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塔文著

《金刚经》讲录(连载二)

发布日期:2014-08-30 作者: 道源法师

二、别解经文

  第二科“别解经文”,即分别解释经文的义理。
  只要是佛经,都分三大部分:第一,序分;第二,正宗分;第三,流通分。这种经文的分法是于东晋朝时代道安法师所发明的,这是最高明的分判,后人用文字赞叹他为“弥天高判”。
  这里讲一个公案:当时中国有一位大学问家叫习凿齿,他自认自己的学问最好,因此当听说有位高僧叫道安的学问了不得,于是就想要去跟道安法师辩论
一下,比较比较看谁的学问好。刚巧那时道安法师在襄阳城,习凿齿便去访问他。道安法师见有居士来访,便请教他的大名。谁知习凿齿高傲地回答说:“四海习凿齿!”他在名字前加上“四海”二字,即四海之内我是第一个大学问家。习凿齿回答后便请教法师的德号,法师随口回答说:“弥天释道安!”意即名满天下只有我这个释道安,这句话是针对着习凿齿的“四海”来讲的。以后就称他为“弥天释道安”。“弥天高判”就是根据这段公案来的。
  我们现在所用《金刚经》的本子是三十二分的,不分序分、正宗分。这三十二分的本子是梁武帝之子昭明太子所分。这个人也了不得!是大菩萨再来转生的。他分这三十二分的本子,还没有什么法师给他辩论说他分得不对,而且昭明太子分的三十二分简单明了,凡是念《金刚经》的人都欢喜用这三十二分的本子,所以我们现在也用这个本子。但分科不依着三十二分来分,是依《新眼疏》由大科分小科来讲。
  三十二分的第一分叫做“法会因由分”,即是叙述法会的因由。法会是怎么样来的呢?必有其因由。法会就是《金刚经》的法会,要发起《金刚经》的法会,先由前面这一段经文发起,是三十二分的开宗明义第一章,也就是释经三大分的序分。“序”字叫做因由,即叙述那个法会的因由。这序分就是三十二分的第一分,再分两科,第一叫做通序,第二叫别序。通序者,通一切经,只要是佛说的经,一开头便是“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某处与某某大众俱”,地点各个不同,人数可能不同,但是这一段“六种成就”经文是同的。这是释迦佛临涅槃的时候,阿难尊者请问的四种遗嘱之一,就是结集经藏时经头上要怎样开始呢?释迦佛说:一切法从因缘生,因缘不具足就不能成就。一个讲经法会要有六种因缘才能成就,这叫做“六成就”。因为一切经都有,故名通序。第二种叫别序,别者别在此经。每一部经都有发起的因缘,这个《金刚经》也有他发起的一段经文,这叫做别序,别于他经故。那么通序有六种成就,有这一段经文,有六种因缘成就,这个法会就证明、相信是佛说的,经文上没有这一段就不是佛说的,所以叫做证信序。别序叫发起序,就是发起正宗分的一段经文。
  先讲通序,也叫证信序。现在开始讲经文。
             法会因由分第一
  甲一、序分
  乙一、证信序(通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先讲“如是”两个字。
  我们看《弥勒上生经》窥基法师的注疏,有16种解释,他还说明,他见过古时大德解释“如是”一共有30多种,他将最好的解释选择出来有16种。我们的智慧赶不上大师,所以我选择最好理解和容易记住的3种解释,由浅入深。
  第一种解释,“如是”两字是“指法”之词,
“如是”就是指这部《金刚经》,这叫“如是”。
  第二种解释,“如是”就是“信顺”之词,由释迦佛说的经,阿难尊者相信顺从,才结集经藏,所以“如是”是表示顺从之意。
  这两种解释就是浅显的解释。
  第三种解释,“如是”即“显理”之词,显真如实相之妙理。在每一部经上都有讲妙理,名字尽管不同,妙理只有一个。在《金刚经》上,“如是”两字是显三般若之理。
