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二、信解感叹(分三)
戊一、当机闻解悲感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
当机者须菩提听释迦佛说到这里,对这含有很深奥佛理的《金刚经》,心中已经深深地解悟到《金刚经》所含摄的般若智慧太深奥、太高深了!庆幸自己又能够深深地解悟到佛经的义理和归趣,因此深为感动而流泪悲泣。
《金刚经》的正宗分分四大科:第一生信分,第二是开解分,第三是起修分,第四是成证分,这都有经文证明。前面所讲的,从第二分到第八分是第一科,讲到第六分时就生起了清净信心,生起净信之心的功德,等于供养过百千万亿诸佛所种诸善根的功德,这是为了要开导我们,叫我们也能生起清净信心。现在讲到第二科,“深解义趣”,须菩提已深深地解悟到《金刚经》的道理与归趣,这在经上有明文证明的。这科虽然是一直延伸到第十六分,但是说到第十三分,本意已说完,经文上就用了结归之词,下面第十五、十六分是推广前面的道理,所以这一科讲到第十三分,就来个总结。
当机者闻到这里,已经深解义趣了。在教下来说,称为大开圆解(所谓教下,就是指研究教理的人);如果在禅宗,这就叫做大彻大悟。
再解释经文。“尔时”:就是指释迦世尊说法说到——“以是名字汝当奉持”,取了经名之后,再说“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再去除疑惑,说微尘非微尘,说世界非世界,乃至三十二相亦是非相;再较量此经的功德,恒河沙数身命布施,不及受持《金刚经》的一小段经文,以及为他人说一小段的经文,功德就无量无边——“尔时”就是讲到这里的时候,须菩提就深深地解悟到《金刚经》所说的义理与归趣。
归趣到什么地方去呢?须菩提已经了解到,此经是要人归趣到实相般若上去的。你讲《金刚经》,依文解义,这还是文字般若,因此你得去观照,不去观照,你怎么会开悟呢?
“闻说是经”:所闻的是文字般若。
“深解义趣”:就是能够深深地解悟此经的义理与归趣。“深解”两个字,就是他起了观照般若,才能有这么深入的解悟。解悟到什么呢?解悟到此经义理的归趣,就是实相般若。须菩提因深解到实相般若的义理了,于是大受感动。
“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因为他深深地感激佛陀教化的法恩,感叹这部经典含有很深奥的实相义理,而且自己又在今天能够大开解悟,才从心里感激出来,眼中充满热泪,以抒发内在纯洁的悲仰。因为这是发自真情的流露,所以只有无声之泣。要是大嚎大哭,就不能说出话来了。
他这时就开口赞叹一声“希有!世尊”。在第二分也赞叹过“希有!世尊”,名字虽是相同,但意义上却不同。在第二分是赞叹世尊能把般若的妙用,表现在日用寻常的穿衣吃饭、出入往返里面,真是希有微妙!这第十四分所赞叹的“希有!世尊”这句,却是须菩提赞叹他自己的,赞叹他自己已得了很深很深入的解悟。佛说《金刚经》的义理与归趣,这是他以前没有解悟过的,今天解悟了,所以他很感叹地说:“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
小乘经叫浅的经典,权教所说的经典叫做深的经典,而不叫做“甚深经典”。这个地方说“佛说如是甚深经典”,就是由权教大乘的义理而解悟到实教大乘的归趣,所以才说“甚深”。怎么知道呢?因为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了。上面有个“深”字,所以这底下再加个“甚深”,这是表示他“甚深”的解悟,是悟到实教大乘。
他怎样赞叹自己“希有”呢?“我从昔来所得慧眼”:自从我证得阿罗汉果以来。阿罗汉是得到了“我空”的道理,得到了“我空”的智慧眼,得了智慧眼,应该是了解一切法了,可是还没有得闻像这部经典所说的法这么深奥。我今天既然得闻这个深奥“希有”之法,闻到了我还能够深深地解悟到它的义理与归趣,所以这是甚为“希有”的!这个“希有”是须菩提感叹他自己的。
戊二、赞叹信解功德(分二)
己一、现前信解功德
“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即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
这是先赞叹现前同一法会里的大众。
“若复有人”:除了我须菩提外,假使另外有人。
“得闻是经”:也能闻到这部《金刚经》。
