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塔文著

金刚经讲录(连载五)

发布日期:2015-06-15 作者: 道源法师


大乘正宗分第三

  丙四、如来开示(分三)
  丁一、开示降住(分三)
  戊一、降心之方(分三)
  己一、标示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
  《金刚经》正宗分可分四大科,都是谈降伏妄心、安住真心,是以“降住”两字来分的。第一科略明降住,简略地说明降伏妄心、安住真心的方法。但是须菩提问的“云何应住真心”在前面,“云何降伏妄心”在后面,为何释迦如来不先答复前面安住真心的问题,反而先答复后面降伏妄心的问题呢?为何释迦如来把他的问题颠倒过来答复?因为释迦如来的智慧比须菩提的智慧更高深,他洞悉我们众生,所谓真心不能安住,就因为妄心不能降伏;你把妄心降伏了,那真心自然安住。所以他先答复降伏妄心的方法,因他知道众生的病在哪里,是以针对病源下药。第三分完全开示答复降伏妄心的方法。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这一段经文,若是不讲解会很难懂,何以故?因前面须菩提尊者是替善男子、善女人请问的,照理这地方世尊答复他应该说:“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应如是降伏其心。”这就够明白了。佛没有说“善男子、善女人”,而说了“菩萨摩诃萨”,这就难懂了。关键就在这里,要把他听清楚,要把他的意思弄明白。
  今先解释经文。
  菩萨就是“菩提”“萨埵”的略称,完全翻译过来,应该是菩提萨埵,中国话叫觉有情。按自利利他的解释,这个菩萨应该是个怎样的众生呢?他是一个上求佛道、下化有情的人(我们在人,就在本位上说是人)。这个菩萨他还没有成佛的觉道,他还得求,上求觉道(觉道即佛的道),可是他不是二乘人——二乘人也上求觉道,但不下化有情,所以叫他做小乘。这个菩萨是大乘的弟子、大乘的众生,也就是大乘的人,他是一方面上求佛道,一方面下化有情,所以叫做觉有情。
  《新眼疏》有三种解释:第一自利,第二利他,第三自他两利。我解释就按自他两利的第三种,因为前面那两种不必解释,耽误时间。这就是你看注解不要死到注解里面去了,不要死于名言句下。现在时间宝贵,要人家懂得什么叫菩萨就好了,用不着讲太多的解释,那样反而听不懂。
  “摩诃萨”是梵语,“摩诃”翻成中国话叫大,就是大菩萨。按平常他所证的果位上讲,三贤位的菩萨叫菩萨,登了地以后的十地菩萨叫摩诃萨,这是一种解释。再进一步解释,这十地菩萨叫菩萨,等觉菩萨叫摩诃萨——等觉菩萨他还不是佛,但他是大菩萨,故称摩诃萨。按判教的解释,三乘教的菩萨叫菩萨,实教一乘的菩萨才叫摩诃萨。我们现在依着《金刚经》的意思解,就是依着判教的解释,他是个权教大乘叫菩萨,实教大乘叫做摩诃萨。

  现在已把经文的名词解释明白了。
  这些善男子、善女人,刚刚发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真心没有降伏,他怎么都证到了圣果呢?这地方不指证果讲,而是指发心讲,也就是等于前面说发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翻成中国话,就是无上正等正觉,那是佛的果位)心。现在他刚刚发这个心,发无上正等正觉的心。这地方还有发心的解释:他发的是大乘心,就叫做菩萨,即是权教菩萨;他发的是最上乘的心,叫做摩诃萨,即是实教菩萨。
  为什么这样解释呢?因为这《金刚经》下面已经有两句名文,佛说《金刚经》是为谁说的呢?为这个大乘人说的,为最上乘人说的。这两句怎样解释呢?大乘就是大乘,怎么还有一个最上乘呢?大乘即权教里边的大乘,所谓声闻、缘觉、菩萨,三乘里边的大乘,他不是小乘,你不能说他不大,但是他是权巧方便的大乘,叫做权教大乘。最上乘即最上实教一乘,超出三乘的菩萨,叫实教一乘的摩诃萨。按五教家来讲,始教的菩萨就叫菩萨,终教、顿教、圆教的菩萨就叫摩诃萨。不同点在于最初的发心不同,有发权教大乘菩萨的心,叫菩萨;有发实教大乘最上的心,叫摩诃萨。这要合到《金刚经》上的本义,这就是发心的解释。