  这个“如”就是观照般若和实相般若,因为观照般若是智慧的智,实相般若是所观照理体的理,理智不二,叫做理智如如,所以名为“如”。“如”也可说是“不异”之谓也。所谓不异,即是不变异、不动。如果是有个智慧、有个理,就成了二,成了二就是动,动了就不叫“如”。这个始觉智慧是由本觉理体启发出来的;我们的观照智慧从哪里起的呢?即是在我们本具的实相理体上启发出来的。这等于电灯与电灯的光,并不是两个,灯光就比如观照之智,即始觉智,电灯的灯等于本觉理体,说是有二个,实际就叫电灯,这是二而不二。始觉智合乎本觉理,它是如如不动的,这就叫“如”。
  “是”者,“无非”谓之是,非就是过错;没有过错、没有过非,这就叫“是”。什么法才没有过错呢?即文字般若。文字般若绝对没有过错,所以文字般若才称为“是”。
  由于已显三般若之理,所以叫做“如是”。
  再解释“我闻”两字。“我”是阿难尊者自称,因为结集小乘经是阿难尊者结集的,结集大乘经也是阿难尊者结集的。阿难尊者他是多闻第一,他的智慧甚深广大,一切佛说的大小乘经他都能闻到,而且还能背诵出来。阿难尊者自称“我闻”,再把“如是”二字合到“我闻”来,就叫“如是我闻”。“如是”者,则是信顺之词,就是说世尊在世讲的《金刚经》,我非常信仰、非常顺从,这是我阿难亲从佛闻的。要是显理之词,即是这三般若的妙理,观照般若、实相般若二而不二的“如”,文字般若无非的“是”,这三般若的“如是”,也是我阿难从佛闻的。再浅显的解释,“如是”二字是指法之词,就指这部《金刚经》是我阿难亲从佛闻,叫“如是我闻”。

  讲佛经可以讲深,也可以讲浅,但是不可以讲错,讲错了瞎害众生的智慧眼,那功德就变成罪过了。自己不开智慧,乱说一通,这叫自己没有开眼;假如有一大群的人听你讲经,那便变成了一大群盲人,叫做“一盲引众盲,相牵入火坑”,那罪过可大了!所以讲经可以讲深讲浅,千万不能讲错。
  “如是我闻”包括了六种成就的两种成就。“如是”二字是信成就,“我闻”二字是闻成就。释迦佛说法,听法的人第一要有信心,“如是”二字既然是信顺之词,所以要是不相信、不顺从,就不是“如是”了。“佛法如大海,非信莫能入”,所以第一得有信心。光有信心没有闻也不行。像现在我们佛教的在家弟子,他们都有信仰心才来寺院拜佛祖、烧香、献供养,很诚恳地叩头祷告,但是他没有闻到佛法,有信无闻。所以得有“我闻”之闻成就。佛法非闻不行!要是佛法无人说,虽慧未能解,你本来就有智慧,但是没有遇到别人说法,因此佛法一点也不能了解,你去看经看不懂,因为它是专门的学问,必须有人说法;光有人说,没有人闻也不行。比如我道源是发了心,要讲经说法,你们诸位不来,我跟谁讲呢?所以要有闻法的人,这个法会才会成就。
  第三个成就就叫时成就。时间没有定体,但时间很重要的。没讲经说法的时间,这个法会不能成就。譬如说现在住在台湾还太平,“太平”这时间很好,就可以讲经说法了。或者天气太冷,冷到零度以下,讲堂里坐不住人,这也不是好时间。或者天气太热,热到讲堂里也坐不住人,那也不是好时间。所以天下太平,天气不太冷,也不太热,这正是讲经说法、闻法的好时间。因此时间很重要,没有好时间,法会亦不能成就。
  “一时”:为何不载年、月、日而载个“一时”呢?释迦佛他有大智慧,不要载年、月、日,因为佛法要流通到此世界、他世界、无量世界,假如记载释迦佛在印度国某年某月某日讲的,到我们中国是中国的年、月、日,那必须先用历史的考据学来考证印度的时间,这样不是费了很多冤枉力吗!实际上这是不相干的事。而且释迦佛说法,有时在人间,有时在天上,那时间更无法考证。所以说,不能立某年、某月、某日,只用个“一时”。
  这个“一时”,在古人的注解叫做“师资道合,说听究竟”。师是老师,资是弟子;资是可以资助老师的,叫做弟子。师资之道相合了,即我要讲佛法,
