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塔文著

金刚经讲录(连载四)

发布日期:2015-02-24 作者: 道源法师

         善现启请分第二

  甲二、正宗分(分四)
  乙一、略明降住生信分(分四)
  丙一、当机诚请(分二)
  丁一、承前赞善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
  这在三十二分科目中,是善现启请分第二。“善现”就是须菩提尊者的翻译。大家可要好好地注意,这一段经文是佛在世时请法的礼节,表示三业虔诚、三业恭敬。
  “时”者,就是指释迦如来吃了饭、洗了足、敷座而坐的这个时候,也即是释迦如来无言已说好了《金刚经》;须菩提尊者已经大彻大悟了,但是还有其他的人没有开悟,没有看到这个境界,因此须菩提尊者替他们请问。请法得有个礼节,以表示三业虔诚恭敬。“时”就是佛敷座而坐的时候。
  “长老须菩提”:长老者,就是德腊俱高的尊称,意即道德长、戒腊老,故曰长老。长老这两个字,一个指道德,一个指戒腊。这“老”字不按世间年龄来算,是按受戒的戒腊来算,受戒之后,结一个夏算一个戒腊,他受戒很早,道德又高,所以尊称他叫长老。就像《阿弥陀经》里有十六尊者,称十六长老,如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尊者等,都可以称为长老。是故,长老是德腊俱尊的通称。
  那么这位长老的名字叫什么呢?叫须菩提。梵语“须菩提”,翻译中国话有三种意思:(一)叫空生;(二)善吉;(三)善现。
  须菩提家里是个大财主,当他出生的时候,守库藏的人来报告说,库藏里的七宝都空了、不见了,因此叫“空生”。他家人特地请一个看相先生来看这小孩子,为什么他一生出来,家里的七宝就不见了呢?看相的人给他看了相、算了命,说这孩子最吉祥,你们不要害怕,他不是个不好的小孩,而是最吉祥的小孩,所以叫“善吉”。过了七天之后,守库藏的人又来报告说,不见的七宝都重现出来了,因此又叫他为“善现”。梵语“须菩提”有这三种意思,这叫含多义不翻。
  他本来是学声闻小乘的,但是他回小向大,在般若法会上,他是解空第一的尊者,即解悟空理他第一。在般若法会上释迦佛叫他转教菩萨,跟菩萨说般若法,这就像我们现在的主座法师讲《金刚经》,要你来代座的意思一样。佛请他代表佛说法,他虽然还是个声闻乘,但他解空第一,他可以说般若的道理。这是按他现在随机示化的事迹上讲;若论他的本位,是青龙陀如来,“大权示现,果后行因”来辅佐释迦佛行教化的。
  这个故事是从哪儿来的呢?要记住,来源是在《大唐西域记》里玄奘法师说的。他在《西域记》说的,也就是佛门中的一句话:“一佛出世,千佛护持。”这一尊佛出世来弘法,不要有第二尊、第三尊佛,这样才不会把众生的信仰心分散,但千佛都来护持,都示现弟子身。这一点是值得我们注意而要好好学习的。譬如有一位法师在弘法,我们大家都去帮忙他,但是却不要跟他争着弘法,倘若你这样做,就是存心嫉妒、障碍,结果会把这个法会破坏。
