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塔文著

中道实相观 ——2008年夏季学界精进禅七开示

发布日期:2016-09-07 作者: 惟觉法师

(一)

经云:“若人静坐一须臾,胜造恒沙七宝塔;宝塔毕竟化为尘,一念净心成正觉。”禅七期间,看看自己有没有坐到好香?所谓“好香”,就是坐在这里,只有这一念心,没有时间、空间。这一念净心现前了,就成无上正等正觉,就是佛。

世间一切都是有因有果的。这一念清净心要现前,必须靠平时的修行,必须靠这几天的精进用功;没有精进用功,这念清净心不可能现前。经中说,有前前,才有后后。前前,就是静坐了一天、二天、三天、四天……这是“前前”;最后,才有这念清净心现前的结果,就是“后后”。假使再把时间拉长,前前,就是平时修福修慧,诵经、持咒、忏悔业障……这也是前前;因为有过去方便的前前,才有今天的禅修。所以,任何事情都不是偶然得来的,要有恒心。

禅修是最实在、最有意义的,如同现在一般人所说的“核心价值”。打坐修行,悟了这念心,就是核心价值,自己受用无穷!如果这念心还没有现前,也不要烦恼、忧愁。开悟也好,不开悟也好;有一支好香也好,没有一支好香也好,通身放下,无挂无碍,继续静坐,也许下一个钟头好香就现前。这就是一种智慧,这就是一种认识。

在七天当中,心净、心明、心能作主,这就是佛。古人说,禅堂是“选佛场”,就是选这一尊佛,不生不灭的佛。这七天在选佛场静坐,要凭什么来选?必须要有一些资粮,平时就要用功。平时用功,来到禅堂,在七天当中,就与这念清净心相应了。禅堂是选佛场,就等于考状元一样。无论是什么考试,平时就要准备;假使平时没有准备,进了考场才来慢慢练习、学写文章,那已经来不及了。

所以,修行就是在平时。江西修水县县志记载一个历史公案:黄庭坚二世奉母。(中略)

佛法讲三世因果。不论是念书、修福德……都是靠平时的努力,到最后紧要关头,临门一脚,就成功了。打坐也是如此的。假使平时从来没有打坐过,现在坐在这里,腿又酸、又麻、又痛,坐不下去。有些人是开悟了,再来静坐。开悟后静坐,那就是把禅坐当作最大的福报。有些人知道打坐很好,没有开悟一样打坐,坐久了,因缘成熟,契入这念心,也会开悟。禅宗有一位长庆祖师,他没有开悟,就是精进地禅坐,一共坐破了七个蒲团,最后大彻大悟!不但悟,而且成了道。这就是事和理。有的人是先悟后修,有的听不懂这个道理,就是先修后悟。事做到了,自然而然就契悟理,就能成道。

(二)

释迦牟尼佛历经六年苦行,每天只吃一麻一麦来维持生命;如此一动也不动地坐了六年还是没有成道,就知道打坐的方法错误。因为修行要调身、调饮食、调睡眠,坐在这里是修心,不是修身。现在社会上有很多人对打坐不了解,坐在这里运气,以为是禅坐。气功和打坐修心完全不一样,大家要了解。假使走错了,南辕北辙,坐一年、十年、一百年、一万年……也没办法成道,最多只是得定而已。定就是不动,像石头压草一样,缺乏智慧。

佛经里记载,有一个大树仙人打坐入定数万年,鸟雀吃的种子掉在他的肩膀上,发芽成长,最后长成了一棵大树,他还不知道。(中略)

因此,我们除了打坐以外,还要明心见性,要检讨反省,漏尽自己的烦恼。心当中有六个根本烦恼──贪心、嗔心、痴心、慢心、疑心、邪见。我们除了禅坐,还要检讨反省,把这些烦恼化掉。心当中的烦恼,第一个是贪的烦恼。检讨自己贪什么?贪财、贪色、贪睡、贪吃、贪名……看看哪一个烦恼最重,就要专门对治:容易发脾气,就修慈心观;贪色,就修不净观。假使师父讲这些道理,听都听不懂,所谓“道细如毛,心粗如柱”,心当中妄想太多,跟法不相应,就称为痴。愚痴,就要修空观,用缘起性空观来对治自己的无明、痴心。

佛法八万四千法门都是药,每一种药都是用来治我们的病。病好了,药也不需要了,就是所谓的“过河不需船”。我们现在就是要过河,要由此岸到达彼岸。彼岸就是解脱、菩提、涅槃、明心见性;此岸就是生死、烦恼。由生死的此岸,经过烦恼的中流,到达涅槃、菩提的彼岸。

