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塔文著

禅与人生

发布日期:2017-06-05 作者: 惟觉法师

(一)

佛法当中,最重要的就是禅。古德曾说,修行学佛要从三方面去努力:学佛的口、学佛的身、学佛的心。佛的心,就是禅。研究经教或修任何宗派,如果不知道禅的道理,就没有学到佛的心要。因为禅就是我们自己的本心本性,迷失本心本性,学佛就失去了方向。

古德云:“禅者,佛之心;教者,佛之口;律者,佛之身。”所有一切宗派都非常注重禅,例如,净土宗念佛,要念到一心不乱,称作“念佛三昧”。念佛三昧就是禅。如古德云:“若人专念弥陀佛,号曰无上深妙禅。”修行学佛的目的就是要了生死,要超凡入圣、转识成智,要生净土。净土,就是指我们这一念心,心清净就是净土,这念心不清净就是秽土。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观察,任何宗派都离不开禅,禅是贯通一切的。

经中提到,行者必修三事:第一,修一切善、断一切恶,广积福德资粮;第二,博学多闻,增长智慧;第三,修习禅定。可见禅定对修行的重要性。因此《楞严经》“二十五圆通”中,每一个法门都在阐述禅定的道理。经云:“若人静坐一须臾,胜造恒沙七宝塔;宝塔毕竟化为尘,一念净心成正觉。”由此可知,禅是修行学佛的必修课程。

禅也是现代人生活中的必修课程。尤其现在的社会,已经从农业社会到达工商社会和信息科技的时代,生活步调十分紧凑,不像以前农业社会时,人的心比较单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何力于我哉!”心很宁静、很自在。宁静的心、安详的心、自在的心,就与禅相应。而现在工商业社会,人们在行住坐卧之中心都非常紧张,缺少了宁静、安详的心,因此就产生了很多混乱、失序的现象。

由于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偏重于物质文明,使得一般人汲汲营营于追求物质生活,忽略精神生活的重要性。当一直对外追求,就很容易迷失自己的本心。所以,希望这念心能够真正落实、安定下来,就必须要了解禅的道理,才能够在生活的行住坐卧当中有条不紊,人生才会愉快、有意义!

禅是安定的心,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想要更进一步地了解禅的意义与重要性,就必须通过禅修的熏习、契悟,我们的人生才会落实,修行才能提升。

禅有两种意义:第一是真实,第二是无量。真实,就是“不可说、不可说”,超越了文字、语言。这念心是本具的,是不可思不可议的;可思可议,就落入生灭、落入相对,就不是绝对的心。如禅宗祖师所言:“起心即错,动念即乖。”只要说出来,就不是第一义了。

假使契悟了禅,就知道这最真实的道理,“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不可言说。虽然知道水的味道,但是无论怎么形容,别人还是无法体会;只有他自己喝了这一杯水,才能知道水的味道。往昔灵山会上,释迦牟尼佛拈花,迦叶尊者微笑,传法的过程中无言无说,却已经显现了这念心的微妙作用。从这个角度来看,禅就是契悟自己这念心性,当下这一念心就是实相。不过,最真实的意义虽然不可以言说,但是也不妨碍运用言说。说出来是一种方便,藉此表达禅的种种功德与意义,方便学人藉由这种方便来契悟。

悟到了禅的道理,就能超凡入圣。悟到当下这念心不可思、不可议,就能发挥种种妙用。这念心能够做主,在日常生活上的所作所为,就能恰如其分,如禅宗祖师所说“大修行人不昧因果”。什么叫做“不昧因果”?就是契悟到我们这念心,行住坐卧、举手投足都恰到好处,时时刻刻都合乎因果法则;不但合乎因果的法则,而且处处都是禅,随拈一法皆是佛法,搬柴运水无不是神通妙用。因为当下这一念心清楚明白、如如不动,就是实相——实相就是禅。所以古德讲:“一日清闲自在身,六神和合报平安;丹田有宝休寻道,对境无心莫问禅。”面对外在的环境,能够不起心、不动念,就是禅,就是《金刚经》所说的“无住心”。