  今举个例子,有一位法师他要请别的法师说法,他在讲座上摆了两个法座,他先请法师上座之后,自己也坐上,他先介绍,本来他规定那位法师说法最多讲一个半小时,但是给他介绍就讲了一个多钟头,介绍完了他才叫法师开口说法,这样一来,听法的人都已经疲倦劳累了,这根本就是存心嫉妒、障碍,意思就是叫那位法师不要说法。还有一次,他请法师说法,他先给他说时间不多:“你说十分钟就好。”那位法师说:“给我十分钟还没有讲,时间就不够了,我不想讲了。”他又觉得难为情,因此说:“那你讲十五分钟吧!”像这样,请什么法师、请什么法!这就是嫉妒、障碍的心,所以结果把法会道场给破坏了。因他不懂“一佛出世,千佛护持”的道理。要知道嫉妒、障碍、争人我、争是非不是弘法,也不是“道”,那是最庸俗的凡夫心。我提出来讲,因为这是个末法时代,犯上这类错误毛病者比比皆是,因此我要你们提高警惕,免被这批人所污染。
  释迦佛座下的诸弟子众,成了佛再来的很多,如众所知道的观世音菩萨,他是过去正法明如来;现在这个须菩提尊者,他是青龙陀如来再来的。
  “在大众中,即从座起”:要听《般若经》的,除了常随众一千二百五十个比丘外,还有其他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还有国王大臣及一切的人民,由于众多,故叫“大众”。听经的时候,大家都在打坐,各有一个本位,如果要出来请法,有请法的礼节,即须由本座而起。“即从座起”,是在他的本座上站起来。
  “偏袒右肩,右膝着地”:站起来之后,要行礼。“偏”是偏到一边,“袒”是把它显露出来。这就是在听经的时候搭袈裟叫通覆肩,通覆肩是将两个肩盖起来,因为打坐的时间久,恐怕受了风寒;可是要出来顶礼,则须把右肩露出来,这叫“偏袒右肩”。我们中国出家人因为有便服、短衫、长衫,再加上一件大袍叫海青,然后才披袈裟,所以用不着通肩披衣,袈裟一搭到身上,就是“偏袒右肩”的相。“右膝着地”,这是印度人礼拜的仪节。中国人礼拜,必须两膝都跪下,这叫长跪。可是长跪不能持久,除了地上菩萨才可做到,凡夫二乘人要是两个膝跪下,是不能跪久的。因此请法一定要依着佛定的规矩,不跪下来不合礼节,但跪下来要持久,要请问佛法,于是就要“右膝着地”。
  这里还有个问题,为什么要“偏袒右肩,右膝着地”?为什么不偏袒左肩,左膝着地呢?这是顺着印度的风俗习惯和礼节。印度是以右为上的社会,要是你以左为上,人家就会说你不对,这就是顺乎世间法的礼节。以右为上是顺乎世间法,但是否顺乎佛法呢?佛法也是向右转才顺乎法性,例如我们绕佛也是向右转、向右绕,这才顺法性,向左则顺生死,是故请法要“偏袒右肩”,要“右膝着地”,这叫合乎世间法的礼节,也合乎法性,这就是身业虔诚。
  “合掌恭敬”:两个手掌合起来,表示恭敬。“恭敬”二字,贯通于身业、口业、意业等恭敬,叫三业虔诚、三业恭敬。“合掌恭敬”则表示意业,而意业是无相的,意业也就是我们的心,我们很虔诚的心要怎样表示出来呢?合起掌来表示一心,两手分开则表示散乱。“合掌”来表示一心请法、听法,即意业虔诚、意业恭敬。
  “而白佛言”:在下的弟子跟在上的佛说话叫做“白”,世尊在跟座下的弟子说话,叫做‘告”,即上白下告。“而白佛言”就是指弟子虽然跟佛说话,也要虔诚、恭敬,表示口业虔诚、口业恭敬。这是请法的礼节。
  “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此科文是承前赞善,即承着前文而加以赞美,善就是美善。
  “希有,世尊”:希(同稀)有就是稀奇少有,这是赞善之词。他还没有请法,而世尊还没有说法,他为什么一开口就赞叹“希有”呢?这是承着前文(发起序)赞善而来的。在过去长老须菩提和众弟子们皆以为世尊说法是在讲堂上才说法,今天须菩提才看出来,世尊在日用寻常生活之中,凡是穿衣吃饭、出入往返都是在说法。这是他过去没有看到这段消息,今天看出来了。世尊真是大慈大悲,一举一动无不是护念弟子、无不是付嘱弟子们,因此赞叹佛甚为“希有”!
