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塔文著

慧光“四宗”判教之略探(下)

发布日期:2014-11-30 作者: 可祥法师

(接上期)

三、智顗对“四宗”判教思想的批判

  智顗是陈隋之际的著名高僧,哲学家,天台宗的实际创始人。他的主要判教理论是“五时八教”等。他建立判教理论体系之前,无疑非常重视在其之前的南北朝时期各种判教学说。本节着重阐述智顗对“四宗”判教学说的批判及其理论依据。我们将根据其在《妙法莲华经玄义》中提到的内容逐一做出分析。
  智顗在《妙法莲华经玄义》中说:
  次难四宗者。谓“因缘宗”,指《阿毗昙》六因四缘。若尔,《成论》亦明三因四缘。一切诸法皆为因缘所成,因缘语通,何独在《毗昙》?又“因缘宗”异“假名宗”,故《成论》云:见有四谛是调心法,不能得道,既立“因缘宗”,得何等道?若得小乘道,则与“假名宗”同,何须别立。若得大乘道,即与圆常等同,何须别立。今别以为宗,应别判一道。1
智顗认为,所谓“因缘宗”,是指《阿毘昙》中的“六因四缘”而言。然而《成论》也讲“三因四缘”,就是说一切诸法都是因缘所造成的,因缘这个说法各种经论都说,并不是只在《毘昙》中才说的。也就是说,缘起论是佛教的基础理论之一,世间万物皆由因与缘的和合而生而有。因是原因,缘是助缘。佛教一般典籍都讲因缘。智顗认为,正如《成实论》所说,四谛仅仅是调心法,不能达到得道的目的,虽然“因缘宗”和“假名宗”有所不同,但是由于它并没有提供出比“假名宗”更精睿的义理,立“因缘宗”和立“假名宗”一样不能成道,那么立“因缘宗”不是多此一举吗?假如目的只是为了得小乘道,那么有“假名宗”已经足够了。如果光是为了得大乘道,就是与圆教的法身常在一样,何必要另立别的宗?现在既然已经另外立了一个宗,就应该另外做一个教判了。按照智顗这样的一番分析,慧光等人立“因缘宗”实在是有点画蛇添足了。智顗的批判应该说举证有力,打中了“因缘宗”的要害,假使慧光本人也难以反驳。
  智顗在《妙法莲华经玄义》中对“假名宗”的批判说:
  次难“假名宗”者,指《成实论》观三假浮虚,乃是世谛事法,非彼论宗,彼论见空得道,应用空为宗。又《释论》明三藏中空门,无假名门,若指彼义,应用彼宗,既别立名,则非见空得道。2
智顗接下来讲假名宗。以《成实论》的观点来说,“三假”即因成假、相续假、相待假这三种假,都是浮虚的。但是这种观点解释的只是世俗谛意义上的东西,不能用“三假”的理论来立论而建立“假名宗”。假如用“三假”的理论来分析,小乘人也可以见空得道,那么就应该以“空”为立宗之名。又据《释论》所说,三藏中的空门学说是没有那些说法的。如果用那些假名门的说法来说那个意思,实际上就是假名宗了。既然它立了一个名叫做假名宗,就说明它并不是说“见空得道”的。

--------------------------------------------------------------------------------------------------------------------

1《妙法莲华经玄义》卷第十上,《大正藏》卷33,第801页下。
2《妙法莲华经玄义》卷第十上,《大正藏》卷33,第801页下。

 

