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戌五月,中江刘洙源先生道过广汉,驻军周参谋长朗清先生留请说法。先生以初未准备经论,说者听者皆无依据,骤然印书,仓猝不能遽办。乃曰:“吾有四句要义:一为何事?二依何义?三修何行?四悟何法?试为君等演说如何?”佥曰:“愿乐欲闻,惟希说之。”爰记先生所说于次。倘有错谬,请教正之。
一、为何事?——明心见性
近来人心多好佛法,或家庭奉佛,或朝山烧香,
或勤布施,或修供养,或受三皈,或守五戒,或诵经念佛,或持咒修法,或精研教理,或专修禅观。种种不同,信佛则一。吾今欲发一问:诸君如是勤修,究为何事?劳身苦体、费精神、耗时日、而不辞,志愿安在?
彼将云:“闻佛法奇特,吾故好之,世俗成风,吾从众耳。”
余曰:“此非答我所问。”
彼又云:“欲脱苦耳。贫者欲求富饶,病者欲祈疾愈,困厄者希通达,沉沦者冀超升。”
余曰:“此言近似,尚非真实。”
彼又云:“欲除业障耳。今生之苦,皆由前生恶业所招;今将去恶行善,以期业障消除,免受苦报。”
余曰:“此言似矣,犹未尽也。”
彼又云:“欲断烦恼耳。人生造业,由烦恼起;今将断灭烦恼,庶几苦果不生。”
余曰:“此言似矣,犹未尽也。”
彼瞿然曰:“断烦恼,除业障,离苦得乐,此乃佛法正宗,云何而犹未尽?布施持戒,礼拜供养,诵经念佛,持咒修观,此乃佛法正行,云何而犹未尽?吾将以此自度度他,岂尚有遗憾耶?”
余曰:“且稍安毋躁,当为子说之!大凡谈理必穷根源,作事必问根由。子所谈者,在佛法中非无其义,但是枝叶末节。若向这里做去,立志虽佳,枉费精神。经云:‘未知真实法,不名为供养。’余今例此,再作数语:未知真实法,不名为布施;未知真实法,不名为持戒;未知真实法,不名为礼拜;未知真实法,不名为诵经;未知真实法,不名为念佛;未知真实法,不名为持咒;未知真实法,不名为修观。君未说到真实处,所以我不认可。经曰:‘因地不真,果招迂曲。’又曰:‘欲修大行,须知因地法行。’世人懵懵,不此之求,所以徒劳无益。”
今为君等发明真实,事半功倍,可乎?
(佥曰:“愿闻。”)
曰:真实法者,吾人之心也。此心以有觉性,故谓之佛性;为万法之本,故谓之法身;永不变易,谓之真如;性非虚妄,谓之实相;无所不知,谓之菩提;(菩提是正智,故无所不知。)寂静不动,谓之涅槃;万法之性,谓之法性。凡此种种名称,皆是吾人真心之异名。人人本有,个个圆成,近在心内,无劳远求,成佛作祖,是此一心。宗门谓之明心见性,心即性也。(心性是一,出《华严经》。)所谓真实法者,即此心也。我辈人人有心,而不自知,长劫受苦,岂不可怜!学佛无他,明心见性(明悟自心,彻见本性)而已。
如果明心见性,烦恼不待断而自断,业障不待除而自除,诸苦不待灭而自灭;三宝不言供养,而已供养自心三宝;布施不施一金,而其所施胜过七宝;不持咒而自得印明,不诵经而十二部经无不通利。若从根本下手,果大功高如是,君等奈何不图?
先德云:众生依业有,业依惑有,惑依识有,识依心有。心是最终究竟处!不通此一着,意识长在,烦恼旋断旋生,业障旋消旋萌,苦果永远不除。譬如伐木,去其枝叶,来年又生,有何了期?若断根蒂,永不再发。是故佛说“未知真实法,不名为供养”布施者,意在策励世人,知真实处在吾自心。(此义出《华严经》及《般若经》,其文甚广,可研阅之。)不然,修因无果。何以故?果在真实处故。不然,经云:“心是恶源,(此心是识心,与上真心别)形为罪薮。”倘未明白真实所在,如何能断烦恼、除业障、出苦海耶?为何事者,为求明心见性也。
二、依何义?——依二空义
吾人已知佛性即是自己真心,然则真心体相究竟如何?