你要来学佛法,老师跟弟子之道相合叫“师资道合”。我讲一部《金刚经》,你听一部《金刚经》,我讲完,你听完,这叫做“说听究竟”。就这么一个时间,叫做“一时”。现在这个“一时”也就是讲《金刚经》的一个时间,其他的经上也是如此。《地藏经》的“一时”是讲《地藏经》的时间,《法华经》的“一时”是讲《法华经》的时间。总之,无论何经,凡是“师资道合,说听究竟”,就叫做“一时”。
  时间有了,得有个说法主人。“佛”的梵语尊称佛陀,翻到中国话叫觉者。为什么不翻成觉者呢?这叫含多义不翻,就是前面讲过的五种不翻之一。梵文佛陀,含有三觉的意思,叫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自觉,即自己觉悟了,超越六道凡夫法界;觉他,即是自己觉悟后讲经说法,使他人觉悟,这是自利利他,超越二乘法界;觉行圆满,就是自利的觉行、利他的觉行统统圆满,自己能成佛,也能令他人成佛,这觉行圆满超越了菩萨法界。佛超九界以独尊,这是佛的德号,具足三觉才叫佛陀。但中国人说话爱简单,译经的法师知道我们的根性,他把梵语简略翻译,因为完全的翻译是叫“佛陀耶”。“耶”是尾音略去了,因而翻成“佛陀”。这些翻译的法师也正是了解中国人说话爱简单,因而把“陀”字也略去了,翻成“佛”。佛是说法的主人,这是主成就。何以要有说法的主人呢?若你去办法会,一切都办好了,没有法师来讲经,怎样能成就呢?所以要有一个说法的主人。
  “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这是个处成就。处者,即处所,得有一个讲经的所在,这也是很重要的。比如我发心要讲经,你们大家都想听道源法师讲经,如果找不到讲堂,一切就免谈。所以处所没有,则讲经法会便不能成就。佛也是一样的,佛也得有个处成就,即在祇树给孤独园成就。释迦佛说法49年,光在此说了25年,由此你就会明白处成就是很重要的。
  “舍卫国”是当时印度中部的一个大国,翻成中国话叫闻物,亦名丰德。闻是名闻,物是物产,丰是丰多,德是道德,意即这个国家在印度是个大国,物产很丰富,道德很高尚,这叫丰德。还有名闻全印度,凡是印度人民都知道有个舍卫国,所以叫闻物,也叫丰德。这就是波斯匿的京都,他们的京都就如我们这个北京一样,这儿“舍卫国”不指全国,是指京都而言。

  现讲“祇树给孤独园”:“祇”是祇陀太子,“树”是祇陀太子布施的树,“给孤独”是给孤独长者,“园”是指给孤独长者所布施的花园。
  现讲这个公案:这个花园是给孤独长者用黄金铺地买来布施,作为佛讲经说法的处所。给孤独长者是翻成中国话的称呼,他的梵语叫“须达多”,翻到中国话,简单翻译叫好施,好行布施或是乐施,他专门以布施为乐。那么把他翻译成“给孤独”又怎说呢?以此标明他好布施是有一个对象,就是世间上最苦的人,他先布施。“孤”者,幼而无父曰“孤”,在幼小孩童时代就没有了父亲,成了孤儿,这孩童太可怜、太苦了,他要去救济他;“独”者,老而无子曰“独”,也称“独夫”,这种人最苦,老年无依无靠,碰上做事又做不动,吃饭也成问题,又没有儿子养活他,对这种老者,他要布施给他。救济这些孤独的老幼,因此大家给他送了个德号,叫给孤独长者。
  他在舍卫国还是一位大臣,又是一个富翁,他的钱多得不得了。因此他的儿子要娶媳妇,也要找个门当户对的女儿家,就找到王舍城国家的一个大
长者的女儿,那大长者叫珊檀那。须达多为了要替儿子娶太太,就到王舍城珊檀那家里去,本来是为了儿子的婚姻而去的,睡到半夜,珊檀那的家人全都起来了,忙着打扫内外、庄严房屋,厨房也忙着备办好吃的菜饭。须达多以为,他们家人是为了他的儿子和他们女儿的婚姻,一定是邀请国王来参礼。因为自己是舍卫国的大官大富长者,请国王来光荣一番!他心里这么想着,就问他亲家珊檀那,是不是请国王来为婚姻之事?