  下面才开示:“应如是降伏其心。”先开示降伏妄心,他虽然发心发得很大,但是他还是个凡夫,他有妄心生障碍。那么要怎样才能降伏其妄心呢?佛就告诉菩萨摩诃萨一个降伏妄心的方法。这“如是”两字,分开来解释就错了,若约显理解释,约指着前文那也错了,完全是指着下文,这叫指法之词,以指下文故。下面经文上说的,就是“如是”两个字,往下就是如来开口说《金刚经》。前面说如来穿衣吃饭、出入往返在那儿说《金刚经》,那是离言般若,无说而说。这向下则由须菩提尊者看出消息以后,自己开悟了,替我们众生请问,如来慈悲答应他、许可他,给他说法。许可给他说,这叫依言般若,这就开口说法了;打从哪儿说起呢?就打这个地方说起。又“如是降伏其心”,这只标出来,还没有开示,所以下面才开口说《金刚经》。

  己二、正明
  “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要一口气念到这儿,这是经文的整句。
  今解释经文名相。你要发心,你就是菩萨,菩萨就得度众生,你发心你是个摩诃萨,那你更要度众生。所以正文一开口就说“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这是总说;下面再说别名,这一切众生之类是些怎样的众生呢?这下面的众生因受业不同、受生不同,有所谓胎、卵、湿、化四种。今分别说明。
  “若卵生”:“若”是假若,是假设之词,像那些卵生的众生。卵,我们平常讲鸡蛋、鸭蛋的那个蛋,它是放个蛋出来(放就是生了,生了蛋出来),才能孵出小鸡小鸭,因此鸡子鸭子是卵生,一切雀鸟都属卵生。

  “若胎生”:胎生必须在母亲的肚子里怀胎一个时期,才生出一个小众生来。我们人属于胎生,牛、马、猪、羊这些畜生也都是胎生,只是怀胎的时间有长短。我们人一定要母亲怀胎十个月才能生出来;牛、马、猪、羊果报不一样,怀胎的时间也不一样,但是胎生则一样。
  “若湿生”:湿就是水里面有湿气,离开水就生不出来的众生,比方水里湿生的众生,如鱼、虾、螃蟹等很多种类,还有些小动物,它不在水里,但是它需要湿气,若没有水湿的地方,那小虫、小动物就生不出来,这叫湿生。
  “若化生”:是从无而有变化出来的。比方按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来讲,上二界都属于化生。在人间,到了热天我们可以看见的,就是在树上叫得很大声的蝉,它就是化生的。它的母亲不是蝉,而是土里爬行的虫,它到了时间把壳脱下来后,带有翅膀会飞,在树上叫得很大声,这是属于化生。还有蚊子也是化生,它的母亲不是蚊子而是湿生的,即水里的小虫,它到了时间,该它变化为蚊子的时候,就一直往水外边转,转得很有劲,直到把皮脱下,转出一个会飞的蚊子来,这都属于化生。
  “若有色、若无色”:按身体上讲,记得分别,这三界众生分成两大类。欲界的众生都有色身,色界的众生也有色身,到无色界的众生,他修“空无边处定”,把色身给空掉了,叫无色界。这个样子三界分成二类。按身体有色和无色来分,欲界、色界叫有色,无色界叫无色。
  “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这按心理思想来分,“若有想”是指欲界的众生、色界的众生,这两界的众生都有心想,心里都有念头,平常打妄想,就是妄想心。但是外道的无想天是在色界的第四禅天,那儿有一个单一的天叫无想天,外道把思想像搬石头压草似的,把思想压下去,也是一念不生,但是他生到哪里去了呢?生到了第四禅天的无想天。除了外道色界的第四禅无想天,其他的色界众生有想,其他欲界的众生更有想。这个“若无想”就配到无色界,无色界有四个天,叫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这个“若无想”配到那个空无边处。越高级的配,也按着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配上去。“若有想”就配到识无边处,他修的是空无边处,他已没有思想了,没有思想,他又觉得不对,因此他不观空又回头来观识,叫识无边处。识无边处有了思想,“若有想”就配到识无边处天。“若非有想非无想”配到无色界天之第四处,为三界之最顶处,叫做非想非非想处天。这是按心里面有想、无想来分别三界的众生。但是有一些经文上,在“若非有想非无想”中间加了一个“若”字,即成为“若非有想、若非无想”,这是因为他不懂得那个非想非非想处天的名词,他以为按中国文句顺着念,好像少了这个“若”,因此自作聪明加上一个“若”字,他不晓得乱改经文罪过是很大的。如果你看到别的《金刚经》上有加“若”字,要明白这是错误的。
