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塔文著

禅宗哲学的开悟论(下)

发布日期:2016-05-31 作者: 吴言生

四、“截断两头”

 

  绝对的般若消融相对知识,禅宗还用“红炉片雪”来象征。《十牛图颂》已有“红炉焰上争容雪,到此方能合祖宗”之咏,是把红炉片雪视为调心臻于人牛俱忘时所获得的体验,有渐中顿的色彩。禅宗在使用红炉片雪象征时,更多的是注重它的顿悟性质。片雪投入彤红的炉中,立刻融化,象征般若空慧能当下消除一切执见和虚妄之情。所谓空慧,就是观察一切事物缘起性空的智慧。长髭见石头,一言之下,顿忘知解,说自己的感觉“如红炉上一点雪”,石头遂予印可 (《祖堂集》卷5《长髭》)。这则公案为禅林所称道。1禅僧喜用“红炉片雪”表示纤尘不立的悟心。2其中圆悟克勤对“红炉片雪”喻尤喜运用,如:“到个里还容棒喝么,还容玄妙理性么,还容彼我是非么?直下如红炉上一点雪相似。”(《圆悟录》卷8)“红炉上还着得一点雪么?到这里表里纯净,中外一如。”(同上卷11)“此中不唤作心,不唤作佛,亦不是物,直似红炉上着一点雪相似。”(同上卷12)“尔若道佛则著佛,尔若道祖则著祖。直须红炉一点雪相似始得。”(同上卷13)“应须净秽二边都不依怙,有心无心,有见无见,似红炉着一点雪,二六时中透顶透底、洒洒落落。”(同上卷15)其弟子宗杲亦善用此喻,如:“即心即佛莫妄求,非心非佛休别讨。红炉焰上雪华飞,一点清凉除热恼。”(《大慧录》卷8)“桶底脱时大地阔,命根断处碧潭清。好将一点红炉雪,散作人间照夜灯。”(同上卷11《送超僧鉴》)与“红炉片雪”相类似的还有“红炉焰上碧波流”、“红炉焰里冰”等象征。3

  参禅不疑不悟,小疑小悟,大疑大悟。为了截断两头,禅宗在公案中故意设置了禅关,学人如果用思维定势去思考,就会两头受阻,决难突破;过关而去者,即能归家稳坐。触背关的设立,有其经典依据。《楞伽经》卷1指出,诸法既不属于有,也不属于无,执有执无皆为愚夫妄想。《摄大乘论》说,有是增益谤,无是损减谤,亦有亦无是相违谤,非有非无是戏论谤。四句若离,百非自绝。《通玄抄》提出五种谤,其中“第一执有,是增益谤;第二执无,是损减谤”。故禅宗谓“一法若有,毗卢堕在凡夫;万法若无,普贤失其境界”。4元安入灭前对僧众说:“若道这个

----------------------------------------------------------------------------------------

1、《五灯》卷17《元佑》:“翻忆长髭见石头,解道红炉一点雪。”
2、《五灯》卷19《慧勤》:“去年今日时,红炉片雪飞。”同书卷20《绍悟》:“有时放下,似红炉点雪,虚含万象。”《续古》卷2《真歇了》:“幻妄浮尘,红炉片雪。”
3、《五灯》卷14《紫陵微》:“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师曰:‘红炉焰上碧波流。'”同卷14《契诠》:“问:‘牛头未见四祖时如何?'师曰:‘玉上青蝇。'曰:'见后如何?'师曰:'红炉焰里冰。'”意为一法不立,真性自见。
4、参《圆悟录》卷2,《大慧录》卷13,《宏智广录》卷5,《五灯》卷15《护国》、《光祚》,卷17《文准》,卷20《法如》、《方广深》,《古尊宿》卷38《守初》,卷39《光祚》,卷46《慧觉》,《续古》卷5《竹原元》、《石庵肩》等。

 

