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塔文著

金刚经讲录(连载六)

发布日期:2015-08-09 作者: 道源法师

妙行无住分第四

  戊二、住心之方(分三)
  己一、正示其方(分三)
  庚一、标示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
  现在讲到第四分妙行无住。要修大乘的行门,是不可思议的行门,叫做妙行。妙者,不可思议也。怎样才叫“无住行施”呢?行布施而不住相,叫做“无住行施”。这就是安住真心的方法。

  现在看经文,“复次,须菩提”:“复”者,是重复,“次”是次第,重复次第,就是前面说了一段,今再说一段,这叫“复次”;顺着次第,先说了第一段降心之方,再说第二段住心之方,这样重复次第。又叫一声当机者“须菩提”——记住,叫“须菩提”就是叫我们,叫我们都要注意“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这就是标示。菩萨也包括摩诃萨,你是个菩萨摩诃萨,你对一切法应无所住。
  “住”者,就是执著,你对一切法都不应当执著。应该先破我执后破法执,这就是个法执。大乘菩萨用功,两种执要破一起破,破起来还是先破我执后破法执。前面远离了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那个微细的我执都给破掉了,妄心降伏了,但是真心还没有安住,还有个法执在。法执是怎样起的呢?就是你对一切法起了执著。应该一切法都无所住,都不应该执著。下面指的是什么法呢?“行于布施”。对一切法不执著,是怎样的不执著呢?你行布施的时候心不起执著。
  下面再加以解释,叫指释。
  庚二、指释
  “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
  “所谓”就是指释之词,行布施时不住于一切法。一切法是什么法呢?即“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不住于六尘。这六根、六尘、六识,就是三界以内的叫十八界的法。此单说六尘,就包括了六根、六识。为什么要说六尘呢?这是讲你所布施的东西。布施就是财物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用钱财布施这属于色尘,法布施属于色、声、香、味、触、法的法尘,众生遭了灾难你去救是无畏施,还是不能离开这六尘。无论你行财、法或无畏施,都离不开六尘的境界。你要行布施,你要不著相,即不住六尘的境界,也就是不住一切法,一切法包括世间法和出世间法。这六尘的境界是世间法;出世间法,你执著还是法尘,还是没有离开六尘的境界,所以说要远离六尘而行布施,这样你对一切法就不会执著了。
  大乘菩萨他要去弘扬大乘佛法,要弘扬六度法门,由六度开为万行,叫六度万行。这《金刚经》怎么只讲行布施呢?六度只讲一度呢?这个要照弥勒菩萨的偈颂来解释。弥勒菩萨的偈颂,你一看就知道,布施一度包括六度,六度包括万行,万种行门合起来就是六度,六度再合起来,就是一个布施度。
  弥勒菩萨的偈子上讲:“资生无畏法,檀义摄于六,此中一、二、三,是名修行住。”布施一度可分为三种布施:第一,资生布施。资就是资养生命,就是财布施。用财布施干什么?资养众生的生命故。第二,众生遭了灾难,你去救苦救难,这叫无畏施。第三,众生不了解佛法,你讲佛法给他听,这叫法布施。“檀义摄于六”:“檀”,梵语叫檀那,中国话叫布施,它的义理摄于六度,叫“檀义摄于六”。
  “此中一、二、三”:即这三种布施,一摄一、二摄二、三摄三。摄什么呢?摄六度。第一资生布施就是财布施,财布施就叫摄布施度。第二无畏布施,摄持戒度、忍辱度。持戒、忍辱怎样能算是无畏施呢?持戒者,杀、盗、淫、妄都要戒掉,这是四根本戒,若不持戒,你去做这四种法都是害众生的。杀是杀害众生的生命,盗是偷盗众生的财物,淫是邪淫众生即邪淫男女,妄语是欺骗众生,这都是害众生的,众生看见你就害怕,生了畏惧之心。所以要行菩萨道,要先持四根本戒,一持戒,众生见了你无所畏惧,这个无所畏惧就是你所布施给他的,所以说持戒就是无畏施。忍辱者,众生骂我,我不回口;众生打我,我不还手,甚至于丧失生命,我也不报复,这样众生见了我不害怕、不畏惧,这忍辱就是能令众生不生畏惧,所以无畏施即摄持戒和忍辱两度。第三法布施,包括三个度,即摄精进、禅定、般若。你要行法布施,须勇猛精进;懈怠放逸的人,不能当法师。没有禅定功夫的人,不能当法师。没有般若智慧的人,不能当法师。所以你天天讲经给众生听,你一定要有精进度、禅定度、般若度。因此第三个法布施摄三个度。总结就是一摄一、二摄二、三摄三,这三个布施摄六度,六度广开就是万种行门,万种行门合起来就是六度法门,六度法门合起来就是三种布施,三种布施合起来就是一个布施。所以佛说:“不住一切法而行布施。”也就是说,不住于一切法而行六度、而行万行,六度万行都在这布施里面。下面就是指示我们,不要住色布施,不要住六尘,不著六尘也就是不要著六根、六识的相,十八界的相都不要著。
