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塔文著

禅的故事(七则)

发布日期:2014-08-30 作者: 佛光禅师

从心流出

  雪峰禅师和岩头禅师同行至湖南鳌山时,遇雪不能前进。岩头整天不是闲散,便是睡觉。雪峰总是坐禅,他责备岩头不该只管睡觉。岩头却责备他不该每天只管坐禅。雪峰指着自己的胸口说:“我这里还不够稳定,怎敢自欺欺人呢?”
  岩头很是惊奇,两眼一直注视着雪峰。
  雪峰道:“实在说,参禅以来,我一直心有未安啊!”
  岩头禅师觉得机缘成熟,就慈悲地指导道:“果真如此,你把所见的一一告诉我,对的我为你印证,不对的我替你破除!”
  雪峰就把自己修行的经过说了一遍。岩头听了后,便喝道:“你没有听说过吗:‘从门入者,不是家珍’?”

  雪峰便说:“我以后该怎么办呢?”
  岩头禅师又再放低声音道:“假如你宣扬大教的话,一切言行必须都要从自己心胸中流出,要能顶天立地而行。”
  雪峰闻言,当即彻悟。
  世间的知识,甚至科学,都是从外界现象上去了解的,而佛法则是从内心本体上去证悟的。雪峰久久不悟,是因外境的森罗万象,在心中还有所执取,无法止息妄念。“从门入者,不是家珍”,要能“从心流出,才是本性”。这就是不要在枝末上钻研,要从本体上立根!

安住何处

  唐朝丹霞禅师有一次去拜见马祖,在路上碰到一个白胡苍苍的老人及一个髫龄童子。丹霞禅师见老者器宇不凡,因此向前恭谨问道:“公住何处?”
  老人用手一指上下,回答道:“上是天,下是地。”这意思是说宇宙之内都可为家。
  丹霞好像抓住了老人的辫子,追问道:“若遇天崩地陷怎么办?”这意思是说宇宙天地毁灭了怎么办呢?
  老人高声呼叫道:“苍天!苍天!”这意思是说宇宙天地是成住坏空的。
  童子就在旁边“嘘”了一声,这嘘声的意思是透露自家本性的住处是不生不灭的。
  丹霞大大赞美道:“非其父不生其子!”
  住,吾人要住何处?慈航法师说:“只要自觉心安,东西南北都好。”所以上是天,下是地,处处无家,处处为家。
  但世间人把自己住在声色货利里,住在功名权力里,而声色货利、功名权力都在变异不停,哪里能平安无事地安住?
  人若能肯定自己,不被五欲六尘的境界牵着鼻子走,心能安住,则天崩地裂又奈我何!
  “菩萨清凉月,常游毕竟空”,看到月亮在空中四无依靠,像是非常危险,其实非常安全;就因菩萨住在般若空性之中,了无挂碍,菩萨才能生活得自由自在。

禅的心要

  大诗人白居易有一次请问惟宽禅师道:“身口意如何各自修行?”
  惟宽:“无上菩提者,被于身为律,说于口为法,行于心为禅;应用者三,其致一也。如江淮河汉,在处立名,名虽不一,水性无二。律即是法,法不离禅,身口意合一而修,身口意皆名心也。云何于中,妄起分别?”
  白居易:“既无分别,何以修心?”
  惟宽:“心本无损伤,云何要修?要知道无论是垢是净,一切都要不可起念。”
  白居易:“垢,可以拂拭,不可起念;净,能无念可乎?”
  惟宽:“如人眼睛,物不可住,金屑虽珍宝,在眼亦为病,乌云遮蔽天空,白云同样遮蔽天空。”
  白居易:“无修无念又何异凡夫?”

