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塔文著

学佛修行的先决条件

发布日期:2014-08-30 作者: 净行法师

(一)智信的建立

  众生的心中有如来之性,本可替他带来无限的智慧、力量与解脱,至高至乐、逍遥自在的生存境界。可是,他忽视它、摒弃它,却恋栈于虚幻无常的外境,天天远离自己的佛心,只谦卑无助地去膜拜外在的鬼神求福,不懂内求于己。
  执迷于虚妄的众生,只会生死轮转于虚妄之中,生活颠倒,永远不能开拓心中的佛性,永远得不到开悟与解脱。他好比一只自小长于鸡群的雄鹰,空负展翅高飞的能力,却满足于生活于鸡群之中,日间争啄
谷米,晚上同栖笼子之内,绝无一飞冲天、离舍龌龊鸡场之念。雄鹰一天不反观于内、展翅试飞,它便一天要与鸡群为伍,难以发挥它的天赋潜能。
  同样的道理,众生若不反观于内、锻炼心智、修佛陀的行法,他便不能体会自己本性的自由与能力的无限,不能出离桎梏的世界、享逍遥永乐,只能无助地生死轮转于六道了。
  是什么令众生的佛性不能显现呢?这就是无知与不信了。
  佛法难遇,不是所有众生皆有因缘听法;就是得闻难遇之法,也不是所有众生皆能信受。因此,自知
自信心中有成佛之种的众生就非常稀少了。若是对自己的潜能也不肯承认实有,那么,又怎样能令他把这些潜能发挥呢?因此,没有信,众生就是空有佛性,也不能动用分毫,更谈不上成佛解脱、游戏神通了。
  但是,信怎样才能建立呢?
  把佛陀的说法仔细推敲,用以观察自身及世间,看看能否自圆其说,合理地解释一切的现象。亲近善知识,聆听他们的高论,反复思惟,然后确定它的可靠性。这样,便可决定一套道理是否值得信赖、能否作修行求证了。
  从鸡啼狗吠可以推断有鸡犬的存在,从炊烟可推断有火在燃烧。同样的道理,那些出世间的、不可见的,就只好从那世间可见的事物,去测度推想它的可能性了。但是,理智的推度认可是不足够的,必要待亲自体会实践,始能知道它的真确性。但是,实践是必先要有所信念的,否则,便毫无目的,没有任何结果可以达成了。
  就是这缘故,佛陀觉海、涅槃解脱,必要从智信而入,从修行而证得。先没有信,便没有任何成就可言,佛性也就永难显现成熟了。

(二)以四依四不依择法

  学佛修行的众生,若要于修行之时,不为邪见所惑而迷失正道,他便要于择法之时,以“四依四不依”作指南了。
  是哪“四依四不依”呢?就是依法不依人、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依义不依语和依智不依识了。
  修行的人所追求的是智慧、大能与解脱。因此,他所信受的只是能导致这些目标达成的法,而不是说法者本身。不论说法者地位怎样崇高,所说法若不能导致解脱的,便绝不应信受。就是他现菩萨、佛身说法,亦复如是。但是,所说法若能导致解脱,那么,就是说法者现外道之身,行者也应恭敬信受力行。他若能如是择法,便是依法不依人了。
  修行的人面对浩如烟海的经论著述,应知哪些是小法,为根器下劣之人方便施设,实未能究竟;哪些是上乘之大法,能度利根之人至彼岸。他要舍
弃为愚人而设、不能道出真实智慧、不能导致彻底解脱的不了义经,却只去修习能带来无上慧和彻底解脱的了义经。他若能如是择法,便是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了。
  修行的人阅经听法,应求其内在的真义,以心契入,悟其深意,才能深入经藏,得法的精妙神理;绝不应固执方便的词句,拘泥不化,以文害义,起种种纷争戏论。他若能如是择法,便是依义不依语了。
  修行的人于一切法,必要以意作一番思量审度,穷自己的智力去分析,彻底理解后,才决定应该接受还是舍弃;绝不应未经理智的思量审度,便只看事物的表面,轻率地凭意识从前爱恶的经验,机械地执着或舍弃诸法。他若能如是择法,便是依智不依识了。