  三界以内的众生共分为十大类,按他出生受生不同,有胎、卵、湿、化四种;按他身体有色、无色分出两种,就有六种;按他心里有想、无想来分,这再分为四种,这一共分十大类。说了这十大类的众生干什么呢?下面就说:“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我要发菩提心,我要度众生,要度几个众生呢?普度一切众生。一切众生有多少种类呢?一共有十大类,我全部要度,全部就是这个“皆”字。“我皆令入”就是叫他悟入,叫他证入,叫一切众生都证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换句话说,就是我是发了心要度一切众生都成佛。这是菩萨的发心、摩诃萨的发心,他发了这个心,所以佛就赞叹他,不是普通的善男子、善女人,而赞叹是菩萨摩诃萨。
  今先解释“我皆令入”。“我”就是这个菩萨摩诃萨自称,是佛代他们自称,是释迦佛在说法代表这个发心的菩萨摩诃萨称“我”。“皆令入”就是全部令使他们证入之意。
  “无余涅槃而灭度之”:无余涅槃是大乘的涅槃。《心印疏》虽然解释这是大乘涅槃,但因为在佛经论上没有大乘的无余涅槃这个名词,因此他解释涅槃有四种,第三种叫做无余依涅槃,还是小乘的涅槃。这一指反而指错了。所以我们看注解,要有抉择的智慧。要知道一切众生本来就有个涅槃,本来就有个圆满寂灭,这叫自性涅槃、自性佛性。这是按理性上讲。小乘的有余涅槃、无余依涅槃,因为有了一个“依”,所以不能称为无余涅槃。在参考资料上,我按它的文义给解释这个“无余”,就是小乘他证了阿罗汉果,证了无余依涅槃,他还是有余。因为三界以内的见惑、思惑他断掉了,三界以外的尘沙惑、无明惑他还没有断,烦恼有余;三界以内的分段生死他了脱了,三界以外的变易生死他没有了脱,在生死他还有余。所以在他本位上讲,他证的是无余依涅槃,与大乘的比较,他还是有余。那么大乘的无余涅槃又怎样呢?他的四种惑全部断尽。惑就是烦恼,烦恼无余,见惑、思惑、尘沙惑、无明惑全部断尽,分段生死、变易生死两种生死都了脱,再没有余,所以才叫做“无余涅槃而灭度之”。
  今再解“涅槃”。“涅槃”是梵语,按文字翻成中国话叫圆寂,为“圆满寂灭”。德无不备曰圆,障无不尽曰寂,换句话说,就是一切功德圆满具备,一切烦恼障断尽,这就是大乘的涅槃,翻成圆寂。小乘的涅槃翻成灭度。下面的“灭度”就是依着中国话翻译过来称为涅槃的意思,但是不要讲到小乘的灭度。何以故?因你是发了菩提心的人,你是个菩萨摩诃萨,你要普度一切众生,但你把这些众生度到什么地方呢?全部度到“无余涅槃而灭度之”。“灭”是灭除烦恼,“度”是度脱生死,这是指着大乘讲的。以慈悲去灭掉他的见惑、思惑、尘沙惑、无明惑四种烦恼,度他的生死,两种生死都度脱,这样才与大乘精神相合。
  现在我重提一下,为什么释迦如来对这个发心的人赞叹为菩萨摩诃萨呢?因为这个发心不容易发起来。我们讲经、学佛法,要能讲到哪里,学到哪里。你学大乘佛法,第一要发菩提心。发菩提心要怎样发呢?就这样发:“所有一切众生之类……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这就叫发菩提心。再简单就说:“我要度一切众生皆成佛道。”你就这样发心,或许这个心不大容易发起来,但是我在这里还是苦口婆心劝诸位同学一定要发菩提心。为什么呢?因为发这个心,就是成佛的正因。要成佛也得讲因果呀!你没有成佛的因,又怎能得到成佛的果呢?成佛的因打从哪一天起呢?打从我发菩提心这一天起,这就是成佛的正因。