是,即头上安头;若道这个不是,即斩头求活。”(《传灯》卷16《元安》)一切法平等不二,离绝思量分别,是为“如如”。一经思量分别,就陷入有无等执见中,“如如”遂不复存在。对元安之问,若答是,则头上安头,属于增益谤;若答不是,则斩头求活,属于损减谤。是与不是,都是对平等不二的“如如”妄加增损,皆是妄想分别。芭蕉慧清示众谓:“你有拄杖子,我与你拄杖子;你无拄杖子,我夺却你拄杖子。”(《五灯》卷9《慧清》)如果陷于有无、与夺等相对意识,就永远不能见道,正如义青所咏:“有无今古两重关,正眼禅人过者难。”(《颂古》卷31投子青颂)首山拈竹篦示众:“唤作竹篦即触,不唤作竹篦即背,唤作甚么?”(《五灯》卷11《归省》引)是著名的触背关。禅林颂云:
  不触又不背,徒劳生拟议。开口更商量,白云千万里。(《颂古》卷36此庵元颂)
  黑漆竹篦非触背,大地山河俱粉碎。咬人师子急反身,莫学韩卢犹逐块。(同上遁庵演颂)
突破触背关,就是大地山河俱粉碎的开悟心态。对触背关,要像狮子翻身那样勇于突破,否则就成了追赶石块而放过掷块人的呆犬,弃本逐末,难有了悟之期。黄龙拳头、芭蕉拄杖、沩山水牯、仰山谛听、仰山碎镜、香严上树等,都是禅林著名的触背关。5云门宗、法眼宗也设立了很多触背关。6禅僧颂“麻谷振锡”(《碧岩录》第31则)公案云:
  晓日出都门,忽逢二商旅。一指我南行,一指我北去。南行有官船过渡,北去有车马大路。虽然南北不通途,都在中华一国土。(《颂古》卷12佛鉴勤颂)

麻谷、章敬、南泉三人皆为马祖弟子。麻谷未悟时,希望获得法兄章敬、南泉的印可。章敬对麻谷振锡、卓然而立的机用,虽然用“是”加以肯定,实则是站在更高的立场运用“与”的接引机法给予肯定,也就是用放任自由的态度及手法来引导麻谷开悟。南泉对麻谷则用严格的“夺”法加以否定,通过陡峻的手法及态度,来祛除麻谷的妄见执着。麻谷对章敬的肯定回答认为已得到印可,对南泉的“不是”之喝遂生迷惑。如果麻谷机缘纯熟,在南泉“不是不是”言下就可以获得大悟,因此南泉说“此是风力所转,终成败坏”,指出绕床振锡、卓然而立等仅是肉体运动,而肉体无非地、水、火、风四大合成,终有无常败坏之日,丝毫无关于开悟解脱的弘旨。南泉用陡峻手法提撕麻谷,希望他超越“是”与“不是”,体会到真正的禅旨与机用。(参《佛光》

 

-------------------------------------------------------------

5、 参《禅宗诗歌境界》之《沩仰宗禅诗》章。
6、参《禅宗诗歌境界》之《云门宗禅诗》、《法眼宗禅诗》章。

 

 

第4852页)章敬、南泉一指往南行,一指向北去,虽然有“是”与“不是”的不同,但它们是超越“是”与“不是”的“是”与“不是”,是离绝思量的向上一路。而麻谷偏偏钻入死胡同,因而遭到南泉的批评。

  相形之下,邓隐峰突破触背关就显得干脆利落,颇有沩山踢倒净瓶的气概。南泉对邓隐峰说,不得动着境,给我把水端过来。隐峰将水泼掉,南泉只好作罢。隐峰的作略,一如宗杲所赞叹:“眼中无翳休挑刮,镜上无尘不用磨。信脚出门行大路,横担拄杖唱山歌。”(《颂古》卷13径山杲颂)可见突破触背关、破除迷执的最有效法宝就是不二法门。“干屎橛”、“麻三斤”、“吃茶去”是突破触背关中几则最为著名的公案。

