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塔文著

丛林语言

发布日期:2016-09-07 作者: 佛光禅师

语言是人类的沟通桥梁,心和心之间的相应,需要透过善心好话来拉近距离。因此,佛教丛林特别重视语言的使用,为的就是让丛林里没有纷争,不会得罪人,大家一团和气。

语言是一种艺术,如果运用得体,可以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如果表达不当,则会引起误会和纷争。因此,在佛教里,菩萨以四摄法度众,其中的“爱语”就是懂得说话的方法。

语言的表达是一种很切实际的修行。丛林里,千百年来,即使再多人共住修行,大家相处时,因为有一套典雅的丛林语言应对,例如“请您老慈悲开示”、“感谢您老提拔”、“学人饶舌”、“弟子惭愧”、“大众慈悲”等等,因此彼此之间就相安无事,也就能维持僧团的清净、和谐。

针对“丛林语言”的使用,为大家作进一步的说明。

问(1):丛林里为什么会特别注意语言的使用?

答:语言是身、口、意三业之一。所谓身做好事,不杀、不盗、不邪淫;心存好念,不贪、不嗔、不愚痴;口说好话,语言在十善业中占了四个:不妄言、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就是不说没有内容、似是而非的闲话)。三业之中,口是最容易造业的,所谓“讲者无心,听者有意”,轻易一句话,讲者虽然无心,而听者却已受到伤害,成为了“业”,将来则要受因果业报。所以,人与人之间要重视语言的传达,语言是人类的沟通桥梁,心和心之间的相应,需要透过善心好话来拉近距离。譬如一句“我知道你的善意”、“你很好心”、“我知道你对我很好”等,都可以促进人间的和谐,促进人间的友爱、友谊。因此,佛教丛林特别重视语言的使用,为的就是让丛林里没有纷争,不会得罪人,大家一团和气。

问(2):说好话最好的方式就是赞美。能不能举出一些丛林里赞美人的用语,让大家也能学习?

答:现在佛教的丛林里,因为大家出家学道的历史并不很久,道行不高,接引信徒的时候,所说的话还是很俗气。比方说,“哎呀!你好漂亮!”“哎呀!你好有钱!”这些都是俗不可耐的语言。

有道行的出家大德、知客师、香灯师,见到在家的信徒,赞美人时就会说:“你好有气质!”“你好慈悲!”“你很发心!”“你好有道念!”“你很有慧根!”“你广结善缘!”“你淡泊名利!”或者说:“你是福慧双修!”“你真庄严!”“你很通情达理!”“你明因识果!”“你很有因果观念!”……诸如此类的句子,都是称赞人的好话。

一个团体里,如果人人都能以真心待人,口中说的都是尊重别人的语言、谦虚柔软的语言,必然能够消除许多无谓的纷争,大家也就能相安无事了。

问(3):初次与人见面,要想请教对方的名字,在佛门里有些什么问话的方式吗?

答:这关系到辈分的问题。假如老和尚见到一个年轻的出家人,他可能就不客气地问:“叫什么名字?”你就要回答:“小字某某。”

如果是年轻人请问长辈,他就要先说:“不敢,请问法师上下大名?”“上下”的使用,譬如太虚大师,就是“上太下虚”;来果和尚,就是“上来下果”。

如果是同辈,也可以这样问:“你什么法号?”“你什么法名?”

问(4):前往拜访长老大德,请教其佛法时,应该怎么措辞?