  要是这个因不对,《楞严经》上说:“因地不真,果招纡曲。”若因地不对,绝对得不到佛果的。这样你转了多少大圈子,还是在六道轮回流转生死。所以你一定要发心!发心不要害怕:啊!这么多众生我怎样度呢?发心要发得大,度众生要一个一个去度,度众生得先度有缘的众生。释迦牟尼佛也没有把众生度完呀,地藏王菩萨也没有把众生度尽呢,我们又怎能把众生度尽呢!那么释迦袅雦趉藥膓胣鶈黦蒚룤ꪕ铧뮭럥㤲5ArticleID  ChannelID  ClassID Title ÿTitleIntact ÿSubheading ÿAuthor ÿCopyFrom ÿInputer LinkUrl ÿEditor Keyword ÿHits CommentCount  UpdateTime ]CreateTime ]OnTopEliteStatus Content￿￿翿IncludePic  DefaultPicUrl ÿUploadFiles ￿￿翿InfoPoint  PaginationType DeletedSkinID TemplateID  Stars TitleFontColor TitleFontType  MaxCharPerPage ShowCommentLinkReceiveReceiveUser ￿￿翿Received￿￿翿AutoReceiveTime ReceiveType  Intro￿￿翿PresentExp 5Copymoney IsPayedBeneficiary ÈPayDate牟尼佛又怎样成佛呢?他把那些有缘的众生先度尽。我们也先去度跟我们有缘的众生,度一个算一个。但是你不能不发心,发起心来也不要害怕众生多。“众生无边誓愿度”,这是“四弘誓愿”第一条大愿,你一定要发这个心愿,不发则没有成佛的因,永远不能成佛。
  “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这证明,这一科到这里才是说明降心之方法,也就是如来答复降心之方法就在这一句。
  “如是灭度”:这个“如是”是指前文,就是指所有众生之类,我全部把他度到“无余涅槃而灭度之”。这样灭度了多少众生呢?有无量无数无边众生。无量、无数、无边要是分开来解释,都是一些大数目。印度的数目也有叫无量数,也有叫无数,也有叫无边数,实际上就是加重的口气,即是解释所有一切众生之类。
  你把无量无数无边众生都度好了,这下面就告诉我们降心之方法:“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你可不要存有度众生、度了这么多众生的心;你要是存有这个心,这也是妄想心,那也就是妄心没有降伏住。这句话才是告诉我们降伏妄心的方法。我度了无量无数无边的众生,又怎么说“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呢?这文很不好解释。这就必须按《般若经》里大乘“空”中的道理来解。

《心印疏》上举出四种理由,《新眼疏》举出五种理由,今天讲两种最简单、最明了的理由:第一种,众生性空故,所以“实无众生得灭度者”;第二种,生佛同体故,所以“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先讲第一种理由,众生性空。众生是从哪里来的呢?众生是从缘起的。凡是缘起之法皆没有自性,当体就是空的,众生性也是空,根本没有一个众生,你度个什么众生呢?所以在缘起众生,本来是空的,本来就没有个众生,这样故说:“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第二种理由,生佛同体故。众生本来具有真如、具有实相,诸佛成了佛,亲证真如实相,证得的就是人人本来具有的真如实相理体,即是“在佛不增,在生不减”——在佛来说,他证得的真如实相并没有增加一点;在众生分上来说,在生不减:众生虽然流转生死,一时天上、一时人间、一时地狱、一时饿鬼,在六道轮回受生,但是真如实相它并没有减少一点。要是减少一点,那就是虚妄之法,可以坏的。但是它是真实之法,它虽然自无始劫来流转生死,本体没有动,一点儿也没有减少——也正是因为它没有减少,我们才可以成佛。
