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塔文著

中峰明本禅师《净土诗》解读

发布日期:2014-08-30 作者: 远尘(上海)

  中峰明本禅师(1263-1323)是元代著名禅门高僧,俗姓孙,号中峰,法号智觉,浙江西天目山住持,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明本禅师从小喜欢佛教,稍通文墨就诵经不止。在平时,他经常在灯下读诵佛经到深夜。禅师24岁时赴浙江天目山禅宗寺修学禅法,他白天从事劳作,夜晚孜孜不倦诵经学道。长期的精进用功,使禅师在禅宗和净土宗修学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成为当时最有影响的高僧。
  由于明本禅师的声誉与影响,他被元仁宗皇帝赐号为“佛慈圆照广慧禅师”,并赐予金襕袈裟。元英宗在位时,为奖掖禅师弘法业绩,又赐金襕僧伽黎衣;禅师圆寂后,元文宗又追谥他为“智觉禅师”,塔号“法云”;到了元顺帝在位时,更册封禅师为“普应国师”,并敕令将其三十卷《天目中峰和尚广录》收入《大藏经》中。当时的王公望族,骚人墨客,不论贫富贵贱都拜投禅师门下,一时门风大盛。在禅法修证上,明本禅师继承五祖法演、大慧宗杲和高峰原妙禅师以来的“看话禅”,排斥狂禅和文字禅。明本禅师与高峰原妙禅师一样,毕生清苦自持,行如头陀,虽名高位尊而不变其节,风骨独卓,众望所归,被尊为“江南古佛”。     
  作为一代禅门高僧,明本禅师常以淡泊名利、避世清修为乐。对于官府和各大丛林接踵而来的迎请,禅师东走西避,以免妨碍自己修行。在近三十年的岁月中,明本禅师常居无定所,四处漂泊。中年以后,禅师常常以船为居,往来于长江上下和黄河两岸,亦或筑庵而居,皆以“幻住庵”为名,聚众说法。
  明本禅师虽身为禅门高僧,但是他对净土法门深有探究,并提出禅净双修的修学理念。为了积极鼓励世人修学净土法门,禅师还将净土思想融合于他的诗歌中,以通俗明快,朗朗上口的诗句,阐释净土义理。他的108首怀净土诗即是佳作,自问世以来一直受到修学净土法门的佛子的喜爱。本文现对禅师其中一首净土诗歌作简要解读。

一、轮回路险,人生虚幻

  明本禅师的《净土诗》是一首长篇诗歌。诗歌从修行的不同方面论说了修净土法门的人,应当认识到人生虚幻,轮回痛苦,从而珍惜光阴,精进修道,最后依仗佛力圆成佛道。在诗歌的开端,明本禅师从众生无边生死轮回的角度,告诉人们人生短暂,六道轮回的痛苦无有了日。明本禅师还警示世人,人生如梦幻泡影,没有永恒的存在。禅师论述人生轮回苦空,以及人生虚幻不实,意在为后面劝人修净土法门做铺垫。诗云: 
  尘沙劫又尘沙劫,数尽尘沙劫未休。
  当念只因情未撇,无边生死自羁留。
  四大聚成玄兔角,六根缚住白龟毛。
  沤花影里翻筋斗,出没阎浮是几遭。

