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严净土分第十
戊二、推广住心之法(分二)
己一、修因无住(分三)
此科为推广住心之法。要怎样才能让真心安住呢?心能无住,就是真心安住了。现在先讲修因无住,分三科:庚一、得记无住:就是释迦佛他得到了授记成佛,他也没有住相。庚二、是严土无住:菩萨修因位时,要庄严佛土,庄严佛土也没有住相。庚三、总以结示:就是把为什么要得记无住、严土无住这些修因无住的道理总结示出来。己二、得果无住:释迦佛他得成佛果他也没有住相。
庚一、得记无住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
这里是讲到修因无住。你想安住真心,要用什么方法呢?你不要住相,不住相就是离相,这样妄心自然降伏。你能降伏妄心,真心自然安住。其实这二个问题合起来是一个问题。分开来说,降伏妄心在前,安住真心在后,因为妄心在扰乱,一定要先降伏妄心;欲降伏妄心,起步就先要远离一切相。
我们学大乘佛法要怎样学呢?首先要发菩提心,行菩萨行,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再进一步的功夫,就是上不著求佛道之相,下不著度众生之相,这样菩提心就能发得长远。上求佛道先修因,后证果。修因的时候就无住,得果的时候也要无住,无住因才能结无住果。
释迦佛在过去时,跟你我一样,是个薄地凡夫,流转生死。不过他发了菩提心,他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依着他所发的菩提大愿建立大行,用功修行了二大阿僧祇劫,到了第二个大阿僧祇劫满的时候,遇到然灯佛给他授成佛之记,修到第三大阿僧祇劫即成佛。
授成佛之记,就是他证到八地菩萨,才会得到然灯佛给他授记。证到八地菩萨以后,这个菩萨非成佛不行。八地菩萨已入“无功用行”的位了,七地菩萨还要精进用功,还必须“有功用行”的心。换句话就是说,到了八地就任运自然地精进下去,好像驾船,到了第八地的这个时候,风也顺,水也顺,你不需要撑这个船,船自然会到达目的地。所以到了八地的位子,才给他授成佛之记。为什么不给七地菩萨授记呢?因为他的功夫还没有到。
释迦牟尼佛在因位中,发菩提心,行菩萨道,辛辛苦苦修到了二大阿僧祇劫,这个时候叫善慧童子,他是一位修因位的菩萨,什么都学。此时世间有一位道行很高的神仙,他就跑去跟仙人学道。因为他是个八地菩萨,一下子便把神仙的道学完了,他就要告辞下山。
这外道的老师就说:“你现在既然把我的法学去了,要报师长之恩,就要用五百金钱来供养我,这是我这里的规矩。”
他回答说:“我现在没有这么多钱。那么就请师父等一下,我下山去募化,马上就回来供养师父,以报答师恩。”
说过了话以后,他就马上下山。刚好碰到一位国王做无遮法会。这个布施法会没有遮止,满一切人愿,你要什么给你什么。他就向无遮法会要五百金钱,国王问明他要钱的目的与原因,原来他是为了报答师恩,不是为了贪财而是为道,就满他的愿。
这个时候,在这个法会的地方,他听到一个消息:有一尊佛出世,叫然灯佛,要到这里来。他是个八地菩萨,马上就触发他宿世的善根,要去亲近佛!在路途中,刚好碰到王宫一位青衣女子,手中拿了七枝青莲花——世间的莲花有四色,以青色最为贵重。
善慧童子看到了,就对女子说:“这莲花稀有名贵,能不能卖给我?现在正好碰到然灯佛出世,我要拿去供养佛——用这个最稀有名贵的青莲花供佛,更能表露我内心的恭敬与虔诚!我有五百钱,全部给你,我不要你全部的七枝,只要五枝就好了,希望你能满我供养佛陀虔诚的心愿!”