答:前往他寺拜访时,见到长老不能随便礼拜。例如,在路上见到长老,不可以拜;长老在吃饭、坐禅,不可以拜;长老在客堂、客厅会客,也不可以拜。

见到长老时应该说:“某某长老、师尊,请到佛堂接受弟子礼拜!”有的长老不要那么麻烦,就会说:“问讯吧!”那么你就问讯。或者他说:“合掌就好了!”那么你就合掌。你不能说:“不行不行,我非拜不可!”他的指示你不听,就是反抗了。

过去臣子向皇帝叩安,当皇帝说“平身”时,就没事了。你不能说:“不行不行,不能平身,我要拜!”这是不对的。所谓“恭敬不如从命”,你既然恭敬他,就要听他的话,听他的指示。所以,如果长老说:“好、好、好,到佛堂来拜佛!”那么你就到佛堂里。拜佛后,向长老请开示,你说:“顶礼长老三拜!”长老大部分都会回答:“一拜。”那么你就一拜。你不能说:“不行、不行!”非要三拜不可,这是没有礼貌的。假如长老没讲“一拜”,你也是拜一拜就好。拜佛菩萨要三拜,拜人只能一拜,除非拜死人,才可以三拜,因为他不会说话了。活着的人是会说话的,所以长老说一拜,你就一拜,要遵命。有时候他说话,你没有听到,或者他忘记讲“一拜”,那么你也是一拜就好。

要向长老请开示,可以这么说:“有一个问题请长老不吝开示!”“学人专程赶来为长老礼座,请长老开示,给学人一些指点!”“后学初参,请长老多多指导!”接着你就简单地说出要请示的事情。

但是要注意,问话时,不能常常问:“怎么了生脱死?”“怎么弘法度生?”“怎么修行?”都是些泛论,很难让人知道宗要,叫人很难回答;大部分的老和尚也都不喜欢这许多问题。你问的问题要让人很容易回答,譬如说:“家师最近对我有些误会,要怎么样才能让家师对我了解呢?”老和尚可能只要说一句:“多多地跟师父沟通、讲话。”这样一句开示,你就很够用了。

就像过去,汉高祖看到很多大将在宫廷外走来走去,露出很不安心的样子。于是他就把张良找来,问道:“赶快看!那个情形要怎么办呢?”张良说:“他们之所以在那里走来走去,是因为您封官不公,他们想要造反。”接着便出了一计,“您可以找一个您不喜欢的人,给他大官做。他们看了,会觉得连那样的人都有希望了,我们大家还怕没有希望吗?一切就会太平了。”

过去孔明到荆州,刘琦因为后母对他不好,唯恐后母施计,便向孔明求救。就在孔明和他一起上楼后,刘琦请人把梯子拿走,跪下来对孔明说:“先生愿意教我吗?”孔明说:“要讲离间骨肉的事情,实在不方便。不过你这么有诚意,好吧!就要求到夏口去驻防,远离是非之地好了。”他这一句话就解决了刘琦的问题。同样,过去很多长老大德,对于人情世故很通达,往往一句话道来,就可以令人茅塞顿开。

那么,长老开示后,接着你就可以说:“向长老顶礼!感谢长老今天的开示、法语,令学人一生受用不尽,谢谢长老!刚才的开示无以为报,这就顶礼致敬!”总之,只要得体、合礼、尊重,都可以说。

问(5):丛林中表示问候、请安或者慰问,有没有一些措辞?

答:丛林里,彼此见面,如果是晚辈问候长辈,可以说:“不审上人,少病少恼否?起居轻安否?”如果是长辈慰问晚辈,则可以说:“不审四大调和否?饮食如意否?衣单日用俱全否?”

问(6):长老大德来访,有“接驾”的仪式,应如何呼班?

答:长老大德来访了,寺院往往会以鸣钟、击鼓,迎接他到大雄宝殿。这时,要有一位代表寺里所有大众的人,譬如住持、当家或是维那,在长老礼佛后,呼:“全体大众一起向上排班,向某某老和尚接驾,顶礼老和尚三拜!”老和尚会说:“不敢当!一拜!”那么大家就一拜。然后代表大众的人就要再说:“学人某某代表大众请长老给我们开示。”老和尚就在大殿上做即席讲话。不过老和尚是否开示,要先得到他的同意。老和尚如果很有学问,他不必事前准备,就能即席讲几句开示大众的话。

