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塔文著

本原与本源

发布日期:2014-08-30 作者: 华定谟(宁波)

  近年来,宗教界颇为重视一句话,叫做:“只知其一,一无所知。”这句话出于宗教学的创始人麦克斯缪勒,意思是说,假使你只知道一种宗教,那么你对任何宗教都不知道,当然也包括不知道你自以为知道的那一种宗教。这个观点深含着“有比较才有识别”的辩证法。这句话现在引申为:你必须了解了、懂得了另外的几种宗教,才能真正懂得自己所信仰的这一种宗教。
  在宗教中是这样,在哲学上意识形态的十一大形式中,也是这样。
  政治、法律、道德、科学、文艺、历史、教育这七种意识形态形式,不能涉及无限,也不能涉及本原和本源。
  数学、哲学、宗教、佛学四种,能涉及无限,但是宗教不能回答造物主在创造世界之前是什么,所以只涉及半个无限。

一、目前含糊不清的本原和本源概念

  本原一词,出于《左传·昭公九年》;本源一词,出于东汉王充的《论衡·效力》,后世的许多重要文句,都曾经使用过这两个词,可谓源远流长。但是它们的含义却一直很不明确。
  先看《中国大百科全书》。
  2009年第二版的“本原”条说是“世界万物的来源和存在的根据”。这里的关键词是“世界万物”、“来源”和“根据”, 然而这一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却没有为我们提供“世界万物”、“来源”和“根据”的词条,使得 “本原”像一座空中楼阁,漂荡不定。
  2009年第二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干脆没有“本源”词条,也就不去说它了。
  再来看《辞海》。
  1999年版的《辞海》没有设立“本原”条和“本源”条。
  2009年版设立的“本原”条说是“构成世界万物的始基、根源或元素,反映世界的统一性”。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始基、根源或元素有几种?如果有两种三种,就说明世界统一于这两种三种本原上,那就完全谈不上“反映世界的统一性”,而只是世界的统二性、统三性。开玩笑。
  再问一个老问题,世界万物中包括思想吗?这一版的《辞海》也没有设立“世界万物”的词条,让人摸不准“世界万物”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其中有没有思想?没回答。
  2009年版的《辞海》设立的“本源”条说是“事物产生的根源”。它的关键词是“根源”,而在“根源”条中则说:“谓草本之根与水之源,比喻事物的根本或源头。今多指事情产生的根本原因。”这样就铸成了“本源→根源→根本原因”的三环模式。试问婴儿是不是事情?是。那么它产生的“根本原因”至少有两个,一是父亲,二是母亲。  根本原因的上一环是“根源”,“根源”就至少有两个,一是父亲,二是母亲。
  再回溯到上上一环,是“本源”。婴儿既然是一个事物,那么它的“本源”至少有两个。
  三看《现代汉语词典》。
  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五版设立的“本原”条说:“哲学上指一切事物的最初根源或构成世界的最根本实体。”突出了“最初”和“最根本”,这是比《中国大百科全书》和《辞海》高明的地方,但是没有说清楚有一个或有几个“最初根源”和“最根本实体”的问题。有人也许要说既然是“最”,就是惟一的。然而不一定,我们经常遇到并列第一的情况,田径赛上百米赛跑的时间已经精确到0.01秒了,还有并列第一或并列第二的情况。能肯定“最初根源”、“最根本实体”是惟一的吗?词条编写者在肚子里也许是想说是“惟一”的,但是要在词条中写出来呀。而且局限于“哲学上”也是有失偏颇的,因为在神学上和在佛学上也是要讲本原的。
  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五版设立的“本源”条说:“事物产生的根源。想象力是创造力的本源之一。”注意“之一”两字,这就明显地表明了本源不是惟一的,一件事物可能有两个三个甚至更多的本源。
  图书馆里词典名字中有“现代汉语”四个字的词典,不下30种。有既缺“本原”条又缺“本源”条的,有设立“本原”条而缺“本源”条的,有设立“本源”条而缺“本原”条的;有解释本源就是本原的,有解释本原就是本源的,让人眼花缭乱。
  本原和本源这种含义不明的状况,与它们作为古老而有名的,相当于西方哲学中“本体”这样的大字眼的身份很不相称。但是这样也好,它就相当于一片无主废墟,大大降低了建造新式大厦的征地成本。因为它们原有含义的不明确,甚至在某些词典中的空缺,使得社会学术界没有什么力量来阻拦新定义的确立;我们就可以轻松愉快地进入术语领域,从佛学的高度,赋予它们全新的定义,让它们以全新的面貌站立在世界术语之林。
  这不是我们狂妄,而是因为二千多年来没给本原和本源一个明确的说法,太浪费资源了,我们忍不住开发一下,敬请学术界的诸位同仁谅解。