“信心清净,即生实相”:前面第六分的经文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这段经文是强调说,对《金刚经》能生信心,乃至一念的净信,这个功德就超过了承事供养百千万亿诸佛的功德。为什么那个一念净信之心有那么多的功德呢?因为由这一念的净信“能生实相”。“实相”就是实相般若。这个实相般若是怎样生起来的呢?是由你的清净信心生出来的。所以第一大科要你生信,就是生这个清净信心;第二大科才开解,而悟入了“实相”之理。怎么会解悟出这个“实相”之理呢?就是由你信心清净才生出来的。实相本来无生无灭,本来具有的,因为被无明烦恼所盖覆住了;今天你的信心清净了,由这一念清净信心,对般若妙法就有了相应作用,所以把实相显发出来了。
我们学《金刚经》,释迦如来说“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意思就是要我们依着文字般若起观照般若,起观照般若就是要求我们的信心清净,这个信心一清净,实相般若就会显出来。所谓“信圆果满”,就是这个意思。须菩提尊者他感叹自己“希有”,能够在今天大开圆解,解悟到此经甚深的义理与归趣,同时又赞叹别人闻到这个经典的功德“希有”。能够“得闻是经”,这是他前生前世种了善根,今生今世才会碰到、得闻般若法门的殊胜因缘。他闻了经就是闻慧,他能信心清净就是思慧,“即生实相”这就入于修慧。他修行什么呢?就是修行实相般若的这个法身。
“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前面讲的七宝布施,乃至身命布施,都是得福多,这叫福德,是培养福报。这里的“功德”与前面的福德有何不同呢?功德就是用功修行,完全是般若智慧的成就。他闻了经,信心清净,就依文解义,随义入了观想,这种用功修行的功德才叫功德。这功德不是普通的功德,是“第一希有”的功德,因为这种用功能“生实相”。
“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顾名思义,称为“实相”者,它就是真实之相,真实之相就一定不是虚妄之相。我们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但是实相般若是离一切相的真如妙性,是个真空理体之相,它不是虚妄之相,才说“即是非相”,不是虚妄之相。能知非相,则不住于相、不取著于相、不执著于相,以此因缘而得入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如来为了要拣别不是那个虚妄之相,才给它取个名,叫真实之相。
己二、当来信解功德(分二)
庚一、正以赞叹
“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即为第一希有。”
现在是讲到第二小科上,这是赞叹未来的众生所得的功德。
须菩提拿自己做譬喻说:“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为什么呢?第一、我善根深厚,能与佛同时出世。第二、我能依着我的善根修行,大家证了阿罗汉果,我也证了阿罗汉果;而且我是解空第一的阿罗汉,在小乘法上,我是解空第一,因为有这个基础,对于大乘法的解空,就很容易领悟,这是我宿世的善根所致。在我自己用功修行来说,不算很难,为什么呢?因我是亲自听佛金口说法,佛的身口意三业殊胜,会加被我须菩提。我因能闻佛说法,当时就得到利益。所以我须菩提“信解受持”也还“不足为难”。
可是到最后“后五百岁”的时候,也就是法运到了末法时代最后的五百年,“其有众生得闻是经”:这时候有善根的众生,还能得闻《金刚经》。
“信解受持”:他不但对此经深信不疑,而且信心清净;对此深奥的经典也能有甚深的解悟,又能受持这个《金刚经》的义理。
“是人即为第一希有”:这样的人,在末法时代,在凡夫中,他不但能被称为“第一希有”,就是在一般的佛弟子中,也算是“第一希有”。何以故?因为他生到末法时代的“后五百岁”,离佛出世已经很远了,但是他居然还能闻到《金刚经》,而且又能信解受持,这不是非常的“第一希有”吗?因此他也能得到“第一希有”功德。
庚二、展转征释
“何以故?此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
是什么原因这个人能得到“第一希有”的功德呢?
“此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因为这个人,他信心清净了,对《金刚经》有了甚深解悟,因此他四相都空了,他已经没有我等四相的执著。因为他依着般若空慧,舍离我等四相的执著,所以才说他也能得到这个“第一希有”的功德。
“所以者何”:这是为什么呢?我怎会说“后五百岁”这个人,他没有我等四相呢?
