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塔文著

慧光“四宗”判教之略探(上)

发布日期:2014-08-30 作者: 可祥法师

  【内容提要】本文依据智者大师对“南三北七”判教学说的批判,对慧光“四宗”判教的理论依据及主要内容进行梳理,进而对智者大师的“四宗”批判学说作出分析,并对智者大师的判教思想是否受到“四宗”影响作一适当的推理。最后指出,慧光的“四宗”判教,以及智顗对其学说的批判,在中国佛教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力,都是值得注意的。
  【关键词】 慧光  “四宗”  智者

一、“四宗”创始人慧光的生平

  慧光法师为北朝晚期著名的义学高僧、佛门领袖,地论宗的南道派之祖,世称光统律师。“根据新发现的《魏故昭玄沙门大统墓志铭》,慧光生于北魏献文帝皇兴二年(468),东魏元象元年(538)在邺城大觉寺卒世,享年70岁。”1据《续高僧传·慧光传》记载:
  释慧光,姓杨氏,定州卢人也。年十三随父入洛,四月八日往佛陀禅师所,从受三归。陀异其眼光外射如焰,深惟必有奇操也!苦邀留之,且令诵经。光执卷览文,曾若昔习,旁通博义,穷诸幽理,兼以剧谈谲诡态新奇,变动物情,时谈逸口。至夏末,度而出家。2
这里清楚地说明了慧光是随父亲至洛阳,于佛陀禅师座下受三皈依,剃度出家,并在佛陀禅师的指导下学习经论。慧光颖悟过人,很快掌握了佛教之义理。

  又据《续高僧传·佛陀禅师传》记载:
  佛陀禅师……时又入洛将度有缘,沙门慧光年立十二,在天门街井栏上,反蹋,一连五百,众人諠竞,异而观之。佛陀因见惟曰:“此小儿世戏有工,道业亦应无昧。”意欲引度,权以杖打头,声响清彻,既善声论,知堪法器,乃问:“能出家不?”光曰:“固其本怀耳。”遂度之,解冠终古。3
  以上两段引文对比可知,慧光见到佛陀禅师时,虽有十二和十三岁之别,对其出家因缘的表述也不尽相同,但佛陀与慧光的师徒关系,则是确凿无疑的。慧光在佛陀禅师的教导下先从学戒开始,《慧光传》记载了佛陀对他学戒的要求:
  此沙弥非常人也,若受大戒,宜先听律。律是慧基,非智不奉。若初依经论,必轻戒网,邪见灭法,障道之元。4
可以看出,当时的佛教非常注重戒律的修习。戒是定慧的基础,是学教之先导,“以戒为师”,此乃禀承佛陀之遗教。慧光在研习戒律和自身修为上,都深受教内的充分肯定,得到“偏重行宗,四仪无妄其法;洁己独立,七众深崇其操”5的崇高赞扬,这从他后来著有《四分律疏》,并删定《羯磨戒本》的成就上,也可得到确证。虽然慧光在戒律上成就显著,但当他登台宣扬戒仪时却听者寥寥,这使他深知仅仅弘传律学,难摄大众之根基,也明白自身的功底还不够。从此他开始注重经教的学习。《续高僧传·慧光传》记载:

------------------------------------------------------------------------------------------------------------------------

1赵立春:《邺城地区新发现的慧光法师资料》,《中原文物》,2006年第1期,第69页。
2《续高僧传》卷第二十一,《大正藏》卷50,第607页中。
3《续高僧传》卷第十六,《大正藏》卷50,第551页上。
4《续高僧传》卷第二十一,《大正藏》卷50,第607页中。
5《续高僧传》卷第二十一,《大正藏》卷50,第607页中。

 