  我们成了佛,就是证得本具真如实相的理体,诸佛是已经证得,我们是本具有的。这样我们就明白,众生的本体与诸佛的本体是一个体,没有两个体。到了我们成了佛,证得真如实相,并不是跟诸佛有两个样子。真如实相也是遍一切法、一切处,没有另外还有一个真如、另外有一个实相,你证得的就是诸佛证得的,生佛之同体,这个同体的真如实相上没有两个真如、没有两个实相。所以你度的众生无量无数无边,但是他证得了真如实相成了佛,这证得的真如实相是他本来具有的,并不是我们度众生时给他的,我们只是告诉他一个降心之法、住心之法,教他断烦恼,教他证菩提,教他了生脱死,教他入涅槃。他断了烦恼,了生脱死,证得菩提、涅槃,是他本具有的菩提和涅槃,所以并没有新成佛的众生,本来就成佛,不是我们度他成佛,所以众生与诸佛之本体是一个体,这样故说:“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文内已解释了,文外的意思还是要讲,因降伏妄心的方法就在这里。你要知道,这不是我们普通凡夫的妄想心。普通凡夫的妄想心是贪图五欲、执着六尘。贪图五欲之乐,打妄想,可这根本没有乐,乐即是苦,但是众生不了解,他的妄心像火烧一样;执着六尘,六尘本来是空的,他不知道,他把六尘的境界都当成真实的境界,要去执着不舍,这妄心自然像火烧一样,这是普通凡夫的妄想心。
  说到《金刚经》,在六百卷《大般若》,它属于五百七十七卷。释迦佛说《般若经》说了二十二年,至少说了二十年以后才说《金刚经》的,说了二十年再加“《阿含》十二《方等》八”二十年,佛说了四十年的法,再说这个妄心;而且在这个般若法会上,有两种众生是可以听的,一种是回小向大的声闻、缘觉(声闻是指阿罗汉,缘觉是指辟支佛),一种就是大心的凡夫、最上根利智的凡夫,他能听懂《金刚经》,他五欲六尘的心老早去除了,用不着在金刚般若法会上再告诉他去降伏五欲、去降伏六尘。
  二乘人对着大乘讲,他是小乘,他们证得了阿罗汉,把五欲、六尘的妄想心降伏了。他怎么能证得阿罗汉、辟支佛呢?他断了烦恼障——烦恼障都是从五欲、六尘的妄想心上生起的。他既然断了烦恼障,他哪里还会有贪图五欲、执着六尘的妄想心呢?那么他还有什么妄想心呢?最高的妄想心,最细的妄想心。大心凡夫他发了菩提心要想去度众生,这里面就起了个妄想心。什么妄想心呢?度众生的妄想心。这个二乘人回小向大,他以为他已经“所作皆办,具足佛法”,他不晓得这只是具足一部分佛法,并未完全具足,就是他认为把我执断了,可是他断的我执只是粗分,细分的我执还没有断掉。你要是不相信,就发发菩提心来广度众生看,一发菩提心、一度众生,你就着众生相,这就还有我,这个我是细分的我、最高的一个我。管他怎么高、怎么细,它还是个妄想心。度众生不要生心动念,要晓得这是最高最细的妄想心。

  你这么一听,或是胆子小,就会说:我哪够得上呢?我的五欲、六尘的妄想心都还没有降伏。你要晓得,我们能够听到《金刚经》,对《金刚经》生了信心,我们的善根深厚得很,不要自己看不起自己!到下文会讲到,这不是在一佛、二佛乃至三、四、五佛面前种的善根,是在无量千万佛面前所种的善根。
  也许你会问:既然亲近这么多佛,何以到现在还当众生呢?这是你没有把妄想心完全降伏故;若你把妄想心降伏了,你老早成了佛。所以自己不要生自卑感,说我的资格够不上。你要知道在这末法时代,有几个人能发心学佛法?有几个人能听到《金刚经》的?听到《金刚经》后,又有几个人能发信心的?下文会详细地解释。所以不要看不起自己!我们虽然是薄地凡夫,虽然是有五欲六尘的妄想心,你学了《金刚经》,明白了最高一层的道理,而发心去度无量众生,不着众生相,不生心动念,那你还会贪图五欲六尘吗?自然不会了!所以要发大乘心,不要自暴自弃说我够不上。这就是降伏妄心的道理,也就是《金刚经》文外之意,也是证明这一科降伏妄心的方法。这是个什么方法呢?佛讲的开示,叫我们“离相度生”,这四个字要记住。离相度生即度众生要离众生相,离众生相来度众生,这样一切妄心也就降伏了。
  要是按弥勒菩萨的偈子,这一段经文是大乘菩萨发的四种心,弥勒菩萨作的偈颂来解释《金刚经》:“广大第一常,其心不颠倒,利益深心住,此乘功德满。”