打坐就是要下这个功夫,一个是定,一个是慧;一个是事,一个是理。佛菩萨的心是觉悟的心,凡夫的心是在迷的心,但都是一个心。心迷了,就是烦恼;觉悟了,就能了脱自己的烦恼,就能到达菩提、涅槃的彼岸。这念心迷了,念念都是生灭、邪见、愚痴,始终在苦海当中。什么是苦海?我们的烦恼就像海水这么多,始终在海里挣扎,在海里受苦受难。把烦恼漏尽了,苦海就变成天堂,就变成净土,就变成菩提,就变成涅槃,就能脱离苦海。

(三)

《六祖坛经》里面提到,地有东西南北,人有男女老幼,这念心觉悟了,没有东西南北、男女老幼,是绝对的、超然的。所以,诸位要在这一念心来用功,心才是道;离开了这念心,找不到道,找不到佛。其它的宗教都是在心外求道,称之为“外道”。如果我们不知道净心、定心、检讨反省、修福修慧,不知道在这一念心上用功,也是外道,是佛门当中的外道。“外道”不是骂人的话,而是指心外求道。悟了这念心,全修在性,所有一切统统要回归自性,这就是正。否则,就要赶快调整脚步,在这念心上用功。

什么叫做“调整脚步”?举例来说,大家都知道修六波罗蜜是菩萨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智慧。如果不知道回归自性,修六波罗蜜也是外道!为什么?有所求,有所得。例如,有些人心想:“我现在修六波罗蜜,将来的果报在天上,住的是七宝宫殿,会生净土!”感觉很有成就,这就是属于心外求道,就是外道。

布施有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布施了之后要三轮体空:布施的这念心、布施的对象、布施的钱财称之为“三轮”,修了布施以后,三轮都是空性,缘起性空,马上就要作观,没有能布施的这个心、没有布施的对象、没有布施的钱财,三轮体空,能所俱空。修善是假有,修完了以后要把它归空,就属于空观。最后,这念心空也不执着,有也不执着,回归自性,称为“中道实相观”,就称之为“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这就是《金刚经》所说的“法尚应舍,何况非法”。六波罗蜜是度脱烦恼、生死大海的船,一旦过了河,船也不需要了。已经过了河,还把船扛起来走吗?不需要了!所以,过河不需船,“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持戒也是如此。禅七的第一天,大众受八关斋戒,这是戒。持了戒以后,再来打坐,回归自性,就能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戒是什么?有戒体、戒相、戒法、戒条。持了戒,还要不执着戒,要回归自性!自性就是体,就是诸位这一念心,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寂然不动,这个就是体。

忍辱也要回归自性!精进也要回归自性!否则,认为“我今天念了几万遍的佛号、持了几千遍的咒、诵了好多部经、拜佛拜了几千下……做很多善事!我有无量的功德,我真是一个大菩萨啊!”有这个观念,不算是真精进,这是生灭的精进,是事上的精进。执着事,不知道理,将来福报享完了就没有了。一念不生,只有这念觉性,才是真精进!所以,一切要能所俱空,到最后空也不执着,销归自性,才是真正的菩萨行。自性是无穷尽的,有无穷尽的福报、无穷尽的生命。寂静无为,就超凡入圣。

永嘉大师《证道歌》云:“住相布施生天福”,修布施如果住相,不能三轮体空,将来的果报是在天上。“住相布施生天福,犹如仰箭射虚空”:生天不是不好,而是不究竟、不圆满,就好像往天上射箭,尽自己所能去射,即使射到几百公尺、几千公尺高,箭还是会堕下来。“势力尽,箭还坠,招得来生不如意”:在天上享了天福,最后天福享尽,还是要轮回。

布施、持戒是福报;然后观空,就是智慧;最后,空也不执着,中道实相观,就是最大的善法。为什么?没有生、没有灭,没有去、没有来,我们这一念心就是清净法身佛,无始无终,不生不灭,寿命无量,光明无量。

(四)

打坐,就是要回归自性。诸位听法这个心,超越假有,又超越真空,就是中道实相观。中道实相就是指我们这一念心。经中说,善有三种,第一种是假观善,所有一切善法都是假有;知道一切法如梦如幻如泡如影,不执着,当体即空,这就是真空绝相观,就是真空善。所以,真空善是声闻、缘觉的层次,证到真空,就能成就阿罗汉果。但是还有菩萨、如来,还要更上一层楼,所以空也不执着,这就是“百尺竿头坐底人,虽然得入未为真;百尺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现全身”。禅修静坐,不执着假有,也不执着真空,保持不打瞌睡、不打妄想这一念心,了了分明,寂然不动,就是中道实相观。这是最高的善,是如来的善法。