二、本原的定义

  一切的惟一的生成者。
  一切和无限的关系,我们在第一章的第二节讲过了,现在进一步讲
  (一)一切和限制词
  “一切自然数”。这是把一切限制在自然数的范围内,“自然数”是一切的限制词,称为后限制词。
  “从1到1000的一切自然数”。这是把一切限制在从1到1000的范围内,“从1到1000”也是一切的限制词,称为前限制词。
  在科学中,在数学中,乃至在文艺、政治、道德等等中所说的“一切”,都是有相应的限制词的一切。
  (二)无限制词的一切
  无论什么,实有的、非实有的,已知的、未知的,有限的、无限的,想得出来的、想不出来的,都在一切之中。
  想得出来的事物,动用想象,猜想、幻想、假想、联想、断想、空想、妄想、玄想、梦想、痴想、怪想、乱想、狂想、非非想,只要是能想出来的事物,龟毛兔角,都在一切之中。
  没有想出来的事物,也都在一切之中。
  想得出来的思想,没有想出来的思想,都在一切之中。
  试问,还有什么不在无限制词的一切之中,还有什么是无限制词的一切不能包容的?没有了。
  无限制词的一切,既无前限制词也无后限制词的一切,就是本原定义中的一切。
  (三)惟一
  三个孪生姐妹,有共同的生成者母亲,但是作为生成者,母亲不是惟一的,生成者还有父亲。所以三个孪生姐妹的共同生成者有两个,不是惟一的。
  一切的共同的生成者,如果不是惟一的,而是有两个以上的,那两个以上的东西,就没有资格称为本原。三、哲学、宗教、佛学、道学的本原,科学、数学没有本原

  (一)哲学
  哲学认为一切有惟一的生成者。但是哲学分裂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派。所以哲学上没有统一的本原,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仅仅否定物质第一性不能被开除“哲籍”,它可能是唯心主义哲学;唯心主义认为精神是本原,仅仅否定精神第一性不能被开除“哲籍”,它可能是唯物主义哲学。
  有一个怪胎叫二元论,主张本原是意识和物质两个。现在哲学上好像在容忍它,但是把它划归唯心主义,勉强给它一个“哲籍”。我们的意见是,仅凭它认为有非惟一的本原,就足以开除它的“哲籍”。
  (二)宗教
  宗教有许多派别,天主教、伊斯兰教、道教等,各有不同的本原。天主教的本原是上帝,伊斯兰教的本原是真主,道教的本原是元始天尊。可见宗教的本原都是人格化的。
  如果不开除二元论的哲籍,那么将来出来一种新宗教,说有两位造物主共同创造了世界,一位是上帝,一位是真主。这叫做二元宗教,而且不能开除它的宗籍。如果要开除它的“宗籍”,它就会抗议:“二元论哲学都没有开除哲籍,凭什么开除我的宗籍?”而且可能出来一个三元宗教,说是三位创世主上帝、真主、元始天尊共同创造了世界。这样岂不是乱了套?当然,宗教绝不准许二元宗教、三元宗教的问世,这个我们无需未雨绸缪。但是,不开除二元论的“哲籍”,哲学在严谨性上是否要打一点折扣?这个问题留着让哲学自己去考虑并解决。
  1998年与一位博导聊天,聊到我国还没有制订《宗教法》,据说是因为宗教的定义难以确定。在此本书不揣冒昧,斗胆提出,宗教其实就是认为宇宙是由一个超自然的造物主创造的,相信、崇拜并遵从这个神灵的意识形态形式。谨以提供有关方面人士参考。
  (三)佛学
  佛学不同于佛教,佛学和佛教是释迦牟尼佛所说的两个分支,佛学与佛教是混合在佛经中的,就像经和律是混合在佛经中的一样。佛经有三藏十二部,十二部是指长行、重颂、孤起、譬喻、因缘、无问自说、本生、本事、未曾有、方广、论议、授记这十二类内容。于是有人问,哪部佛经是讲方广的,哪部佛经是讲本事的?无法回答,因为问错了。其实这十二类内容是分散在各部佛经中的,也不是每一部佛经中都讲到这十二类的,有的讲了三类,有的讲了十一类,而且讲的篇幅也不等。
  佛学认为本原是空。
  有人认为,佛教认为本原是人格化的法身佛,这样佛教就算是一种宗教。如果是这样,佛教与佛学相比,分量很轻。
  (四)道学
  道学不同于道教。道学是《老子》《庄子》《关尹子》那一块,道教则是汉朝张道陵之后的那一块。道学的经典语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似乎是说万物的生成者有道、一、二、三这样四个东西,那么它就不够条件来谈本原问题。另有一句经典语是“有物浑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按这一条来说,道就可以勉强算作道学认为的本原了。
  (五)科学、数学
  科学、数学不够条件来讲本原。我们在上面讲到本原定义中的一切时,把“实有的、非实有的,已知的、未知的,有限的、无限的,想得出来的、想不出来的”, 都归在一切之中。这是科学、数学接受不了的。非实有的(如林黛玉、龟毛兔角),未知的(如治狂犬病的药),无限的,想不出来的,都不是科学的、数学的。所以科学、数学中没有不带限制词的一切,那么科学、数学就没有本原可谈。科学至多只能谈来源、起源。诸如眼镜来源于什么?人类起源于什么?
  因此,本原是哲学术语、宗教术语、佛学术语、道学术语,不是科学、数学术语,也不是政治、法律、文艺、道德等等的术语。

