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塔文著

略谈原始佛教的三个基本观念

发布日期:2015-06-15 作者: 陈沁(重庆)

  原始佛教经典以四《阿含》(即《长阿含经》、《中阿含经》、《杂阿含经》和《增一阿含经》)为主,意为传承佛陀教法之圣典,内容包含佛陀之世界观、人生观及实践之方法条目等,为相关专家学者所公认的佛陀在世言教,是一切佛教教义的基础与根本,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及价值。笔者通过研读《阿含经》,对原始佛教的基本精神有所认知。现将所认知的观念分三点加以阐述,不妥之处请各位大德批评指正。

观念一:佛陀是人而不是神

  佛陀是一个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在原始僧团看来,佛陀是一个彻底了悟宇宙实相的人,他在精神上超越了生死并指导其弟子通过实践达到与他相同的水平。原始经典里没有宗教式的狂热崇拜,反倒有很多关于佛陀本人的朴实记录:佛陀在其父临终前为其讲法尽孝,帮助父亲超越生死之苦;佛陀无法阻止释迦族的灭顶灾难,坦然接受因缘;佛陀身受疾病,接受了纯陀供养的美食,吃了之后得了很严重的便血,就此安详入灭。原始佛教认为,虽然佛陀在形体上有与众生一样的衰坏之相,但由于完全接受无常无我的世间相而在精神上融入空性,进入无分别的不二解脱境界,痛苦止息,生死断灭。生死断灭是说,有生即有死,这是谁也改变不了的自然规律,但可以通过实践,彻底断除自我意识,从而脱离自我意识所构建的梦幻世界,后世不再堕落轮回。佛陀讲“我生已尽”即是此意。原始佛教重在阐述佛陀的完美人格和伟大智慧,并没有创造一个人格化的神。

观念二:佛教是独立、自力的实践,而不是宗教信仰

  原始佛教认为:宇宙的真实规律是无常的、生灭变化的,事物之间是相互关联的,没有独立作主的存在。如果自我意识不消除,我们所感受到的世界就是经过自我意识加工后的扭曲境界,就是以自我的好恶所抓取或排斥而产生的幻境,并非宇宙的真实境界。自我对抗“无常无我”实相的结果,就是苦。围绕四圣谛、三法印的核心教义,原始佛教提出了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的修学方法。佛陀在世的时候,僧团很重视实修实证,没有宗教仪式仪轨,遵循这些方法开悟证果的人很多。
  从这里可以看出,原始佛教重在“自力”的救赎,而不是将身心交给一个比人类力量更强大的上帝或主宰。佛教演变为具有教主信仰、仪式仪轨、社团组织三大特征的宗教,是后来的事情,是众生的需要,有它历史演变的因缘。原始佛教讲的“闻思修证”也逐渐演变为“信解行证”。我理解这个信,是指推敲、实修、求证后对佛陀所说的法生起坚定不移的信心,而不是对佛陀本人的信仰,因为佛教主张“依法不依人”。如果树立一个神圣不可侵犯的教主信仰,那么我们对他的教法就只有全盘接受,不敢去思维,不敢去求证,更不敢超越。这不符合原始佛教“闻思修证”的精神。所以,佛陀的原始精神是自己独立并且帮助别人独立,而不是成为信仰的附庸。

观念三:业力不是原罪

  原始佛教的学修次第大致可以概述为:静下身心,观察到身心内外不断呈现的变化,体会到宇宙万事万物的流动生灭。这时候你的心高度明觉,对宇宙流变的每个点、每个当下都有清楚的觉知。你感到所能把握的不是过去、不是未来,而是只有当下。当你坐在“法流”上的时候,你就观察到无常法印。身心再沉下来,再进一步观察,你会发现无常的背后是缘起,有缘起才有无常。再体会到每个人、每件事背后都有众多因缘在默默支撑它们。成功或失败不是人的能力,而是宇宙中的众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各种因素的相互影响、相互辅助、相互制约帮助你体会到无我法印,谦逊而不自卑,平常心和感恩心自然生起。无我之后,进一步观察到自我意识就是一切对立的源头,是一切争端和苦的源头,于是超越自我、超越一切二元对立,证到涅槃寂静的境界。一句话概括:原始佛教是通过智慧的止观(静下心,止妄念,观三法印)来提升人格、建立佛格。
  再来看业力(Karma)。它是指人的身口意行为。这个概念原本是佛陀为解说三十七道品的具体修法而建立的,是个中性词,没有负面和贬义的意思。然而时空转变的因缘,佛教的业力学说容易被等同于基督教的原罪,信徒容易产生乞求和服从的心态,从而树立教主权威,对信徒进行宗教式管理。这并不符合佛陀关于众生平等的基本精神。原始佛教不否定业力因果学说,但从佛陀的原始精神来看,追悔过去和憧憬未来都表示我们还活在自我念头中,自我意识并没有消除,扭曲了无常无我的实相。我们唯一能把握的就是当下这一刻(如上文所述),追悔和憧憬虽有正面意义,但那仍然是活在“自我”所构筑的梦幻世界中,唯有以积极心态融入整个法流,以无所求的心坦然面对当下,才是真正的解脱自在。如果我们不抓住当下的解脱,也就无法获证未来的自在涅槃。如果业力使我们背上了沉重的包袱,请以智慧的观察和务实的精神轻装上阵!
  观念的转变,是符合众生的需要,是信仰实践的需要,也是历史的必然。当然,佛教发展演变本身也印证了无常法印。宇宙万事万物都在不停地变化,佛教自身也不例外,有正法、像法、末法之分期,最终归于消亡。这是佛法随顺世间法的表现,也是佛陀言无虚妄、敢于直面现实的实证。

 

地址:中国宁波市鄞州区百丈路183号 邮编:315040 电话:0574-87755337 / 87756555 传真:0574-87710602

版权所有 © 2016 七塔禅寺 QITA TEMPLE. 浙ICP备2020040969号 技术提供:和众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