保持“凡夫心即是无上菩提道”,在这里用功。所以,一种是悟了这一念心再用功,一种是没有悟也可以用功。刚才所说的大树仙人,只有定,没有慧。修行要定慧等持,定当中还要有智慧。背经,研究哲学、科学、天文、地理……都不是慧,那是学来的,是知识,不是慧根。在这念心上用功,有了烦恼,把它化掉,这就是慧根,是本具的觉性。所以说“百尺竿头须进步”,和光同尘,带果行因,就是行菩萨行,就是“十方世界现全身”!假使这个心住在真空当中,就不是“十方世界现全身”。

这念心是法尔本具,“用而常空故非有,空而常用故非无”,这一念心就是“十方世界现全身”。儒家说:“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把这念心一放开,充满天地,这是“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把这念心收回来,什么人都看不见。《中庸》提到,这一念心“无声无臭”、无形无相,是最高的境界。达摩祖师讲得更清楚:这念心在哪里?你们不要骑牛找牛,在日中找影子是找不到的,要直下承当。这念心在眼称为“见”,在耳称为“闻”。哪个人没有“见”、没有“闻”?没有“见”就是瞎子,没有“闻”就是聋子。但是瞎子、聋子也有这一念心,也有觉性。明白这些道理,就知道这念心的重要!

“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鼻子知道香臭,在舌根知道酸甜苦辣,在嘴巴知道谈论;“在手执捉,在足运奔”,举手投足要快就快、要慢就慢,是谁在跑步?是这念心的作用。“遍现俱该沙界,收摄在一微尘”,打坐时,只有这念觉心寂然不动,什么人都找不到你,阎王也找不到你,真正是如此的!假使有人找得到你,你就要到阎王那里报到了。所以,开悟的人就明白这念心的微妙。

过去有一位金碧峰禅师(中略)

人不能牵肠挂肚,想多、想久了,晚上会失眠。为什么失眠?思想混乱,自己管不了自己这念心。修行人要管理自己,这念心要动就动、要静就静,要有就有、要空就空,最后空、有都不执着,归于自性,这一生就能得自在。所以一个是事,一个是理。理,就是心性、菩提、涅槃、觉性。要达到这个境界,必须在事上来修,打坐、诵经、持戒就是事。事上诵经、念佛、持戒,要念而无念、言而无言、行而无行、持而无持,修一切善法之后,能所俱空,归于自性。

(五)

经云:“若人静坐一须臾,胜造恒沙七宝塔。”一般人只知道修善是一件大福报、大功德,而不知道打坐更是大福报、大功德。“一须臾”,就是一剎那。静坐一剎那,“胜造恒沙七宝塔”,修道场、造塔,造了恒河沙般多的道场,福德非常大!“宝塔毕竟化为尘,一念净心成正觉”:一念净心,超过造恒沙塔、恒沙道场的功德。这是我们对于打坐、对于修行学佛的一个认识。打坐,就是给自己一个磨练、一个体验,静中养成,动中磨练;如果静中都没办法养成,在动中,这念心老早就散掉了,还能够掌握吗?所以,这念心最重要!我们慢慢去观察,这一生成就的人,都是会用这念心。现在的哲学、科学,都是这念心的作用。这念心清净了,才能产生高度的智慧。

如来的心,是细中带细,心当中的渣滓没有了,心光明了,就是细中再细。众生这一念心,懵懵懂懂,吃喝玩乐,这些就是妄想,哪里还有智慧?我们这一念心如果没有正知正见,虽然有点世间上的聪明,仍然没有用,甚至还造了恶业,毁灭了自己。为什么?就是不了解这念心才是最重要的。除了世间的智慧以外,我们这念慧心要定、要净、要明,要知惭知愧,要检讨反省。

孔子“十五而志于学”:孔子十五岁就知道做学问很重要,不像现在一般人,为了文凭才念书,是错误的。学问为济世之本,所以过去要有才有艺。才,就是才能、才学;艺就是技术、技能。现在则要多才多艺,才能出人头地。要多才多艺,就要学习,学习就是要靠这念智慧的心。假使心混混沌沌、迷迷糊糊,学习的效果就有限,所以要有智慧。智慧从哪里来?孔子说,生而知之,学而知之,困而学之。有的人根机很好,一生下来就很聪明。像白居易生下来就认识“之”、“无”二字,这是前世修过的。假使前世没有修,就不是生而知之,那就要学而知之。现在什么都要学习,什么都要努力,博学多闻,增长智慧,这是学而知之。第三种人,脑筋很迟钝,懵懵懂懂,学也学不会,那就称为困而学之。虽然根机很钝,还是要学,不能因为根机很钝就不学了,这就害了自己。

