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塔文著

普通的静修不能开启甚深智慧

发布日期:2015-08-09 作者: 东北

  智慧与头脑的运用是成反比的,头脑用得越多越掩盖着智慧,而头脑越宁静,智慧就越明显。所有静修的方式都可让头脑宁静下来,难道可以让头脑宁静的静修方式就是开发甚深智慧的方式吗?
  答案为不是。不是的理由很简单,那就是,凡是方法都是在滋长头脑的,所有能降伏头脑的方式依然是头脑。由此可知,以普通静修的方式达到头脑宁静是不可能的,因为静心的方式本身就是出于头脑。

  静心的方式,因国情民俗不同,因所信仰的宗教不同,可能稍有差异,但大致上都差不多。也就是说,除了装饰物、仪式以及所供奉的偶像不同之外,方式大致上差不多,不外乎是以某种姿势或者某种动作来静心,或者持念某种咒语,或者定定地坐在那里,或者忙于断除烦恼止息妄念。
  静心在现今空前忙碌的社会中已经成了一种时尚。静心已不仅仅是佛教或道教团体特有的修持方式,现在在基督教、天主教、回教等团体,也到处都有静心的修持方式。民间种类众多的静心团体到处都是,在美国一个大城市中就有数不清的静心训练中心,有些甚至颇有深度。比较起来,反而原来以静心为专长的佛教静心方式,现在却只见形式不见其真实效果。
  不见效果的主要原因是,不知道静心是什么和为什么静心了。这听起来很奇怪,专业修持者反而不如外行的?但世界上的事情就是这样,内行不如外行的原因是,当一个人以内行的身份自居,再加上太多的头脑,亦即专业知识太多时,就再也不会有所突破,只好死在那个状态里。
  以佛教的静心来看,本来释迦牟尼佛对静心的教导非常清晰简单易行,效果不可思议。但佛弟子不看佛书不解佛义,反而依自己的头脑以及头脑的妄想而行,所以静心深度日渐肤浅。
  不仅佛教如此,世界上任何一个宗教,其教徒都在不知不觉中,以反对其教主的方式在传其教主的教义。造成这讽刺性后果的原因来自人们的头脑。
  圣人们以世人所知的语言来传达超越人类语言的智慧,而弟子们则以相对的语言来解说统一和谐的甚深智慧。也就是,当以差别心来解说什么是平等时,平等已成为差别的对立面,而圣人所传达的信息中原本没有对立,也就是一个在动的人想解说不动的景象是如何时,那是办不到的。
  世界上真正的宗教创始人,没有一个在宣传迷信或倡导鬼神,而是清一色地在宣讲无上甚深智慧。只因众生太过肤浅,圣人因而不得不添加很多方便的说法,以便让更多的人有机缘接触甚深智慧。
  但是甚深智慧与头脑不能同时展现,而众多弟子酷爱头脑,所以到达甚深智慧的路虽然不断地被圣人指引,甚深智慧却免不了一再地被众生头脑掩盖的命运。
  普通人的静心,只是有为地勉强让混乱的头脑稍微宁静而已,或者只不过是让不会休息的头脑有机会休息一下。一个人的头脑从混乱到最终寂灭,其中有若干层面,或者说有甚深层面,每一个层面代表一种智慧,普通的静心最多也只能达到普通智慧的层面。
  就佛教的静心来说,经由专业静心指导者带领修持者进入禅修后,可以达到一禅二禅三禅乃至四禅。到达一禅时,人已超越一切欲望;到达四禅时,已接近超越身形。在一禅已经不分善恶,没有男女之别;到四禅时,已超越一切身心感受;四禅以上已经没有身形,只有意识。
  一切禅定都有相应的智慧,但即便在四禅的状态时,其相应的智慧尚属世间智慧,在此之上有解脱智慧,有十二因缘智慧,有大慈大悲智慧,有一切智慧中的智慧。