  珊檀那答说:“不是,我是为了请佛!明天佛答应要上我家来应供。”
  这个须达多,他的善根深厚,一听到个“佛”字,浑身汗毛皆竖起来!若他没有善根,听见“佛”字,汗毛也不会竖;再没有善根的话,他听见“佛”就会骂起来。由这一点,证明他有大善根。
  须达多问:“什么叫佛?”珊檀那就向他讲、向他解释,他听后很感动,赞叹说:“啊!佛的功德原来是那么大,大到无量无边!”因此急问,“佛现在哪儿呢?”
  答曰:“就在王舍城竹林精舍住。”

  再问曰:“我可以见他吗?”
  答曰:“他是什么人都可以见的。”
  于是这给孤独长者不等佛来,便立即动身先去见佛。一见到佛,佛给他说法,便证得了初果。这时他便明白了佛理,大生欢喜,但他并不自私,他问佛说:“世尊啊!我是因世尊慈悲而得到了利益袅雦趉藥膓胣鶈黦蒚룤ꪕ铧뮭럥㤲5ArticleID  ChannelID  ClassID Title ÿTitleIntact ÿSubheading ÿAuthor ÿCopyFrom ÿInputer LinkUrl ÿEditor Keyword ÿHits CommentCount  UpdateTime ]CreateTime ]OnTopEliteStatus Content￿￿翿IncludePic  DefaultPicUrl ÿUploadFiles ￿￿翿InfoPoint  PaginationType DeletedSkinID TemplateID  Stars TitleFontColor TitleFontType  MaxCharPerPage ShowCommentLinkReceiveReceiveUser ￿￿翿Received￿￿翿AutoReceiveTime ReceiveType  Intro￿￿翿PresentExp 5Copymoney IsPayedBeneficiary ÈPayDate]VoteID,可是我们国人却没有闻到佛法,太可怜了!世尊可不可以慈悲答应我,到我们舍卫国去说法?”
  世尊说:“可以的。不过光是安排我这些弟子,你就得有个大的讲堂,还要有大宿舍才行呀!因常常跟随我的有1250人,而且还有其他的比丘。”
  给孤独答说:“这个容易,没有问题,我自会安排,因我是大官又是大财主,我有的是钱。”
  他答应了佛,就回到舍卫国,要找个好地点做讲堂,找来找去,认为祇陀太子的花园最为理想——用我们台湾话来说,就是这里真清幽,太好了!他一心想要给佛造讲堂,要买地,但他忘记了太子是不卖花园的,他把这世间法也忘记了,就直接找祇陀太子要买他的花园。祇陀心想:多可笑,我是一国的太子,我怎能卖花园呢!就问他:“你买花园干吗?”
  答曰:“我要起一个讲堂。”
  问曰:“起讲堂作什么?”
  答曰:“我要请佛!”
  祇陀太子善根就差一些,他听见“佛”,身上汗毛没有竖。因此问道:“这个‘佛’是个怎样的人呢?”