  博听律部,随文奉行,四夏将登讲僧祇律,初以唱高和寡,词理精玄,渐染津流,未遂,听徒云合,光知学功之所致也。义须广周群部,乃从辩公参学经论。1
  此后慧光来到洛阳参学,正值当时的译师菩提流支、勒那摩提、佛陀扇多等奉北魏宣武帝之命,翻译《十地经论》2。由于他有贯通方言的能力,并有著述之本事,所以很快就被邀入译场,相助译业。据《续高僧传·慧光传》记载:
  勒那初译《十地》,至后合翻,事在别传。光时预沾其席,以素习方言,通其两诤,取舍由悟,纲领存焉。3
慧光参与勒那摩提等的译经工作,凭着他贯通方言的才能,善于沟通译师之间对经文译释不同的见解,折衷多异为一,起到了化解纷争的作用。
  从上段引文可以看出,《十地经论》确实是由勒那摩提初译,后由菩提流支等共同翻译。崔光为《十地经论》所作序中说:
  永平元年,岁次玄枵,四月上日,命三藏法师北天竺菩提留支(魏云道希)、中天竺勒那摩提(魏云宝意)及传译沙门北天竺伏陀扇多,并义学缁儒一十余人,在太极紫庭,译出斯论十有余卷。4
《十地经论》于北魏宣武帝永平元年(508)始译,至永平四年(511)完成。这三年多时间是慧光人生中最重要的经历之一。在此期间,他认识了来自西域的著名译经高僧,如菩提流支,为大乘瑜伽系之学者,遍通三藏;勒那摩提,学识优赡,事理兼通,尤明禅法,被尊为地论宗之祖。他所接触的西域僧人应该很多,据史载,当时在洛阳应有七百人左右。
  慧光在《十地经论》的基础上,撰写了《十地经论疏》,对《十地经论》的思想作出阐发。他还注解了《华严经》、《涅槃经》、《维摩经》等,又著有《玄宗论》、《大乘律义章》、《地持论疏》等,现仅存《华严经义记》卷一的断片。(收录于《大正藏》第八十五卷)
  慧光在东魏时(534-550)的影响力很大,他先担任“国僧都”,后入邺都。因其有功又转任为“国统”,统辖教界事务,敢于问政。据《续高僧传·慧光传》记载:
  尔朱氏举兵北伐,征税僧尼,用充军实,先立严刑,敢谏者斩。时光任僧官,顾五众屯塞,以命直往,语世隆曰:“若当行此税,国事不存。”言既克明,事亦遂免,其感致幽显为若此也。初在京洛,任国僧都;后召入邺,绥缉有功,转为国统。5
在明令劝谏就要杀头的情况下,慧光挺身而出,竟然让皇帝听从了他的谏言,改变了政策,慧光的威望可想而知。此事件对于他的弘法事业大有帮助。“在其门下得法者很多,传承他的地论学说的,有法上、僧范、道凭、慧顺、灵询、僧达、道慎、安廪、昙衍、昙遵、昙隐等。道凭四传到智俨,开辟华严立宗的端绪,所以华严宗也可视为南地道论师系统的发展。”6
  由于慧光的成就卓著,后人对他有较为全面的评价。《续高僧传》记载:

---------------------------------------------------------------------------------------------------------------------------

1《续高僧传》卷第二十一,《大正藏》卷50,第607页中。
2《佛光大辞典》(新版)第425页:“由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理论体系建立者之一,世亲所著之《十地经论》,略称《十地论》,是解释《华严经·十地品》的。其内容系解说菩萨修行之阶位,十地融摄一切善法,初三地寄说世间之善法,次四地说三乘修行之相状,后三地则说一乘教法。此书为六朝时代地论学派所依据之重要典籍。”
3《续高僧传》卷第二十一,《大正藏》卷50,第607页中。
4崔光:《十地经论序》,《大正藏》卷26,第123页上。
5《续高僧传》卷第二十一,《大正藏》卷50,第607页中。
6中国佛教协会编:《中国佛教》(第二辑),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82年,第74页。

