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中国内地首部以观音文化为题材的电影作品《不肯去观音》正式上映。本剧以民间流传的普陀山传说为线索,讲述了公元842年至864年期间日本僧人赴大唐迎请观音的一段历史传说以及普陀山成为中国佛教圣地的渊源。《不肯去观音》剧情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宏伟磅礴的场景融汇了佛教慈悲喜舍的指向,彰显了大乘菩萨之愿行并举、福慧双修的精神,反映了数千年来国人对精神世界的崇尚追求。影片主题积极向上、慈悲仁爱,是一部传递人间大爱的“正能量”影片。
纵观《不肯去观音》,蕴含的慈悲精神彰显了“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的四弘誓愿。在中国大乘菩萨信仰中,“众生无边誓愿度”,诠释了大乘佛教中菩萨行的根本精神——“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菩萨道;“烦恼无尽誓愿断”,诠释了佛法培养我们的出离心,要破除法我二执,以此来灭除烦恼,净化污浊的心灵,重新显发自我真如的本性;“法门无量誓愿学”,诠释了在实践中学习各种各样的知识,具备“明心见性”的菩提心;“佛道无上誓愿成”,诠释了佛教的最终目的在于成就佛道,成佛就是发现自我的真如本性,拥有一片“心灵净土”,成就“心灵净土”。四弘誓愿可以概括为:“同体大悲”的菩萨行愿、“破执悟空”的清净之心、“明心见性”的菩提之心以及“事理无碍”的圆融情怀。
“同体大悲”的菩萨行愿
《观音偈》中说:“瓶中甘露常遍洒,手内杨枝不计秋。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渡人舟。”大乘佛教的核心即为菩萨道思想,“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菩萨行愿则是菩萨道精神的精髓,是众生净化心灵,实现“心灵净土”的必备条件。慈即怜爱众生,给予众生欢乐;悲即怜悯众生,拔除众生的苦难。观音菩萨的慈悲已不仅仅是单纯拔苦与乐,而是与其所证悟的般若智慧密切联系的慈悲,即所谓无缘之慈,同体大悲。“无缘”即无条件,无要求,绝对自在;“同体”即无时间的限制,无空间的阻碍,普及一切众生。菩萨行要求人以“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胸怀救度一切众生,以“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悲愿行化于世间。观音菩萨时时救度众生、感化众生、启迪众生,教化众生要兴隆佛教,净化人心,福利社会,必须要有普济社会的慈悲心愿,本着佛陀的慈悲胸怀,“贫穷者教以大施,病瘦者给予医药,无护者为作护者,无所归者为受其归,无救者为作救者”,做慈悲济世的事业。
“破执悟空”的清净之心
《佛说佛地论》说:“言出离者,即是涅槃。”释义来讲,出离就是厌离三有,获取涅槃。出离心,就是厌离三有、脱去业和烦恼的束缚、从三界流转中脱出来、希求涅槃的心,亦名求解脱心,清净之心。龙树菩萨曾说:“如果有蕴执,彼即有我执。由我执造业,从业复受生。”宗喀巴在《三主要道论》中确定出离心生起之量时说:“修已于轮回盛事,不生刹那之希望,昼夜唯求解脱心,起时是生出离心。”也就是说,如果对轮回中的世间八法没有丝毫希求心,时时刻刻唯有追求解脱之念,这才是真正生起了清净心。
修持佛法,净化心灵最重要的是要有出离之心。观音菩萨以莲花为座,意为清净之心与大悲之愿的相应相契,以此教化人行菩萨道,弘佛法于世间,度众生而解脱,自他二利完成,行人间真菩萨道。佛教认为清净心是清澈洞察见世间相的无常、虚幻不实而能不执著,生起舍离之心。世间之无常幻相,世人因不知或执以为实,故因种种相生种种苦,修行之人若不知此苦,不知此苦之因缘,在修持时,不能舍离,却仍然染著于此相,那修行自然也只能在世间相中打滚,不能超脱尘俗。
“明心见性”的菩提之心
在中国大乘佛教的理论架构当中,菩萨信仰是一种最直接、最基本、最完整的外在表现形态。菩萨的基本职志就是上求无上菩提、下度无边众生。上求菩提就是求智慧,属于佛教理论当中哲理性最强的部分,涉及宇宙观、人生观等重大问题。在佛法的修学中,大乘菩萨最初必须发起大菩提心,诸佛菩萨悲智的品行也是靠菩提心来成就的。“菩提”二字,是古印度的梵语,译成汉文的意义为“觉”,即是成佛的意思,菩提心即是成佛的心。发菩提心,就是发无上正等正觉之心,也就是要发“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心。佛法中一切法门的修学都是建立在发菩提心的基础上,任何一个法门都不能离开菩提心,一切法门所讲的正见都是为菩提心服务。只有发起大菩提心,佛法的正见才会有着落处。离开菩提心,佛法的修学就会变得空洞和抽象。佛教中不论哪一部经典都立足于菩提心,而每一位菩萨的修行都是以发菩提心为开始,不同的只在于愿力的体现。如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药师琉璃光如来的十二大愿、观世音菩萨和地藏菩萨诸大愿等等,诸佛菩萨的愿力都是菩提心的体现。
“事理无碍”的圆融情怀
圆融情怀是中国佛教特有的重要精神之一,也已成为中国佛教的一大优良传统,并深深影响着当今的中国佛教。佛教的圆融情怀主要表现为佛教文化的包容精神和对其他文化的融摄精神。圆融将佛教与人之间的相互亲近、相互尊重、彼此帮助、彼此依赖的关系更加融洽、和谐。观音菩萨作为大乘菩萨的典范,更是将这一圆融情怀彰显得淋漓尽致、深刻入微。佛教的圆融情怀在建构“心灵净土”上表现为: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类心灵等领域的矛盾和冲突。佛教的圆融情怀可以教导人们从整体出发,全面调和矛盾,重点突出在对人心的关怀和保养,进而实现“心净则佛土净”的境地。
《不肯去观音》作为国内首部以观音信仰为题材拍摄的影片,主要是为了在全社会发出善与爱的呼吁。诚如制片人所言,“当今社会,我们身边那些诚信缺失、伦理道德丧失的现象越来越多,已成为一种社会危机,人们都在呼唤善与爱的回归。而作为以大慈大悲寻声救苦著称的观音菩萨,显然是有这样一种感召力的。”
的确,观音信仰在我国长盛不衰,历史上甚至达到户户弥陀、家家观音的程度,至今老百姓供奉最多的偶像依然是观音菩萨。观音菩萨与中华民族素以仁义存心的教化相结合,极易在人们心中引起共鸣,以此来传达观音菩萨的大慈大悲、大善大爱。“一灯之明不算亮,万盏明灯才能照亮世界。”如果《不肯去观音》的创作可以以此将观音文化传向更多的人,那么《不肯去观音》也可以称做电影界的“传灯之举”。
地址:中国宁波市鄞州区百丈路183号 邮编:315040 电话:0574-87755337 / 87756555 传真:0574-87710602
版权所有 © 2016 七塔禅寺 QITA TEMPLE. 浙ICP备2020040969号-1 技术提供:和众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