开示了以后,代表大众的人要呼:“全体向上排班,向老和尚谢法!”以感谢他的开示。接着又呼:“顶礼三拜!”老和尚会说:“一拜!各自回堂吧!”有时候会让老和尚先走,有时候可以让大众先走。

这时代表再继续陪大和尚讲话:“敝寺殿堂建设得怎么样?这里的佛像庄严吗?”带领着老和尚在大殿里浏览,因为他或许没有到过这个寺庙,对这个寺庙不了解,所以应该要用这样的仪礼给予接待。

问(7):丛林里的职务有很多种,那么当有人问及“你在哪个单位做事”时,是否也有职务上的自谦措辞?

答:一般在丛林参学的人,都很注意这许多人情、人事来往的用语。比方说,他是一个纠察师,有人问他:“你在某某寺里做什么?”他不能说:“我管理人,我做纠察。”他要客气地说:“我在某某寺里照顾碗筷。”意思是说,我只是看大家吃饭,看碗、看筷子;或者说:“我只是照顾蒲团。”意思是,只是看看大家拜佛。丛林里,学人说话就是这么的谦虚!

譬如有人问:“你在哪个寺院高就?”你就说:“我只在某某客堂跑腿。”“我只在某某寺里的库房照顾油盐柴米。”或者你是个当家,就自谦说:“我在某某寺打杂。”甚至你是个堂主,就说:“挂名堂主,尸位素餐,虚度时光。”总之,出家人要知道讲话的艺术。

问(8):丛林里的出家人毕竟还是凡夫,难免会有些情绪。那么,请教大师,当责备或者发牢骚的情况发生时,是否也有一些比较文雅、礼貌的措辞?

答:参学者在寺院里生活,如果有不当的言语、行为,那是很严重的过失——难道你要造反吗?你要不守清规吗?因此,一般出家人都不敢大意。

忍气吞声、逆来顺受是一个出家人必须养成的品德。所以,清众如果有犯上、冒犯的行为,大部分都会自己主动认错、忏悔。例如:“我愿意跪斋堂,向大家谢罪!”“我愿意跪香,向大家道歉忏悔!”“我愿意向某某师父忏悔,因为我说话得罪了他!”忏悔之后,得到大家的认同,也就没有事了。

有的人不甘于屈服人下,大声讲话,固执己见。有些长老就会说:“不要讲了!要知道惭愧!”

“要知道惭愧”这句话很有用!一个人知道惭愧,就不会再讲理由,他会知道自己应该要守本分,要照顾自己的身口意。所以有时威严的开示,也能让一些冒犯规矩的人即刻剎车,不敢乱来。

即便同辈之间偶有意见不合,要向对方表达,使用的语言也应该恰当。例如可以说:“请多自重,我等各行其事!”“你的开导责备,学人当知反省!”“大德才学广博,学人不敢亲近!”总之,用语要让人堪受。

问(9):长辈或者老师对于徒弟、学生有不满意时,责备的语言又是什么?

答:过去在丛林里,长老、执事责备下来,没有人会说他不服气的。你不服气,又要怎么说?难道要跟长老打架吗?要和他造反吗?你不肯认错,难道要叫长老认输、向你忏悔吗?所以,我认为,吃亏的都是初参。

丛林里有一句话说:“生姜长在树上,皂角生在地下。”生姜原本是长在地上的,皂角原本是生在树上的,之所以倒过来讲,不外是要告诉参学的人,只要长老、执事说“是”,你也要说“是”——即使他说黑的,而明明是白的,你也不能说这是白的——不能为自己作辩护。总之,再怎么不合理,他说白的,你不能说成黑的;他说黑的,你不能说成白的,不能反对他。

你说:“这太专制了吧!”但是在那个时代,一个寺庙里住了几百人,各个都是来自十方各处,甚至于江洋大盗、土匪来出家的也都有,那种恶习是很难改的,如果没有严厉的规矩规范,怎么能让一寺大众平安呢?所以,专制是必然的。再说,你在这种不合理的对待之下都能接受了,那么对于真理的纳受力势必也会增强了。