  给孤独长者于是告诉祇陀,佛是怎样的伟大,其伟大的功德是无量无边的!其时,他已证得初果,故能讲几句佛法了。祇陀太子的善根就差一点,你说佛怎么样好,他不知道,因此太子就跟他开个玩笑,说:“我太子怎能卖花园呢!你发心要供养的佛我不知道,你要买我花园可以,你得用黄金铺地,用金砖把我的花园铺满。这个事你做得到,我就卖给你。”
  他不晓得这给孤独长者有的是黄金。就怕你没有价钱,你开出价钱,我绝对不还价,因此他毫不犹豫地回答太子说:“好,一言为定。你是一国的太子,你说话得有信用,我一定要用黄金铺地。”他家养的象,如中国人养的牛一样,一下子把几百只长鼻子的大象牵出来,打开金库,让这些大象驮着黄金,就往祇陀太子的花园运来;又叫工人给他铺这些黄金,用黄金铺满了整个花园的地。
  有人去告诉太子。太子一听真有这回事,一看是真的,就对给孤独长者说:“这是我跟你开的玩笑,你怎么认真做起来了呢?”
  答曰:“你是一国太子,怎能说戏语呢?你叫我黄金铺地,就不能更改!”
  太子说:“你不要黄金而要我的花园,要请什么……啦?”
  答曰:“请佛!他一说法,我们舍卫国的人民都得到利益,我的黄金算得了什么呢!你放安心吧,你只管收下黄金,我给你摆满你就收起来吧。”
  经这一说,黄金是这么多,简直是把太子看得很轻,但因此把祇陀太子感动了!他急忙说:“花园我不能卖你。我是一国太子,你如果一定要,我就送给你好了。我不能要你的黄金呀——这个名堂太难听了!”
  长者是初发心的居士,他珍惜这个功德,回答说:“那不行!你答应过,你要卖,我就要买。”
  他一定要买,祇陀太子更加感动了,黄金硬是不要,于是就想出一个理由:你的黄金只能铺到空地上,花园里有很多树,树的上下你可没有铺到;树是我的,树我没有卖给你,那么,你要是光买我的花园,我把树拔掉,这一来,一点也不庄严了,也不好看了。因此太子建议说:“这样好吗?功德算是我们两个的,树算是我布施,花园空地算是你黄金铺地买的,这样子好不好?”长者答应了。
  接着就起讲堂,起了讲堂就把佛请来,诸大弟子也都跟着佛来听经闻法了。佛一到来,一看花园所盖的讲堂,盖得很庄严、很清幽,就问起了这一段因缘——花园是黄金铺地买的,树是祇陀太子布施的。于是请佛题一个名,就叫“祇树给孤独园”。因为祇陀是太子,就把他的名字摆在前面,给孤独长者就摆到后面。这是祇树给孤独园这个名号的因缘。
  还有“祇树”这个“祇”字没有讲出来。梵语祇陀,翻到中国话叫战胜。他是波斯匿王的儿子。波斯匿王跟外国打仗,战胜了回来,回到宫里,王后生了个小孩,为了纪念他的战功,就为孩子取名为“祇陀”,意即战胜。这是他名字的来源。
  以上处成就讲完。
  “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这是众成就,六种成就最后的一种。佛是说法的主人,也有了说法的处所,若没有大众听经,也不成法会呀!所以一定要有这个众成就。
  “与”这个字是同在的意思。佛在这里讲《金刚经》,“与大比丘众”同在一处的意思。
  “大比丘”是梵语,翻到中国话有三种意思:一是怖魔,二是乞士,三是破恶。