  慧光、道凭,蹑迹通轨。法融、慧远,顾视争衡。然而开剖章途,解散词义,并推光统以为言先,岂非唱高和寡,独振今古。即当锋之领袖,乃万叶之师模。然光初学律宗,晚通理教,郁郁兼美,能振其芳。观其成树骨梗,分布毛目,意存行猷,护法为本。所以华严、地论,咸位纲模,被及当今,成诵无坠,盖有由矣。1
  综上所述,慧光不愧为南北朝时期的著名高僧,他在戒律学上成就很大,从学戒到弘扬戒法,再到撰写《四分律疏》、《大乘律义章》及删定《羯磨戒本》等,这和佛陀禅师重视律仪教育,并对他的严格要求是分不开的。同时慧光对自身的持戒非常精严,受到七众之尊崇。由于慧光语言方面的天赋,使他有机会参与由官方组织的译经场工作,是开拓眼界、增长见识的难得机会,并能接触到来自西域的菩提留支、勒那摩提等翻译家。这对他在义理上的进步和提高,应该有着密切的关系。此外,他有审时度势的智慧和胆量,敢于替大众鸣屈,向统治阶级谏言,起到护教安僧的作用,因此他备受教内外尊敬,先后担任“国僧都”、“僧统”的要职。
  由于南北朝时期社会动乱不安,对僧史的记录较为模糊。据徐文明的《慧光法师生卒年考》一文的考证,“慧光应生于北魏太和八年(484),卒于北齐天保四年(553)”。2赵立春《邺城地区新发现的慧光法师资料》一文,根据对《魏故昭玄沙门大统墓志铭》的考证,认为“慧光生于北魏献文帝皇兴二年(468)……东魏元象元年(538)在邺城大觉寺卒世,享年70岁”。3温玉成在《关于〈邺城地区新发现的慧光法师资料〉一文的意见》中,认为“慧光‘春秋七十’者,虚龄也,周岁应为69,故其生年是皇兴三年(469年),而不是皇兴二年”,4总体上与赵立春的结论保持一致。相比徐文明的考证而言,赵立春和温玉成的考证和结论更为准确,因为慧光的墓志铭在2006年已被发现。可以说,到目前为止,这是慧光的生卒时间较为可靠的证据,因此本文从赵、温两人之说。
  此外,佛陀扇多与佛陀禅师是否是同一人也存在疑点。在《续高僧传》中,佛陀扇多没有正传,只在《菩提流支传》中夹带有关他的记录,而佛陀禅师则有正传,记有入嵩岳、度化慧光之事等。佛陀扇多只有从事翻译的记录。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中写到:“《续僧传》无《扇多传》,仅附在《菩提流支传》中,而别为佛陀禅师立传,误认一人为二也。”5但并未提出确凿的证据。笔者认为佛陀扇多与佛陀禅师的事迹记载在时间上多有出入,推测可能为两人,此不赘述,当另立文讨论。
  由于慧光参加了译经工作,有缘接触到《十地经论》,并受此论的影响,后来著有《十地经论疏》,畅发其义,促进了此论在南北朝时期的弘传。此论是印度大乘瑜伽学系的重要典籍,为无著之弟世亲所著,由勒那摩提、菩提流支两人合译而成,共12卷。由于勒那摩提与菩提流支在翻译上意见相左,矛盾已现端倪,因此他们在传习此论时,自然有各自的见地,后来分化成南北两道是其必然结果。南地道论师以勒那摩提为始,由慧光继承。北地道论师以菩提流支为始,由道宠接续。
  《十地经论》内中广明菩萨“十地”6之义,“并述及八识、无明、三身、三聚净戒、因分果分、总别同异等六相。八识为眼、耳、鼻、舌、身五识,及第六意识、第七阿陀那识、第八阿梨耶识。其中,第八阿梨耶识之真妄论点,系地论宗分为南、北二道之主要因素。”7南北两道的主要分歧在“真常”与“当常”,南道派认为第八阿梨耶识,与《楞伽经》所谓之如来藏心,及《涅槃经》所谓之佛性等同,都称为“真常”,是清净无染识,主张佛性本有。他们将前“七识”称为妄识,阿梨耶识是体,“七识”是

-------------------------------------------------------------------------------------------------------

1《续高僧传》卷第十五,《大正藏》卷50,第548页上。
2徐文明:《慧光法师生卒年考》,《佛学研究》,1996年第5期,第131页。此文认为,关于慧光的生卒年,就道宣也未有确论,而是在《慧光传》、《佛陀传》和《灵裕传》中分别记载了两种相互矛盾的说法,导致后世莫衷一是,异论纷纭。
3赵立春:《邺城地区新发现的慧光法师资料》,《中原文物》,2006年第1期,第69页。
4温玉成:《关于<业城地区新发现的慧光法师资料>一文的意见》,《中原文物》,2006年第6期,第17页。
5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12月,第535页。
6十地具体指: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
7《佛光大辞典》“地论宗”条。