不过,也有一些老师、执事处理事情稍微民主一点的,大众也会很欢喜,因为他即使对人有不满的地方,在表达上还是很客气、很周全。例如,当他要责备初参时,就说:“不知惭愧!”(即不知羞耻)“不知苦恼!”(即不知自己的缺失)“不知自我检讨!”“应该反省自己!”“拖拉鬼!”(即赶不上、动作慢)“初参!”(指初入佛门、不懂规矩者)“老皮参!”(指老气横秋者)“哩拉腔!”(即随便、散漫)这些话不但具有教训的意味,却又不失厚道,很能让人心生警惕。

有人问:“佛陀骂不骂人?”在我的了解,佛陀是会骂人的。有时佛陀对懈怠的人会说“懒惰的比丘”;对不讲道理的人会说“愚痴众生”;再严重一点的,或者说“简直就是非人”!非人,就是不像个人,是很严重的一句话。

什么叫做“非人”,也有一个标准。大家在笑,你不跟大家一起笑;大家欢喜,你不欢喜;大家想发心做事,你却唱反调;大家都说好,你却说不好。这些扰乱大众的情绪,都叫做“非人”,就连佛陀也不喜欢这一种人。

所以,在丛林里参学,最重要的就是合群。要跟大家一样,每天欢欢喜喜、眉开眼笑,当然也要不失庄严;说话态度要温文有礼;合掌、问讯都要依照规矩。唯有这样,才能提升自己,受长老重视,也才会有前途;甚至到外面参学,也才能求得在丛林里发展的机会;参学成功后,回到自己出家的寺庙,也会如同儿女学成回家,光宗耀祖般,师徒都能增光。

问(10):丛林中有一些对联、警语,或者勉励大家的话,例如在斋堂里,有句话说:“五观若明金易化,三心未了水难消。”所谓“五观”、“三心”是什么意思呢?

答:“五观”,就是吃饭时要做五种观想:

第一、计功多少,量彼来处:一般在斋堂里都有一幅勉励人的对联:“吃现成饭当思来处不易;说事后话唯恐当局者迷。”一粒米,从播种、施肥、浇水、除草、收割、碾制、贩卖、采购、淘洗,最后煮熟,是经过多少的辛苦、多少的功劳才有的?!所以,当我们用餐时,应当心存感恩!

第二、忖己德行,全缺应供:接受饮食供养时,要检讨自己有多少道德,能消受得起人家的供养吗?能接受这样优厚的待遇吗?

第三、防心离过,贪等为宗:在斋堂里饮食,要防犯心意的过失,对所受的食物,美味的、上等的,不要贪心;中等的,不起痴心;下等的,不起嗔心。总之,不要不满、计较。尤其是不可以好吃懒做,不可贪图享受。

第四、正事良药,为疗形枯:饭食好比良药,过堂吃饭是为了填饱肚子,是为了将饥饿的毛病治好,是为能让我们的身体健康。

第五、为成道业,应受此食:我们要惭愧自己还没有成道,还没有成佛,不得已而来接受大家的供养、饭食,因此,我们要以“滴水之恩,涌泉以报”的感恩心来受食,要想一切所食都只是为了资身修道。

“五观若明金易化”:假如“五观”已明,那么连黄金也都能消化了。

所谓“三心未了水难消”:“三心”就是过去心、未来心、现在心。凡夫心一下子计较过去,一下子想到未来,一下子无明烦恼,妄想不断。以这种心态来接受供养,哪怕是一口水,都不能消受呢!

唐代剑南(在四川)的德山禅师,听到南方六祖大师一派主张见性成佛的道理,心里很不以为然,就作了一部《金刚经青龙疏钞》,担着到南方来破斥这种说法。走到半途,肚子饿了,见路旁一位老婆婆卖烧饼,就歇下担子,想买些点心吃。老婆婆指着担子问:“这个是什么文字呀?”