曰:真心无性,其体是空,故曰真空;其相如虚空。如虚空有二义:一如虚空不动摇,二如虚空遍满一切国土。永明禅师云:“真心自体,非言所诠,湛如无际之虚空,莹若圆明之净镜,毁赞不及,义理难通。”
世人不知真心广大圆明,妄谓此心在我身内,所以长劫轮回,受苦无穷。今欲明白自己真心,第一莫认四大假合之身为真;第二莫认六尘缘影之心,以及山河大地为实。
佛法入门,有二要义:一者众生空,二者万法空。众生不空,谓之我执;万法不空,谓之法执。何谓我执?谓我能主宰是也。主宰即是意识,非真有我。如果我能主宰,谁人肯入地狱,甘做畜生、饿鬼?故知身中无我,全是意识分别执着。意识是生死根本,急宜断除,不可姑息。所以大乘菩萨先修无我观,以得“人空”。何谓法执?法者,内之五根(眼耳鼻舌身),外之五尘(色声香味触),皆是四大(地水火风)造成,谓之“色法”;受想行识,谓之“心法”。色心二法,其性皆空,众生不知,认为实有,起惑造业,生死不绝。佛法教人修“法空”,法空者,即空六根、六尘、六识诸法也。悟一切法皆无自性,其体本空,名得“法空”。世人皆为我执、法执所蔽,所以不知自己真心。大乘法门,若要悟心,先须信入“人空”“法空”之理。千经万论所说法义,不外二空。若能信入,则悟心有期,剎那成佛;若不信此二空,专求福报,是门外汉,决不能得佛法利益。
云何知无我耶?如果我能主宰,则临命终时,妻室财产皆可携去,何故不能?天上乐土,作恶之人皆可往生,何故不能?二俱不能,主宰安在?且一人之身,六根均动,岂有六我耶?如以六根为我,死者六根尚存,何以不能行动?故知无我。经云:“世间受生,皆由著我;若离此著,则无生处。”
云何知无法耶?根身器界,在人类共业同分中,见以为实;余五道中,各有不同。可见六道之中,各各自变六尘境界,皆由业识所造,安有定法!故知一切人事营为,都是业风驱遣,识心所生,犹如梦幻泡影,空而不实。经云:“不见诸法空,恒受生死苦。”若能悟入二空,便证无生法忍,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由是言之,学法,唯学二空之义。
三、修何行?——修般若行
佛法要领,不出教理行果。教理即蕴、处、界、谛、缘起,如上一心二空说;果则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等。知教理而欲得果,非起行不能办。今当论行。
行有万端,以六度为总。经中自在说法,或说一行,发菩提心是;或说二行,曰智慧,曰方便;或说三行,曰戒定慧;或说四行,曰四居处(四居处者,一慧、二戒、三施、四定);或说五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止观;或说六行,曰六度。六度者,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行门虽多,六度括尽。
此六度义,有无量门。兹略说三门:一、六度义相,二、六度所对治,三、六度能入理。云何义相?万行俱从菩提心流出,合之为菩提心,分之为六度。无顾恋心为布施,无持犯心为持戒,不忤一众生为忍辱,念念不断为精进,心不流动为禅定,知万法空为般若。云何对治?对治六道,出三界轮回故。立施度,对治饿鬼道;立戒度,对治地狱道;立忍度,对治畜生道;立精进度,对治修罗道;立禅定度,对治人及六欲天;立般若度,对治色无色界天。云何入理?随顺法性故。法性体无悭贪,立施度;法性离五欲,立戒度;法性离瞋恼,立忍度;法性离懈怠,立精进度;法性常定,立禅定度;法性离无明,立般若度。
此六度法,要以般若为主。经云:“五度如盲,般若如眼。”布施无般若,惟得一世荣,后受余殃债;持戒无般若,暂生上欲界,还堕泥犁中;忍辱无般若,报得端正形,不证寂灭忍;精进无般若,徒兴
生灭功,不趣真常海;禅定无般若,但行色界禅,不入金刚定;万善无般若,空成有漏因,不契无为果。据《瑜伽》,菩萨行有四:一六度行,二道品行,三四摄行,四神通行。要之,俱以般若为主。佛法虽分大乘、小乘、一乘、三乘,“四谛”悉已括尽:世间因果为苦、集二谛,出世因果为灭、道二谛;灭为佛果,道为菩萨行。般若为道谛体,故般若为要行。
四、悟何法?——悟缘生法
学教参禅,俱图大彻大悟,彻悟之境即是无生法忍。学人一心求悟,究竟悟何种法耶?曰:悟缘生法。何谓缘生法?曰:缘生法者,因缘所生之法也。一切诸法,缘会则生,缘散则灭;非有而有,幻相不实;有即非有,当体是空。
曰:缘生之相,既是虚妄,云何悟相便为登峰造极耶?曰:见性不真,不能了相;见性真实,便能了了。见森罗万象,都是自己本性上因缘所生,谓之妙有。故学法要着,须明缘生性空。若见缘性,则脱缘缚。(缘性者,缘生之性,即是佛性。十二因缘是轮回相,佛性是轮回性,见佛性则轮回顿断。缘缚者,即是十二因缘轮回之缚也。)故证性即了缘生,了缘生即证入真性,是一事也。
大乘学人,入门便教观缘生法,为将来悟入正因起见。此义云何?佛法以空为主,说空以因缘为宗,因缘即是缘起(缘起即缘生)义。凡夫不信,外道不知,小乘、权教虽知而不彻底,唯大菩萨学佛乘者最须于此着眼。何也?佛说心地,乃说二空。无缘生义,二空不成。人之识心造善恶业,故有升沉,而其真心本来不动,识心为累,枉受轮回。当知惑、业、苦三,皆由因缘所生,缘生性空,故曰“人空”;根尘亦是因缘所生,根尘无性,一切是空,故曰“法空”。若无缘生之义,人法俱实,真心不显;有缘生义,人法俱空,真心显现,得本法身,即为佛果。法身如虚空,故曰“真空”。真空体内,十方微尘剎海一切俱现。故《涅槃经》云:“佛性者,第一义空,第一义空名为智慧。”又《解深密经》云:“若不了知无相法,杂染相法不能断;不断杂染相法故,坏证微妙净相法。”若能悟入缘生,即证无生法忍,即是大彻大悟。大乘学人,当如是行,勉之!勉之!
(弟子王靖寰记录)
地址:中国宁波市鄞州区百丈路183号 邮编:315040 电话:0574-87755337 / 87756555 传真:0574-87710602
版权所有 © 2016 七塔禅寺 QITA TEMPLE. 浙ICP备2020040969号-1 技术提供:和众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