  世尊在日常生活之中都是在讲经说法,这实在太稀奇少有了!在他自己分上也开口说了一句“希有”。因过去听佛说法听到现在,“阿含十二方等八”听了二十年,“二十二年般若谈”,这《金刚经》在六百卷中的五百七十卷,这二十二年的《般若》将快说完,自从亲近佛就听佛法,没有看到这段消息,没有悟到日用寻常生活就是实相般若的本体、观照般若的妙用,今天忽然开悟了,在自己本分上也觉得稀奇少有。故在佛那边赞叹“希有”;在自己这方面而言,以前未悟,今天悟到,也赞叹了“希有”。总之,是承着前文、承着发起序来赞叹。若没有“希有”这两字的赞叹,则发起序与正宗分也就连贯不起来。因此讲显理之词,显浅的道理及显深的道理都要把它连贯起来。在经文上就是用“希有”二字连贯起来。
  下边称呼“世尊”。这“世尊”是世出世间之所尊称的意思,就如现在我们称赞师父道:“啊,真是太稀有的师父!”就是这样的口气。
  “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如来”是佛的十种德号之一,它的意义有二种解释:一种解释是“乘如实道来成正觉”,这是应化身佛;另一种是“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这是法身如来。此处讲的是应化身如来。
  但是有一部《金刚经》的注解,叫《<金刚经>讲义》,在台湾翻版,不晓得流通多少,大家认为只有这一部《讲义》讲得最好,那《讲义》上对“如来”的解释都解释为法身如来,我并不大赞成这种说法。何以故?因须菩提在此处赞叹佛出入往返、托钵化饭和吃饭这一段光景,那是应化身如来,不是法身如来。我们参考注解,要有明智的选择,对的我们采取,不对的则放弃。
  须菩提赞叹释迦佛“希有,世尊”,是怎样的“希有”呢?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如来的心常常在加护弟子(加护现在叫加被)。如来的心常常在怀念我们,没有一时忘记我们,这是讲如来的心业(按:似应为身业)、意业对于弟子常常加护、常常怀念;如来的口常常委付、叮嘱。佛把他所得的法传授给我们叫“付”,委付是详详细细地传授给我们叫“委付”。“嘱”是如来告诉我们、开示我们要依着所听到的道理,如法去修行;说了再说叫叮嘱,这是说如来的口业,对我们这些弟子常常委付、叮嘱。
  “善”是善巧方便。释迦如来成佛之后如证而说《华严经》,那些上上根的大菩萨都得了利益,还有这些凡夫二乘根机的得不到利益。所以释迦佛就从最浅显的地方说起,说人天乘,说声闻、缘觉乘,就是说《阿含经》,一说说了十二年。佛的本意,他出世是为令众生成佛,不是说了人天乘、声闻乘、缘觉乘就达到目的,于是再说“方等经”八年。“方等经”就是大乘经典,是赞叹大乘诃斥小乘的,是告诉小乘人过去所学的那只是一种权巧方便说的法,因为你的根机不够,所以先学小乘法,就如小学毕业了,你得再学大乘佛法。说了八年后,再说《般若经》,又说了二十二年。这《般若经》纯粹是谈大乘的智慧道理。这些二乘根机的,他证了阿罗汉、辟支佛后,他已了脱生死,因此,认为“所作已办,具诸佛法”,既然生死已了、三界已出,也脱出轮回之苦,还有什么事没有办呢?还说什么般若呢?怎样劝导他,他也不受劝,于是佛就在般若会上加以善巧方便,叫那些小乘人代佛讲课去讲《般若经》。佛说我今天不要讲,你们替我讲一座吧。他们本来是小乘人,硬要学佛来讲大乘佛法,这叫“嘱小化大”——小乘人来化大乘菩萨。这就是方便接引这些二乘人,让他们知道,你们所教的都是大菩萨,而你们自己讲的都是大乘般若的道理,那你们怎么不发大心呢?这就叫做“善”——善巧方便接引这些二乘人,叫他们“回小向大”。
  在般若法会上讲这个“善”是可以这么解释,但是还不是《金刚经》上的“善”。这又有什么分别呢?因般若会上的“善”,是“将大付小,嘱小化大”的“善”,这不算是希有之“善”。而《金刚经》上的善巧方便,才是“希有”之“善”。怎样希有呢?就是我们过去认为世尊在讲堂上说法加护我们、付嘱我们,却不晓得佛就在穿衣吃饭、出入往返、走路的时候也是在护念我们,也是在付嘱我们,这真是“善”之又“善”,这真是“希有”之“善”!所以这样子,就是承前赞善。