体之用或体之显,这就是所谓的佛性本有,故名为“真常”。北道派认为阿梨耶识非真如,亦非佛性,主张佛性是后有的,须经多生累劫修行,方可成佛。
 袅雦趉藥膓胣鶈黦蒚룤ꪕ铧뮭럥㤲5ArticleID  ChannelID  ClassID Title ÿTitleIntact ÿSubheading ÿAuthor ÿCopyFrom ÿInputer LinkUrl ÿEditor Keyword ÿHits CommentCount  UpdateTime ]CreateTime ]OnTopEliteStatus Content￿￿翿IncludePic  DefaultPicUrl ÿUploadFiles ￿￿翿InfoPoint  PaginationType DeletedSkinID TemplateID  Stars TitleFontColor TitleFontType  MaxCharPerPage ShowCommentLinkReceiveReceiveUser ￿￿翿Received￿￿翿AutoReceiveTime ReceiveType  Intro￿￿翿PresentExp 5Copymoney IsPayedBeneficiary ÈPayDate]VoteID InfoPurview 以上简述了南北两道形成之原因、《十地经论》的核心思想及南北两道的理论分歧。就地论师的判教思想而言,有三教、四宗、五宗、六宗之说。其中南道立三教四宗说,而北地道论师用五宗说。接下来本文将着重对南道派“四宗”说的判教思想进行梳理;进而分析智者对“四宗”判教学说的批判,并就智者的判教学说是否受到“四宗”判教影响这一问题阐述笔者的意见。

二、慧光“四宗”的判教主张

  佛教从两汉之际传入中国,至南北朝,已走过三四百年的历程,大量的佛教经论已被翻译成汉文,可谓卷帙浩繁;佛教信众已意识到要对佛陀教法进行判别解释。佛陀的说法是“应机设教”的,在不同的时期,会根据不同的对象和不同的问题,做出不同的回答。后来佛陀弟子根据记忆结集而成佛经,这就产生了佛经的说法和思想并不完全一致的情况。教相判释就是要解决这些问题。印度的大小乘就是一种判释。在中国,从东晋末年到南北朝,佛教的经典大量传入中国内地。中国的僧人发现这些经典,义理有浅深、说时有先后等问题,存在不一致。既然同样是佛陀的说法,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和不同?晋宋之际的慧观、道生、北朝的慧光即有所谓的教相判释,智者大师对在他之前有代表性的中国教相判释学说,做了一个梳理,这主要有十家。智顗在《妙法莲华经玄义》总结为“南三、北七”,具体内容是指:
  一者虎丘山岌师,述顿与不定,不殊前旧,渐更为三。十二年前,明三藏见有得道,名有相教。十二年后,齐至《法华》,明见空得道,名无相教。最后双林,明一切众生佛性,阐提作佛,明常住教也。二者宗爱法师,顿与不定同前,就渐更判四时教,即庄严旻师所用。三时不异前,更于无相后、常住之前,指《法华》会三归一。万善悉向菩提,名同归教也。三者定林柔次二师,及道场观法师,明顿与不定同前,更判渐为五时教,即开善光宅所用也。四时不异前,更约无相之后、同归之前,指《净名》、《思益》诸方等经,为褒贬抑扬教。四者北地师,亦作五时教,而取提谓波利为人天教,合《净名》、《般若》为无相教,余三不异南方。五者菩提流支,明半满教,十二年前,皆是半字教,十二年后,皆是满字教。六者(自注:下文有专门引用,此处从略)。七者有师,开五宗教。四义不异前,更指《华严》为法界宗,即护身自轨大乘所用也。八者有人称光统云,四宗有所不收,更开六宗,指《法华》万善同归。诸佛法久后,要当说真实,名为真宗。《大集》染净俱融,法界圆普,名为圆宗。余四宗如前,即是耆阇凛师所用。九者北地禅师,明二种大乘教,一有相大乘,二无相大乘。有相者,如《华严》、《璎珞》、《大品》等,说阶级十地功德行相也。无相者,如《楞伽》、《思益》真法无诠次,一切众生即涅槃相也。十者北地禅师,非四宗、五宗、六宗、二相、半满等教,但一佛乘,无二亦无三。一音说法,随类异解,诸佛常行一乘,众生见三,但是一音教也。1
天台宗真正的创始人智顗(538-589),对“南三、北七”的判教学说有着精辟的归纳,他认为他们的判教有个基本的共同点,也就是顿、渐、不定三种