  惟宽:“凡夫长无明,二乘长执著,离此无明和执著二病,是名真修;真修者,不得勤,不得忘,勤者近执著,忘即落无明。此为心要云尔。”
  白居易有悟,后终于成为佛教实践的行者。
  世间一切,有好有坏,有大有小,例如布施,布施多,多功德,布施少,少功德,故一切都有分别。身修则有不杀、不盗、不邪淫,口修则有不妄语、不绮语、不两舌、不恶口,意修则有不贪欲、不嗔恚、不邪见,身口意的修行,当然各各有别。若于真心自性上讲,本自清净,本自具足,何假修证?何有勤忘?故惟宽禅师以此为禅之心要耳。

通身是眼

  有一次,道吾禅师问云岩禅师:“观世音菩萨有千手千眼,请问你,哪一个眼睛是正眼呢?”
  云岩禅师道:“如同你晚上睡觉,枕头掉到地下时,你没睁开眼睛,手往地下一抓就抓起来了,重新睡觉。请问你,你是用什么眼去抓的?”
  道吾禅师听了之后,说:“喔!师兄,我懂了!”
  “你懂什么?”
  “遍身是眼。”
  云岩禅师一笑,说:“你只懂了八成。”
  道吾疑惑地问:“那应该怎么说呢?”
  “通身是眼!”
  “遍身是眼”,这是从分别意识去认知的;“通身是眼”,这是从心性无分别智慧上显现的。我们有一个通身是眼的真心,为什么不用它彻天彻地地观照一切呢?

禅味

  唐朝时,有一位懒瓒禅师隐居在湖南南岳的一个山洞中,曾写了一首诗,表达他的心境:
  “世事悠悠,不如山丘……卧藤萝下,块石枕头。不朝天子,岂羡王侯;生死无虑,更复何忧!”
这首诗意,已说明他的洒脱生活。后来,这首诗传到唐德宗的耳中,德宗很想见见这位禅师,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物?于是就派大臣去迎请禅师。大臣拿着圣旨寻找到岩洞,瞧见禅师正在洞中举炊,大臣便在洞口大声呼叫道:“圣旨到,赶快下跪接旨!”洞里的懒瓒禅师却装聋作哑,毫不理睬。
  大臣探头一瞧,只见禅师以牛粪生火,炉上烧的是地瓜,火烟弥漫,熏得禅师涕泗纵横。大臣看得忍不住叫道:“喂!禅师,你的鼻涕流下来了,为何不擦一擦呢?”
  懒瓒禅师头也不回地答道:“我才没有闲空为俗人擦拭鼻涕呢!”
  懒瓒禅师说着,随即夹起炙热的地瓜就往嘴里送,并连声赞道:“好吃!好吃!”
  大臣见状,惊奇得目瞪口呆,因为懒瓒禅师吃的是一块块的石头!懒瓒禅师吃时,顺手捡了两块递给大臣,并说道:“请趁热吃吧!三界唯心,万法唯识,贫富贵贱、生熟软硬,心田识海中不要把他们分在两边。”

  大臣见禅师这些奇异举动,和说这些难懂的佛法,不敢回答,只好赶回朝廷,据实报告皇上。德宗听了,十分感叹地说道:“国有如此禅师,真是大家之福!”
  在出家人中,有人间比丘,也有独居比丘。人间比丘弘法利生,服务社会;独居比丘深山岩穴,清净修道。有些人间比丘是人在红尘,心在山林;有些独居比丘人在道场,心在世俗。像懒瓒禅师,遇到皇帝的宠召,视如阎王的召魂;宝物的赏赐,看作拖累负担,实在已是一个超越人间的圣僧了。

心净国土净

  有一位虔诚的佛教信徒,每天都从自家的花园里采撷鲜花到寺院供佛。一天,当她正送花到佛殿时,碰巧遇到无德禅师从法堂出来。无德禅师欣喜说道:“你每天都这么虔诚地来以香花供佛?依经典的记载,常以香花供佛者,来世当得庄严相貌的福报。”
  信徒非常欢喜回答道:“这是应该的!我每天来寺礼佛时,自觉心灵就像洗涤过似的清凉;但回到家中,心就烦乱了。我们一个家庭主妇,如何在烦嚣的城市中保持一颗清净纯洁的心呢?”
  无德禅师反问道:“你以鲜花献佛,相信你对花草总有一些常识。我现在问你,你如何保持花朵的新鲜呢?”