德山禅师回说:“专讲《金刚经》的《青龙疏钞》。”

老婆婆一听,就说:“讲《金刚经》的呀!我就此有一个问题请问大德。假如答对了,我今天就供养你,烧饼点心不要钱;如回答不对,就请到别处去买吧。《金刚经》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请问大德,你要吃点心,点的哪个心?”

德山禅师被她问得愣住了,回答不上来!从此不敢轻视南方盛行的六祖大师即身成佛的顿教、顿超法门,所以就认输了。

时间有过去、现在、未来的分别,而无住真心是人的本来面目,又何有过去、现在、未来的不同呢?总之,吃一餐饭,只有与佛法结合在一起,那么,即使如钢铁般坚硬的东西也能消化了。

问(11):丛林里有一句警语:“大众未食三铁棒,私造饮食九铜锤。”这是什么意思?

答:这是厨房里的用语。所谓“大众未食三铁棒”:丛林是大众修行的道场,因此饮食要先供佛、供养大众。如果食物还没有供佛、大众未尝之前,你就先吃,是要受处分的。

“私造饮食九铜锤”:在饮食上,丛林里除了有不可以私自享用的规矩,也不可以烧小锅、私造饮食。私,在丛林里是严重的过失,因为僧团里一切都是公开化、公事化、平等化的。僧团能无诤,也就是因于平等、一视同仁。

过去,律宗道场宝华山是天下传戒的模范道场,但由于传戒期间忙碌,大众不能按时吃饭,又有新戒要服务,因而兴起烧小锅的行为,大家各自料理饮食,把严谨的丛林规矩给破坏了,生活也就一天一天地散漫下去了。所以,私心是修行人所应戒绝的。

问(12):如何解释“佛观一粒米,大如须弥山;若人不了道,披毛戴角还”?

答:一粒米,其大不只是一粒米而已,它超越了须弥山的功德内容。一粒米的成长,是积集多少因缘才成就的,要了解它来之不易,进而惜福,于道业上精进不懈,否则信施难消,将来就要做牛做马来偿还了。

问(13):佛门里的语言常提到“合掌”、“问讯”、“顶礼”、“灌顶”、“加持”,这些是什么意思?

答:“合掌”又作“合十”。佛教将这个世间分为“十法界”,从佛、菩萨、缘觉、声闻、阿修罗、天、人,到畜生、饿鬼、地狱,有十类的众生。所以“合十”,把十根手指头合在一起,也就是把十法界合在心中的意思。人的心时而像佛,时而到天堂,时而到地狱。一念慈悲心起,就是佛菩萨的境界;一念贪嗔痴心起,就如同来到了三恶道。一个人在一天当中,心念在十法界里来来回回不知多少趟。所以,人的一心中就具足了十法界。

“合掌”又有“合权实之掌,应中道一心”的意思。佛法有权、实之分,权就是方便的法门,实就是直接的真理。所以,“合权实之掌,应中道一心”也就是以我一心中的喜悦功德对你行礼,是一种最恭敬的礼貌。

合十的人生,就是合掌的人生。合掌与鞠躬、敬礼是一样的意思。一个人能懂得对人合掌,人我关系必定调和;能对人尊重,一生必定会很有收获。合掌在佛教是一种礼貌,彼此见到面,都是以合掌为礼。你对人合掌,无论到哪一个寺院参访,信徒见到了,都会对你合掌。例如,以佛教为信仰的泰国,航班上的空中小姐,见到人也都是亲切合掌。

“问讯”,就是合掌之后,身躯再往下弯,表示低下、谦卑、慰问、恭敬,我不如你、我不及你、你很伟大、你很崇高的意思。

“顶礼”,就是礼拜。拜有拜佛、拜菩萨、拜佛塔、拜大德等,尤其拜人,不能乱拜。有些人见到大德远远走来,就赶紧向前朝他一拜,那不合礼仪。你这一拜,让很多的信徒也要跟着你拜,如果当中有人还不了解佛教,或者还没有到信仰的层次,看到你拜,他也会吓得不敢来信佛教了。所以,拜有一定的地方、规矩,拜大德要到佛殿里拜,不是随便拜的。