  这一段文里有四种大乘心。第一是广大心:你发了大乘心,你要度众生,你要度几个众生呢?度“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这是广大心。第二是第一心:你把所有一切众生之类度到哪里呢?“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都度他成佛,这是第一心。第三是长远心:“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这一句要配合到长远心,虽然众生不好度,会惹你生气、生烦恼,但不要怕,一定要发长远心去度众生成佛,一定要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这是第三个心。第四个心叫不颠倒心:“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你发了广大心要度一切众生,发第一心一切众生都度了,“皆令入无余涅槃”,而且发了长远心度了“无量、无数、无边众生”,你有没有着了众生相?着了众生相,其心已颠倒,因众生根本没有相,你怎么着相,这不是颠倒吗?所以这第四个心叫做不颠倒心。
  这一段经文是降伏妄心的方法,这里面有四种心,第一是广大心,第二是第一心,第三是长远心,第四是不颠倒心,尤其最重要的是第四不颠倒心。你度众生不能离众生相,这个心就颠倒了。假如度众生的时候不着众生相,那个时候才是真的降伏妄心的功夫。所以说这四种心最重要的是不颠倒心,不颠倒心就是度众生要离相,离相度生,这样才能把妄想心降伏。
  讲到这已讲了弥勒菩萨偈子的两句,即“广大第一常,其心不颠倒”。
  再讲“利益深心住”。你懂得了前面的最高道理,但要脚踏实地去做,这叫依解起行,依着你了解的最高大乘道理来起这个行门、来做功夫,这样你才能得到真实的利益,就是安住在深心。深心是直达真心的本源,就是真如实相的心。你了达了这真如实相,里面根本就没有颠倒相,这样你的心就安住,降伏妄心就是安住真心,这叫做“利益深心住”。
  “此乘功德满”:“此乘”是指实教大乘,《金刚经》就是最上乘。他怎么不说权乘呢?因权乘还着众生相,实教大乘才不着众生相,所以这个功德才能做得圆满。
  要发菩提心,包括有这四种心,要是弥勒菩萨不解释,我们只能解释那一种的道理,度众生要离相度生。《金刚经》上说得很明显,“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你能把这道理讲清楚,那就很高明了,没有讲错了。但是里面的四种心,我们看不出来,因此讲到弥勒菩萨的四种心,我们就要小心谨慎,把这四种心配到经文上。第一广大心是“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全部都要度他,这是广大心;“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这是第一心;“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这是长远心——你度那么多众生,时间短这怎么行呢!一定要发长远心,才不会退堕你的菩提心;“实无众生得灭度者”配到不颠倒心。要把它配得清清楚楚。
  己三、征释
  “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释迦佛讲到这里,自己征问,自己解释。今看经文。
  “何以故”,这是征问词,没有人发问,是释迦佛自己征问起来。“须菩提”,叫一声当机者,你要注意听啊!“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以下是解释。
  “何以故?”是什么缘故?什么理由?我度了那么多众生,为什么“实无众生得灭度者”?我们上面讲的众生是性空,生佛同体,现在由佛自己解释,佛自己解释不是更为亲切吗!你若是个菩萨,则不应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你若是有这四种相,你就不叫菩萨。这样说得很恳切,这也带着开示。

  今先解释这四种相。这《金刚经》上的四种相合起来就是我相。这我相就是《金刚经》上的我相,不是凡夫那个普通的我执之相。为什么呢?因为这《金刚经》上的当机者,一种是大心的凡夫,是上根利智的人,一种就是二乘证了阿罗汉果、证到辟支佛果的人。阿罗汉、辟支佛把我执断掉,烦恼障断掉了,他哪里还会把五蕴假合的我当成真实的我呢!那么《金刚经》上解这四种相,是怎么解的呢?你要注意,这是不能解到普通的我执之相。这是最高的一个我执我相、最细微的我执我相,连阿罗汉都没有觉察到,他把那粗分的我执我相断掉了,这个细分的我相没有断掉,他就入无余涅槃去了,他不肯度众生。现在回小向大,要劝你发菩提心,要度众生了,这个我相就起来了。