  诗歌中的尘沙劫比喻极长的时间。劫是佛经中经常提到的表示时间的单位,总括成住坏空等四劫,称为一大劫,表示一期世界的始末。一劫的时间尚且无数无边,更何况尘沙劫的时间。禅师认为,众生之所以于尘沙劫那么长时间流转无边生死,只因对贪嗔痴等烦恼不能放下,由贪嗔痴而起惑造业,因业受报,以致流转六道不止。诗歌后面几句中的兔角与龟毛是成语“龟毛兔角”的分用,龟毛兔角在佛经中表示不可能存在或有名无实的东西。在佛教经典中,经常可以看到有龟毛兔角的譬喻。如《楞严经》卷一说:“世间虚空,水陆飞行,诸所物象,名为一切,汝不着者,为在为无,无则同于龟毛兔角。”《大智度论》卷十二亦说:“如龟毛兔角,亦但有名而无实。”这就是说龟毛兔角是不存在的,是有名无实的东西。明本禅师认为四大和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就像龟毛兔角一样虚幻不实。“沤花影里翻筋斗”中的沤花即水中的水泡,水泡一经风吹就会破灭,因而也是虚幻的。禅师以此来说明人生如水中沤花一样虚幻不实。
  禅师认为,人生无常虚幻,于六道中轮回不息,因此,我们要善用人生,精进修行,来世才不会堕落。

二、珍惜光阴,精修道业

  明本还指出时光如梭,流转很快,我们既然能够得到人身,应当珍惜稍纵即逝的光阴,善用人生,认真修道,从而圆证佛道。诗云:
  东海一丸红弹子,流光日日射西林。
  世间多少奇男子,谁向窗前惜寸阴。
  血池干处蕅池清,剑树枯时宝树荣。
  苦乐本来无住相,于无住处自圆成。
  明本禅师认为时光如流水,在不知不觉中悄然而逝。日出东海落西山,日出日落,时光就像穿越时空的子弹一样一瞬而过。孔子在世时,一次站在河边对着奔流不息的河水感叹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感叹时光像流水,一个人在一事无成时时光就流逝了。
  世人也都知道时光流逝得很快,但却很少有人珍惜宝贵的时光用心修道。“血池干处蕅池清,剑树枯时宝树荣”两句,禅师告诉我们,作为一个修行者,若能将人生看淡、世情看淡,则会增长自己的道业,往生净土才会有份。
  “苦乐本来无住相,于无住处自圆成”两句是禅师对修净土法门者的劝勉。禅师认为,作为修行者,不应当执著于世间的苦乐等感受,要知道世间的各种苦乐的感觉都是无常的,即便快乐也是短暂虚幻的,只有精进修道,达到真正的无住境界,从而圆成佛果的时候,才能得到究竟的快乐。诗歌中的“无住”是佛教专用术语,无住是实相的别名,也称为真如、性空。《顿悟入道要门论》上说:“法性空者,即一切处无心是。若得一切处无心时,即无有一相可得。何以故?为自性空故无一相可得,无一相可得者,即是实相,实相者,即是如来妙色身相也。”禅师指出,世间苦乐是不究竟的,只有证得实相,圆成佛果才是真正的快乐。”

三、众生即佛,回头是岸

  明本禅师在诗中指出,佛常怜悯众生,在诸佛看来众生即佛,我们应当断除于六道中沉沦的业缘,求生净土,才能够度尽尘沙之苦,往生莲台。诗云:
  佛与众生夙有缘,众生与佛性无偏。
  奈何甘受娑婆苦,不肯回头着痛鞭。
  人间天上与泥犁,劳我升沉是几时。
  白蕅有根如不种,尘沙生死自羁縻。
  佛教认为,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众生是尚未觉悟的佛,佛是已经觉悟的众生。诸佛虽然已经成佛,但常悲悯并度化处于苦海中的众生。佛看到众生处于苦海之中受尽各种痛苦与磨难,却不知道回头修行,脱离苦海,就会产生悲悯救度之情。人本来可以超脱生死,但却长期在六道中沉浮漂泊,永无休止。他们甘愿受生死轮回之苦,却不愿意念佛求生西方,众生的这些随业所转的行为,连本来可以度化众生的佛陀也无从救拔。
  禅师指出,众生与佛因缘深厚,众生应当认识到自己所受的六道痛苦,而发愿求生西方净土,只要自己种下往生西方的莲台善根,就能够借助佛力往生西方,以脱离无始以来的烦恼痛苦,。