  下面还要请法。如来于日用寻常生活之中在护念众生、付嘱众生,这些众生还是昏昏倒倒,没有看出消息来。所以为这一些不了解世尊妙用的弟子,而假设一个问答来请问。下面问的都是为这些中下之根机的众生而问的,如来解释所谓“无言之般若”,依着言语解释也是为这些中下之根而说的。
  丁二、因机设问
  “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梵语“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华言无上正等正觉,此为五种不翻之顺古不翻。分段来解释,“阿耨多罗”翻成中国话叫无上,“三藐”翻正等,“三菩提”翻正觉。“三”是梵语的语音,不是中国数目字的一二三的三,“菩提”叫觉,“三菩提”叫正觉,这是释迦如来果位上的名词。世尊成了佛,证得两个果位,一曰智果,就是菩提果,一曰理果,就是涅槃果,合起来理智不二、理智一如,就是一个佛果。
  解释“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应从下往上解释。梵语“三菩提”,华言正觉。正觉者,超过六凡法界之不觉及外道之邪觉。梵语“三藐”,华言正等。正等即平等,二乘圣人虽称正觉,但只能自利而不能利他,故不能称为正等。佛名为正等正觉,即超过二乘法界。梵语“阿耨多罗”,华言无上。菩萨自利利他,虽称正等正觉,但以无明未尽、觉道未圆,故不能称为无上。唯佛一人,袅雦趉藥膓胣鶈黦蒚룤ꪕ铧뮭럥㤲5ArticleID  ChannelID  ClassID Title ÿTitleIntact ÿSubheading ÿAuthor ÿCopyFrom ÿInputer LinkUrl ÿEditor Keyword ÿHits CommentCount  UpdateTime ]CreateTime ]OnTopEliteStatus Content￿￿翿IncludePic  DefaultPicUrl ÿUploadFiles ￿￿翿InfoPoint  PaginationType DeletedSkinID TemplateID  Stars TitleFontColor TitleFontType  MaxCharPerPage ShowCommentLinkReceiveReceiveUser ￿￿翿Received￿￿翿AutoReceiveTime ReceiveType  Intro￿￿翿PresentExp 5Copymoney IsPayedBeneficiary ÈPayDate]VoteID三觉圆满、万德具备,堪称“无上正等正觉”,超九界以独尊,这就是佛的智果。
  但要注意上面有个“发”字,下面有个“心”字,这不是讲世尊的果德。世尊成了佛有两个果,一是菩提果,一是涅槃果。这里是讲善男子、善女人发了菩提心,如果把上面的“发”和下面的“心”字忽略过去,则这经文就讲不通了。要想成佛,先要学佛发心。发什么心呢?发无上正等正觉之心。
  为了使这道理能了解清楚,现我举例说明。譬如说在社会上做一个人,想升官发财,这就是发升官的心、发财的心,那就在做凡夫,也就是贪名贪利——升官是名,发财是利。若学了佛,要求更进步,光是升官发财还不够,还要皈依三宝、受持五戒、修行十善。这是发什么心呢?这是人天乘的心——来生来世转一个人,来生来世可以升天,这个不出轮回,只能超出三恶道。那么要超出六道轮回,要超出三界以外,要了生死,即要发心。发什么心呢?发二乘心。自己要成佛,也要度一切众生成佛,这个发心,发的是什么心呢?