青衣女子就告诉他:“本来这青莲花是王宫之物,是不准卖的;但是你的恭敬虔诚的心很令我感动,这五百金钱我不向你拿。这五枝莲花送给你,另外二枝莲花希望你替我拿去供养佛陀,表示我对佛陀的敬意!因为碍于王宫的规矩,我自己不能亲自去供养,只好劳驾你了。”
善慧得到了莲花,满怀高兴,又向别人问明了佛陀现在所处的地方,他就跑到了佛陀要经过的路上等着。当时的风俗是,若用花供养,都是用散花的,就是把花撒过去、散开来,叫做散花供养。当时他就发了个大愿:我今天至诚地拿这青莲花供养,愿这些青莲花能化成一个宝盖,随着佛走!他是八地菩萨,愿力殊胜,随着他所发的愿力,这七枝莲花就变成一个宝盖,在虚空中跟着然灯佛走。
这时,善慧童子眼看着佛已经走近过来了,他在等着顶礼接驾,一看地上有泥巴,他就把衣服脱下来掩盖污泥;还有一点点掩盖不住,他身上也没有东西可掩盖了,这时佛已经走近他了,他马上毫不犹豫地把头上的发髻打开,用头发掩盖那一点点的污泥。这叫“布发掩泥”的公案。
这公案使我们深深地体会到,这表示他内心对佛陀恭敬已到了极点!他拿自己的身心供养佛,这头发算不了什么。由这里可以看出,他当时身心的供养是多么的恭敬与虔诚啊!
当时他爬在地下,要佛踏着他的衣、发过去,让佛双脚清净无染,不要踏到污泥:但愿以此小小的身心供养,仰仗佛陀的威神,消灭我的业障!他发愿时,佛也知道了,因此然灯佛就满他的愿,就踏着他的衣、发走过去。佛走过去以后,他踊跃欢喜!这种欢喜叫大欢喜,通身欢喜。我们平常小小的欢喜,首先是在嘴巴上小小的笑,再进一步就连脸也笑起来,再进一步的欢喜是连心里都笑起来,更再进一步叫通身都笑起来,这叫踊跃,使你蹦蹦跳跳起来,这种心境不是自己能做主的,因为欢喜得太厉害了!然灯佛就在这个时候给他授记,说:“你从今天起,再过九十一劫,你就成佛,名字叫做释迦牟尼佛。”
这就是然灯佛给他授记成佛的公案。
我们要知道,布发掩泥的供养,发愿请然灯佛踏着他的身体走过去,这就是为法忘躯来供养佛。这一下子的发心,就超过了一大阿僧祇劫。他本来只是八地菩萨,还要再修一大阿僧祇劫才能成佛,但是然灯佛说:你再过九十一劫就成佛了。由这公案,我们还要再进一步去了解,所谓“一念摄多劫,多劫摄一念”,时间是没有定体的。一大阿僧祇劫究竟有几丈几尺长呢?时间它实是无定体的,依法上生都是假定的,你心里面起了分别,他才有长短;你一念不生,这个长时间与短时间又怎样去分辨呢!所以他一念精进,一个阿僧祇劫就超过去了,这叫做“短劫可以摄长劫”。
授记成佛就等于国王封太子一样,国王的儿子是可以接续国王之位,但是必须要经过国王封过,他才有资格作国王。在受封的那一天,典礼是最隆重的。佛教的授成佛之记,也就是这个意思。这一位菩萨用功修行,到了授记成佛这一天,大家都要向他恭贺欢喜。