  庚三、结示
  “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
  “须菩提”,佛再叫一声当机者,你要注意啊!“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为什么叫你行布施而不执著六尘呢?因为你是要发心做菩萨,菩萨则应当“如是布施,不住于相”,即是不住于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之相,也就是于一切法皆不住相。
  己二、征释其意
  “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
  “何以故?”为什么呢?这再加以征释。“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我们在听佛的开示,佛叫我们行布施,这是很难得的事,但是好的因要得到好的报啊!佛怎么叫我们不住相呢?我们没有住相的因,将来能得到好的结果吗?那不是因也空、果也空吗?初发大乘心的人,还有这个执著,佛就迎合他们的根机而说,迎合初发大乘心、初发布施心的人而说。佛说:你不要怕落了空,我告诉你“不住相布施”,正是叫你得到无量的福报,不是叫你的福报落空,是叫你得到“福德不可思量”。究竟得到多少福德呢?即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恐怕你不了解,再给你说一个比喻。
  “须菩提,于意云何?”“于”就是在,“意”就是心意,就是须菩提,在你的心意里,以为怎样?
  “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这个虚空,分东、南、西、北,四维上下。先说东方虚空可不可以思量?究竟那虚空有多少宽、多少大?须菩提就答:“不也,世尊。”这道理很容易了解,东方的虚空怎么可以思量,它有多宽、有多大呢!这《金刚经》上的两个“不”字连在一起,一个是问,一个是答。上面的“不”字,应念“否”,是佛问的;下面的“不”字,应念“弗”,是舍利弗的“弗”,“不也”就是答不可思量。“世尊”,即称佛一声,也就是“不可以思量啊!世尊。”
  “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这是顺着中国的文化把九方合起来说了,即南方、西方、北方,四维就是四个角,四个角就是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为四维,再加上方、下方合起来为九方。这九方的虚空可思量否?“不也,世尊。”东方一方的虚空不可思量,这九方的虚空也一样不可思量的啊!世尊。
  “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这一段经文,就是佛把它合到法上来讲了,意即你这个初发心的菩萨,我劝导你,教你行布施不住相,你得到的福德等于那个十方虚空不可思议一样。“其福德亦复如是”:也像东方的虚空不可思量,也像其余九方的虚空不可思量一样。
  讲到这里,就要合到法上来分析,这是佛要开示最初发大乘心的人。实际讲起来,你著个福德之相,还是著相,这里面就是真实的法门,还带了权巧。大乘初发心的人,他要行布施,他总是想得到福德,这就是福德之相空不了。所以佛就说,你想要得到大的福德,你就应该“无住相布施”,那福德就跟十方虚空不可思量一样。在这《金刚经》上第一次明文说不著相,要离相度生,说不著相要无住布施,实际上就是要我们不要落到偏空那一边去。佛已说得很明白,你可以得到无量福德,怎么又会落到空呢?所以学《金刚经》的人,念到“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他以为这就是空相,结果才会落个空空洞洞的空。他不晓得《金刚经》讲的空是真空,真空即妙有,它不是落于偏空,也不是落于断灭空。这个地方就很明显地说出,能得到无量福德,是不会落到空的。这下面再解释一下。
  己三、劝如教住
  “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教”,就是佛的言教;“但应如所教住”,就是我怎样讲,你就怎样听。你不是请问云何安住真心吗?我教你无住相布施,就是安住真心的一个妙方。你要是了解到这究竟的道理,那你自然会修行,天天行布施,天天不著相。但你还是个刚刚初发心的菩萨,这个不著相的心一时空不干净,应该如何?不要紧,就应该依教奉行。“但应如所教住”,意思是应该如世尊的言教来安住你的真心。“住”就是安住真心,不是叫你跑去山上住山洞、离开人群安住,这样你的真心怎么会安住呢?你没有接受外边的境界磨练,又怎能经得起考验呢!要你天天跟众生打交道、天天行布施,你到没有众生的地方又怎么能行布施呢!因此你要依照世尊的言教,天天行布施度众生,不论是财施、法施、无畏施,都不去著相,这样你的真心没有走动,那就是安住真心的妙方。你这样做下去,真心绝对会安住。

