名词术语,为研究和学习佛教的人查阅佛教词汇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成为了现代最权威的佛教辞典。杨仁山居士创办的“金陵刻经处”是近代佛教经书出版的重要阵地,对推动佛法的弘扬起到了重要作用。
从居士一词的多种含义演变为专指佛教在家信徒的过程可知,居士不仅是佛教信徒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佛教发展的重要力量。在佛教今后的发展中,积极培养和发挥居士在弘扬佛法和护持佛教中的重要作用,是维护佛教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