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这么一对比,你就懂了,了解了什么叫做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此分上、中、下根:上根当时就发,中根过了一个时期再发,下根勉勉强强还是要发。为什么?因为天天在讲这个道理。现在我们生在这个末法时代,实在可怜!社会上听不到法音,出了家到了寺院里,就是换了出家衣服,唯一的修行就是吃素。中国佛教视吃素为第一,这是守戒律,没有吃众生肉,少造恶业是好的,但是吃了素干什么呢?光吃素能成佛吗?谁也没有听过这个道理!不懂又怎能发心呢?故发不起心来。出了家住在寺院里,不在社会上争名夺利,在寺院里还是争名夺利,还是嫉妒障碍,若这样子出家,叫做冤枉出家。这能怪现在这个出家人吗?不怪,我们只是感到可悲,因为没有善知识讲经。在我们讲堂里还有几个带发的同学,你们听了可要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你们没有听到不会发心,你们听到了就要发心,你们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你们才叫善男子、善女人。
  刚才说到修五戒、十善,人天乘那也叫善男子、善女人,因为这也超过世上一般只求名利的人。但是,在《金刚经》上的善男子、善女人这个“善”,是多么的高尚!你必须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才是《金刚经》上的善男子、善女人。
  须菩提他根机够,他看见释迦如来出入往返、穿衣吃饭就开悟了,其他的善男子、善女人未开悟,因根机不够,他比那些声闻、缘觉的根机高明得多。我们可要注意这段经文,就是“善男子、善女人”已经发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此句应是不成问题的,可是《心印疏》却把此当做一个问题,而又分三个问题,在下半卷完全讲发菩提心,这是对经文上颠倒错误所致。我刚才讲过,参考注解,应该采取的则采取,不应该采取的则放弃。譬如我说讲经的题目,讲《金刚经》有坚、利、明,讲般若有三般若,这是依着《心印疏》说的;《新眼疏》则只讲到二个,没有讲到三个,没有讲到“其相光明”,三般若配不上三,只配了两个,因此我看那个好,就采取它的材料。就以发菩提心来说,我不采取《心印疏》的那个大问题。何以故?因这善男子、善女人他怎样被称为“善”,因他已经发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故。
  这底下已有了问题:“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云何”就是如何,也就是怎样,怎样安住他的真心,怎样降伏他的妄心。这个真心就是刚刚发,就是那个菩提心。菩提心发起来是怎样的呢?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你只上求佛道而不下化众生,那你只是发二乘的菩提心,而不是大乘的菩提心。你要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这个心最难得发起来,此“善男子、善女人”居然能发起这个心,但是他还是个凡夫,外面五欲六尘的境界常要转动他,一转动,菩提心就失了。没有安住是很苦恼的,因为好不容易发起此心,又给打岔失掉了。
  这须菩提就替这些发心的人来请问,他这个菩提心不能安住,有什么好方法能令他安住呢?菩提心为什么不能安住?因为有妄心——妄心就是贪图五欲、攀缘六尘的心。既然你已发了菩提心,何以还要贪图五欲、攀缘六尘呢?原因是我们还是凡夫,这是无始劫以来的习气。是故,妄心一现前,真心就走了,这就是《新眼疏》所说的“汉贼不两立”。妄心一起,真心就不能安住了;要使真心安住,第一要紧还是先降伏这妄想心。那有什么法子呢?请世尊说说降伏这妄想心是要怎样降伏?
