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塔文著

从“布施度”谈佛教慈善济世的救度功能

发布日期:2015-08-09 作者: 觉真法师

  据说,西方人研究了佛教以后,发出一声惊叹,说:“基督教是穷人的救星,佛教才是富人的救星。”此言缘何而发,我不甚了了。但是,我在为此次文化周准备这一论文时,却有了少少一点感悟。
  “大慈大悲悯众生,大喜大舍济含识。”这是佛教徒每天必诵的功课,也是每个佛教徒矢志不渝的信念与弘愿。凡社会上出现重大灾变,如地震、洪水、海啸,或资助贫困地区、帮助失学儿童、关心残疾人士、捐助希望工程等等,全国佛教界总是义不容辞,第一时间组织捐献。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我们在探讨佛教慈善事业以及对社会救助的济世功能时,亦往往多注重于受施者的得益、得助、得救,看到了社会的弱势者、苦难者的受惠、受益。而佛教布施度的智慧,更强调的是施者的得益、得助、得救(度)。因此,本文试图探讨的是施比受施更有福报、更有大利益。
  布施度是六度之首。行菩萨行、成菩萨道必须践行六度、齐修六度,舍六度便无以成就。
  什么叫布施?布施就是捐献自己所拥有的财力、物力,甚至时间、智慧,乃至自己各式各样的资源去帮助别人、救助别人。真正的布施是无私奉献,心中不求回报,也没有任何贪心,这样才能达到智慧圆满、福德圆满的境地,就像佛菩萨那样。
  布施的第一果报是破悭贪。人,因我执而起贪爱,因贪爱而生悭贪,悭贪正是顽强的我执表现之一。布施正为破除我执、舍弃悭贪而设,所以这种布施称为布施度,即布施波罗蜜。而布施又是闻修佛法的助缘,更是积集福德的途径和终得解脱的善因。佛在《增一阿含经》中说:“于此众中,我不见一法修行已、多修行已,受人中福,受天上福,得泥洹证,所谓广施也。”《大宝积经》中佛告舍利子:“当观菩萨摩诃萨行柁那(布施)波罗蜜多时,依世财施,便得一切圆满功德。”可见布施招感幸福果报,圆满具足一切世间、出世间功德。
  厚德载福。德厚在哪里?厚在无我。佛法认为,实相无相,无相即是空相,实相即是无我。无我是放弃了自私自利的、以自我为中心或以功利主义为出发点的那种执着、那种小我心态,这才是空相、才是无相,因此才是智慧、才是解脱。
  我们还可以从另一大乘经典《华严经》中得到印证。在《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所说普贤“十大愿王”中,第三大愿即为“广修供养”。这里供养就是布施,二者名异而实同。对上、对佛法僧三宝,含尊敬之意,故叫供养;对下、对平辈、对社会大众,称布施。供养有财供养、法供养二种,布施有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三种。经文中一再告诉我们广修供养之果报:第一得大财富,第二除悭贪障,第三得尊贵身,第四遇难得救等。
  供养、布施,指的是一种人生境界、一种心灵境界。
  有钱出钱,有力出力,这是事供养;依菩萨的行愿,运心观想,那就是法供养了。“诸供养中,法供养最。”财法二施,等无差别。财供养、事供养是事相,法供养是理智、是智慧,为什么要说“法供养最”?法供养是无漏法、无为法,而财供养、事供养还是有漏法、有为法。
  布施供养的如法境界是供养者、布施者要三轮体空,看空三者:没有布施者,没有受施者,也没有所施的具体钱、财、物。《金刚经》云:“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这样的境界,即是没有骄慢心,不居功,没有我执。很多人布施了,在功德簿上留下的是“无名氏”,就是这种“无我”的体空境界之表现,这也称之为无相布施、不住相布施。
  无相布施,即是《金刚经》所说“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就是真解脱、大解脱,到了菩萨的境界了。不住相布施,如《金刚经》云:“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你能像菩萨一样,不为自己考虑,只为别人着想,为他人谋福利、成就他人,自己的收获往往会更多,聚集的力量也更大,能做的事业也更宽广;你愈能奉献,将来拥有的就愈多,而且不用刻意,它是自然而然就会来的。圣严法师将此比喻为井里的水,取的人越多,水流就源源不断而来;如果舍不得供人使用,井里的水永远就那么多,不会再生。同样,如果舍不得把自己拥有的财产施与别人,不仅财产不会增加,还会被骂守财奴,而且也会为钱财的累积、留给谁、如何处理等不断担心,增加许多痛苦。
  让我再引用香港大学副校长李焯芬教授说的一个故事吧: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英、法、苏、中等战胜国几经磋商,决定在美国纽约成立一个协调处理世界性事务的国际性组织——联合国。一切准备就绪之后,大家才发现,这么一个全球至高无上、最权威的世界组织,竟然难寻自己的立足之地。
  听到这一消息后,美国著名的一家财团——洛克菲勒家族,经过商议,决定出资870万美元,在纽约买下一块土地,无偿地赠与“联合国”这个刚刚挂牌的国际性组织。同时,洛克菲勒家族也把这里附近的大面积土地一并全部买了下来。
  洛克菲勒此举出人意料!当时,许多美国大财团都吃惊不已——870万美元,对于战后经济十分困难的美国和全世界,确实不是一个小数目,而洛克菲勒却是无偿赠与,什么条件也没有。这个“无偿赠与”,换成佛教语言,不就是“布施”、“施舍”吗?自私的人、只图利己的人会接受这个“无偿赠与”的思路吗?果然,消息传出之后,美国许多大财团的老板甚至嘲笑说:“这简直是愚蠢至极!”他们断言:“这样下去,过不了十年,洛克菲勒财团就要沦落为贫民集团了。”
  但出人意料的是,联合国大楼刚刚建成,四周的地价顿时狂涨起来,一时间升值到原价的数十倍、近百倍,巨额财富源源不断涌进了洛克菲勒家族。这个结局,令那些嘲笑和讥讽的人士个个目瞪口呆。
  这个道理不是很明显吗?利他,就是同尊同胜、共美共荣。佛说:“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个中原理,恐怕在今天已不是什么秘密了。
  由此可见,布施才是真正的“双赢”,即施者和受者都能从中受益。郭延成博士说得好:“布施者是物质及精神上双丰收者,我们不得不佩服佛教布施思想的精辟与智慧。”
  我无须再引用生活中的实例了。供养布施、无相布施是一种崇高的人生境界,更是一种清净的心灵境界。西方人士发现的“佛教是富人的真正救星”一说,其言是也。

 

地址:中国宁波市鄞州区百丈路183号 邮编:315040 电话:0574-87755337 / 87756555 传真:0574-87710602

版权所有 © 2016 七塔禅寺 QITA TEMPLE. 浙ICP备2020040969号 技术提供:和众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