所谓“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一切都要靠自己用功。“人一能之”,人家看一遍就过目不忘、做一遍就能够学会,你看也看不会、学也学不会,没关系!人家学一遍,我就学一百遍;人家学十遍,我学一千遍,勤能补拙!“及其知之,一也。”到最后,你也会,我也会,彼此彼此!佛法也是一样的,注重学习。经云:“广学多闻,增长智慧,成就辩才。”知识是学习而来的,如菩萨向五明处学。我们现在也是要学习、要修定,心要净、心要明,要反省检讨,把这念心修到细中之细,光光明明、清清明明,动也存在、静也存在,顺境也存在、逆境也存在,不能有丝毫的含糊。

孔子“十五而志于学”:十五岁就懂得学习。“三十而立”:到三十岁就可以独化一方,要有志向。“四十而不惑”:为什么要活在这个世界上?人生要朝哪一个方向去努力?对于人生没有一点点怀疑,知道这一生要自利利他,对于做人做事没有丝毫怀疑,找到一个正正当当的轨道。“五十而知天命”:了解一个人有过去、有现在、有未来,有先天、有后天……等道理。要想成就,必须有先天的条件;先天不够,后天就要努力、弥补。到五十岁时,知道自己应该做些什么事情。“六十而耳顺”:到了六十岁,耳根听到是、听到非,不随境转,耳根很清明,自己对是非善恶有一个方向;现在一般人作不了主,耳根就不清净,就不是“耳顺”了。“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到了七十岁,心当中清净了,光光明明,所作所为、起心动念没有一点点过失。矩,就是一个分寸。“不逾矩”,就是不离开我们这一念清净的心、明白的心、智慧的心、慈悲的心、不动的心。到了这个境界,圣人所见、所说都是一样的。

(六)

打坐,先要明白这个道理,才知道静坐是最大的福报。《中庸》云:“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打坐就是修道,一剎那都不能离开我们的觉性、清楚明白的这念心。因为一打妄想,清净心就没有了,忽然一下落入昏沉,就离开本觉了。所以,静坐要念念分明、处处做主,清明在躬。心当中有了烦恼,要面对现实,把它化掉。所以,打坐就是澄清当下这一念心。我们心当中有妄想,所以我们在禅堂里避开妄想、远离是非,平时外面所看到的、所听到的都不存在,眼睛不看、耳朵不听,不看报纸、电视……禅堂就是个避风港。

在平时,眼睛看的、耳朵听的……没完没了,想静也静不下来。所以,禅堂是一个最好修行的所在,远离这些妄想、是非。虽然是远离了,可是这念心还静不下来,就要沉下来,就要坐、要忍耐、要有信心,什么都不管!妄想来了给它来,它去给它去,就是不理它,就是要忍耐!目的是在澄清当下这念心。腿酸、腿麻、腿痛,忍耐下去!实在忍耐不住了,把腿放下来,轻松一下,松一松腿。打坐的目的,是要保持这一念心的清净、心的平静、心的存在。

宋朝朱熹讲义理之学,他对佛法也很深入。有一次打坐,忽然一下契悟了,坐到一支好香,讲了四句话:“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看到我们心当中很多境界,山重重、水重重,都不要理它。“任徘徊”:它来给它来,它去给它去,不要理它。这一关经过了,第二关又不一样,产生无量的喜悦、无量的欢喜,时间、空间由相对到达了绝对。“问渠那(哪)得清如许?”坐在这里这么逍遥、这么自在、这么平静、这么喜悦,是什么原因呢?“为有源头活水来”:活水,就是绝对的觉性。世间上的一切都是属于相对的,相对的心就不净、不明、不灵,就有时间、空间,人就有生老病死。所以,禅修有无量的福报。

七天已经快过去了,明天就解七了。没有坐到一支好香的,要放下,不要忧愁、不要烦恼,下一个钟头就是好香;坐到好香的,要把握时间。到这里,不会虚度一生,是人生一个新的开始。虽然是“新的开始”,却是“古道热肠”!我们这念心是“古道”,从过去就有,可是从来都不认识自己。所谓“秦时明月汉时关”,你看月亮经过多少岁月、多少帝王,但是月亮还是一样的!譬喻人生了又死、死了又生,有时候生天上、有时候在人间,有时候是男、有时候是女,有时候美、有时候丑,这是外相在改变,这一念心始终寂然不动,只是不认识它而已。