  丙二、如来许说(分二)
  丁一、赞善印是
  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
  须菩提长老诚恳请法,如来就赞许跟他说法。佛先赞叹他说:“你问得好!”再印证他说的对。“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一连赞叹他两个“善哉”,这是加重口气说法的腔调,就如我们平常说话“这太好了,太好了”,就是这个意思。这《金刚经》没有什么高深玄奥的道理,可是这《金刚经》不言高深自然高深,不言玄奥自然玄奥。佛赞须菩提“这太好了,太好了”,是怎样的好呢?第一,你能在佛穿衣、吃饭、日用寻常生活之中,领悟到般若之理,这太好了,“善哉!”第二,你会挂念那些没有悟到这个道理的大众,而替大众请问妙法,这是好上加好,故言:“善哉!善哉!”因此佛连赞叹两个“善哉!善哉”,再叫一声“须菩提”——佛叫当机者,意思也就是叫我们。
  这经文的组织都是问答体,一问一答与普通说白话一样,若说难懂,这是少听少研究之故。每次叫须菩提注意听,实实在在就是叫我们注意听!
  叫一声须菩提就要印证他说的对,“如汝所说”:如你上面所说的两句话,说的很对。是哪两句话呢?就是“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你上面这样赞叹我,我现在就给你印证,你赞叹得对。这并不是世尊爱听人家赞叹他的好话,若这样解释,便是凡夫的境界了。因为世尊自从成佛以来,无时无刻不在护念众生、付嘱众生,一举一动都是在护念、都是在付瞩,可惜弟子们没有看出消息来;今天被须菩提看出消息来,他赞叹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所以才说:你赞叹我如来这两句话太对了,我如来就是这个样子护念弟子、付嘱弟子的,不但在讲堂说法护念你们,出入行走乃至一举一动,在日常生活中,我也是在给你们做榜样、做模范。你们要学佛在哪里学呢?不是光学佛的说法,而是要学佛的行持。须菩提你赞叹得对,如来就印证你赞叹得对。

  丁二、诚听许说
  “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汝今谛听,当为汝说”:你要谛听,我当为汝说。此云“为汝说”,即为大众说。“谛听”有两种意思:
  (一)真实之意。你要发真实心来听。我们要求学佛法,要听佛法,若不发真实心,那怎么能听得懂呢?因为听佛法贵在以真实心听,勿以生灭心而听,因生灭心是妄想之心。若以生灭妄想心来听这真实的佛法,是听不懂的。《楞严经》上有两句话:“汝等尚以缘心听法,此法亦缘。”“缘心”就是攀缘六尘的心,攀缘心也就是生灭心。我们的心,起心动念,不出六尘的境界,若拿这个攀缘六尘的心来听法,佛说的真实妙法也都变成六尘之法、攀缘之法。《圆觉经》上也有类似的话:“未出轮回而辨圆觉,彼圆觉性即同流转。”意即若以轮回的心来辨识圆觉佛性,此性也即跟随流转。佛说的法都是真实妙用之法,怎么有的听了开悟,有的没有开悟呢?就是你用生灭心、轮回心来听,故听不到真实妙用的道理。
  (二)审思之义。审是详审,思是思惟,意即要详审地思维,听经闻法得详详细细地听讲其道理。这就是教他听经要以审思而听,勿过耳成空,听法要听到心里,勿听到耳朵里,不然的话,不要说今天听了一座,就是听了三年也等于没听。