如理实见分第五

  戊三、兼释伏疑(分二)
  己一、释因生疑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
  这些初发心的菩萨心中有一种疑惑,“戊三、兼释伏疑”这一科就是要兼代解释伏疑。这科文再分二小科,“己一、释因生疑”解释因无住行施所生的疑惑,“己二、防转成疑”要防护他再转生一个疑惑。这科文很难懂,必须参考《新眼疏》。《新眼疏》为何订这难懂的科文呢?这是依着弥勒菩萨的偈颂解释的。弥勒菩萨这样解释,众生有这个疑惑,这个众生不是普通的众生,而是发心的菩萨。
  今先讲第一小科,“己一、释因生疑”。他听了“无住布施”,就潜伏在心里,生了一个疑惑,佛知道了,就要替他解开这个结。布施一法有上施下施,即上施诸佛、下施众生。我们现在上施诸佛,不用这个上施,是用上供养诸佛,供养也就是施。这地方所讲的布施一法,有上施下施,而对于下施众生要不著相,这个我们可以了解,因为众生他是个凡夫,我们一著了众生相,那是个有漏之因,因此不应该著相。但是上施诸佛,诸佛是无漏之果,我们种这个无漏之因,何以不能住相呢?就在这地方生起疑惑,佛就给他解释说:你上施诸佛,也不要著相,因为你一著相,就证不到如来法身;你想证得佛果,是证得法身佛果,而不是证得应化身佛果。
  就这样,他又转生了另一个疑惑:应化身佛果为什么不能著相?因为应化身是应凡夫二乘之机变化示现出来的,他也是无常之法,有生有灭,到了涅槃以后就没有了,所以不能著这个应化身的相。那么报身佛呢?报身佛是修无漏之因,证得无漏果,报身佛是常住的,为什么也不能著报身佛的相呢?佛就跟他说,报身佛的相也不能著,因为报身佛他是依着法身显的相,他是为那十地菩萨的机显示出来的,那个相还是虚妄之相。
  因此他又再转另生一个疑惑:照这么说,不是没有佛了吗?并不是没有佛,而是没有应化身著相的佛,也没有报身著相的报身佛,法身佛是有的,但是你要远离应化身佛的相,要远离报身佛的相,一切不执著,才能证得法身如来。这就是“戊三、兼释伏疑”这一科。