  信徒答道:“保持花朵新鲜的方法,莫过于每天换水,并且于换水时把花梗剪去一截。因花梗的一端在水里容易腐烂,腐烂之后水分不易吸收,就容易凋谢!”
  无德禅师道:“保持一颗清净纯洁的心,其道理也是一样!我们的生活环境就像瓶里的水,我们就是花,唯有不停净化我们的身心,变化我们的气质,并且不断地忏悔、检讨、改进陋习、缺点,才能不断吸收到大自然的食粮。”
  信徒听后,欢喜作礼感谢说道:“谢谢禅师的开示!希望以后有机会亲近禅师,过一段寺院中禅者的生活,享受晨钟暮鼓、菩提梵唱的宁静。”
  无德禅师道:“你的呼吸便是梵唱,脉搏跳动就是钟鼓,身体便是庙宇,两耳就是菩提,无处不是宁静,又何必等机会到寺院中生活呢?”
  古德说:“热闹场中作道场。”宁静,只要自己息下妄缘,抛开杂念,哪里不可宁静呢!深山古寺?如果自己妄想不除,就算住在深山古寺,一样无法静修。禅者重视“当下”,何必明天呢?“安禅不必须山水,灭却心头火自凉’,即此之谓也。

回向

  有一个农夫,礼请无相禅师到家里来为他的亡妻诵经超度。佛事完毕以后,农夫问道:“禅师!您认为我的太太能从这次佛事中得到多少利益呢?”
  无相禅师照实说道:“当然!佛法如慈航普渡,如日光遍照,不止是你的太太可以得到利益,一切有情众生无不得益!”
  农夫不满意道:“可是我的太太是非常娇弱的,其他众生也许会占她便宜,把她的功德夺去。能否请您只单单为她诵经超度就好,不要回向给其他的众生?”
  无相禅师慨叹农夫的自私,但仍慈悲地开导道:“回转自己的功德以趣向他人,使每一众生均沾法益,是个很讨巧的修持法门。‘回向’有回事向理、回因向果、回小向大的内容,就如一光不是照耀一人,一光可以照耀大众;就如天上太阳一个,万物皆蒙照耀;一粒种子可以生长万千果实。你应该用你发心点燃的这一根蜡烛,去引燃千千万万支蜡烛,不仅光亮增加百千万倍,本身的这支蜡烛并不因而减少亮光。如果人人都能抱有如此观念,则我们微小的自身,常会因千千万万人的回向,而蒙受很多的功德,何乐而不为呢?故我们佛教徒应该平等看待一切众生!”
  农夫仍是顽固地说道:“这个教义很好,但还是要请法师破个例:我有一位邻居老赵,他对我可说是欺我、害我,能把他除去在一切有情众生之外就好了。”
  无相禅师以严厉的口吻说道:“既曰一切,何有除外!”
  农夫茫然,若有所失。
  人性之自私、计较、狭隘,于这位农夫身上可以完全看出。只要自己快乐,自己所得所有,哪管他人的死活?殊不知别人都在受苦受难,自己一个人怎能独享?如论世间,有事、理两面,事相上有多少、有差别,但在道理上则无多少、无差别,一切平等。等于一灯照暗室,举室通明,何能只照一物,他物不能沾光?
  懂得一切的人,才能拥有一切;舍弃一个,就是舍弃一切。舍弃一切,人生还拥有什么?

地址:中国宁波市鄞州区百丈路183号 邮编:315040 电话:0574-87755337 / 87756555 传真:0574-87710602

版权所有 © 2016 七塔禅寺 QITA TEMPLE. 浙ICP备2020040969号 技术提供:和众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