  《大智度论》说:“听者端视如渴饮,一心入于语义中,踊跃闻法生欢喜,如是之人可为说。”这是说:听经的人,两只眼睛要端端正正地看着说法的人,因为如来说法,那时还没有经书,现在看着经文要端端正正地看,身体不要坐得歪歪斜斜,不要靠着桌子、手托到腮帮子上、起懈怠放逸相。因佛经上讲成佛的道理、度众生的道理,不发虔诚的心怎么行呢!“如渴(思)饮”,这表示求法的心很恳切。“一心入于语义中”:不要打妄想,应一心思维、深入义理之中。佛说法的语言含有深妙义理,有的人听闻佛法听到开悟,就是这么听出来的。“踊跃闻法生欢喜”:“踊跃”是大欢喜的意思,听法听到心里得了法乐,对妙法真了解,心里生出了一种喜法乐法之心。“如是之人可为说”:像这样听法的人,可以跟他说。这就叫“谛听!谛听!当为汝说”。反过来说,他不是谛听的人,你跟他说法,说了他没有听,就是听了,只听到耳朵,没听到心里,这叫失言,你说的话都冤枉费气。那么真正来听法的人,你不说,这叫失人,你把这个人错过了,这个人是真正要听法的人,所以“如是之人可为说”,你就应当为他说法。
  现在我解释一下,我讲经的方法,先是消文、释义,然后才显理。为什么要显理?应该显才显,不显不行。讲“谛听”是引证《新眼疏》上的。我的五种讲经方法:(一)消文;(二)释义;(三)显理;(四)劝修;(五)举证。以上所讲的是劝修的话、举证的话,劝你要好好谛听,不要用生灭心听,不要打妄想来听,这样子就是劝修。前面解释真实义,引证《楞严经》;讲审思义,引证《大智度论》,这就是举证、举经、举论来说明。你就知道我道源讲经的五种方法,不是我自己打妄想打出来的,古人解经都是这个样子。
  “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这是如来开口说法,但这种说法是说而不说,就是实相般若的理体、观照般若的妙用,不是能用口说出来的。你要会去参,领悟出来,所以这个地方说了等于没有说。佛说,善男子、善女人,你已经发了无上菩提之心了,你的真心不能安住,叫我告诉你一个方法,怎么样安?“应如是住”;真心不能安住、妄心不能降伏,你叫我告诉你降伏妄心的方法,“应如是降伏其心”。“如是”安住你的真心,“如是”降伏你的妄心。佛说了两个“如是”,这就是方法。注解上有三种解释:
  一种作显理解,怎样叫做“如是”?“如是”就是“生佛一如,莫不皆是”。你要想安住真心,先要明白“生佛一如,莫不皆是”的道理。释迦如来成了佛,所证得的实相理体并没有增加一点,因为实相理体是如如不动的;我们众生在流转生死,实相般若的理体也没有减少一点,因为它是如如不动的。所以说“在佛不增,在凡不减”,众生与佛一如无二如,都是一个真如实相,“莫不皆是”,一切众生都是佛。所以释迦佛成佛后,三叹“奇哉!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佛眼看众生都本来是佛。你懂得了“生佛一如,莫不皆是”的道理,把它推广开来,内而根身——眼、耳、鼻、舌、身五根,外而器界——就是山河大地,色、声、香、味、触,无不是实相般若的理体,实相般若理体遍一切法。所以讲《金刚经》下文,一切法都是佛法。古人说:“青青翠竹,总是真如;郁郁黄花,无非般若。”你看见青青翠竹,那就是真如的理体;你看见郁郁黄花,那就是实相般若。你如此去领悟实相般若之理,那真心自然安住、妄心自然降伏,所以“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这是一种解释。
  第二种解释:“如是”之义,你不是说你们发了菩提心,真心不能安住、妄心不能降伏吗?你叫我(佛)给你讲个方法。你看前面我那段出入往返、穿衣吃饭之日常威仪,我的真心可走动了吗?你看我世尊的样子,有打妄想吗?没有。我的真心没有走动,我的真心安住;我没有打妄想,我的妄心降伏了。试问真心是怎样的安住?妄心是怎样的降伏呢?当知就在日用寻常生活中用功,穿衣不着穿衣相,吃饭不着吃饭相,出入往返、行住坐卧都不要着相,这样真心就不会走动。真心安住,妄心不起,妄心自然降伏了。这就是世尊告诉我们安住真心、降伏妄心的妙法。