  从智顗对“假名宗”的批判,我们可理解为,“假名宗”虽然抓住了事相是虚假不实的这一点,但只是侧重于事相是虚假这一点,并未真正掌握《成实论》讲空义的根本精神,所以智顗就破斥“假名宗”。又指错用《大智度论》中的说法。智顗通过这两层意思,做出对“假名宗”独到分析,认为“假名宗”的立论难以令人信服,给予了有力的批判。
  智顗在《妙法莲华经玄义》中又对“不真宗”进行了批判:
  次难不真宗。此指《大品》十喻,为不真诳相者。龙树弹《方广》云:取佛十喻,说一切如幻如化,无生无灭,失般若意,与外道同。云何拾他被弹之义,立不真经?若谓文明幻化,不辨佛性常住,为不真者,此则不然。经明佛性常住,已如前说,何但此经明幻化耶?《华严》亦云:如化忍如梦忍,心如工幻师等种种譬喻。《涅槃》亦云:诸法如幻化,佛于中不着,絓是诸经皆明幻化,亦应是不真宗。若诸经幻化非不真宗,何独《大品》苦为诳相?又难常宗指于《涅槃》,《涅槃》之经何但明常,亦明非常非无常,能常能无常双用,具足八术,云何单取常用为宗,何不取无常用为宗?单轮只翼,不能飞运。彼云:诳相不真宗即是通教。3
这里是指《大品般若经》中的十个比喻,就是叫做“不真诳相”的。龙树批评《方广》用佛的十个比喻,说一切如幻、如化、无生、无灭,脱离了般若的意义,与外道相同。为什么要采用他被批评的内容,建立这个叫“不真”的宗?如果说明一切如幻如化,不知道佛性是常住,就是“不真”,那么在这里就不是了。经中说佛性是常住的,在前面已经说过了。为什么这个宗又说是幻化的呢?《华严经》也说,如化忍、如梦忍,心如工幻师等种种譬喻。《涅槃经》也说:“诸法如幻化,佛于中不着。”各种经都说是幻化的,那么就都要是不真宗的一类了。如果各种经讲幻化不是不真宗的一类,为什么《大品》一定要说“不真诳相”?再说常宗依据《涅槃经》,《涅槃经》不但说明了常,还说明了非常非无常,能常能无常双用,八种都有了,却又为何只取“常”为宗的主旨,而不取“无常”为宗主宗旨?一个轮子一个翅膀是不能飞翔的呀。那就是说,诳相不真宗就是通教。
  智顗批判“诳相宗”,认为不仅仅《大品》讲“不真诳相”,其实《涅槃经》中也讲。那么如果别的经也有这样的说法,都非要归类到不真宗里不可吗?“诳相宗”还执常的这一说,认为《涅槃经》讲常,智顗同时指出《涅槃经》也讲无常,常与无常,是不可偏废的,有执就有待,暗含“诳相宗”未真正明了如来真实意,只能说不真宗只是通教人的境界罢了。
  最后智顗在《妙法莲华经玄义》中又对“常宗”进行了批判:
  常宗秖是真宗,即是通宗者,宗则通真不真,不真何意?没宗而用教;真宗何意?无教而立宗。宗若无教,何得知真?真宗若没宗有教,则同名通教;若俱没教留宗,则同名通宗;若俱安(疑“宗”)教,则同名通宗教;若留不真真,则名通不真宗教通真宗教。通不真宗可为三乘通修,通真宗亦应三乘通修也。若言此通是融通之通者,通教

--------------------------------------------------------------------------------------------------

3《妙法莲华经玄义》卷第十上,《大正藏》卷33,第801页下。

 

亦是通真之真也。此则两名混同,义无别也。彼引《楞伽经》云:说通教童蒙,宗通教菩萨,故以真宗为通宗也。若尔,是则因缘、假名、不真,皆是童蒙,不应悉立宗也。覆却并决,四宗名义甚不便也。4
智顗说,常宗就是指真宗,是指通宗,通宗就是通真与不真。不真是什么意思呢?是舍弃了宗本而专用教化的方便。真宗是什么意思呢?是舍弃方便而专立宗本。假如真宗不设教又怎样通向真谛?真宗假如是舍弃宗专留教,则应名为“通教”;假如舍弃教专留宗,则应名“通宗”;假如宗、教皆有,则应名为“通宗教”;假如保留真或不真,则名为“通不真宗教”或“通真宗教”。通不真宗可成为声闻、缘觉、菩萨三乘共同的修行方法,通真宗也应该是三乘之人通修的了。假如说这“通”是“融通”的“通”,那么通教也是“通真”的“真”义了。这样,通宗与真宗只是两个名称混用,但意思是没有差别的。他们引用《楞伽经》的话,说“通教”是童蒙,“宗通教”是菩萨,所以把真宗作为通宗了。如果是这样,那么前面所说的三宗因缘、假名、不真,就都是童蒙了,不应该都立宗的。综上所述,智顗认为“四宗”的名与义都不甚究竟。
  在智顗看来,常宗在宗和教的两方面意义上,都没有对佛教关于真如和事相的含义作出准确的判别和表述。进一步说,这四个宗都存在同样的缺陷。这样就显然不能适应弘扬佛教本义的需要,必须另辟蹊径了。
  智顗对于“四宗”的批判,引经据典,深入细致,分析透彻,不作全面否定,合理部分给予充分的肯定,特别是对于“四宗”所持之经论,凡有曲解或不周详的地方,都给予有力的举证和阐述,可谓客观公允。充分揭示了“四宗”的立论乖谬、论据浮荡。如因缘宗,因缘是一切佛教教义的基石,导致立宗范围过于宽泛;假名宗,若持《成实论》的教义,应是空义为其旨,而非假名,导致宗义自相矛盾;不真宗,偏重幻化而忽略了佛性是常住之理,且幻化系诸经共说识,以此立宗缺乏根据;常宗秉《涅槃经》以佛性常住为教义,智顗反驳说《涅槃经》何止讲常,讲常亦讲无常,常与无常并用。此外,智顗还认为宗是不能判释的,宗是宗旨之意,《大乘法苑义林章》说:“圣教所崇、所尊、所主,名为宗故。”5因此他主张只能判“教”,无有判“宗”一说。最后总结“四宗”未能自圆其说,未显佛法真实义,富有说服力,体现了智顗精湛的经论教义造诣、高超的评判水平和逻辑思维能力。
  在此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智顗的判教思想,也受到慧光“四宗”思想的一定影响。
  “五时八教”是天台宗最重要的判教理论。“五时”是根据《涅槃经·圣行品》牛乳五味的比喻,按华严时、阿含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涅槃时的次第顺序划分的。“八教”分“化法四教”和“化仪四教”。“化法”是对佛法内容的判释,分藏、通、别、圆四教;“化仪”是对如来教化众生的形式的判释,即顿、渐、秘密、不定四教。智顗将佛陀所说的一代圣教,全面教判为“五时八教”,以此构造起自己的判教理论体系。智顗在批判“四宗”的同时,是否从中借鉴“四宗”的判教理论,择善收蓄呢?据《四教义》记载:
  问曰:“四教义,与地论人四宗义同不?”答曰:“若人问言,四谛即是四大不?此为非问。今不依四宗立四教者,意乃多途……”6
智顗针对有人怀疑“化仪四教”受到“四宗”影响的提问,给予断然的否定。张风雷教授在其著作《智顗佛教哲学述评》中,精辟地分析了上面那段引文,他说:
  这就说明,“四教”与“四宗”就像“四谛”