----------------------------------------------------------------------------

1《妙法莲华经玄义》卷第十上,《大正藏》卷33,第801页上。

教相,这也是他们的共同基础。智顗在《妙法莲华经玄义》中说:
  所谓南三、北七,南北地通用三种教相,一顿、二渐、三不定。《华严》为化菩萨,如日照高山,名为顿教;三藏为化小乘,先教半字,故名有相教;十二年后,为大乘人说五时般若乃至常住,名无相教,此等俱为渐教也。别有一经,非顿渐摄,而明佛性常住,《胜鬘》、《光明》等是也。1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南三、北七”通用的三种判教:他们把佛陀最初说《华严经》为大菩萨说,比喻为顿教。其次为小乘人说三藏教,所谓“半满教”2,是名有相教。以及后来为大乘人说的《般若》乃至佛陀最后所说《涅槃》为无相教。将《胜鬘》、《光明》等为不定教。这三教判就是“南三、北七”判教的共同特点。
  地论师的著作大部分已经散佚。慧光的著作虽多,留传于世的甚少,关于他的判教思想,也未见有系统性的资料,那么在慧光提出“四宗”教判之前是否还有关于他的判教学说呢?华严宗实际的创始人法藏在他的《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中说:
  依光统律师立三种教,谓渐、顿、圆。光师释意,以根未熟,先说无常,后说常;先说空,后说不空。深妙之义,如是渐次而说,故名渐教。为根熟者,于一法门具足演说一切佛法,常与无常、空与不空,同时俱说,更无渐次,故名顿教。为于上达分阶佛境者,说于如来无碍解脱究竟果海,圆极秘密自在法门,即此经是也。3
根据法藏所述,慧光将佛陀一期说法的判释,首先从根基浅者说渐教,从说无常到恒常,再说因缘所生法是空,后说不空,这是从渐次始说。再次为顿根性人说,从常与无常,从空与不空的不二俱说,为顿教。最终,经过渐、顿说的过程,众生根基已经成熟,佛陀最后说圆教,令众生开启诸如来无碍解脱究竟果海,这是圆教解脱的法门。慧光的渐、顿、圆这三种教判,成为“南三、北七”的通判,
对后期判教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慧光后来的“四宗”判教学说,被智顗归类为南北朝主要的十家判教里面。智顗在《妙法莲华经玄义》中说:     
  六者佛驮三藏,学士光统,所辨四宗判教,一因缘宗,指《毗昙》六因四缘;二假名宗,指《成论》三假;三诳相宗,指《大品》、《三论》;四常宗,指《涅槃》、《华严》等,常住佛性,本有湛然也。4
佛驮三藏,就是佛陀扇多,他曾参与《十地经论》的传译工作。他对慧光在《十地经论》的研习中一定有过帮助,或者与慧光持接近的判教观点。有关于他的历史记录非常少,本文在第一节,对佛陀扇多与佛陀禅师是否同一个人,已提出我们的观点。“学士光统”,“光”就是指慧光,“学士”在这里是指古代读书有学问的人。“统”是指慧光曾在东魏时当过僧统,是南北朝时统监全国僧尼事务的僧官。这是智顗对慧光较为客观的称谓。这“四宗”判教学说有什么特点,以及主张的思想是什么,并与其它宗派又有什么联系?
  (一)因缘宗,又作立性宗。以阐释《阿毘昙》的“六因、四缘”5之义,主张诸法各有其体性。即一切存在皆由因缘假合而成,然构成因缘之存在要素则为实在。此属小乘之浅教,如《阿毘昙》及说一切有部等所说。其实六因说与四缘说都是论因

-----------------------------------------------------------------------------------

1《妙法莲华经玄义》卷第十上,《大正藏》卷33,第801页上。
2《涅槃经·如来性品》中“半字、满字教”的比喻。半字是指小乘教,满字是指大乘教。
3《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卷第一,《大正藏》卷45,第480页上。
4《妙法莲华经玄义》卷第十上,《大正藏》卷33,第801页上。
5六因:一能作因,二俱有因,三同类因,四相应因,五遍行因,六异熟因;四缘:一因缘,二所缘缘,三等无间缘,四增上缘。