  但是穿衣、吃饭是无始劫来的习气,能不被穿衣吃饭之境界所转动的修行者很少。何以故?因他用功不在穿衣吃饭上用,他用功都在大殿、念佛堂上用,其实这不是真功夫。何以不是真功夫呢?平常我们佛门不是有一句话说:“做法师的架子大,老修行的脾气大。”为什么会给他取个“老修行”这名称呢?因他是真正用功:念佛,他一天不知道念多少声;参禅,一天不知参多少枝香;上殿、过堂全都在那儿,表示他有修行、在用功。结果你不能碰他,碰到,他发脾气比平常人的无明火还大。为什么他会有那么大的无明火、那么大的脾气?我可没有惹他,干嘛他光那么大火、发那么大脾气?你要晓得他的功夫不是真功夫,因为他没有在日用寻常生活中用功,因此,你和他谈平常日用生活的话,碰到他就发脾气。从这点,你就要觉悟,你若想用功,就在这穿衣吃饭、日用寻袅雦趉藥膓胣鶈黦蒚룤ꪕ铧뮭럥㤲5ArticleID  ChannelID  ClassID Title ÿTitleIntact ÿSubheading ÿAuthor ÿCopyFrom常生活上去用功。古人说:“终日穿衣,不曾挂着一根纱;终日吃饭,没有咬着一粒米。”你若能在这方面用功,那你的真心自然安住、妄心自然降伏,你学佛算是学会了,就照着前面佛那个样子,“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第三种解释:“如是”二字,要开启后文,就指以下全部《金刚经》。按上、中、下根说,须菩提是上根,他已经开悟了;讲到这里,中根人也开悟了;若不再讲以下全部《金刚经》,下根人还是得不到利益。所以还要说,就指着下文,启开下文“如是住,如是降伏”,即跟你讲怎么住、怎么降伏。向下所听讲的大众再高尚还是中、下之根,实际上是为下根人说的。可是这个下根不是普通的下根,而是《金刚经》法会上的下根。在《心印疏》上有两句话形容:“烧尾鼓浪成龙去,虾蟹犹然努眼睛。”烧尾就是红尾巴的鲤鱼,鲤鱼跳龙门,就成了龙,鲤鱼成了龙便鼓浪而去,而那些虾和蟹瞪着眼,茫然不知怎么回事。鲤鱼怎么成了龙,虾蟆不信,螃蟹不信,都在瞪着眼睛莫明其妙。这以下说的经,都是为螃蟹、虾蟆所说的,为那瞪眼睛的人所说的。《心印疏》是这么形容的。这就是不得不说才说。这个地方,你若能大开圆解,悟到实相理体,那么下面经文也不用再说了。这就是前面说看见释迦如来穿衣吃饭、出入往返,那叫离言般若;这依言般若虽然还没有说,你能开悟,大开圆解还是好的。若你还没有开悟,还得好好学。
  丙三、当机愿闻
  “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唯然”这两个字,很多注解解成“唯”是“唯”、“然”是“然”,我认为不应该这样解释。“唯然”就是我们中国话“是的”的意思,这是顺印度说话的口气,不要分开来讲,即“是的,世尊”,这样解就得了。
  “愿乐欲闻”:意即我很愿意听、很欢喜听、很希望听。这“愿乐欲”三个字是加重口气,很想要听的意思。“愿”依着《新眼疏》解是心许,我心里许的愿,愿意听;“乐”应念“le”(去声),我好乐听;“欲”是希求,即很希望听。须菩提已经开悟了,还听干什么呢?第一,“悟”有浅深,浅的理悟了,还有深的理没有悟,故自己还是要听。第二是我悟了,法会的大众还没有悟,要为他们请法,代表大众说“愿乐欲闻”。按他的本位是青龙陀如来,他已经成了佛,还要听,这是大权示现,示现不懂来请问。
  上来“乙一、略明降住生信分”分四科,前面三小科已讲完,也就是把三十二分本的第二分讲完。

地址:中国宁波市鄞州区百丈路183号 邮编:315040 电话:0574-87755337 / 87756555 传真:0574-87710602

版权所有 © 2016 七塔禅寺 QITA TEMPLE. 浙ICP备2020040969号 技术提供:和众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