-------------------------------------------------------------------------------------------------

4《妙法莲华经玄义》卷第十上,《大正藏》卷33,第801页下。
5《大乘法苑义林章》卷第一,《大正藏》卷45册,第249页下。
6《四教义》卷第一,《大正藏》卷46,第721页上。
 

(苦、集、灭、道)与四大(地、水、火、风)一样,根本是两码事。智顗的这种说法,当然是太过于绝决了,地论师依着佛教义理的浅深把佛教判为“四宗”,这种判教方法对智顗还是有所启发和影响的。但是,我们也应当承认,智顗的“化法四教”与地论师的“四宗”在内容和旨趣上确实又有着根本的不同,不能说“四教”就是对“四宗”的继承和改造。7
  本文在第二节中也引述了法藏的《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其中提到慧光的三种教判,即是渐、顿、圆,既然是当时“南三北七”十家基本认同的通判,就不能否定智顗的“八教”判丝毫不受“三种教判”的影响,客观来讲受到启迪是至少的。智顗对“四宗”教判的批判,体现大破大立、除旧布新,不等于一点都没有吸收它的养分,或者他的判教学说理论是一种超越,更加能体现其精神。

四、结语

  以作为地论师南道派实际创始人的慧光为切入点,展开对其生平的梳理,呈献大概的背景面貌,给人以直观的认识,这是本文第一节交待的内容。然后以“四宗”到底说什么?对其基本的判教思想,围绕现有的文献进行逐一的析说。再就智顗对“四宗”的批判,依据《妙法莲华经玄义》记载的内容,按文作出浅析,并加以简略的评述。还简述了“四宗”对智顗判教是否产生影响。由于资料不足,以及笔者学识有限,未就此展开,尚待将来再作研究。
  综述本文,主要以慧光的“四宗”判释为行文的目的,可以说一路走来都是从纵向叙说为主,稍顾横向一些零星的问题加以关注,对于以慧光为开祖的南道派和以道宠为开祖的北道派的关系及其判教思想未作深入比较和分析,也就是说本文在横向的梳理和分析上还很不够。
  智顗是陈隋佛教判教学说体系建设之集大成者,他认为南北朝时期的袅雦趉藥膓胣鶈黦蒚룤ꪕ铧뮭럥㤲5ArticleID  ChannelID  ClassID Title ÿTitleIntact“十家”判教学说存在缺陷,或难以涵盖佛陀一期说法之内容,存在不究竟判释的问题,很显然智顗是站在批判的基础上来建立他的教判理论体系。所以,今天我们非常有必要从“判教”话题切入,这对学习和了解这段佛教思想史很有意义,便于知道南北朝佛教向隋唐佛教思想的发展转变。
  智顗对“四宗”的批判,主要是从义理上着手,对于“因缘宗”,他认为不仅仅《阿毘昙》讲因缘,一般经典都讲因缘。“假名宗”,依持《成实论》核心应该是空义。“不真宗”除《大品》讲不真诳相,其他经典亦有,《涅槃经》不但讲常也说无常,两者并用。“常宗”,仅仅是真宗,真就是真谛或真如,宗是教之宗旨,不应以判教而立宗。通过这样的教相判释,使我们对于佛教经论说的是什么,其核心思想是什么,要用怎样的观念和思维来把握,颇具启发意义。
  慧光的“四宗”判教,以及智顗对其学说的批判,不管他们争论的结果怎样,我们无需做出判定。但是他在佛教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力,以及他们做出的积极贡献,足令后人敬仰,应以他们的精神为景行。

------------------------------------------------------------------------------------------------------

7张风雷:《智顗佛教哲学述评》,《法藏文库》中国佛教学术论典5,硕博学位论文,佛光山文教基金会印行,2001年,第127页。

地址:中国宁波市鄞州区百丈路183号 邮编:315040 电话:0574-87755337 / 87756555 传真:0574-87710602

版权所有 © 2016 七塔禅寺 QITA TEMPLE. 浙ICP备2020040969号 技术提供:和众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