  “干屎橛”原指厕筹,禅宗为了粉碎凡夫迷执,促其开悟,对寻佛问法者,每每答以干屎橛。如僧问如何是佛,文偃答“干屎橛”(《罗湖野录》卷2);僧问归省如何是清静法身,归省答“厕坑头筹子”(《五灯》卷11《归“吃茶去”也是蜚声禅林的公案。学人参访赵州,不论以前来过没有,赵州一概让他“吃茶去”。院主问赵州来过也吃茶去,没来过也吃茶去是什么意思,赵州唤院主,院主应诺,赵州说:“吃茶去!”赵州主张随缘任运,不涉言路,三称吃茶去,意在消除学人的妄想分别。一落入妄想分别,就与本性乖离。参禅的第一步,乃是“遇茶吃茶,遇饭吃饭”(《传灯》卷11《法真》),除去妄想,所以清湛愚老人《心灯录》赞吃茶去三字“真直截,真痛快”。对此,禅宗生动地形容为:“百尺竿头毡布巾,上头题作酒家春。相逢不饮空归去,洞里桃花笑杀人。”(《颂古》卷20自得晖颂)此诗前二句以酒易茶,写出酒香袭人的风致。后两句借用诗仙兼酒仙李白的成句来招饮,使人无法抵挡这盛情邀约。茶禅一味,酒茶平等。如果生起吃茶吃酒的分别,又会被赵州蓦喝一声:“吃茶去!”
  不念阿弥陀,南无干屎橛。无智痴人前,第一不得说。(《五灯》卷14《法恭》)
  突出麻三斤,言亲意更亲。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无门关》第18则)
省》);僧问洞山如何是佛,洞山答“麻三斤”(《碧岩录》第12则)。把尊贵的佛、清净法身同干屎橛、厕坑头筹子、麻三斤等拉扯到一起,旨在破斥学人对佛的清净性的执着,打破参问者的妄情执见,使之恍然有悟。妄情执见是烦恼痛苦之源,破除了参问者的一切分别取舍、是非得失,就自然会获得开悟:
  禅宗对知性的清除,可谓不遗余力。禅宗反对拟议。“拟议”也叫“拟心”、“拟意”、“拟思量”,指思量分别。禅宗指出,“道非言象得,禅非拟议知”(《五灯》卷12《子璇》),主张直觉地把握对象,一经智性的思量,就悖离了禅道:“拟议之间,堕坑落堑”(同上卷17《普鉴》),“未拟议前先蹉过,才思量处隔千山”(《圆悟录》卷13),“拟议则丧身失命,思量则千错万错”(《续传灯录》卷6《仲卿》)。禅机迅疾,不容拟议,“若论此事,如当门按一口剑相似,拟议则丧身失命”(《碧岩录》第73则),必须绝却拟议,才能发现自家的无上珍宝,所谓“不落言诠休拟议,回头识取自家珍”(《颂古》卷33云居佑颂)。

  禅宗强调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的不可思议境。不二法门不可以知知,不可以识识。用知解求禅,犹如“运粪入”:“只管寻讨,学些子知解,记些子言句,此唤作运粪入。”(《古尊宿》卷32《清远》)“若向外得一知一解,将为禅道,且没交涉,名运粪入。”(《五灯》卷9《灵佑》)“求佛求菩提,求一切有无等法,是名运粪入。”(《古尊宿》卷2《怀海》)“纵饶念得一大藏教,如瓶泻水,唤作运粪入。”(《大慧录》卷16)要获得开悟,必须运粪出。“《净名》云'除去所有',《法华》云'二十年中常令除粪',只是除去心中作见解处。又云蠲除戏论之粪。”(《古尊宿》卷3《希运》)除去心中的见解,即是除去相对的意识,也就是离四句,绝百非。“四句”指四句分别。第一句有门,是有而非空;第二句空门,是空而非有;第三句亦有亦空门,是亦有亦空双亦句;第四句非有非空门,是非有非空双非句。“百非”之“非”系泛指,表示众多的否定判断。四句百非是性相二宗常用的推理方法。一切事理都可用四句来推理,都可以有四种不同的解释,但事物的本体却只有一个。四句若离,百非自绝。学人请马祖离四句绝百非直指西来意,马祖让他去问智藏,僧问智藏,智藏推托,僧又问怀海,怀海仍加以推托(《传灯》卷7《智藏》)。离四句绝百非请师直指西来意,禅林谓之“锁口问”(《从容录》第6则)。“云盖锁口诀”为禅林所称重,它如“杨岐老人锁口诀,万里长城一条铁”(《颂古》卷39鼓山珪颂),以及“惯用衲僧锁口诀”(《虚堂录》卷9)都可以看出禅宗对它的重视。