  《新眼疏》你一定要看,不看那就太可惜了!不参考《新眼疏》,《金刚经》经文每一段落都搞不清楚,尤其是弥勒菩萨八十偈颂更不容易懂。你要研究《金刚经》,只要参考《心印疏》和《新眼疏》的资料就够了,你不用花那么多精力去看其他的注解,什么《五十三家注》,“百家注”都会失灵的!这些注解,你看了半天、解了半天,也解不清楚,会把你搞到昏头昏脑,尤其是现在新出版的注解,更是随便说、随便讲,总之不会超过《心印疏》和《新眼疏》。我是过来人,是个“识途老马”,你们要相信我,我指导你们的路是不会错误的。
  现在讲解经文,即“如理实见分第五”。先讲“己一、释因生疑”。昭明太子说:你依着实相之理见到法身如来,这叫如理实见。
  “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叫一声当机者,也就是叫我们要注意啊!在你心意之下以为怎样呢?
  “可以身相见如来不?”这是解释第一个疑惑,上施诸佛,就是上供养诸佛也不能著相。佛是无漏之果,我们配无袅雦趉藥膓胣鶈黦蒚룤ꪕ铧뮭럥㤲5ArticleID  ChannelID  ClassID Title ÿTitleIntact ÿSubheading ÿAuthor ÿCopyFrom ÿInputer LinkUrl ÿEditor Keyword ÿHits CommentCount  UpdateTime ]CreateTime ]OnTopEliteStatus Content￿￿翿IncludePic  DefaultPicUrl ÿUploadFiles ￿￿翿InfoPoint  PaginationType DeletedSkinID TemplateID  Stars漏之因,怎么又会错了呢?你要知道,你要配无漏之因,想证无漏之果,但是你现在所著的佛相是应化身,尤其是须菩提对着的世尊,这尊佛就是应化身佛呀!“身”是丈六金身,“相”是三十二相,“如来”是法身如来。现在我跟你面对面,我就是佛,但是我是个应化身佛,虽然是超过一切凡夫的相好,但是你可以依这个丈六金身、三十二相见到法身如来吗?
  “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佛这一问,须菩提开悟了。其实须菩提老早就开悟,他是替我们问的,也正是经佛这一问,才使我们更上一层楼:哦!原来这丈六金身、三十二相应化身佛,他是有生灭无常之相,这怎会是法身如来呢!我们供养应化身佛,不能著相,若一著相,都变成有漏之因,那怎会是无漏之因呢!这个疑惑就给破了,所以经佛这一问,须菩提就说:“不也,世尊。”即不可以以丈六金身、三十二相得见到法身如来。

  “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何以故?须菩提自己解释,我为什么这样说呢?如来所说的这个丈六金身、三十二相,可不是那个法身、那个实相。上边身相是丈六金身、三十二相,下边的身相是法身实相。如来说的丈六金身、三十二相,“即非身相”,不是法身实相,那这又怎能是如来呢?又怎能见到如来呢!
  这样一来,又恐怕他再转生一个疑惑:既然应化身佛不可著相,我著相去供养报身佛这总可以吧!这就是“己二、防转成疑”。再分二小科:庚一、防报相可住疑,庚二、防究竟无佛疑。
  己二、防转成疑(分二)
  庚一、防报相可住疑
  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这段经文又推进了一层。
  按文字上解释,你既然把佛的相打破了,要知道学佛的人,最难破的相就是佛相、法相,认为学佛法不执著怎么学呢?这一执著要把它破掉是很难很难的,现在就是先破佛相,既然能够破掉了,不著相,就由这个不执著佛相把它推广开来。要知道世出世间,一切法“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要离一切相,这是按文字上推广开来说的。
  按他怀疑上,连报身佛的相也是虚妄的。报身佛的相,他是在无量劫修无漏因所修成的功德,他是应十地菩萨之机、等觉菩萨之机而示现的。因为那些菩萨还有无明没有断尽,他还有相,所以报身佛就给他现个身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好有无量庄严,其实“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个十地菩萨慢慢地高,高到等觉,再高到成佛,佛与佛彼此没有身相得相见,佛与佛没有见面。为什么呢?因为法身没有两个,所以报身佛的相,你也不能执著,一执著还是错误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故也。
  这样一来,又生了一个疑惑:究竟是有没有佛呢?下面“庚二、防究竟无佛疑”,这一小科即解答这个疑惑。