释迦牟尼佛经常讲经说法,波斯匿王也是一位很虔诚的佛弟子,是在家的居士。《楞严经》中,波斯匿王问释迦牟尼佛:“世尊!您讲很多道理,我都能了解;但当中也有一些道理,我不了解。世尊讲生灭心、不生灭性。生灭心,我还有一些了解;不生灭性,就完全听不懂。”生灭心是什么?例如,早上一听到打板的声音,起床了!起床,是一念心。起床了以后,要穿衣服,起床这个心就过去了、就灭掉了,穿衣服这个心就生起来了,这就是生灭心。穿了衣服,又穿袜子,穿衣服的这个心又过去了、又灭掉了,穿袜子的心就现前了。穿好袜子,又穿鞋子,穿袜子这个心又过去了,穿鞋子这个心又生起来了。穿了袜子、鞋子,还要漱口,穿袜子、穿鞋子这个心又过去了、又灭掉了,漱口这个心又生起来了……这就是生灭心。漱了口,上殿、诵经……都是属于生灭心。所以佛经里讲,我们这个心不停地生灭,从早上到晚上,有八亿四千万个生灭。心生生灭灭,所以人就有生、就有死。佛说还有一个不生灭性。释迦牟尼佛就问波斯匿王:“大王!您今年多大岁数?”波斯匿王说:“今年六十二。”释迦牟尼佛又问:“(印度有一条恒河)您第一次看到恒河水是什么时候?”波斯匿王就说:“我记得三岁的时候,跟随母亲经过恒河,那是最早一次看见恒河水。”佛再问:“您三岁时看过恒河水,现在六十二岁了,您三岁时和现在六十二岁,能看的这念心、这个觉性,是相同、还是不同?是一个、还是两个?”波斯匿王说:“世尊!当然是相同的,过去看的心和现在看的心是一个。”过去看是这念心,现在看还是这念心。所以,佛就告诉他:“外面的境界都在变化,我们能看的这念心、这个觉性是一个,就安住这个觉性修行就好了。”

再举个例来说:三岁的时候,吃盐巴是咸的,吃糖是甜的;活到七八十岁,吃盐巴是不是咸的?吃糖是不是甜的?是同一个知觉,觉性不灭!所以,打坐要在这念觉性上来修。觉性,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鼻闻香……但是,我们平时被外面色声香味触等境界所转,攀缘颠倒。我们现在不要攀缘,“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澄清当下这一念心。要在这一念心用功,沉淀再沉淀,寂灭再寂灭。保持这念觉性,念念分明,处处做主。明白这个道理,就是理上开悟了。

理上悟了,还要继续保养这一念心、保养这个觉性,这就是“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离开了这个觉性,就是妄想、就是攀缘,都是八识田中的种子。希望每一位都在这念觉性上来安住、在觉性上来修,其它的,通身放下,就是经上所说“狂心顿歇,歇即菩提”,就是一个“歇”字,保持不动这念心。这是一个方便,由这个方便来契入不生不灭心。凡事都要有方便,没有方便,就没办法入道!除非是见佛得度的根机。

最早就是“见佛得度”的根机,不需要打坐、诵经、持咒、忏悔……见到释迦牟尼佛就能证阿罗汉果。佛讲句话:“善来!比丘!”求法者“须发自落,袈裟着身,即成沙门”;佛再为其说法,即可成道、证果。我们现在不是那种根机,佛经讲多少句也成不了道!第二个时期,根机不一样了,所以佛就讲《七佛通戒偈》:“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这四句话做到了,就成道了。这个偈子很简单,什么人都懂;虽然是懂,但是学佛学了几十年,做到没有?做不到啊!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是福报;“自净其意”:检讨反省,心要清净,心要平静,超越相对境界,达到绝对,也就是《金刚经》所说的“无住生心”。第二个时期就讲这四句话,很多人都成道、证果了。我们现在是第三个时期,天天静坐、持咒、打坐、参禅、修善、断恶……做种种功德,可是一坐下来,心还是一团乱麻。为什么?就是放不下,习气太重。所以,从现在开始,到最后一口气为止,要细水长流,生处转熟,熟处转生,锲而不舍,这一生总得做到!要有这一种心愿:这一生做不到,来世要做到!来世做不到,再来世要做到!发长远心,永不退转!


地址:中国宁波市鄞州区百丈路183号 邮编:315040 电话:0574-87755337 / 87756555 传真:0574-87710602

版权所有 © 2016 七塔禅寺 QITA TEMPLE. 浙ICP备2020040969号 技术提供:和众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