的。四缘说是从“缘”的观点为因分类,而六因说是从“因”的观念为因分类。
  (二)假名宗,又作破性宗。主张诸法因缘和合而成无有自性,即否定现象与精神构成之实在性,而谓一切皆为假有。此属小乘之深教,如《成实论·假名相品》说三假即:1、因成假,诸法由因缘而成,故为因成假。2、相续假,众生念念相续,前念既灭,后念即生,深入分析,本无实体,亦名为相续假。3、相待假,一切诸法都是二元相待,说长必有短,说多必有少,说有必有无,故为相待假。三假就是从以上的三个方面来理解,诸法皆无实体,但有假相假名,可以称为假名宗。
  (三)诳相宗,又作破相宗、不真宗。“诳”是迷惑、不真实之意。《大品》是指《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三论”是龙树著的《中论》、《十二门论》及其弟子提婆著的《百论》,以上经论皆是姚秦鸠摩罗什所译。《般若经》的根本思想,是阐说一切诸法皆空不可得,主张最彻底之中道。《中论》和《十二门论》是破空破假,进而并破执中之见,说所谓“八不中道”即无所得之中道,亦为般若思想者。《百论》内容是继承龙树“中论”的学说,以大乘佛教之空、无我等义理,破斥外道之执见,宣扬缘起性空的思想。
  诳相宗的思想源流来自此一经三论。诳相宗又叫破相宗或者不真宗,顾名思义就是要破除诸法是实有的观念,主张幻有无常故无有实体。世间一切现象都是缘起,空无自性,所以不真故空。菩萨乘人不但要破相见空,还要破除执着空义,明白执空等同于执色一样。但菩萨乘还必须明白,万物虽性空,但还存生灭之相的现实有,故不能执着于空或有。空是有之空,有是空之有,所以两者是不二的,菩萨乘就要超越二元对待的道理。这还是属于大乘之浅教。《中论》的三偈是:“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无),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1这也是《中论》的核心思想。因缘所生法,无自性故空,空亦是假之空。亦为中道义,就是从中道观上看待空假的不二。但仅此还不够,要彻见中道,还要有破空、破假,完全破执中的见地。“四宗”所提倡的诳相宗或破相宗,主要受般若性空和三论思想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而提出来的。《中论》的“三是偈”,对后来智顗的“三谛圆融”思想亦产生了重要影响。
  (四)常宗,又作显实宗、真宗。据《妙法莲华经玄义》称,此宗依据《涅槃》、《华严》的佛性和常住思想。佛性亦真如、如来藏、涅槃等。常住是讲如来法身常住不变,恒常存有。《大般涅槃经》云:“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以是性故,断无量亿诸烦恼结,即得成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2众生的佛性是不增不减,由于被客尘所覆,须经修行断除一切烦恼,开启自性光明,才有可能证得无上正等正觉。《大方广佛华严经》云:“令一切众生逮得如来常住妙身,……令一切众生得佛常住无量法身。”3又云:“如来常住如法界故,为化众生,示现涅槃。”4佛陀是令一切众生得常住妙身、得佛常住无量法身,并为教化众生而示现涅槃相。法身常住,未曾增减,也就说法身是众生成佛的境界,也可以说是众生修道的终极目的。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表明众生有成佛的可能性。法身与佛性还是有区别的,慧光判释为常宗真正的原因,应是就佛性和法身都是恒常不变的而言。
  “般若三论”缘起性空的思想,就会产生一个问题,即佛教信仰者所追求的最终境界也是空的,这样就不利于修行,所以后来提出了常宗,宣扬《华严》、《涅槃》所说的“佛性皆有”和“法性常住妙有”,这样就使人们有了积极修行的动力。这就有了晋宋之际中国佛学从般若“性空”向《华严》、《涅槃》“妙有”的转变。
  此“四宗”名目,后来被慧光弟子、大衍寺昙隐

-------------------------------------------------------------------------------------------------