因为“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因为我等四相在真谛法上说,当体都是空的。何以故呢?
“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能“离一切诸相”,是哪一切诸相呢?包括了前文所说的:我执四相、法执四相、空执四相。这三种四相,也就包括了一切虚妄之相,通通远离了。“即名诸佛”:这个人虽然还没有成佛,但是他所悟的理,跟佛无二无别。
戊三、如来印许证释(分二)
己一、正与印证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
“如是,如是”:这是佛给须菩提印证的话。须菩提说得对,佛才给他印证“如是,如是”,印证佛说的法与须菩提说的法一样,佛说什么法,须菩提就解悟到什么地方。上一个“如是”,是佛说自己“如是”;下一个“如是”,就是赞叹须菩提你也“如是”。
这一段经文,是从第六分上过来的。须菩提听到第五分结词上“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世尊说这话时,他还恍恍惚惚地勉强相信这句话,因为这是出自佛的金口所说,可是他还没有开悟,没有“深解义趣”,又担心别人听了这个道理,不容易相信,所以他下面就开口说:“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这个“颇有”两个字,就是他的疑心,表示他没有真正地信入,才会用“颇有”两个字问。所以那时候如来就告诉他:你说得不对。如来呵斥他说:“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不随便赞叹人家的,你说得对,他才赞叹你“如是,如是”;你说得不对,就叫你“莫作是说”。如来纠正须菩提的错误说:你不要疑惑,现在有人闻是章句,能生信心,就是到了法运的最“后五百岁”,还是有“持戒修福”的人“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就从这个地方起,须菩提受了一顿开示后,就小心谨慎地听法,听到了现在,是“深解义趣”了,一点疑惑也没有了。现在他敢肯定地说,不但他自己“深解义趣”“不足为难”,就是现在法会里面,也还有人能得到这个“第一希有”功德,就是到了末法时代,也还有人对《金刚经》会得到“深解义趣”,能得到“第一希有”功德。现在他不说“颇有众生”了,这就表示他这个时候,已没有一点的疑惑了。现在须菩提自己“深解义趣”,解悟到跟佛说的法一样无差别。
须菩提在第十四分的结词上,肯定地说:“离一切相,即名诸佛。”因为“若见诸相非相”,不也就是“离一切诸相”吗?“即见如来”,不也就是“即名诸佛”吗?因此须菩提这一句“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是对的,佛就赞叹他,为他印证说:“如是,如是!”佛前面说“即见如来”,他这里说“即名诸佛”,文字虽不同,但意思是相同的,这就是佛也“如是”,须菩提也“如是”。这句“如是如是”在禅宗下叫做“以心印心”。前面的“即见如来”,那是佛心;这地方“即名诸佛”,是须菩提的心。以佛心印证须菩提的心,所以下句佛就说:“如是,如是!”
我们研究《金刚经》,一定要文熟义熟,不然看到后头忘失前头,这样一来,义理就很难贯穿了。要怎样才能文熟义熟呢?这就要不断地去受持读诵。受持其义,才能义理熟;读诵其文,才能经文熟。学佛法没有讨便宜的事,不用功,你怎么能得到佛法的真实利益呢?这是劝诸位,要多去研究,这样才能把道理研究清楚,同时你还需要去多多地受持读诵,才能学到哪里,悟到哪里。如释迦世尊所开示:“以是名字,汝当奉持。”就是告诉我们,受持读诵者的功德,是不可思议的。
受持其义、读诵其文都熟悉了以后,这样你看到后头,你才会联想到前头,才会知道这经文是打从哪儿来的。释迦如来说法,不是说到后头就忘了前头,他说法说到这个地方,一定有一个来源的。由此我们知道,佛经上的经文都是有脉络的,这脉络就像我们身上的血管一样,血管在哪里,血液就流通循环到哪里。你讲经讲到后头,忘了前头,这就好像那血管的脉络被阻塞不通一样。
再说,我们读诵受持《金刚经》,主要是求般若智慧。可是有些人诵经,却只求诵经的福报——当然,诵经有诵经的福报。如果你能更进一步地去通达经文的义理脉络,懂得道理后,你再去读诵经文,这样你就可以任运自在地去随文作观,那就是观照般若。你能用这种方法去读诵修持《金刚经》,这样所得的利益,才是真正的功德。