但是大家一定这么想:他授记成佛,一定是得了成佛之法了,然灯佛一定是有个成佛的妙法传给他。有这种想法的人,都是那些著相的人起的分别。这又怎么说呢?在佛教里面,能授记成佛,原因在于他努力修行用功,发菩提心,行菩萨道,行了二大阿僧祇劫,才能授记成佛,并不是然灯佛另外有个妙法传给他。这个道理很明显,但是众生好奇好怪,不能老实按部就班地去修行,要想讨便宜,要你传他什么妙法好让他得道。外道就利用众生这种心理的弱点,就说他有妙法,他要传妙法。外道说法是不公开的,他说这个妙法不能传六耳,妙法只能他一个人,不能有第三个人听到,因为有三人就有六耳。其实,那个法不叫妙法,根本就是骗人的一种手段,把你骗入外道门内,弄到你要在他的祖师面前烧香叩头,又给你点关,给你开窍,叫你发重誓,不能泄露天机,不然就会被天打雷劈。你就从此落入了他的圈套,跳不出来,心中一片烦闷黑暗。这是愚痴自缚,为一切智者所唾弃的。其实,你根本不需要接受他的蒙骗。
外道怎样用手段骗你?他传你妙诀,给你开窍,在二眉中间给你点一下,说这个地方是个玄关,你点过了以后开了窍没有?你还不是一个大凡夫,跟原来的你还不是一样?还有外道他说,有一个最妙的窍在什么地方呢?就在肚脐底下一寸三分的地方,他会告诉你,现在顺手给你点一下,你将来要是修这个真人,他会在那里作胎,就在这肚脐底下一寸三分的地方。实际上,那地方只有大小便,只有血只有水,你那肚子里面根本就没有什么神仙真人,这都是外道骗人的。他怎么能够骗得到你呢?因为众生都有贪便宜的心。外道他这么把你一点,你就能够得道了吗?天下哪有这么便宜的事啊!你不种因,怎么会有果可以收呢?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有了辛苦才有收获。你不去种瓜,不去种豆,哪来的瓜豆到你手中呢?你们如果有碰到这种外道,就要好好地劝导他,叫他不要再迷信下去了。试问他,今天被外道点了关、开了窍,得到了什么东西呢?还不是照样是原来的一个大凡夫,那个身体还不是照样是原来的臭皮囊,这不正是外道在骗人吗?他那个外道师父也是个大凡夫,愚痴邪见,一盲引众盲,瞎无量众生的慧眼,以后的罪业果报不知何时才能了啊!
佛法里面的授记成佛又是怎么回事呢?这是他苦修了二大阿僧祇劫,有如是因才能得如是果,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就是这个意思。譬如说你读完高中以后,就发给你一张毕业证书,就由此而证明你有考大学的资格一样。为什么你会得到这份高中毕业证书呢?就是因为你辛辛苦苦地读完高中的课程所得来的结果。授记成佛也是这样,并没有什么另外的特别妙法传给他,这个道理是很容易了解。可是,一般著相的人偏要疑猜,以为授记成佛是另外有个成佛的妙法传授给他,这都是众生不了解授记成佛这桩事所生出的误解。
现在释迦牟尼佛请须菩提给他作证明。须菩提他是佛弟子,他又怎能证明呢?因为须菩提他是解空第一,他彻悟了我空、法空之理,而且悟得很深透,所以佛选他来作证明,由他的一问一答来证明,以便大家都能够开解明白,同时也叫我们能体悟。
意思已讲完,下面是解释经文。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在你心意之下以为怎样?
“如来昔在然灯佛所”:如来在九十一劫前,在然灯佛那里。
“于法有所得不”:然灯佛授我成佛之记,是否有得到授记成佛之法呢?