  不二法门以不可思议、峻烈陡峭为特征。“夫为宗师,须是驱耕夫之牛,夺饥人之食,遇贱即贵,遇贵即贱。驱耕夫之牛,令他苗稼丰登;夺饥人之食,令他永绝饥渴。遇贱即贵,握土成金;遇贵即贱,变金成土。”(《五灯》卷16《义怀》)把耕夫、饥人赖以维持生命的东西彻底剥夺,即可使其获得新生,拥有永久的富足与饱满。不二法门多是断绝命根的机法,禅宗以“顶门一锥”等比喻宗师以峻烈手段来粉碎迷情,促使学人觉悟。这些比喻有:“顶门一锥”7、“顶上一锥”8、“顶后一锥”9、“顶上一扎”10、“蓦头锥”11、“脑后一锥”12、“脑后一槌”13、“痛下针锥”14等。  “钳锤”是冶工用钳夹住炽热的铁,用铁锤在铁床上将之煅打成形,制成各种铁器。禅宗“禀烹佛煅祖钳锤,颂出衲僧向上巴鼻”(《碧岩录》普照序),常用的象征有:

  “本色钳锤”:“示以本色钳锤。”(《五灯》卷19《安民》)

--------------------------------------------------------------------

7、《续古》卷6《东山空》:“只有顶门一锥。……铁佛也须汗出。”
8、《传灯》卷9《希运》:“老汉行脚时,或遇草根下有一个汉,便从顶上一锥。”
9、《五灯》卷16《如璧》:“多少茫茫瞌睡人,顶后一锥犹未觉。若不觉,更听山僧剥剥剥。”
10、《圆悟录》卷5:“须袅雦趉藥膓胣鶈黦蒚룤ꪕ铧뮭럥㤲5ArticleID  ChannelID  ClassID Title ÿTitleIntact ÿSubheading ÿAuthor ÿCopyFrom ÿInputer LinkUrl ÿEditor Keyword ÿHits CommentCount  UpdateTime ]CreateTime ]OnTopEliteStatus Content￿￿翿IncludePic  DefaultPicUrl ÿUploadFil要本分作家,以金刚锥与他顶上一扎,正觅起处不得也。”
11、《五灯》卷16《惟尚》:“须是南泉第一机,不知不觉蓦头锥。”
12、《续古》卷6《竹庵珪》:“蓦然脑后一锥,铁佛也须汗出。”
13、《圆悟录》卷7:“及到海会遇见个老和尚,被他脑后一槌,从此丧却目前机,去却胸中物。”
14、《五灯》卷11《义玄》:“敲骨取髓,痛下针锥。”

 

  “本分钳锤”:“精金百炼须要本分钳锤。”(《明觉语录》卷3)

  “作家钳锤”:“用作家之钳锤,与本分之草料。”(《宏智广录》卷7)

  “向上钳锤”:“提起向上钳锤,石火电光莫及。”(《圆悟录》卷18)

  “大钳锤”:“毒手惯曾烹佛祖,洪炉常用大钳锤。”(《大慧录》卷12)

  “恶钳锤”:“烹佛烹祖大炉韛,锻凡锻圣恶钳锤。”(同上)