释迦如来赞叹须菩提“如是如是”,意思就是说:我讲的道理与你讲的道理是一样的。下面是释迦如来再把它推广开来说:“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假使有后来的众生,听闻了《金刚经》的道理,他对《金刚经》上所说的“我空”、“法空”、“空空”的道理,不起惊骇、不恐怖、不畏惧,对经上的道理完全相信、完全接受,那么这个人真正是“甚为希有”了。
己二、征起转释
“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
先说什么是六度波罗蜜。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是为六度波罗蜜。
“第一波罗蜜”就是修行六度,由“般若度”来引导前五度的修行,这样的波罗蜜叫做“第一波罗蜜”。在六度波罗蜜中,前五度如盲,“般若度”如导;前五度的修行,就像瞎子走路一样,要有个明眼的导师来引导他,他才能走到正路上。在修行的道路上,假如你只修前五度,不修“般若度”,那你所修的福德都会落在人天福报中,那你就到不了究竟的波罗蜜彼岸上。何以故?因为你所修行的一切,没有“般若度”为前导,所修的福报都变成有漏的福报。所以在修行的道路上,必须要有“般若度”给你做引导,这样才能修成无漏的成佛果实,才能到达解脱的彼岸。所以在六度万行中,“般若度”被称为“第一波罗蜜”。
外道的法门,也有类似佛门六度中的前五度,但是外道,他没有“般若度”。外道也讲布施,也行法施,讲他的外道经论,行外道法;他也很精进,只用一只脚站在地上不摇动,站老半天,借此来精进苦行;外道也有外道戒,如持午戒,持忌讳戒,受持一些不是趣向于正觉与解脱的戒;外道他也行忍辱,整天泡在冷水里,或是卧在荆棘刺上,忍受身体被折磨的痛苦;外道也修禅定,也打坐,甚至到达了非想非非想的外道定。可是外道的五度里头,因为没有“般若度”为引导,所以才把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这五度修错了,修到偏差的路上去了。
佛门中的五度,因为有“般若度”作为引导,就不会落到像外道那样的愚痴、盲目的修行,就不会像外道盲修、瞎练一场。外道修到最后,还是落在束缚里面,这是因为在因地中,就把方向搞错了。所以“般若度”对修行人是很重要的!失去了“般若度”,在修行的道路上,就好像失去了明亮眼睛一样,究竟走不上解脱的行程。外道他也求智慧,但是所求的都是邪知邪见,不是正知正见的般若智慧。为什么外道的修行不能趣向正路呢?原因就是他缺乏了像我们佛门中的般若智慧作为引导。
佛在这里又告诉须菩提:“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为什么佛会说这句话呢?前面经文说:“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为什么“得闻是经”的人,会不惊、不怖、不畏呢?就是他对如来所说的“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这个究竟的“义趣”,已完全地通达、明白,而且信受不疑,所以他才会不惊、不怖、不畏。
“如来说第一波罗蜜”:如来的意思是,要由“般若度”来引导前五度的修证,使之成为无漏的成佛之因,这样的波罗蜜就叫做“第一波罗蜜”。什么叫做波罗蜜呢?波罗蜜就是究竟圆满成就的意思。修行要怎样才能究竟圆满成就呢?由“般若度”来引导前五度的修行,修证这无漏成佛之因。这就是最圆满的修证,所以才称为“第一波罗蜜”。
“即非第一波罗蜜”是什么意思呢?因为诸法因缘所生,缘生相生,缘灭相灭,无有自性,当体即空,无有一法可得;“第一波罗蜜”也是名假施设、法假施设,引导前五度,趣入实相般若的修证。实相般若是无生境界,无生境界非取相证得,所以“第一波罗蜜”也不应取相住著,故说“即非第一波罗蜜”。
“是名第一波罗蜜”:这样一来就名副其实,诚如世尊所印证“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离相妙行来降伏妄心、安住真心,这就是“第一波罗蜜”的究竟义趣。
(未完待续)
地址:中国宁波市鄞州区百丈路183号 邮编:315040 电话:0574-87755337 / 87756555 传真:0574-87710602
版权所有 © 2016 七塔禅寺 QITA TEMPLE. 浙ICP备2020040969号-1 技术提供:和众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