“不也!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要是于法有所得,就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四相如果不空,怎么会有资格成佛呢?须菩提答得好,答得对,对于这个授记成佛之法,实在无所得。在法会的大众也就了解,释迦佛也没有再说。
这就是在得授记成佛,没有住相的证明。
这科是“推广住心之法”,怎样来安住真心。我受了成佛之记,但是我没有执著(“住”就是执著,没有执著,真心就能如如不动)。换句话说,你一执著,妄心就生起来,你哪儿有资格成佛呢?这就是在“得记”没有住著,没有住,就是安住真心。
下面佛再说,菩萨庄严佛土也无住。
庚二、严土无住
“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佛再问须菩提:“菩萨庄严佛土不?”菩萨在修因地时,就广修一切功德。修这一切功德做什么呢?他要回向庄严佛土。现在他是个菩萨,将来他要成佛的,因此依报正报都要庄严。这个庄严要从哪儿庄严起呢?这庄严是从他的因地修成的。庄严正报这是庄严报身佛。报身佛,身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好有无量庄严。正报也是他修因庄严出来的,所以说没有天生的释迦、自然的弥勒。释迦佛是他自己修因修出来的,弥勒佛也是他自己修因修出来的,有如是因才得如是果。
菩萨在修因的时候,他广修一切福慧功德,广修一切功德回向庄严佛土、庄严佛果菩提,他不求人天福报,不求二乘小果。你要是不回向成佛,一切所做的功德都变成人天福报,因此求大乘佛法一定要注意这一点。如果只求人天福报,福报一享尽,可能招来不如意;求二乘会变成焦芽败种。因此你回向佛果菩提,菩提心种才能发芽、成长、茁壮,最后必定会开花、结菩提圆满果实,这样才不致于把菩提心芽焦了、把菩提心种败掉了。佛严厉地呵斥,发小乘心的人是焦芽败种,不能成就菩提大树、结菩提妙果。佛时常鼓励众生,一定要发大乘心,回小向大,回向无上菩提佛果,庄严正报,庄严依报。这样所修的功德,其实都是庄严自己的佛土。
释迦佛说《金刚经》时,已经说法快四十年了。
过去为权教菩萨说法,告诉他们说,你们要发大乘心,广修六度万行,修六度万行就是庄严你自己的佛土。你们看那十方诸佛的世界,他们的佛土都是用七宝庄严,多么的清净!这都是他们在修因的时候,自己所庄严出来的果报。你们现在还没有成佛,要多修功德,在修因的时候要努力去庄严。这是过去为权教菩萨所开导的教法,先建立菩萨的法相,才能离开凡夫的相、二乘的相。
但是在这金刚般若会上开示大家,却连那个菩萨的相都不要著了。现在我问你们,过去我常常开导你们,要你们广修六度万行,庄严自己的佛土,这个菩萨有没有庄严佛土呢?
“不也,世尊”:须菩提悟到很深的道理,菩萨庄严佛土,他没有庄严。
“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金刚经》上时常出现像这样二句三句的经文。前面说过“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此二句可配上二谛的道理。说佛法是按世俗谛说的,不说佛法众生是无法了解的。如果按真谛上说,一切法没有相,一切法皆空,“即非佛法”。为什么佛没有说三谛的道理而先由须菩提说出来呢?这就是要我们知道,须菩提已经悟到了三谛甚深的道理。庄严佛土是假谛,假谛就是世俗谛,这个假相是有的,还是要任运地庄严,这叫庄严佛土;“即非庄严”是空谛,是不住庄严之相,一切法皆空无所住,也没有个实实在在庄严之相是常住不变、可以住著的。所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只不过是假有其名而已,而名之为庄严。既然是假有其相,那怎会有个实在的庄严佛土呢?这是在浅的道理上说,是以二谛来了解。再深入一步来说,一定要用三谛来解。三谛是会归于中道第一义谛,非空非假,即空即假,这是依《中论》上说的。
龙树菩萨做了一个偈颂:“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天台宗慧思大师看《中论》时,看到这里,悟到一心三观之理,就是悟到三谛的道理,他才修这个空假中三观。怎么说一切法皆空呢?