悟了这念心,契悟实相理体,便能开演出无量无边的道理,因为一切法皆不离当下这念心。前面提到,禅有两种意义:一是真实义,一是无量义。什么是无量义?禅具足无量无边的微妙义理,代表智慧、定力、慈悲,心当中所有一切功德都是禅的妙用,无论是俗谛、真谛、中谛之理,都是这一念心的体、用,一切都统归于禅,此谓“无量义”。

“禅者佛之心,教者佛之口,律者佛之身”,了解禅的义理与妙用后,就要在日常生活当中,时时刻刻向佛的身、口、意(心)学习,便能真正落实禅的修习。

什么是“佛之身”?就是佛经所讲的三千威仪、八万细行。这些道理、规矩、章法,都是从心中产生出来的。

什么是“佛之口”?释迦牟尼佛说法四十九年,谈空说有,横说竖说,一切言教──包括禅、净、律、密,渐修法门、顿悟法门等,都是从这念心流露出来的。所以古德说,一切诸法,“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还归此法界”。一切有为法、无为法,有漏法、无漏法,俗谛、真谛、中道第一义谛诸法,都是从实相当中产生出来的。

所谓“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一切诸法最后仍然回归这念心;离开了这念心,没有一法可得。假使不明白这个道理,不管修习哪一个法门,都是走了远路,只是种一点善根而已,要等待久远之后才能得到解脱。为什么呢?因为一切道理都是从我们这念心当中流露出来的;离开这念心来修行,如同舍本逐末。所以永嘉玄觉大师说:“但得本,莫愁末。”“本”指的就是禅心。契悟这念禅心,了解了根本,做什么都易如反掌,这才是真正的大富大贵,才能得到解脱。

《地藏经》云:“南阎浮提众生,举止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佛的心,起心动念都是智慧、都是三昧,乃至于神通妙用。为什么众生与如来同样具有这念心,起心动念的果报却不一样?这是因为如来契悟了本心,也就是禅心。禅心,就是师父说法、诸位听法的这念心,这念心时时刻刻都在定慧当中,清楚明白,随处做主。众生的心,念念都在生灭当中,患得患失,贪著财、色、名、食、睡、权势、地位等。所以,众生起心动念都是罪过、都是业障。明白这个道理,就知道禅对我们的人生,实在是太重要了!

(二)

“禅与人生”,可以分成三个方面来讲述:第一,禅与我们的生活;第二,禅与我们的生存;第三,禅与我们的生命。

第一,禅与我们的生活。

禅,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有很重要的影响。如果真正契悟了禅心,得到禅定,这念心就能经常得到自在,看任何事情都能够清楚、明白。这就是一种回归心源的境界,已经契悟了禅,才有这种作用。

一般人不了解禅的道理,心始终在散乱当中,贪求无厌,始终都得不到满足。因为人的欲望无有穷尽,而物质生活却非常有限,以有限的物质来满足人类无穷尽的欲望,是不可能的事情。每个人都在追求物质生活,彼此之间必然会发生冲突、竞争,产生仇恨、斗争;甚至国与国之间,为了争夺利益而发动战争。这是什么原因呢?就是因为人的心中有贪、嗔、痴三毒,拼命往外追求物质,执著、烦恼与纷争便由此而生。

人们之所以会拼命往外追求,乃源自于心里的空虚、烦闷,为了要填满空虚、解除自己的烦恼,就在物质生活上找刺激。没有得到之前,总是贪著追求;得到了以后,就觉得没有什么,因此又去追求新的东西……始终都在得失、取舍当中,无法满足。