四、淡泊名利,见自性佛

  明本禅师认为,人人都有一尊自性佛,此自性佛在圣不增,在凡不减。修行者只有参透生死,见自本性,才能摆脱名利的束缚。诗云:
  自家一个弥陀佛,论劫何曾着眼看。
  今日更随声色转,这回欲要见还难。
  人间五欲事无涯,利锁名缰割不开。
  若把利名心念佛,何须辛苦待当来。
  众生常常心外求法,对于自己怀抱的自性宝珠从不知珍惜,却要像乞丐一样四处行化。世人往往被声色所转,被无边的五欲所牵缠,被各种名缰利锁所羁绊。为了得到心欲所求的名利,常常将自己弄得疲惫不堪。如果每个修道人都能淡泊名利,将贪求名利的心用来念佛修行,就不会被声色所转,并进而取得道业的成就了。

五、发菩提心,及时行道

  明本禅师在诗歌中还主张修道者应当发菩提心,及时修道。诗云:
  深思地狱发菩提,父母家乡勿再迷。
  痛策归鞭宜早到,莫教重待日移西。
  七月人间暑渐衰,晚风池上更相宜。
  遥观落日如悬鼓,便策归鞭已较迟。
  禅师指出为佛弟子,应当常思地狱之苦,真为生死发菩提心,精进修道。切不可沉迷于世间五欲六尘中不能自拔,浪费时光。要知道人生短暂,若不善于把握当下,待到时光流逝,日暮西山之时,再想回头修行念佛已经来不及了。古人言:莫待老来方学道,孤坟多是少年人。因此,一个人想要修行有所成就,就应当发真实心,努力用功,及时行道。不要等到自己到了老年,没有精力念佛修行的时候,才突然醒悟。到那时再来念佛,已经力不从心,难于取得念佛的感应。


六、即心即佛,观照自心

  对于修净土法门的人来说,应当知道禅与净土密不可分。我们所要修的是唯心净土,见的是自性弥陀。明本禅师继承了前代祖师“即心即佛”的观点,劝化弟子应当理解“即心即佛”的深意,从观照自心中明见本性。诗云:
  腊尽时穷事可怜,东村王老夜烧钱。
  即心自性弥陀佛,满面尘埃又一年。
  寄语娑婆世上人,要寻归路莫因循。
  银山铁壁如挨透,千叶莲华别是春。
  诗歌以一个在年末之际烧纸祈福的老人为喻,告诉人们贫穷困窘之人烧纸求富贵终究是靠不住的。只有内心清净,才能见到自性弥陀,摆脱世间贫苦。禅师告诉世人,世间的一切都是苦空无常的,不要心存贪念,祈求虚幻不实的东西。要想彻底解脱世间之苦,得到究竟的涅槃之乐,就要老实念佛,锲而不舍地用心参究,才有希望蒙佛接引,往生九品莲台,与诸佛菩萨为伴侣,永远不生不灭。

七、日用念佛,直上莲台

  明本禅师还勉励修净土法门的人,应当认清人生的虚幻苦短,在日常生活中精进念佛,求生西方。诗云:
  念佛不曾妨日用,人于日用自相妨。
  百年幻影谁能保,莫负西天老愿王。
  诗歌中的“日用”是指日常生活中的一切事务。禅宗主张“日用是道”,提出了“穿衣吃饭皆是佛法,运水搬柴无非妙道”的观点。其实对于念佛者来说,无论任何时候都能够念佛修行,一声佛号随时随处都可以念诵,都能够为自己和他人种下善根。念佛者应当为自己将来的去处着想,不能让自己再在六道中轮回受苦,而应当于日常作务之时用心念佛,不负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度众生的本怀。
  禅师还用诗劝诫不同类型的人努力修道。诗云:
  富贵之人宜念佛,黄金满库谷盈仓。
  世间受用无亏缺,只欠临终见愿王。
  贫乏之人念佛时,且无家事涉思惟。
  赤条条地空双手,直上莲台占一枝。
  老来念佛正相当,去日无多莫暂忘。
  南无阿弥陀六字,是名越苦海慈航。
  尽道少年难念佛,我云年少正相当。
  看她八岁龙王女,掌上神珠放宝光。
  身膺宰辅与朝廊,盖世功名世莫量。
  自性弥陀如不念,未知何以敌无常。