“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一切法无不是从因缘而生,因缘会合这个法生起来,因缘散开这个法就没有了。没有一个法是有本体、有自性的,是随因缘起灭,当体即空。一切法只是随因缘暂起的和合假相而已,这就是因缘所生法的实相。“亦为是假名”:以世俗的道理上讲,这空是不碍假的,一切是假名假相,你不说明这个道理,众生是不会理解的,这叫做假谛。“谛”是真实不虚之理,假虽是假,它还是有个真实之理存在。这个中道第一义谛,非空非假,即空即假,要怎样去修行呢?不著相就是空谛,庄严佛土就是假谛,把即空即假会归中道就是非空非假。明知道一切法皆空,但是要“空不碍假”地去任运庄严佛土、广修六度万行;我虽然终日终生、生生世世修行六度万行,但是我从来不去生心动念,不去著相,这叫做“假不碍空”。这样子去修行,就可以会归中道第一义谛了。
为什么《金刚经》的法门要用三谛来解释呢?因为这是释迦佛陀他金口亲说:金刚般若之法是为大乘人说的,是为最上乘人说的。大乘人是菩萨,最上乘人也是菩萨。这里的大乘人指的是权教菩萨,依五教家说,正合于始教的空宗,而般若就是空宗。到了金刚般若会上,佛说了二十二年般若法门,已接近圆满的时候,此时正要会归于中道第一义谛的时候,所被的根机是最上乘人。这最上乘人就是五教家里的终教、顿教、圆教菩萨。如果不用中道第一义谛,又怎能向最上乘人应机说法呢?这不是勉强的解释,这是佛金口所说,是对这二种人说的。对大乘人你说二谛就够了,对最上乘人说,不说三谛又怎能应机呢?作二谛三谛的解释,这是坚固我们的信心,让我们真实地趋入中道第一义谛,让我们究竟安住。
《金刚经》上的我等四相,不是平常的我相——平常的我相阿罗汉老早把他断掉了——这是大乘人要发心度众生的那个我相,那是很微细的我相。我们现在要学最上乘法,因此不要把自己限定在凡夫位上,我把度众生的相都不著,我还著这个凡夫我相作什么?这样那个粗的我相自然可以把他灭除了。
我们懂得了三谛的道理,要怎样去修学呢?譬如你发心讲《金刚经》,天天讲、年年讲、尽此一生讲、生生世世讲,但是不许著相,这样子你就修学对了。你讲《金刚经》就是在“庄严佛土”,但是不去著这个讲经有多少功德与讲经的相,你只要尽心尽力地去讲,这就是“即非庄严”。你完全站在法布施的立场上去讲,以三轮体空的心去讲经、行法布施,这样子就与“三谛”的道理相合。
又譬如你作功德,随力随分,三宝门中来,三宝门中去,于三宝门中行布施时,供佛供法供僧,造佛殿,造佛像,给佛贴金,庄严佛身,这是供佛。印送经典,请法师讲经说法,这是供养法。打斋供众,为僧伽服务,供养僧众饮食、衣服、卧具、医药,这是供僧。把这些布施的功德回向法界众生,愿他们离苦得乐,自他同登菩提觉岸!这样随分随力地去行布施功德,而且不去著这个相——一著相就与大乘法不合——这样子修学,就会导归于中道第一义谛,这种庄严佛土的功德将是无量无边的,这样子就是依三谛的道理在修学。
庚三、总以结示
“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金刚经》的文法很特殊,它是由印度文法翻成中国文法的,鸠摩罗什在翻译此经典时,是在东晋朝姚秦时代,是用中国古文,加上印度文翻译出来的,因此现代的人读起来很难理解经义。经上释迦佛说法大都是用问答方式,一问一答,就像我们现在两个人在谈话、辩论这个道理一样,在这一问一答之间,把道理辩论明白,使大家都能明白为目的。经文绝不用高深难懂的文法与文字。这部《金刚经》的经文就是当时的中国古文,是由梵文翻成这种文字的,虽然是深奥难懂,但是若是你能够把《金刚经》的义理完全深入了解之后,读诵起来还是跟白话文一样。
现在有人提出,要把古文的佛经翻成白话文。这个意见很好,但是这个工作不是简单轻松的。首先你要明白,用白话文做一些普通的文章,都已不容易把它作好,何况要依着艰深难懂的佛经义理翻成白话文章呢!经典上的道理,你没有完全了解以前,是无法究竟无缺地把佛经义理完全传达出来的,所以这个工作是很困难的工作。有的人就依着自己的意思,硬要把经文完全翻成白话,那叫做粗心胆大。为什么呢?因为他翻出来的经典,不懂的人还是看不懂,懂的人根本不去看。为什么呢?因为懂的人知道他翻得不够味;不懂的人看了他所翻的不同义理的文字还是不懂。为什么呢?因为他没有把经文的道理究竟说明白。
讲到这里,我还是鼓励各位,把《金刚经》的经文读熟悉了,把经文的义理了解熟悉了,这样读诵起来就会感到义味重重,不忍放手,这样就会越读越觉得古人翻译得微妙恰当,会出口赞叹不已。读诵《金刚经》没有什么艰难,所谓艰难的地方,是因你对文不熟、义不熟,只要你把经的文义都弄懂了,读诵起来就不会有障碍,一路通顺下去了。
现在讲总以结示,为什么要“住心无住”这个道理呢?