1《中论·观四谛品第二十四》卷第四,《大正藏》卷30,第33页中。
2《大般涅槃经》卷第七,《大正藏》卷12,第404页下。
3《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十七,《大正藏》卷9,第510页中。
4《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三十六,《大正藏》卷9,第628页中。

改之为因缘宗、假名宗、不真宗及真宗,之后又被慧光再传弟子净影慧远改为立性、破性、破相、显实,又有约四宗为立相、舍相、显真实三宗者。总之,南道系判教说,后来对慧光四宗教判既有继承也有创新。
  以上“四宗”的这些依持经论,在南北朝时期非常盛行,慧光依照经论所持的宗旨,判释为南道派“四宗”的主张。这在南北朝判教思想异常活跃的时期,可谓独树一帜。那么“四宗”究竟对其他“南三、北七”中的九家是否产生影响?如果有,具体是指什么呢?我们有必要从这“九家”判教中找出与“四宗”有关的派别,并作简要的分析。
  智顗在《妙法莲华经玄义》中说:
  七者有师开五宗教。四义不异前,更指《华严》为法界宗。即护身自轨大乘所用也。1
五宗教判,为北道派“护身寺”2的自轨所主张,前“三宗”等同于“四宗”中的因缘宗、假名宗、诳相宗。“四宗”袅雦趉藥膓胣鶈黦蒚룤ꪕ铧뮭럥㤲5ArticleID  ChannelID  ClassID Title ÿTitleIntact ÿSubheading ÿAuthor ÿCopyFrom中的第四是常宗,以《涅槃》、《华严》所主为真常,意为佛性本有不变。自轨又特分出常宗中的《华严》为法界宗,意为法身常住,周遍法界。其实“五宗”与“四宗”的判教基本相同,无非另立《华严》而成五宗,意思大体相同,只是在分法上有所区别而已。
  《妙法莲华经玄义》说:
  八者有人称光统云,四宗有所不收,更开六宗,指《法华》万善同归。诸佛法久后,要当说真实,名为真宗。《大集》染净俱融,法界圆普,名为圆宗,余四宗如前,即是耆阇凛师所用。3
有人认为六宗是慧光所说,北地道论师凛师所使用,但究竟是不是慧光所主张,尚无其他佐证。“耆阇”4即是寺名。“六宗”认为“四宗”概括得尚不全面,故另立《法华》归为真宗,为第五宗。又把《大集经》染净俱融,意应为凡圣兼通,法界圆融,故名为圆宗,为第六宗。其实“六宗”也是在“四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至少受到“四宗”的影响。
  行文至此,我们可以发现,慧光在《十地经论》融摄一切善法的思想影响下,开创了地论南道派,他先前提倡的“渐、顿、圆”三教判,后又以大小乘经论开辟“四宗”学说,从智顗归总“南三、北七”判教思想来看,他的“三教判”基本被南北九家视为共同的通判,但究诸家文旨,意自宛然。“五宗”、“六宗”深受“四宗”教判思想的影响,从字面上分析,这点是确凿无疑的。至于“六宗”是否慧光所述,还是凛师在其基础上的发挥,这点是无法考证的。慧光不仅在教判上有自己独特的主张,在诸多方面亦堪称典范,有“初学律宗,晚通理教,郁郁兼美,能振其芳”5的声誉。慧光门下可谓人才辈出,其上首弟子法上的著名弟子有净影寺慧远,所著《大乘义章》二十六卷,类聚佛书要目并详释之,以诠显大乘深义,引证赅博,义旨明晰,堪称为佛教之百科全书,对隋、唐佛教之研究影响甚大。

(末完待续)

---------------------------------------------------------------------------------------------------------

1《妙法莲华经玄义》卷第十上,《大正藏》卷33,第801页上。
2《五教章集成记》,《卍新纂续藏经》卷58,第405页下。
3《妙法莲华经玄义》卷第十上,《大正藏》卷33,第801页上。
4《五教章集成记》,《卍新纂续藏经》卷58,第405页下。
5《续高僧传》卷第十五,《大正藏》卷50,第548页上。

地址:中国宁波市鄞州区百丈路183号 邮编:315040 电话:0574-87755337 / 87756555 传真:0574-87710602

版权所有 © 2016 七塔禅寺 QITA TEMPLE. 浙ICP备2020040969号-1 技术提供:和众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