  什么是我相呢?我是个能度的人,我要发菩提心度众生,度众生者就是我。能度众生的这个相,就是我相。对着我相就叫做人相,人是所度者,我今天度了一个人、度了两个人,这个人是被度的相。众生相就是差别相,你能度他,你说法不能只说一种法,因为众生的根机不一,说的有种种法、有种种法的差别相,这叫做众生相,众生相就是能度所度的一个差别相。寿者相是执着不舍的一个相,我们凡夫最执着寿者相,就是执着寿命的命根相,到了紧急要命的境地,什么都可以舍掉,这包括动产、不动产、田地、房屋、黄金等都可以舍掉,但要保住这命根子。但实教菩萨却要把寿者相弃掉,就是你不要想到我有个什么佛法告诉众生,众生跟我学了佛法,怎么样能得到了生脱死的真实利益,你一执着,就叫做寿者相。这四种相合起来就是我相。
  刚才讲过了,这我相不是凡夫执着五蕴和合的那个粗分的我相,这是大乘菩萨发了菩提心度众生起的我相,这个我相起得很细微,阿罗汉还不知道,但一度众生就觉察到了。我为能度者,这是个我相;对方那个众生是我所度  今先解释这四种相。这《金刚经》上的四种相合起来就是我相。这我相就是《金刚经》上的我相,不是凡夫那个普通的我执之相。为什么呢?因为这《金刚经》上的当机者,一种是大心的凡夫,是上根利智的人,一种就是二乘证了阿罗汉果、证到辟支佛果的人。阿罗汉、辟支佛把我执断掉,烦恼障断掉了,他哪里还会把五蕴假合的我当成真实的我呢!那么《金刚经》上解这四种相,是怎么解的呢?你要注意,这是不能解到普通的我执之相。这是最高的一个我执我相、最细微的我执我相,连阿罗汉都没有觉察到,他把那粗分的我执我相断掉了,这个细分的我相袅雦趉藥膓胣鶈黦蒚룤ꪕ铧뮭럥㤲5ArticleID  ChannelID  ClassID Title ÿTitleIntact ÿSubheading没有断掉,他就入无余涅槃去了,他不肯度众生。现在回小向大,要劝你发菩提心,要度众生了,这个我相就起来了。
  什么是我相呢?我是个能度的人,我要发菩提心度众生,度众生者就是我。能度众生的这个相,就是我相。对着我相就叫做人相,人是所度者,我今天度了一个人、度了两个人,这个人是被度的相。众生相就是差别相,你能度他,你说法不能只说一种法,因为众生的根机不一,说的有种种法、有种种法的差别相,这叫做众生相,众生相就是能度所度的一个差别相。寿者相是执着不舍的一个相,我们凡夫最执着寿者相,就是执着寿命的命根相,到了紧急要命的境地,什么都可以舍掉,这包括动产、不动产、田地、房屋、黄金等都可以舍掉,但要保住这命根子。但实教菩萨却要把寿者相弃掉,就是你不要想到我有个什么佛法告诉众生,众生跟我学了佛法,怎么样能得到了生脱死的真实利益,你一执着,就叫做寿者相。这四种相合起来就是我相。
  刚才讲过了,这我相不是凡夫执着五蕴和合的那个粗分的我相,这是大乘菩萨发了菩提心度众生起的我相,这个我相起得很细微,阿罗汉还不知道,但一度众生就觉察到了。我为能度者,这是个我相;对方那个众生是我所度者,这是个人相;能度所度的众生不一,这叫做众生相;你执着不舍,这叫寿者相。假如有这个“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即非菩萨”即你就不是菩萨!这句话开示得很严重,也就是叫我们要记清楚!不然的话,你学大乘佛法,你着了四种相,天天发愿说法度众生,天天着度众生说法的相,那你还是个菩萨吗?天天着相还能成佛吗?因不对,果也不对,“因地不真,果招纡曲”。所以一定要有清净心,发愿度一切众生,这是要的,但是你要晓得实无众生可度的最高道理。你懂得没有众生可度,那四种相自然不起,这才是心清净了!心清净了,成佛的因就对了,那么将来一定能够证得佛果。
  征释这一科讲到这里,也就是把“戊一、降心之方”讲完。

地址:中国宁波市鄞州区百丈路183号 邮编:315040 电话:0574-87755337 / 87756555 传真:0574-87710602

版权所有 © 2016 七塔禅寺 QITA TEMPLE. 浙ICP备2020040969号 技术提供:和众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