物质生活是一种藉由刺激而暂时得到满足的假相,所以即使拥有了丰富的物质条件,也没有办法得到真正的快乐、幸福。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接受刺激时,刚开始会觉得很满足,等到刺激达到饱和点,舒服、快乐的感觉就不见了,甚至会产生副作用,带来祸患。例如抽烟、吸毒,刚开始觉得很不错,等到上瘾、中毒,想戒除恶习却戒不掉的时候,就会痛苦不堪,甚至连命都没有了。

现在一般人贪得无厌地追求物质生活,也是一种慢性中毒,往往愈追求,心里就愈空虚、愈无法满足。想把这种慢性中毒戒除,必须要有方法,用智慧及通过禅修来改变自己的身心。身心清静、安详、自在,对物质生活能看破、看淡,就能够知足常乐。能够知足,心就能够定下来。心的安定,就是禅修的开始。

一般人不明白这些道理,拼命追求物质生活的享受,认为追求到物质、名利的享受,人生就很丰富。其实愈追求,心就愈贫穷。古德言:“身贫不是贫,心贫实是贫。身贫能养道,是为贫道人;心贫无智慧,堕入饿鬼身。”所以一个人的贫与富,不是用财富来衡量的,心灵的空虚、烦恼才是真正的贫穷。

许多有名气、有财富的人,仍然有很多烦恼。例如:孩子不争气,读书不用功,结交了损友,一天到晚只知道吃喝玩乐,变成了流氓,虽有万贯家财,将来可能落得一场空。或者,一个太太嫌不够,另外再找二个、三个、四个姨太太,家庭整天吵闹不休,产生种种烦恼。一般人都认为“有钱能使鬼推磨”,但是富有的人时时害怕被绑票、勒索,还要请保镖来保护自己和家庭的安全,行住坐卧都提心吊胆。由此看来,有钱并不一定就等于拥有快乐。

佛法讲:“财色名食睡,地狱五条根。”一般人往往在物质生活上追求,不知道要将这念心静下来、定下来。其实有了定力与智慧,即使物质生活比较贫乏,生活依然很愉快。假使没有定力、智慧,不知道精神生活,只知道在物质生活上追求,纵使富可敌国,还是有种种烦恼。

古德常说“知足常乐”,要能知足,生活才能安定、快乐。战国时代有位隐士颜斶曾说:“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虽然是粗茶淡饭,但是肚子饿的时候,吃什么东西都津津有味,这就是“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坐在轿车里虽然很神气,但是遇到单行道时,短短三、四十公尺却要多绕几个圈子才到得了,还不如走路轻松自在;什么是“无罪以当贵”?一般人通常认为当官才是贵、事业上有了地位才是贵,其实这种富贵就像花开花谢,转眼即逝。

什么才是真正的富贵?没有烦恼,时时刻刻保持平静、宁静,心中便是一片光明。俗话也说:“平常不做亏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门。”如果做了亏心事,表面上衣冠楚楚,心当中却是愚痴、黑暗,是所谓的“人面兽心”。种了三涂恶道的因,将来就会受三涂恶道的果报,这样就不是真正的富贵了。

能够知足常乐,才是真正的富贵。希望达到这个境界,就要看破、放下;能够看得破、放得下,心就能得到安定。若能如此,日常生活就很富足,幸福快乐、自在光明不求自得,这就是禅的生活。

(三)

第二,禅与我们的生存。

生活中有了禅,可以丰富、幸福。再进一步来看,人生存在这个世界上的意义是什么呢?过去儒家所言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但现在依这种理念生存的人却不多了。一般人认同的是现实主义、功利主义,认为生存就是为了功名、富贵,追求男女之间的欢乐,追求物质的享受,看谁的存款多、谁的房子买得多、谁的汽车是名牌,官愈大愈好、钱愈多愈好……因此,有了一百就想一千,有了一千就想一万,乃至于想拥有整个世界,这就是一般人所说的发展、冲刺,也是目前社会上的通病。如果这种功利的观念继续发展下去,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愈是恶性循环,世界就会到达毁灭的境地。