  庚二、防究竟无佛疑
  “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你能见到“诸相非相”(“非相”就是“空”,就是《心经》上的“诸法空相”。“诸相”就是“诸法”,“非相”就是“空相”,因此《金刚经》的“诸相非相”也即是《心经》上的“诸法空相”。但是佛在讲《金刚经》时,已讲到《般若经》六百卷中的五百七十七卷,换句话说,六百卷《般若经》已快讲完了,接着就是讲《法华经》,要把圆教从真空翻出妙有的道理出来了),假如你能够“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你就能见到法身如来,就不会落到断灭空。“诸相非相”就是真空,真空不空就是妙有,你见到法身如来就是妙有。
  所以《金刚经》的经文,要是你能看得懂,研究得透彻,那么你心灵深处真正能得到法喜、法乐,闻到高深玄妙的佛法。说高深高到什么程度?高到应化身佛你不可以著相,连报身佛也不可著相,玄妙到“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你把应化身空了,报身空了,这时法身如来就显现出来了。你看玄妙不玄妙?真空即是妙有,妙有不有即是真空。
  《新眼疏》他举示三个譬喻:如来有三个身——听过《五教仪开蒙》都知道了——就是应身、报身、法身,《新眼疏》把这三个佛身做了一个譬喻,即法身等于水,报身等于水上起的光,应化身等于光中所现的影子。你一执著应化身,即把水中光明现出来的影子当成真实的,那你一定会掉到水里淹死!你没有看见光,也没有看见水,只看到影子,就要把目光透过那个影子,那不是真实的。应化身是应凡夫二乘之机示现的。那么那水上的光是真实的?光是报身,你没有看见水就执著光,要晓得报身是应十地菩萨的机、是应等觉菩萨的机现出来的,水上的光是由水上现出来的,因此你得透过光的那一层道理才能见到水。“若见诸相非相”,把水上现的光、影子都透过了,就看到水,也就是说把“诸相非相”都透过了,这就见到法身如来。要晓得,并不是要离开光、离开影子另外找水,你要找水,就是在现光、现影子的时候的水中去找。
  你懂得这个道理,报身佛也就是法身,应化身佛也是法身。懂了这个道理,一切法皆是佛法;你不懂这个道理,你执著的应化身不是佛法,你执著报身佛也不是佛法,因为你执著的都是虚妄之法。如来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佛法难学就在这里。
  若是你明白了这个道理,千经万论一个理,不会有两个理,两个理还叫真理吗?因此你把一部《金刚经》研究通,一经通则经经通,各部经也通了。《金刚经》你现在不好好听,将来讲《大乘起信论》还是听不懂,再讲《圆觉经》也还是听不懂,这样讲到《楞严经》时,你听了半天又费力又冤枉,根本听不懂,其实你懂了《金刚经》的道理,《楞严经》的道理你也会内心了然的。《楞严经》讲的是什么道理呢?“即一切法,离一切相”,不就是《金刚经》上这一段经文“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的道理吗?即一切法、离了一切法的相,你能不执著,你即一切法离一切相,那一切法不都变成法身理体——因法身遍一切处——那一切法不就是法身吗?