  禅宗还以“本分草料”象征师家接化学人使用的毫不苟且的峻烈手段。“本分”,应有的一份。“草料”,牛马等的食料:“云门当时便与本分草料,使洞山别有生机一路,家门不致寂寥。”(《无门关》第15则)“若随语作解,即须与本分草料。”(《圆悟录》卷14)“本分草料”也叫“本分手脚”、“本分手段”:“挥金刚王宝剑,用本分手段。”(同上卷14)“当时也好与本分手脚。”(《碧岩录》第1则)

  “铁橛子”、“无孔笛”、“银山铁壁”、“蚊子叮铁牛”、“鸦啄铁牛”、“金刚圈”、“栗棘蓬”、“针扎不入”、“石上栽花”、“直截根源”等,也常被用来象征公案无法以知性透过。

  “铁橛子”指公案令人无从下手,无法咬嚼:“凡看经教及古德入道因缘,心未明了,觉得迷闷没滋味,如咬铁橛相似时,正好着力。”(《大慧录》卷19)“口议心思不及,方寸里七上八下,如咬生铁橛,没滋味时,切莫退志,得如此时,却是个好底消息。”(同上卷21)“若是着实参禅兄弟,且从那里参起?只向疑不破处,横咬竖咬,如咬生铁橛相似。”(《密庵语录》)“有祖以来,凡示一言半句,如吹毛剑,如生铁橛,如木札羹,如涂毒鼓,无你侧耳处,无你下口处,无你着意处,无你近傍处。”(《中峰广录》卷1)“又有一般,往往以古人公案生容易见。一齐见之曰:'铁橛子没滋味。'阿呵呵!悟如生盲者问乳,言似贝作声会,言似雪作冷会。夫铁橛子者,非所以无滋味。无汝下嘴处,是谓之铁橛子。只向难下嘴处,奋发大勇猛心,竖咬横咬,咬咬不止,则忽然一咬咬破,咬破将来,始知此中有无尽法味,是谓铁橛子。后人不会,错作没滋味会。”(《无尽灯论》上)
  “无孔笛”是无法吹奏出声音的没有孔的笛子,禅宗用它指难以用心机意识来参透公案。禅宗创造了很多富有神韵的“无孔笛”意象:
  一喝唯言三日聋,谁怜大辩翻成讷?无孔笛,最难吹,角徵宫商和不齐。(《普灯录》卷30《参玄歌》)
  倒吹无孔笛,促拍舞凉州。(《五灯》卷19《慧远》)
  无孔笛子毡拍板,五音六律皆普遍。(《古尊宿》卷20《法演》)
  待把少林无孔笛,为君吹起小阳春。(《续古》卷3《开福宁》)
  吹起少林无孔笛,十方沙界坦然平。(《圆悟录》卷7)
  试把少林无孔笛,闲吹一曲访知音。(《黄龙四家录·晦堂心》)
  四维上下绝遮拦,涌出冰壶印碧天。无孔笛中藏六律,一声惊起钓鱼船。(《颂古》卷6成枯木颂)
  一吹无孔笛,一抚没弦琴。一曲两曲无人会,雨过夜塘秋水深。(同上卷17潜庵光颂)
  无孔笛子两头吹,韵出青霄彻九维。(同上卷28佛灯珣颂)
  密室开金锁,闲步下松门。谩将无孔笛,吹出凤游云。(《人天眼目》卷4)

  谩把少林无孔笛,等闲吹过汨罗湾。(《大慧录》卷12)

  更把少林无孔笛,逢人应是逆风吹。《密庵语录》

  万籁夜吹无孔笛,两溪朝奏没弦琴。要知此乐从何得?只属当人一片心。(《中峰广录》卷5)