四、本源的定义

  一切的惟一的生成方式。
  桃树生成桃子,母鸡生成鸡蛋,各有各的生成方式。一切的生方式呢,可能有一切种。现在是讲一切的惟一生成方式,那就其实就是指本原生成一切的方式,这个方式是惟一的。
  本源定义中“一切”、“惟一”的涵义,与本原定义中的涵义相同。
  本原≠一切。
  本原与一切之间有一个环节,有一个过渡。本源就是这个环节,这个过渡。本原是一个名词,本源是一个动词,本原是这个动词的主体、主词。
  本原运用本源造就了一切。

五、哲学、宗教、佛学、道学的本源,科学、数学没有本源

  (一)哲学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与一切之间的环节是运动。谁在运动?物质。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的运动是生成一切的惟一的方式。所以唯物主义认为本源是物质的运动,简称运动,物质总是运动的,没有不运动的物质。
  唯心主义认为精神与一切之间的环节是精神的外化,外化是一切生成的惟一的方式。所以唯心主义认为本源是精神的外化,简称外化,精神总是外化的,没有不外化的精神。
  (二)宗教
  宗教认为的本原都是人格化的,所以宗教认为的本源都是造物主的言行。天主教认为本源是上帝的言行。上帝说要有光,就有了光;上帝说要有什么,就有了什么。上帝用泥造了一个男人,就有了男人;上帝又抽出男人的一根肋骨造了女人,就有了女人。伊斯兰教认为本源是真主的言行。这个言行与天主教相仿,不赘述。道教认为本源是元始天尊的言行,情况与天主教、伊斯兰教相仿,不赘述。佛教认为本源是法身佛的言行,情况与天主教、伊斯兰教、道教相仿,不赘述。
  (三)佛学
  佛学认为的本源是执著分别。分别是指分门别类。综合和分别是佛学中的一个基本范畴。佛学认为的本原空,详细一点说就是一切种度的综合,即综合起来的一切种度。这与道学的“有物浑成”的“物”相一致。作为主体的一切种度的综合一旦执著于一切种度的分别,一切就形成了。
  (四)道学
  道学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个“生”倒是有点惟一的味道,无奈它的本原尚不明确,主体本原缺位,毋庸谈本源了。道学又说:“有物浑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袅雦趉藥膓胣鶈黦蒚룤ꪕ铧뮭럥㤲5ArticleID  ChannelID  ClassID Title ÿTitleIntact ÿSubheading ÿAuthor ÿCopyFrom ÿInputer LinkUrl ÿEditor Keyword ÿHits CommentCount  UpdateTime之曰道。”这里作为本原的道是有了,无奈没有明确道是怎样造就这个“天下”的。照顾一下,来个移花接木,移接成“有物浑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就勉强可以说道学认为的本源是生。
  (五)科学、数学
  科学、数学不够条件来讲本源,因为科学、数学没有本原。科学至多只能谈来源、起源。诸如眼镜来源于什么?人类起源于什么?
  绝对宇宙起源于什么?这不是科学、数学该问的问题,科学、数学也回答不了这个问题。被霍金的《时间简史》广为普及的“宇爆说”,充其量只是在说以地球为中心、以140亿光年为半径的相对宇宙是所谓“大爆炸”引成的,却在那里用这个相对宇宙冒充绝对宇宙。
  因此,本源是哲学术语、宗教术语、佛学术语、道学术语,不是科学、数学术语,也不是政治、法律、文艺、道德等等的术语。