  所以懂得了佛法,一切法都是佛法,应化身是虚妄之法,报身也是虚妄之法。如果你不用功,而去起惑、造业,将来堕落三恶道,那还不算冤枉;但是你用功,不了解佛法,天天在那里拜佛、念《金刚经》,结果得不到真实的利益,那才真冤枉!你不贪名不贪利,天天拜佛、天天念《金刚经》,结果不了解你拜的那尊佛是什么佛?他不是木头雕刻的吗?他不是泥巴塑的吗?那尊佛是法身如来吗?你天天拜他干什么呢?《金刚经》是白纸印上黑字,你天天念他干什么呢?这么一说,你这个心就没有地方搁了。
  假如你说是泥塑或木雕的佛不拜,那么要我上哪儿去拜法身佛呢?这就要你透过那泥塑和木雕的佛像,不要去执著,乃至于释迦佛生于印度对着须菩提说法,当面问须菩提:“你可以在我这丈六金身、三十二相中见到法身如来吗?”须菩提悟到这个道理,答说不可以。同样的,你是否可以依着白纸黑字念的《金刚经》而懂《金刚经》的道理吗?答案是不可以,因为白纸黑字是个生灭法。可是你要懂得这个道理,一切法都是佛法,白纸黑字印的《金刚经》就是文字般若,这《金刚经》的文字般若能出生一切诸佛,怎么可以不念它呢?你要懂得这个道理来念《金刚经》,那利益就更加大了,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啊!
  你说那泥塑和木雕的佛像不是佛吗?如果不是佛,那佛的法身遍一切处,还不遍到那泥塑木雕的佛像吗?你懂得这个道理,那你所拜的泥塑、木雕的佛像,就是法身佛了,这就是“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你就见到法身如来。这道理不是很容易明白了吗?可是讲起来,可真玄奥!所谓“真空不空即是妙有,妙有不有即是真空”,就在这个地方讲,“诸相非相”就是真空,真空不是断灭空,不是没有的,因为见到法身如来,怎可以说是断灭、没有了呢!但是我们要了解,法身如来不是报身如来,不是应身如来。报身、应身都是“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之法,这法身如来就是妙有,妙有不有就是真空,就是在那个“诸相非相”那里见到法身如来,不是离开一切相,另外去见到法身如来,所以说“即一切法离一切相,离一切相即一切法”,这样子你就见到法身如来。懂得这个道理,那你在用功跟你不懂得用功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金刚经》第三分、第四分、第五分离开《心印疏》、《新眼疏》,我道源另外有一个研究心得。第三分离相度生,是教导我们发大愿,即发弥勒菩萨偈颂的四种心。发了大愿后,还得立大行,第四分无住行施即立大行,对一切众生行财施、法施、无畏施,但不住相,这种无住行施叫立大行。第五分“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这叫证大果。我发了大愿,不是空愿,依愿引行,引出那第四分的无住行施,依行填愿,即填满第三分的大愿,结果功德圆满,那我不就成佛了吗?我度众生要离相,我行布施要不住相,这就是“若见诸相非相”了。为什么我度无量、无数、无边的众生,“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因为“诸相非相”。我为什么行布施要不住一切法、不住六尘,“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因为“诸相非相”。这样发愿离相度生,这样立行无住行施,那结果“即见如来”,证了大果。
  讲到这里,全部《金刚经》的道理都有了,即发愿、修行、证果全部都有了,那么下面的经文还要讲不讲呢?这就要看你是不是上根利智,你是上根利智的话,不要讲也可以了。可是中下之根呢?不讲还是不行。这三分所讲的发大愿你是发了,立大行还没有做,证果还没有讲。这三分合起来就是下面就要讲到的第六分,这分重点在于要我们生清净的信仰心,这个信仰心还没有建立起来,信、解、行、证第一部功夫还没有得到,所以要讲第六分。(总结开示降住竟)

 

地址:中国宁波市鄞州区百丈路183号 邮编:315040 电话:0574-87755337 / 87756555 传真:0574-87710602

版权所有 © 2016 七塔禅寺 QITA TEMPLE. 浙ICP备2020040969号 技术提供:和众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