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塔文著

药师佛与药师信仰

发布日期:2016-05-31 作者: 许颖

  药师,梵名Bhaisajyaguru,音译作鞞杀社窭噜,又作药师如来、药师琉璃光如来、大医王佛、医王善逝、十二愿王。为东方净琉璃世界之教主。此佛于过去世行菩萨道时,曾发十二大愿,愿为众生解除疾苦,使具足诸根,导入解脱。后依此愿而成佛,住净琉璃世界,其国土庄严如极乐国。此佛誓愿不可思议!若有人身患重病、死衰相现,眷属于此人临命终时,当为其受持八分斋戒七日七夜,并供养比丘僧,昼夜尽心供养礼拜药师佛,读诵《药师经》(全名《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四十九遍,燃四十九灯,造药师佛像及五色彩幡,并放生杂类众生至四十九,其人可得以脱离危厄、病苦,苏生续命。此种药师佛之信仰自古即盛行。

  药师佛之形像,据《药师如来念诵仪轨》载,其左手执持药器(又作无价珠),右手结三界印,着袈裟,结跏趺坐于莲花台,台下有十二神将。此十二神将誓愿护持药师法门,各率七千药叉眷属,在各地护佑受持药师佛名号之众生。又一般流传之像为螺发形,左手持药壶,右手结施无畏印(或与愿印),日光、月光二菩萨胁侍左右,并称为药师三尊。此二胁侍在药师佛之净土为无量众中之上首,是一生补处之菩萨。此外,或以文殊师利、观世音、得大势(即大势至)、无尽意、宝檀华、药王、药上、弥勒等八菩萨为其侍者。

  所谓药师,现代谈到药师,只是配药的人,而古代却不然,药师与医生的含义一样。佛法中常称佛陀为无上医王或大药师,因佛能治疗一切众生的种种疾病。众生的疾病不外乎身心两方面,生理上有三种病——老、病、死;心理上也有三种病——贪、嗔、痴。佛陀出世救济众生,即是为了拔除众生身心的种种病患,故赞叹佛为大医王、大药师。因此,佛教中含有崇高意义的药师一名,绝非世俗所云之配药人。

  什么是病?什么是药?病,即是由于不调和所起的现象。如佛经中说:“一大不调,百一病生。”人的身体,某一部分不调和,即会有病,更会影响到全身的不调和。心的不调也是这样,我们心理若是有了反常现象,或是有了某种烦恼,便会牵连至全部精神的不安。有病即有苦,所以种种灾难、种种苦痛,无一不是导源于冲突不和而产生的病态。众生有病,便需治之以药。世间的医药以及政治法律等,都可说是药;但在佛法中,药就是佛法——法药。唯有佛法方能疗治一切疾病。病有身心、家庭、团体、国家、世界等不同病态;凡能够减除苦痛,使苦痛变成安乐的,都是药,因此可说世间什么都是药,处处都有药。问题在用药的人是否理解药性,会不会应病与药。佛法是不定法,众生有种种病,佛就用种种法药去对治,因为佛法是依众生的病而施设的,所以说众生有八万四千烦恼,佛说八万四千法门,有了什么病,就治以什么药。药师,本可为一切佛的通称,佛都是能善治众生病的。佛体察众生的种种病情,能施设运用种种法药:有人天法药、小乘法药,以及自利利他的菩萨法药等。就这个意义上来说,一切诸佛都是无上医王,都是大药师。不过东方净土的如来,特别重视消灾免难,特重于治理众生身病,所以特以药师为名。

  所谓琉璃光,也是药师佛的名字。此中所说的琉璃,是梵语薜琉璃的略译,是一种宝物,其颜色如万里无云的碧空,又如澄清深澈的海水,体质坚固,如金刚石,为极稀有的珍宝。这是以琉璃宝的光辉、明净来比喻佛德,所以东方药师佛又以琉璃光为名。佛与菩萨皆是依德立名。但佛德崇高,没有完美适当的释名,所以只能从佛德的某特性(自利或利他),或用譬喻来勉强诠释。琉璃光的含义,略有两点:

  首先,依众生的心境说。《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以东方佛土为净琉璃世界,佛名琉璃光如来。辅佛宣扬正法的,是日光遍照和月光遍照二菩萨,同样是以名喻德,比喻二菩萨度化众生如日月行空,普照一切。众生——人类在生死轮回的过程中,都有一种向上向光明的趣向和要求,佛陀随应众生的心境,也就以明净的青天与日月,表征如来的德性。世间的光明无过于日光和月光,此二种光明同是清净的,象征希望与幸福。日光是温暖的、富有热情的,一切在日光朗照下,都能明显地发露出来;这喻如智慧的光明,能给予世间以热力,能透过蒙昧,灼照一切,通达世间法与出世间法的真相。月光是清凉、安宁、幽静的,在黑夜中放出皎洁清辉,引导人们走上正路,避诸险难,具有大悲慈济的意义。光和热,能够激发人们奋发向上;清凉与宁静,足以陶冶我们的性灵,获得自在与安定——这都是人生所必须的。可见,向上向光明的趣求,是人类普遍的本能和共同的希望,因此药师法门即以青天与日月的光明,表征佛菩萨的功德,显示人类最高的理想界。

  其次,依佛陀的证境说。琉璃光,即佛的自觉境界,以如如智契如如理,在平等一法界中,显发无边光明(清净功德),朗耀皎洁,平等无差别,不是混混沌沌漆黑一团,故喻佛的自证境为琉璃光。佛果的圆满境界不可思议、不可言说,所以经中每以菩萨的因德,表达如来的果德。如毘卢遮那佛(也是光明遍照意),以文殊、普贤二大士,表彰佛陀的大智与大行;或以四大菩萨,表彰佛的悲(观音)、智(文殊)、行(普贤)、愿(地藏)。本经以日光遍照、月光遍照二菩萨,表彰药师佛的大智慧(日)与大慈悲(月),如日月光辉的遍照世间,普济一切。如来所有的无量无边功德,在这两大菩萨的德性中,充分地表现出来。

  药师信仰与药师法门是基于《药师经》中所叙述的药师佛的本愿功德(包括十二大愿)而建立佛教修行法门。

  所谓本愿功德,愿是愿欲,本愿即菩萨在修行时期所发下的誓愿,将来成佛道时成就什么样的净土。“本”的涵义是因,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对于佛果而言,菩萨的阶位称为因地,或称因位。“本”还有根的涵义,菩萨心胸广大,誓愿无量,但以此愿为根本,故曰本愿。本愿的特点不是今世发愿今世成就,而是经过生生世世的修行才能实现的愿望。一般来说,本愿又分总愿与别愿两种。总愿是一切佛、菩萨共同的本愿,即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此四弘誓愿是菩萨所立,凡是大乘行者皆宜牢记和实践,可以简单概括为“上求菩提、下化众生”两句,是大乘佛教的根本精神。所谓别愿,即佛、菩萨由各自之意乐所立之誓愿。如阿弥陀佛有异于他佛之四十八愿,药师佛亦有十二愿。

  本愿思想来源于佛菩萨的本生故事。在较早传译至中国的般若类经典,如《道行般若》与《放光般若》中,便出现了本愿思想的萌芽。在本生故事中,主要宣扬菩萨修行佛法,难行能行、难忍能忍,以至于能够舍身布施。在般若类经典中,菩萨修行六波罗蜜,为的是征服内心的私欲,解脱一切痛苦与恐怖,同时由此功德立愿,在将来所建设的净土中,从一开始就没有痛苦、怖畏与不如意。这样一个国土,没有禽兽、盗贼,饮食充足随意,人民健康无病,没有嗔恚、愚痴,人人奉行十善、修学佛法。本愿所描绘的内容,便是一个安全、慈善、富足、洁净的净土蓝图。

  随着总愿性质的本愿的产生,别愿性质的本愿纷纷出现。如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阿閦佛的二十愿、弥勒菩萨的奉行十善愿,以及文殊、普贤、观音、地藏等大菩萨所发的不同誓愿,不胜枚举。其中,药师佛的十二大愿是其中别具一格、内容丰富、影响较大的本愿信仰之一。药师佛的十二大愿分别是:

  第一大愿:愿我来世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自身光明炽然,照耀无量无数无边世界,以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随形好,庄严其身;令一切有情,如我无异。

  第二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身如琉璃,内外明彻,净无瑕秽,光明广大,功德巍巍,身善安住,焰网庄严过于日月;幽冥众生,悉蒙开晓,随意所趣,作诸事业。

  第三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以无量无边智慧方便,令诸有情皆得无尽所受用物,莫令众生有所乏少。

  第四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行邪道者,悉令安住菩提道中;若行声闻、独觉乘者,皆以大乘而安立之。