六、本原的一个特质:不生不灭

  不生。无限制词的一切是惟一地由本原产生出来的,本原能产生出一切来,但是本原本身不是产生出来的,没有什么可以产生本原。
  具体地说,在哲学上,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不是产生出来的,没有什么可以产生物质;唯心主义认为精神不是产生出来的,没有什么可以产生精神。
    在宗教上,天主教认为上帝不是产生出来的,没有什么可以产生上帝;伊斯兰教认为真主不是产生出来的,没有什么可以产生真主;佛教认为法身佛不是产生出来的,没有什么可以产生法身佛;道教认为元始天尊不是产生出来的,没有什么可以产生元始天尊;佛学认为空不是产生出来的,没有什么可以产生空;道学认为道不是产生出来的,没有什么可以产生道。
  与不生相对应,本原还是不灭的,没有什么可以消灭本原。物理学中讲的物质不灭定律,是物理学在借用哲学唯物主义的术语。
  当然,某某的不生不灭只是局限在认定某某是本原的范围内而言。譬如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精神不是本原,那么唯物主义就认为物质是不生不灭的,精神是可生可灭的,是物质在主宰精神的生灭;唯心主义认为精神是本原,物质不是本原,所以唯心主义就认为精神是不生不灭的,物质是可生可灭的,是精神在主宰物质的生灭。
  近代科学技术发展以后,人们常常用一个问题来诘难宗教,譬如问天主教,上帝造成了世界,那么上帝是谁造成的?天主教徒就反问,想必阁下是唯物主义者了,请问物质是由什么生成的?于是回答,物质是物质自己生成的。这实际上等于取消了这个问题,当然不能服众。恩格斯说:“物质和运动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脚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版第20卷,第580页。)这就是说“物质不生不灭”。如果有生,请问是什么产生了物质?干脆不生,就把这个问题给灭了。
  宗教由于它造物主的人格化品位,决定了它很难说造物主是不生不灭的。即使是道学,说“有物浑成,先天地生”,就是 ① 有生,仅仅是比天地生得早而已;② 是物,而不是非物。也很不彻底。
  佛学认为本原是不生不灭的。《心经》对空说了六个不,“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不生不灭在第一位,是说时间无限;不垢不净是说非物,因为物都是有净有垢的;不增不减是说空间和时间的无限,是从数量上考察不生不灭。道学、宗教,都扛不住对本原生死的追问。
    我们在明确了本原在本原认定者的领域里是不
生不灭的之后,就可以停息这类争议了。譬如说,上帝在天主教中是不生不灭的,物质在唯物主义中
   是不生不灭的,精神在唯心主义中是不生不灭的,空在佛学中是不生不灭的。但是这样一来,对于宗教造物主的人格化品格,是一个剥蚀,人是妈妈生出来的,上帝没有妈妈?
  如果说,科学认为上帝是人类对客观事物的扭曲反映,那么科学认为物质是人类对客观事物的什么反映呢?

七、本源的一个特质:本原的本性

  又有问题产生了。物质怎么会运动的呢?精神怎么会外化的呢?上帝、真主怎么会造世界的呢?空怎么会执著分别的呢?道怎么会生的呢?
  唯物主义就会笑眯眯地回答说,因为运动是物质的本性,是与物质同时并存的东西。正如恩格斯说的那样:“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无论何时何地,都没有也不可能有没有运动的物质。”(脚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第65页。)“物质的不动的状态,是最空洞的和最荒唐的观念之一,是纯粹的‘热昏的胡话’。”(脚注:同上,第66页。)
  精神怎么会外化?上帝、真主、元始天尊怎么会造世界?空怎么会执著分别?道怎么会生?都按这个模式来回答:造世界是上帝的本性,造世界是真主的本性,造世界是元始天尊的本性,执著分别是空的本性,生是道的本性。

地址:中国宁波市鄞州区百丈路183号 邮编:315040 电话:0574-87755337 / 87756555 传真:0574-87710602

版权所有 © 2016 七塔禅寺 QITA TEMPLE. 浙ICP备2020040969号 技术提供:和众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