  凡是一个出了家的比丘要受比丘戒,登比丘坛的时候,魔王的宫殿要震动。魔王指的是谁呢?就是欲界第六层天“他化自在天”的天主,名叫波旬。他心里头一惊说:“啊!又有一个人出家了。”多一个人出家受比丘戒不是很好吗?他恐怖些什么呢?惊惧些什么呢?这个魔王认为,欲界的众生都是他的子孙,这一个人出了家,就是要超出三界,自然先超出欲界,他的子孙也就少了一个。这种心理就等于我们现在的父母亲听说儿子要出家会吓一跳,就是信佛的居士,他也不可能会把亲生儿子欢欢喜喜送来出家的,假使一听说他儿子要出家,同样也会吓一跳的。“吓一跳”是土话,就是恐怖,也就是怖魔的意思。
  出家人必须守戒律,凡是家里所有的财产都要舍掉,是舍掉财产出家的;但他还是个凡夫,还得
要吃饭的。吃饭怎样吃呢?于是托钵去乞食,化饭吃,所以叫做“乞士”。这个“士”字,就是有学问、有道德的人之称。这与我们社会上一般的乞丐并不一样,他不是贫穷,他家里有很多财产,他舍掉,他是很有学问、道德的出家人。身为比丘,须实行出家的戒律,佛叫他这个样子去做的,所以他就叫“乞士”。
  第三叫“破恶”。他出了家,把家产都舍掉了,天天去托钵化饭,受这种劳苦干什么呢?这是为了破除烦恼恶法,要了生脱死、超出三界,这叫做破恶。“恶”就是恶法,也就是烦恼。
  以上所说的是指着“比丘”两字,“比丘尼”也是这三种意思的解释。“尼”者,女也,叫做比丘尼,若是顺着中国话的口气则叫“尼比丘”。“比丘”两字,翻译成中国话有三种意思,故不能翻,这叫含多义不翻,是五种不翻的一种。这“比丘”前面还有个“大”字,“大比丘”就是回小向大的比丘。比丘是声闻乘的比丘,声闻乘本来是小乘,可是这金刚法会是大乘法会,他们这些小乘比丘连阿难尊者都算上,都是小乘,以及这1250人都是小乘比丘,如今这大乘的金刚法会他们怎会来参加呢?因为他们都回小向大,回小乘向大乘,所以现在称他们为大比丘。这是标出人数。
  还有“众”字没有讲。“与大比丘众”的“众”字是指僧伽的“僧”。我们晚上念的《弥陀经》,那个字没有翻译成中国话,就叫做“大比丘僧”。你念《阿弥陀经》要注意呀!那是个“僧”,没有翻译过来,若翻译成中国话,就是“众”字。但这个“众”字得有个解释,它叫“和合众”,不是普通社会上很多人称为“大众的人”的那个“众”,这里的“众”是和合众。这和合众有“理和”,有“事和”。大家出了家,同是要去追求无为之理,证无为之理,目的是一个,而且是和的(所谓和,即和而不争),这叫“理和”。这“事和”就指着在事相上和,这“事和”含有六种,叫“六和僧”。“六和”是指哪六种呢?就是身、口、意、戒、见、利,这六种事相都是和的。
  (一)身和同住。即行、住、坐、卧都要一样的规矩,要起床大家一齐起床,做早课一起做,要吃饭大家一起吃,要休息大家一起休息,睡觉也是一样的。总之,这身体的行动是一致的,这叫身和同住。
  (二)口和无诤。即出家人学佛法要讲佛法的话,讲佛法的话,目的是一个,即都要学无为之理,有不懂的大家互相讨论,没有起诤论的地方,叫口和无诤。
  (三)意和同悦。即两个人虽然口没有吵架,但心里起嫉妒,你不高兴我,我不高兴你,这叫意不和。心意不和就发生不欢喜,一见面就互相瞪眼,把脸拉得很长,大家都不欢悦,这叫没烦恼找烦恼。所以要意和同悦,大家看到都是同学,都是办道。在这末法时代,尤其在这里,大家能够出了家,能在同一个佛学院学佛,这很难得,因此都要彼此尊敬,彼此相爱,彼此和悦,欢欢喜喜地学佛法。出了家还嫉妒些什么呢?既不争名又不夺利,因此要意和同悦。
  以上这三个叫身、口、意,还有下面三个戒、见、利。
  (四)戒和同修。即以比丘来讲,大家彼此都受了戒,比丘戒是一样的,一样就共同修持,这叫做戒和同修。