  由此可知,一个人尚不明白什么是禅,尚不知何时何法依静心可以到达一禅,而且即使到达了四禅,还是世间智慧,根本不知什么是甚深智慧。所以若想从普通的禅门中获取甚深智慧,只能是妄想而已。
  在静修中,较深刻一点的静心是教导观呼吸。呼吸是身体层面的;若以性命来分,呼吸属命,亦是身体层面的。所以仅仅观呼吸,虽然有时也可以进入较深的层面,但若仅仅观呼吸,是不可能超越到心灵的层面。
  人的呼吸是一出一入的一组矛盾,在呼与吸之间或者吸与呼之间是分开的。所以呼与吸不是紧紧相接,而是似是而非地靠近而已,是一个支离破碎的状态。修持者若仅仅依此破碎现象,在不适当时间、以不适当方式去观察呼吸,是不能达到开启甚深智慧的目的的。
  甚深智慧中没有对立,没有观察者与所观察物的分别。甚深智慧超越一切生死,超越一切变化。由此可知,修持者以对立的方式于变化的呼吸中是触摸不到甚深智慧的边的,更不要说开启甚深智慧。开启甚深智慧的方式必须与甚深智慧的特性相同,才能有朝一日一刻之间相应相契,否则开启甚深智慧定是欲入无门。
  在静修中经常见到的是,以静修为手段来达到止息妄念或者断除烦恼。修持者所以要止息妄念或者断除烦恼,是因为修持者对修持已有所了解,了解人于不清明中所做的错事、所造的恶业都是因为有妄念和烦恼。而妄念与烦恼是贪嗔痴的根源,所以要去除妄念与烦恼,以为这样做可以获得清静、获得甚深智慧。
  修持者在这种似是而非的观念教导下,不可能开启内在的甚深智慧。修持者必须有能力看出断除烦恼这件事本身就是烦恼,止息妄念的动机依旧是妄念,希望去除贪嗔痴的本身就是贪嗔痴:修持者希望清净、去除习气就是贪,不喜欢贪嗔痴的状态就是嗔,看不出自己的自相矛盾本身就是痴。修持者没有注意到自己依然在头脑中玩游戏,这种相对的游戏是永远玩不完的。
  在相对的矛盾中,不论人怎样抉择,都不能达到完美圆满。因为万事万物瞬间就会变化,不久就可能反过来,所以人生中才有“三穷三富过到老”的说法,或者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正是矛盾转化的结果。
  让我们再换个角度来探讨,以止息妄念或者断除烦恼的修持中是否还有其他不足的地方?
  前文提到,甚深智慧能于刹那间利于一切,正如太阳一样。太阳不是分门别类有选择性地施予光明,而是刹那间向一切方向普照。断除烦恼止息妄念是要断除止息内心的某种状态,这种只有去除坏的才能剩下好的心态,不能利益一切,是一种于矛盾中作选择的状态。
  但矛盾的双方是可以互相依存的,二者缺一不可。譬如人生下来因为吸进第一口气,而开始活在这个世界上,一直到呼出最后一口气,生命就终止了。一呼即是一死,一吸即是一生。
  人接受了一呼一吸的矛盾,但在生死的轮转中,人都喜欢生却厌恶死,而呼吸的一生一死却被人不知不觉地接受了。接受呼吸的本质,生活就变得自在。若有人只吸不呼,那他的生命如何维持呢?
  智慧的关键是站在更高处,更清楚地看,更有效率地接近真实,更广阔地利益一切。那是在不破坏任何事物下的超越状态,而不是消灭什么或去除什么。若欲止息妄念来达到宁静,那当妄念止息时,有意义的宁静也不在了。当修持者为了智慧而断除烦恼时,真正的智慧已经丧失了。
  世上着重名誉之人,名为君子。君子尚且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难道一个修持者尚不如一个正人君子?君子都不会将自己不喜欢的东西给别人,修持者却要将不喜欢的心态丢出去,丢给谁呢?当有人将一大堆垃圾随便丢弃,不怕造成环境污染吗?难道要像一些发达国家一样将垃圾倾泄给不发达国家?照理说有作用力就会有反作用力,难道这时这种规律就不存在了吗?反作用力一定会有,那些发达国家不就一定会遭报应吗?这是物理定律,是科学定律,不是迷信。
  修持者的修持是为了免于报应,但当其用止息妄念和断除烦恼的方法时,却招来了报应。这样的修持,其中还有甚深智慧吗?很明显的,没有。
  人的内心有众多的生生灭灭,每个生灭都是一念之心,而有一心者则有一命,依此而将内心众多的生灭名为众生。既然心念即是众生,那么妄念烦恼当然也是众生。这些众生是应被舍弃还是被救度?依修持的概念当然应该被救度,不应被放弃或者被丢出去,或者被止息,或者被断送。因此,佛法才提倡怨亲平等。
  修持者在止息妄念或断除烦恼时,名为不能利益一切众生,或者名为不能全面地接受自己。这就足以证明止息妄念与断除烦恼的有限性与矛盾性。这种有限性及矛盾性违背甚深智慧利益一切的特性,所以不应以止息妄念或断除烦恼的方式来开启甚深智慧。

地址:中国宁波市鄞州区百丈路183号 邮编:315040 电话:0574-87755337 / 87756555 传真:0574-87710602

版权所有 © 2016 七塔禅寺 QITA TEMPLE. 浙ICP备2020040969号 技术提供:和众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