“灌顶”,也是一种佛教的仪礼,是属于密教的仪式,就等同于基督教的“受洗”,以甘露法水灌于头顶,洗净身上的罪业。

“加持”,就是我替你说一句好话、替你写一封介绍信,助你一臂之力,让你在鼓励之下,产生力量,增加发展。

问(14):日常生活中也有些用语是来自佛教的语言,譬如“逃过一劫”、“广结善缘”、“菩萨心肠”、“大显神通”、“不二法门”等等,这些用语有什么意义呢?

答:“逃过一劫”,意思是我原本劫难难逃,不过因为别人的一句话点破我,让我逃过这场浩劫。例如逃过飞机的轰炸,逃过空难,逃过水灾,逃过台风侵袭等。“劫”是佛教用来说明世界从生成到毁坏的过程,分为成、住、坏、空四劫。住劫中有小三灾,即饥馑、疾疫、刀兵灾;坏劫中有大三灾,即水、火、风灾。中国人取“劫”中的灾难意义,以“逃过一劫”形容人从灾难中脱险。

“广结善缘”,说明世间所有一切都是靠缘分才拥有,靠缘分才存在,没有缘分就难以生存。我们要吃饭,是多少的农人辛苦,才有饭吃;我们要穿衣,是多少的工人辛苦,才有衣服穿;如果没有记者采访新闻,我们就没有报纸看;没有演艺人员表演,我们就没有节目看;没有司机开车,交通就不方便。一切都是缘分来成就的。所以,因缘成就我们生存在这个世间,我们要感谢因缘,要给人因缘。别人给我们很多因缘,我们也要给人家一些因缘,就叫做“广结善缘”。

“菩萨心肠”就是慈悲心,也就是时时原谅人家、帮助人家、爱护人家的好心。

“大显神通”表示有能力,表现高人一等。一句话、一个大布施、一个大发心,别人做不到,而你能做到,是大显神通;你能呼风唤雨,再困难的事情对你来说都是轻而易举,也是大显神通。

说到“不二法门”,《维摩经》里记载,有一天,维摩居士示疾,文殊菩萨率领诸大菩萨前往丈室探病。就这样,维摩居士和文殊菩萨在几万个菩萨座前,谈论起“不二法门”来,内容非常精彩!值得一看。

在佛光山,步入“灵山胜境”时,有一个山门叫做“不二门”,就是取自于《维摩经》的“不二法门”之意。两旁有一幅对联,写着:“不二本无门,二不二,俱是自家真面目;灵山称胜境,山非山,无非我人清净身。”意思是说,佛陀的清净法身与众生的真如自性是无二无别的。

世间事都是两面的,例如生、死的对待,时间、空间的对待,好坏、善恶、上下、多少的对待。能超越对待,没有时间、空间,没有你和我,没有隔阂,没有两个,唯有一个,就是“不二法门”。

过去有人说东方文化重视人文精神,为体;西方文化重视科学应用,为用。其实,何必要分体和用?东方、西方本来不二,是和合的。就如太阳从东方升起,从西方落下,升起的没有升起,因为它傍晚又下山了;下山的也没有下山,因为它早晨又出来了。

“不二”象征着生没有生,死没有死,生死是不二的。人生没有生死,死的只是臭皮囊,死了以后换一个身体,如同汽车的引擎坏了,再换一个新的。所以,“不二法门”把生死调和,善恶一致,是好是坏也都不去计较了。


地址:中国宁波市鄞州区百丈路183号 邮编:315040 电话:0574-87755337 / 87756555 传真:0574-87710602

版权所有 © 2016 七塔禅寺 QITA TEMPLE. 浙ICP备2020040969号 技术提供:和众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