“是故,须菩提”:这“是故”二字,是决定之词,这里就是要把前面说过的经文总结起来,固定最后决定的道理,不用“是故”,难以总结前文。“是故,须菩提”这句话,是要表达前面经文中,须菩提与释迦佛一问一答,为什么要授记无住、严土无住的道理,世尊再给他补充一下,这一段文就是要来作一个圆满总结。“是故,须菩提”,要知道“庄严佛土,即非庄严,是名庄严”之故及前面授记无住之故。“须菩提”,这是告诉当机者。
“诸菩萨摩诃萨”:这里是指着发心的人讲的,不是指那些已证圣位的菩萨。菩萨是大乘弟子,摩诃萨是大菩萨;菩萨是指发权教大乘心的人,摩诃萨是指发实教大乘心的人。这里不按证圣果的人来讲,这是依《金刚经》下面有一句明文,是“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是为了发心的人说的。
“应如是生清净心”:那些证圣果的人,他的清净心已经生起来了,他才能证入圣果,所以“诸菩萨摩诃萨”不是指着证十地菩萨、证等觉的菩萨,不指着证圣位、证圣果的人,而是通指发大乘心、发最上乘心的人而说的,应该这样地生起清净心。
“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我们的心被外面的六尘境界一染污,就不清净了。不清净的心叫妄心。尘有染污之义。我们一生心一动念,都是对着外面的境界才生心动念的:你的眼睛看见外面的色境界,这就动了色尘的心;耳朵听见声音,你就动了声尘的心;你闻到香的味道,你就动了香尘的心;你吃了东西,尝到甜酸苦辣咸淡,你就生了味尘的心;身体上接触到冷暖涩滑,你就动了触尘的心。五个尘境虽然都没有去接触,但是你心里面在打妄想,这叫做法尘:一天到晚想东想西,心中不能了然无尘,都是在分别取舍上起诸尘劳妄想,一下子想东,一下子想西,心落个生灭不停,自生法尘,这样心就不能清净了。你能离开六尘,这个心就无所生了。现在叫你不住六尘,但心不落于断灭,生这个不被六尘所染的无住清净心。这个清净心不容易生,一生出来,心就解脱自在了。下面是总结。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心无所住,是真心得自在的真实受用处,不被一切六尘所染,不住世间六尘境界,心安住在无所住中,这个心才清净。依禅宗的话头叫做“净裸裸,赤洒洒”,这个清净心生出来,没有一念为六尘所染,昼夜六时中,这个心还是“净裸裸,赤洒洒”,活活泼泼,这就叫做清净心。禅宗里还有一句话:“但有一些些,便有一些些。”“一些些”就是一点点。你有一念取著六尘的心,心就被六尘所染污。我们的真心原本就像大圆镜子一样,你被六尘所染,就像这个大圆镜上被擦上黑墨。心为什么会被六尘所染?因为你取执六尘,贪爱不舍,念念住著,你本来的无住真心才会被染污,这就是“但有一些些,便有一些些”。
《心印疏》引禅宗的公案说:“直饶你寸丝不挂,万里无云,即虚空也须吃棒者。”意思是说你什么都没有,你空空洞洞跟虚空一样,你应该挨棒喝,应该要吃棒子,因为你虚空还没打碎、粉碎。参禅谈何容易呀!难在清净心生不出来,就是生出来它还会走动,你是不是能使它安住不动呢?如果昼夜六时都是清净心,那你成佛有份了。修顿超法门,不一定要等到三大阿僧祇劫,一念清净心,就与实相般若相应了。
地址:中国宁波市鄞州区百丈路183号 邮编:315040 电话:0574-87755337 / 87756555 传真:0574-87710602
版权所有 © 2016 七塔禅寺 QITA TEMPLE. 浙ICP备2020040969号-1 技术提供:和众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