  禅师分别论述了富人、穷人、老人、少年,以及身居高官之人都可以,而且应当努力念佛,往生净土。禅师认为,富贵之人今世的富贵是由于前世修行的结果,现世的受用无缺不过是短时的富有,只有老实念佛往生西方净土,得见弥陀,方能最终解脱。
  穷人经常会抱怨自己命运不佳,不肯念佛修行。禅师则认为,穷人贫穷困苦,双手赤条条的,没有更多的事务挂碍于心,正好老实念佛。只要能够万缘放下,一心念佛,就能够莲登九品,得大解脱。
  年老之人来日不多,更应当抓住有限光阴常念“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就能够得到念佛感应。印光法师住世时,在自己床头上书写一个“死”字,意在提醒自己要常想到自己年岁已高,住世时间不多,应当好好念佛,以期往生西方净土。修行者如能像印光法师那样老实念佛,不忘死亡,就能仰仗佛力,往生净土。
  许多年少之人会认为自己还年轻,等到以后年纪大了才来修行。要知道“莫待老来方学道,孤坟多是少年人”,人生无常,若不利用少年时光念佛修行,一旦无常来临,后悔就来不及了。禅师认为,少年是念佛的最好时光,龙女八岁修行用功,感得掌上明珠放光。
  高官厚禄的官宦之人,由于身居高位,不愿念佛修道。禅师则劝他们要想到官位也是无常的,如果不诚心念佛,一旦无常来临,将何以应对?因而,官宦之人也应当及时念佛,以求往生西方,得大自在。

八、普劝精进,共成佛道

  在诗歌的结尾,明本禅师普劝一切修行者共同精进念佛,共成佛道。诗云:
  一等师家每劝人,自心三昧不精勤。
  身居净白莲华土,空把弥陀播口唇。
  一般平等唯心土,贵贱贤愚没两途。
  漆桶要教连底脱,大家齐用着工夫。
  便就今朝成佛去,乐邦化主已嫌迟。
  那堪更欲之乎者,管袅雦趉藥膓胣鶈黦蒚룤ꪕ铧뮭럥㤲5ArticleID  ChannelID  ClassID取轮回没了期。
  禅师劝修行者要精进念佛,以达到念佛三昧的禅定境界,切不可面对弥陀而当面错过。禅师所主张的净土,除了往生有形的西方极乐世界之外,更侧重在修道明见自性净土,见到自性弥陀。明本禅师认为,净土法门简便易行,不论贫富贵贱、聪慧愚痴,都可以修持。诗歌中的“漆桶要教连底脱,大家齐用着工夫”两句,是禅师对禅宗典故“桶底脱透”的善巧运用。“桶底脱透”是禅宗祖师开示弟子常用的法语,表面意思是漆桶脱了底才能透光亮,比喻一个人通过精进修持,已经彻底明白了宇宙人生的道理,自性光明得以显现。如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七德山打一棒曰:“道甚么!我当时如桶底脱相似。”明本禅师诗中用此典故劝告念佛修净土的人,一定要真为生死,发菩提心,努力用功,直到自己彻见唯心净土,自性弥陀。最后,禅师希望所有的修行者都能够努力念佛行道,求生极乐国土,早成佛道,脱离轮回。

地址:中国宁波市鄞州区百丈路183号 邮编:315040 电话:0574-87755337 / 87756555 传真:0574-87710602

版权所有 © 2016 七塔禅寺 QITA TEMPLE. 浙ICP备2020040969号 技术提供:和众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