  第五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有无量无边有情,于我法中修行梵行,一切皆令得不缺戒,具三聚戒。设有毁犯,闻我名已,还得清净,不堕恶趣。

  第六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其身下劣,诸根不具,丑陋顽愚,盲聋喑哑,挛躄背偻,白癞癫狂,种种病苦。闻我名已,一切皆得端正黠慧,诸根完具,无诸疾苦。

  第七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众病逼切,无救无归,无医无药,无亲无家,贫穷多苦。我之名号一经其耳,众病悉除,身心安乐,家属、资具悉皆丰足,乃至证得无上菩提。

  第八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有女人,为女百恶之所逼恼,极生厌离,愿舍女身。闻我名已,一切皆得转女成男,具丈夫相,乃至证得无上菩提。

  第九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令诸有情出魔罥网,解脱一切外道缠缚;若堕种种恶见稠林,皆当引摄置于正见,渐令修习诸菩萨行,速证无上正等菩提。

  第十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王法所录,绳缚鞭挞,系闭牢狱,或当刑戮,及余无量灾难凌辱,悲愁煎迫,身心受苦。若闻我名,以我福德威神力故,皆得解脱一切忧苦。

  第十一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饥渴所恼,为求食故,造诸恶业。得闻我名,专念受持,我当先以上妙饮食饱足其身,后以法味毕竟安乐而建立之。

  第十二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贫无衣服,蚊虻寒热昼夜逼恼。若闻我名,专念受持,如其所好,即得种种上妙衣服,亦得一切宝庄严具,华鬘、涂香、鼓乐、众伎,随心所玩,皆令满足。

  总的来看,药师佛的十二大愿包括了正报庄严、身光破暗、智慧资生、导入大乘、得戒清净、得身健美、安康乐道、转女成男、魔外归正、解脱忧苦、得妙饮食、得妙衣服等十二个方面的内容。《药师经》的大量篇幅、药师佛的根本大愿主要是与解脱众生的现世疾苦、获得现世利益联系在一起的。药师佛的十二大愿,全是从现实问题出发,而且主要是为贫困者着想。早期佛教(包括原始佛教与部派佛教)对人生的体察,多属生老病死的自然过程和自然现象,追求的是个人烦恼生死的解脱,而较少关注社会问题,尤其是贫困问题。《药师经》以净土为号召,将佛教的关注点从社会上层转向下层民众和现实生活,为佛教的信仰开辟了更深厚的土壤。《药师经》对贫困生活的体察很细致,解决的方法也很实际。例如第十一大愿,对穷人因为饥寒交迫所逼迫不得已而犯罪,就给予了很大的同情。经中并没有给贫寒者定罪,而是首先解决他们的温饱问题,然后再为他们说法,令其弃恶从善。

  《药师经》的另一大特点是对身心健康的重视与疗救众生疾苦的承诺。从古至今,健康都是人类幸福生活最根本的保证。世界卫生组织对人的健康定义是“不但没有身体的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药师佛的大愿首先满足了人们治愈身心疾病的基本欲求。药师佛,日光、月光两大菩萨,文殊师利、观世音、得大势、无尽意、宝檀华、药王、药上、弥勒等八大菩萨及十二护法神将仿佛组成了一支治病救人的医疗队伍,以无量广大的悲心与神通,为处于疾病困厄中的众生带来一线光明。当然,药师佛的大愿并非仅限于治疗疾病,而是涵盖了人类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诸多方面,如饮食、衣服、住所、生育、教育、事业等等,而最重要的是,营造了一个和谐圆满的修学环境,渐渐引导人们解脱轮回、趣向菩提。从这一点来说,药师净土与西方弥陀净土的旨归别无二致。而对于世间未能忘怀名利的人,未能深厌男女情欲、美食、欲望的人,如果要他们去修习西方净土往生法门,则往往因为众生身修净土而却心恋世间,终未得到多大的受用。就不离欲而成佛智的角度来看,修习药师佛的法门来得更加简单有效。修行者只要凭着信心,精进不懈,久而久之,也定可以随愿成就。救人祛病、延年益寿,而且更能于一切成就处直趋菩提、永不退转,又何乐而不为呢?

地址:中国宁波市鄞州区百丈路183号 邮编:315040 电话:0574-87755337 / 87756555 传真:0574-87710602

版权所有 © 2016 七塔禅寺 QITA TEMPLE. 浙ICP备2020040969号 技术提供:和众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