  (五)见和同解。见是知见,这知见是正知正见。要学无为之理,目的是一个,大家依着佛经来研究佛理,这个知见都相和的,解释佛的道理也是无诤的、没有两样的——要是解释有两样,就不是佛理。这叫见和同解。
  (六)利和同均。即我们所得的利养。佛有个规矩,就是出家弟子不许做生意买卖,也不许种田种地,要吃饭就向在家弟子化饭吃,而在家弟子因为可以做生意买卖、种田种地,所以出家弟子就由在家人来供养。出家弟子得了利养,大家平均分,这叫利和同均。虽然佛法到了今天,这个样子还可以看到,但不讲就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也就是说,我们吃饭吃菜要一样,有人打斋、送衬钱也要一样,为什么呢?因为这叫利和同均。
  身、口、意、戒、见、利,这叫做“六种事和”,再合起“理和”就叫和合众,也叫和合僧。
  现在讲“千二百五十人俱”。这“俱”字跟“与”字一样,是同在的意思。
  这“千二百五十人”,就是佛成道后,先到鹿野苑度五比丘,就有了5个出家弟子。次度三迦叶(佛弟子中有五个迦叶:行头陀行的、站在佛像旁边的老比丘就是摩诃迦叶,也叫大迦叶;另外在五比丘里面有个叫十力迦叶;还有就是现在要讲的三迦叶)。三迦叶就是优楼频螺迦叶、伽耶迦叶、那提迦叶。
  这里要提一下,就是“迦叶”的“叶”字,一定要念“(She)”。那提迦叶也要注意,“那”是这个那个的“那”,但要读“nu”,不读这个那个的“na”,这跟寺院执事“维那”的“那”字读音相同,这是为了要合乎梵音故。你不能说我过去念书都是念这个音,那你这是存心来抬杠子的,你念那(na),比如维那师,你念维na师,你就念白念错了,不但白而且错!故应念那(nu)提迦叶。
  现在言归正传。这三迦叶是亲兄弟,学外道都很有本事,都带了很多弟子。尤其是优楼频螺迦叶,他的名气在印度很大,若依我们中国话来说,就等于是成仙了。释迦佛当时要去度他,于是就跟他论起道来,无论说什么道理都胜过他,论道论理都能超过他,但他就是不接受,他对他的弟子老说一句话,就是:“他的道没有我的道高明。”明明别人讲得比他的道理高,他硬是不承认,硬是不服,这就是外道的执著,不可以理喻。他不讲道理是不行的,于是释迦佛就得用神通使他降服——这个神通是不能随便显的。
  最后,释迦佛就跟他说:“我跟你辩论了很多。今天晚上,准备在你这儿住一宿。”
  优楼频螺迦叶跟释迦佛辩论道理输了,心里已经很不高兴,再听释迦佛要住下来,更增加了讨厌佛的心理,于是回答佛说:“我看你还是走吧!”

  佛说:“你要我走,天这么晚了,我走到哪里去呢?我住一个晚上,随便哪个地方都可以,我打打坐,天一亮我就走。”
  这个外道因此起了恶心。这外道还有外道的本事:这山上有条毒龙,口会吐毒气,还会放火,这外道把它降伏住了,毒龙就在山上护他的法。他起了恶心,心想:你要住到我这里,就是命中该你死!因此对佛说:“你想住下来可以。我这里只有一处可安歇,叫做火龙洞,不晓得你怕不怕?”他不说毒龙,以便好用它来对付释迦佛。
  释迦佛不当一回事,说:“不怕。”
  外道说:“你不怕的话,可以住下来。”答应了释迦佛的要求。
  这个外道的弟子中有慈悲心的想:听别人讲道理讲得很好,但我们的师父硬不服气,这已不对;而今人家借宿一晚上,又叫他住在火龙洞,那个火龙定会加害他的。觉得很不忍心,就跟师父说:“师父啊!那个火龙洞怎能住人呢?那个毒龙定会把他害死的。”
  外道说:“害死他,那是他该死!他自己要住,我跟他已经说明白了。”这就是外道,心肠恶毒!