(三)认识四圣谛

  对于生命的存在,有四个真谛,众生必要作正确的认知,才能够了解生存的实相,从而踏上解脱的道路。这四谛就是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了解这四谛,才能导致苦恼的止息、解脱的生起、圣果的证得,因此,这四谛又叫做四圣谛。
  为什么要认识苦圣谛呢?众生在六道轮回生灭法中所过的生活,是桎梏的、不自主的、不持久的、苦恼的。他若不知道自己的处境是多么的恶劣,他便不会思量改善环境,摆脱目前的苦恼,创造更美好的明天。知苦是解脱的第一步。因为这样,众生才能够认清、确定问题的存在,才能导致寻找解决烦恼方法的努力。就好像一个病人,必要知道自己有病,才会去看医生,然后疾病才有机会治好一样。若自己身患重病也不自觉知,那么,又怎会去看医生和服药除病呢?若是这样对病情不知不觉,病就永无治好的可能。
  因此,众生必要认清六道的生存只有无限的烦恼、没有永久彻底的快乐这事实。深知苦谛的真实性,他才能立志追寻更自由更快乐的生活。
  为什么要认识集圣谛呢?集是导致苦恼生起的各种行为。众生必要知道他的苦恼全部是自己一手招集累积的,他才能有信心地凭自己的努力,把它们全部清除。他必要知道自己怎样种下苦因、怎样招集苦果,他才能思量对治的方法,使苦恼止息、不复生起。就好像一位良医,必要知道病人的病情、导致生病的原因,才能下药救治一样。他认清哪些行为能导致苦恼,便要把它们彻底断除,否则烦恼便接踵而来,永无休止。
  因此,众生必先要认清一切苦恼皆由自己行为所招集、绝对与他人无关这事实,他才会晓得注意自己的言行思想,这样,他才能得更大的自由与解脱。
  为什么要认识灭圣谛呢?灭是一切苦恼皆已止息的境界。在这境界里的众生,得到彻底的解脱和真实持久的快乐,再没有任何的桎梏烦恼。众生必要知道,一切苦恼皆可消除,真实永久的快乐是可以获得,六道的生灭轮转是可以超越,灭永苦、得永乐的境界是确实的存在、可以证取的,他才会努力修行,找解脱的道,行解脱之法。就好像一位良医,定要知道病是可以治好,他才会充满信心、积极乐观地向病人施救一样。
  因此,众生必要认清苦灭境界真的存在这事实,视作成就的目标,他才有努力修行的对象和精进的指南,终有一天能得至高的自由、快乐与无限的解脱。
  为什么要认识道圣谛呢?道就是导致苦恼止息、快乐自由、无限解脱生起的法门。众生必要认清哪些行为能导致苦恼,要用什么方法对治;哪些行为能导致解脱,要用什么方法力行,他才能离苦得乐。就好像一位良医,既已断了症、找出病源、确定疾病可治,他便要采取适当有效的方法去医治病人一样,否则,一切的诊断皆是徒托空言,于事无补。
  因此,众生必要认清修道是证果唯一的方法这一事实,他始会努力不懈,行解脱之法,止息烦恼,天天争取更大的自由快乐。
  学佛的人必要了解四圣谛的真义,始能知苦、断集、证灭、修道,以至证得圣果,永远住于解脱之中。

(四)建立正确的人生观

  学佛修行的人,对生命要有什么看法呢?
  有些众生心智卑下、软弱无能,以致面对世间的烦恼,无法应付解决。于是,他们便认定生命只是无尽的苦恼,不敢面对现实,事事规避,表现得悲观消极,只冀求生命的终结快点来临,绝不希望有再生的出现。
  有些众生心智上乘、英慧多能,事业顺遂,少有忧患挫折。于是,他们便充满自信,认定生命乐多苦少,敢于向任何事物挑战,处处表现得很乐观积极,时刻眷恋生命,执着世间一切所有,希望生命永存、永无终结。
  过分悲观的人,不能理解生命乐观的一面,不能从挫折中成长、汲取教训、建立智慧与力量,终不能得到自在解脱;过分乐观的人,不能理解生命苦痛的一面,难起慈悲助人的心,难以增长智慧、成熟人格,更易因盲目的乐观、过高的自信,而作草率之行,以致陷入极大的困境和苦恼之中,终于把虚假的乐观彻底地粉碎,因此亦终得不到自在解脱。就是这缘故,对人生持着乐观或悲观见解的众生,都执着邪见,看不到人间苦乐参半的实相,不能从人间的苦乐交替之中受益成长。
  那么,学佛的人要采取什么人生观呢?
  修行的人,要远离悲观、乐观这两极端而行于中道。他对人生要有如实的认识,知道苦乐悲喜是交替而存,绝不永久;一切自欺的乐观悉足以带来幻想破灭后的苦恼;而一切自虐的悲观则可自毁能成之果。他不走极端,既不悲观,也不乐观;既不执着苦,也不执着乐,却切实地行于中道,不堕二边。因此,他的人生观是中观的。
  他并不自欺欺人,能坦白地接受和承认人生苦乐悲喜并存的事实,苦的便说苦,乐的便说乐。绝不唱虚伪的高调,强作乐观,把苦看作乐;或怯懦悲观,把乐的也看作苦。因此,他的人生观是实观的。
  他知道一切的悲喜苦乐绝不永久,看透它们皆由众生自己的业所招集、互相交替、也能由业所止息这事实,因而对一切不起任何执着,只是天天尽苦果、种善因,塑造自己期望的将来。因此,他的人生观是达观的。
  学佛修行的人,就应如是以中观、实观、达观的态度视人生的一切了。

