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者安详
发布日期:2015-02-24
作者: 张渤宁(湖北)
据6月15日《楚天都市报》报道,86岁的唐南生老人安详走完了自己的一生。作为武汉市红十字会眼库成立后登记的第一位志愿者,他实现了自己11年来的愿望:他的角膜成功为一位女士带来了光明。唐爹爹是一位热心肠的老人,他将退休费攒起来,资助了多名贫困大学生。为了保护眼角膜,喜欢看电视的他,每天看完《新闻联播》和《天气预报》就早早入睡。
对非亲非故的贫困学生和眼睛受伤的陌生农妇施予恩惠,唐南生老人的行为闪耀着慈善和利他精神的光芒。这种个体人格的慈善和充满社会责任感的利他精神,对转型时期社会失调的纠偏及建设、对个体生命幸福的培育,都善莫大焉。
从世俗的社会评价标准看,膝下无儿无女的唐南生老人,生命是不圆满的,生活是不幸的。然而,当11年前75岁高龄的老人主动填写志愿捐献角膜登记表,成为武汉市红十字会眼库成立后登记的第一位志愿者,我们完全可以感受到老人慈善天性之外,经后天努力磨砺而出的精神世界的广阔、开明、乐观和与时俱进的美好特质。他的身上,看不到老之将至的消沉、行将就木的恐惧及贪生畏死的愚昧,只有笑对人生的达观、平静、淡然及助人为乐的光明和温暖。于他,修行的圆满、心灵的收获岂非最大的生命成就?亲爱社会、与社会共济,其价值和美感岂非远远高于“幼吾幼、老吾老”连麻雀也会的自利和狭小?懂得利他,享受利他的慰藉,以利他为精神常境,可以使一个人原本不幸不圆满的人生变得幸福圆满。
如果说天性的慈善是一种个体的特质,那么,利他的精神与社会的责任感密切相关。老人并不能在死后感受到自己的角膜在别人的眼睛里“复活”,但活着的时候,想到贫困学子的艰难,想到他人失明的痛苦,虽然这些社会的明伤暗疮都不是自己造成的,但自己有能力为这个社会变得更加美好做出点什么,这既是一种充实、幸福,也是一种有利社会的必要乃至义务。这样的社会责任感、这样的利他精神,可贵、可敬,值得借鉴!推而广之,则社会存在的种种失调,可以最大程度地消灭于原子或源头状态。
利他,不是傻子的浑浑噩噩,不是阴谋家的处心积虑,是个体人格的伟大美好,是生命智慧的明亮闪光,也是为转型社会消渴止忧、求同存异所特别需要的一副公共良药。这正如美国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米尔顿·弗里德曼的一则精彩读书感悟说的那样:不读《国富论》不知何为“利己”,读了《道德情操论》才知“利他”即“利己”,并问心无愧。
善者安详,问心无愧,即是“利他”即“利己”的最好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