  释迦佛当然无所畏,一口答应,当天晚上就住到火龙洞。洞内这条火龙一见有生人进洞,又不是它所拥护的道士,于是就放火要烧释迦佛;当时佛就一下子入了火光三昧,这火烧不了他。火龙无可奈何,于是又动起嗔念,口里喷出毒气,想要毒害释迦佛;释迦佛于是入了慈心三昧,它毒不了。火也烧不了,毒气也毒不了,就这样把这条火龙降伏住了。这条毒龙乖乖地盘绕在释迦佛打坐的地方,拥护到第二天。
  相反地,这老外道却一夜没睡好觉,他心想:今夜里,来跟我辩论道理的释迦佛一定会死在火龙洞!天一亮,立即叫弟子去看认定会被毒龙烧死、毒死的释迦佛。可是一看,释迦佛威严十足地盘坐着,而袅雦趉藥膓胣鶈黦蒚룤ꪕ铧뮭럥㤲5ArticleID  ChannelID  ClassID Title ÿTitleIntact ÿSubheading ÿAuthor那条毒龙却乖乖地盘绕在佛座下。这时候,优楼频螺迦叶才心服口服,承认释迦佛真是智慧神通广大,因此率领了他的弟子一共500位,皈依了释迦佛,并且都出了家。
  在这里附带讲讲佛教的规矩。要是你没有神通,你不能说你有神通,这叫“未得谓得,未证谓
证”,犯大妄语根本戒,是不通忏悔的。小妄语还可以忏悔,如“见言不见,不见言见”,此是小妄语。要是真正得了神通呢,还不许随便显神通。要到什么时候才可以显呢?要到为了降伏外道才可以显神通。好比释迦佛有神通,他要度化优楼频螺迦叶,他跟他们见面,并没有一下子就显神通,而是因为外道叫他住火龙洞,用火龙来加害他,他才显出神通,为要降伏火龙,使得优楼频螺迦叶折服。所以要降伏外道,才可显神通。像我们佛教是在汉明帝时代传进中国的。当时摄摩腾及竺法兰二位高僧受请来中国,翻译了《四十二章经》,并且讲经说法,他们也没有显神通;直到了五岳道士要来跟佛教斗法、比赛,比个高低,那时候就不得不显神通了,这才一举把道士降伏住了。
  释迦佛度了优楼频螺迦叶和他的弟子出了家,这就增加了500比丘。优楼频螺迦叶还有两个弟弟,就是伽耶迦叶和那提迦叶,他们一听说大哥跟着佛出家,也发心跟着佛出家。他们二位也是外道头子,各有250弟子,二人一共是500,这又度了500比丘。这合起三迦叶,就有1000个比丘。再又度化了舍利弗跟目犍连二位外道头子,他们二人各有100个弟子,这样又增加了200个比丘。再又度了耶舍长者子,他有50个朋友,先是学外道,后来也跟着出家,这共有50比丘。经上所说1250人,就是指这一班人。
  还有佛最初在鹿野苑度的五比丘也在内,可是经上把这5个人都轻略掉,不说1255,只说1250。这叫常随众——过去修行外道,而毫无所得,受些无益的苦行;到了遇见佛后,听佛一说法,就证了阿罗汉果,因为感念佛恩难报,发愿要当佛一生一世的侍者!无论佛走到什么地方,他们就跟到什么地方,所以佛经上一说就是“千二百五十人”。只有这1250人吗?不是的,这是佛的侍者,是佛的常随众。其他的弟子很多,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在听经时,有四众弟子,并不是只有1250人。
  讲到此把众成就讲完,也就是把六种成就都讲完了。
  以上证信序(通序)竟。

地址:中国宁波市鄞州区百丈路183号 邮编:315040 电话:0574-87755337 / 87756555 传真:0574-87710602

版权所有 © 2016 七塔禅寺 QITA TEMPLE. 浙ICP备2020040969号-1 技术提供:和众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