有一位居士以前在当老板的时候,为了拓展公司规模,从早到晚除了交际应酬,还有开不完的会,每天就这么迷迷糊糊地忙碌,想尽办法赚更多的钱,却永远都认为不够。有一天,终于觉得精神实在应付不了,便到精舍参加禅修班,学习佛法,这时才明白“心静自然凉”,把自己的心找回来了!并且忏悔过去吃喝嫖赌和种种身口意所造的恶业,戒除了种种恶习,开始感到活得充实、有意义。社会上像他过去那样生活的人还不少——一味追求名利财色,对人生的道理、生存的价值没有正确的观念,只是随波逐流。这样的人生,就是与草木同朽。

如果明白佛法的道理,就知道做任何事情、任何行业,都要时时检讨这念因心。不论是悬壶行医、经营公司、研究学问,都是要利益大众。例如发心从事政治的人,为国家、社会发了慈悲心来参选,希望人人安居乐业、国家富强,不管是当民意代表或是做官,都可以是菩萨。如《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得很清楚,观世音菩萨“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当了政府首长,能以大慈悲心、平等心、恭敬心对待每一个人,使众生同沾自己的慈悲与光明,这就是菩萨行!依此提升自己,生存就很有价值与意义。

所以,希望明白生存的价值与意义,就必须对佛法有所了解、体悟,乃至于有所修证。如何修证呢?就是要明白人人都有佛性,也就是我们当下这一念心性,是本具的、平等的。明白了这个道理,用慈悲心对待一切众生,这就是观世音菩萨“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精神。把慈悲心扩展到每一个角落,运用到每一位众生身上,就是菩萨行!要真正达到这个境界,就必须通过禅修,体悟众生本具的佛性,才能真正流露出“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愿行,没有任何一点造作。所以,通过禅的熏习与契悟,就能真正体会人生的价值与意义。

以佛法的角度来看,生存的价值和意义在于实践戒行。古人说“宁持戒而死,不犯戒而生”,就是这个道理。在儒家来说,就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如此才是真正的大丈夫!这不仅是口号,还要真正能够做到。但现在这些儒家思想,乃至于家庭伦理、社会上的一切秩序,似乎都慢慢走下坡了。家庭里父不父、子不子;在学校,学生殴打老师;机关团体中,在下者常反对上位者,上位者也不知道尊重下面的人。现在不比农业社会,那时的人心比较朴实,现代人的心容易烦恼、焦虑,要用过去的伦理道德来规范,的确是不容易的事情。

人为什么会烦躁?为什么会焦虑?是因为我们的心不安。通过禅修来体悟人生的道理,以般若的智慧观察世间上一切的事情,就能看得清清楚楚。把这念心安定下来,就能产生智慧。所以,经中说:“无碍清净慧,皆依禅定生。”一般人因为没有清净的智慧,看不清楚事实,所以容易做错事情,造下种种恶业,迷失了人生的意义、人生的价值。

如果能够掌握当下这念心,在这念心上去体悟,自然而然在日常生活中,在人格上、生存的意义上,就有正确的看法与光明的人生。如果人只为了声色犬马、功名利禄,为了生儿育女而生存,那就跟动物差不多,因为动物也知道要生存,也是在生活、吃喝玩乐。所以,人必须提升自己,要从心上、生活质量以及道德、修行上去提升。

什么是道德?道就是修戒、修定、修慧,最后体悟到无为的道理,契悟到我们这念本具的清净心,这就是道;什么是德?就是修一切善法,所谓“修德有功,性德方显”。只有道德,才能够提升生存的层次。