(五)生活在刹那之中

  有些众生在现时不得意,便终日缅怀过往的光荣与成就,把精力花费在逝去事物的回忆里,对目前的环境虽有能力去改善,却不愿去努力;又有些众生在过去不得意,便为自己的缺憾与不幸,终日自怨自艾、自暴自弃,把精力花费在对自己与他人的怨恨
里,对目前的环境虽有能力去改善,却不愿去努力;又有些众生,不愿提起过往、回忆过往,却把精力花在幻想之中,希望能于未来实现,对目前的环境虽有能力去改善,却不愿去努力。这些生活在过去与未来幻象中的众生,因不愿面对现实而丧失了现在生活所具有的创造力量,不能凭自己的力量塑造自己和环境,只能在梦幻自怨中度日,终不能得到解脱。
  但是,达观的佛弟子深知一切皆是迁流不居、方生便死、方死又生、生灭不断,就是自己的身心亦复如是,绝不永久。他明白万物生灭不断的原理,使他可以摆脱过去的羁绊,令他能凭自己的意志塑造称意的未来。他明白过去已灭、将来未生,只有现在才是他能发挥力量的时刻。因此,他警醒地生活在每一刻之中,既不缅怀过去的一刹那,也不憧憬未来的一刹那。这样,他的精力便不会放在虚妄的幻想执着里,却只有效地于现在促成心中所希望出现的事情。他深知后念从前念而生,一切做作皆成前因,必然带来后果,并且于做作刚完之时,便即生起能结果报的力量,立刻开始替众生塑造合乎果报的际遇。因此,他知道果报是即时开始、逐渐圆满,并非如无知的众生所想象、认为业报只会在来生或更遥远的未来才突然出现。
  就是这缘故,学佛修行的人应永恒地把握现在,努力于现在,生活于现在。这样,他便能主宰自己的命运,随心所欲,终于得到彻底的快乐解脱。

(六)订立正确的修行目标

  除去无明、令佛性圆满地显现,是否需要很长的时间呢?任何伟大的成就,都要痛下一番苦功才能得着,绝没有不劳而获、唾手可得的道理。因此,彻底解脱的出现,自然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了。
  凡夫修行成圣既需要长久的时间,那么,会否因目标难以迅速达成,致令行者望而生畏、退却道心呢?若众生把目标定得太低,他便没法得到大的成就;但是若他把目标定得太高,他又会因目标高不可攀、一时难以成就而感到沮丧气馁。因此,行者所定的修行目标,必要远离这二种过患。

  怎样才能远离这二种过患呢?众生若要得到彻底的智慧、大能与解脱,他便要定下除去无明、圆满佛性、成为觉者这至高无上、长远的目标,否则,一切的成就皆未得究竟。但是,成正觉所需的时间并非朝夕,若要不因尚未能成佛而沮丧灰心,以致放弃梵行,那么,他便非要定下合乎个人需要、较易成就的短期目标不可了。
  莫谓善小而不为,莫谓恶小而为之,于一切修行法门勉力而行,按部就班,从浅到深,不急躁冒进,只脚踏实地,以成就一连串较低、较小、较近的目标,朝着较高、较大、较长远的目标不停前进。这样,众生便能兼顾高低、远近、大小的目标,把它们合而为一,不会因目标定得太低、太小、太近而流于浅薄,也不会因目标定得太高、太大、太远而感到无助,致令退却道心。这样,众生就能避免目标定得太高或太低所起的过患,天天尝到成功的果实,令智慧、大能和解脱不断增长以至完美。
  因此,众生若能以身、口、意如法修行,必功不唐捐,没有丝毫努力会是白费。

地址:中国宁波市鄞州区百丈路183号 邮编:315040 电话:0574-87755337 / 87756555 传真:0574-87710602

版权所有 © 2016 七塔禅寺 QITA TEMPLE. 浙ICP备2020040969号 技术提供:和众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