“银山铁壁”喻公案难以参透。铁性坚硬,难以钻研;山壁险峻,难以攀越。用一般凡情或分别智所难以明了的,即是银山铁壁:“银山铁壁,孰敢钻研?蚊咬铁牛,难为下口。不逢大匠,焉悉玄微?”(《碧岩录》普照序)“未透得已前,一似银山铁壁;及乎透得了,自己元来是铁壁银山。”(同上第56则)“当净其意如虚空,勿于声色诈盲聋。工夫做到意根透,铁壁银山处处通。”(《中峰广录》卷4)

  “蚊子上铁牛”、“鸦啄铁牛”、“针扎不入”、“石上栽花”等常用来比喻公案的难以透越:“蚊子上铁牛,无你下嘴处。”(《祖堂集》卷16《灵佑》)“如何是西来意?”“蚊子上铁牛。”(《传灯》卷21《道匡》)“某甲在石头处,如蚊子上铁牛。”(《五灯》卷5《惟俨》)“若论此事,如蚊子上铁牛相似,更不问如何若何,便向下嘴不得处,拼命一钻,和身透入。”(《高峰禅要》)“石头曰:'这里针扎不入。'师曰:'这里如石上栽华。'”(《传灯》卷14《惟俨》)

  “无孔铁锤”是没有孔的、无法安把柄的铁锤,其喻义之一是象征禅机、公案的难以透过:“水洒不着,风吹不入,如个无孔铁锤相似。”(《五灯》卷16《倚遇》)“大唐国内,宗乘中事,未曾见有一人举唱。设有人举唱,尽大地人失却性命,如无孔铁锤相似,一时亡锋结舌去。”(《传灯》卷18《玄沙》)“直教行不知行,坐不知坐,东西不辨,南北不分,不见有一法可当情,如个无孔铁锤相似。”(《高峰禅要》)
  “金刚圈”、“栗棘蓬”常连用,喻禅机、公案难以透过。禅师往往采取知性难以透越的机语接人,如同设下“金刚圈”、“栗棘蓬”:“杨岐所谓栗棘蓬有刺而难吞,金刚圈者至小而难跳。勿语中有语,为人解粘去缚,不是人情底事。”(《圆悟录》卷12)“古人凡有一言半句,设一个金刚圈、栗棘蓬,教伊吞教伊透。若是个英灵独透出情尘超理性者,金刚圈栗棘蓬,是甚么弄猢狲家具。”(《大慧录》卷16)参禅悟道,就是要极力透过它:“又若金刚圈栗棘蓬,决定要吞,决定要透,但尽平生伎俩愤将去,自然有个悟处。”(《高峰禅要》)一旦透过之后,就能获得无穷的受用:“吞栗棘蓬,跳金刚圈,可以敌圣惊群,可以转凡成圣。”(《圆悟录》卷4)“须是透出金刚圈,吞却栗棘蓬。若透得一圈,则百千亿圈一时透过;若吞得一蓬,则无数亿蓬一时吞得。”(同上卷10)
  对禅悟境界非思量所及的特点,中峰明本阐发尤切:
  世所谓语言者,动乎其心而达乎其口,即情想之昭著,未有无其义者也……惟吾佛祖之道则异于是……味之则如木札羹、铁钉饭,亲之则如吹毛剑、大火聚,目之则如闪电光、击石火,耳之则如涂毒鼓、旱地雷,入之则如荆棘林,透之则如生铁壁。既不可以语默会,尤不可以智识通,及与天地鬼神,咸莫能测,所以目之为无义语也。夫无义者,超乎喜怒哀乐之外,脱乎情识意想之表,又岂容以经书文字圣凡名相而和会哉!(《中峰广录》卷19)
这段话将禅宗超逻辑、超智性的特征形容得非常精当。不二法门剿绝言语思量,如石火电光,不可凑泊。

 

 

 


 

 

地址:中国宁波市鄞州区百丈路183号 邮编:315040 电话:0574-87755337 / 87756555 传真:0574-87710602

版权所有 © 2016 七塔禅寺 QITA TEMPLE. 浙ICP备2020040969号 技术提供:和众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