假使能够明白道德就是生存最高的层次,我们对于物质生活或精神生活,自然就能取舍。物质生活可以减少,但精神生活一定要存在、提升;要将物质生活放在最低层,将精神生活放在最高层。以佛法而言,修行就是要时时刻刻与道相应、与佛相应、与法相应,就像经上所说,阿罗汉契悟到五分法身——戒身、定身、慧身、解脱身、解脱知见身。能够从这些方面去努力、去提升,人的一生就很有价值、很有意义了。若以世间法来说,最低限度要做到儒家所说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生存在这个世界上才有意义。所以真正想要提升,只有通过禅修,我们的心地才有办法真正落实下来。

(四)

第三,禅与我们的生命。

禅对于我们的生活、生存、生命极为重要!佛经上讲,众生有分段生死,每个人终其一生的寿命不过六十、七十岁,最多也才一百多岁,俗语也说:“人生七十古来稀。”即使寿命再长,田地房产再多,功名利禄再高,去世的时候什么也带不走。如此看来,人生实在很悲哀、很渺小!

希望突破生命的关卡,就必须通过禅修明白真正的自己,即禅宗所说“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见到自己的本心本性,生命就是无量无边、无有穷尽,这也是净土宗所说的“阿弥陀佛”——无量光佛、无量寿佛。领悟佛的知见、契悟本心,当下这念心就与虚空同寿。虚空不坏,这念心也不坏,具足无量的寿命、光明与智慧,这是佛法追求的至高境界!在净土宗来讲,就是诸佛的法身净土——常寂光净土;在教理上来讲,就是菩提、涅槃。能够契悟到菩提、涅槃,我们的生存便超越时间、空间的限制,生命就是无穷尽的。希望达到此一境界,必须通过禅修的方法去契悟。

如果不了解这个道理,人的生命就是非常短暂、无常。昨天身体还很健康、很美好,今天却生病了,或者发生车祸等意外,无常一来,就要再去轮回受苦。契悟了本心本性,才能够超越无常、了却生死。

什么是生死?烦恼就是生死!将心中的烦恼化除,当下就是菩提,生死就是涅槃。契悟这念没有生灭的心,就是常寂光净土,就是如来自性、清净法身。明白这个道理,并且朝此方向精进修行,有所相应,这一生就能超越生老病死苦。否则,始终在生死苦海中轮回,受无量苦。

那么要如何超越生死?就是要见到自己的“本来面目”。我们这念心起一个善念,就是光明的因,将来会有善报,就如同一场好梦;起了恶念,就是黑暗的因,将来即感恶报。所以,好的念头是好梦,坏的念头是恶梦。无论是好梦或恶梦,都是虚妄不实的,都像水泡一般有生有灭,都不是“本来面目”。

“本来面目”才是真正永久的生命,也就是自己的本心本性,就是菩提、涅槃。所谓“涅者不生,槃者不灭”,不生不灭就叫做“涅槃”。师父说法、诸位听法的这念心,只要不起烦恼——起了烦恼,就要照破——经常如此用功修行,体悟不生不灭的这念心,就可以超越时间、空间,真正是无量光、无量寿。所谓“有生即有灭,无生即无灭”,法身是没有始终的,契悟了这一念心,就是没有生、没有灭。

如果没有通过禅修,对于佛法的道理就无法深入体悟。经云:“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这念心要时时刻刻都能做主,如如不动、了了分明,即使白天、晚上,顺境、逆境,一年、十年……,都要现前。如此用功,就是禅宗所说的“保养圣胎”。契悟此理,就是开佛知见、示佛知见、悟佛知见、入佛知见。

所谓“千年暗室,一灯即破”,契悟了以后,我们生命的价值一剎那就提升了。希望达到此一境界,需要经过长时间的修行、观照,这就是禅。明白了以后,无论是生活也好、生存也好、生命也好,都应该要朝此方向努力,人生才会有意义,这才是最真实的。

地址:中国宁波市鄞州区百丈路183号 邮编:315040 电话:0574-87755337 / 87756555 传真:0574-87710602

版权所有 © 2016 七塔禅寺 QITA TEMPLE. 浙ICP备2020040969号 技术提供:和众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