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眷属
(一)以智慧为母
《大智度论》说:“诸佛及菩萨,能利益一切,般若为之母,能出生养育。”为什么般若是诸佛、菩萨之母呢?《佛升忉利天为母说法经》卷中,佛陀告诉月氏天子说:“如来则从智慧度无极生。设人观察推其本末,过去、当来、现在诸佛,谁为母者?则当了知:智慧度无极是其母也。所以者何?其三十二大人相,非从摩耶而生;学大智慧真谛之谊,乃能致此,自然成就如来之身。其十力者,不从王后摩耶而生,本时奉行智度无极,得十种力。……斯诸功德,悉为不从王后摩耶而生,悉从大智度无极行学此道品。”
菩萨以智慧为主,而智慧以内解为用。我们有了甚深的般若智慧,体悟法性空寂,能通晓一切事理,不为无明所侵,不被贪瞋痴三毒所害,便能自在无碍,趋向成佛之道。
(二)以方便为父
一个生命的形成,除了要有孕育生命的母亲之外,更要有教育他成长的父亲。譬如植物的成长需要春风夏雨的“煦之育之”,也要秋霜冬雪的“霜之雪之”。父母好比车子两轮、飞鸟双翼,缺一不可。大悲以为母,方便以为父,大悲与方便具足,才能成熟众生。
佛陀在各部经典中的说法施设,无非是一种方便权巧。《大般若经》说,菩萨要速证无上正等菩提,须具足方便善巧。譬如火宅中有众宝聚,有人求宝入此宅中,其人若有方便善巧,则能持宝而出。《六十华严》把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大慈、大悲、觉悟、转不退法轮等,看作是地上菩萨的十种方便。
佛陀说:“世间心皆颠倒,我若不行方便力,不能度脱众生生死。”因此佛陀的八相成道,方便示现涅槃;观世音菩萨的三十三应化身,闻声救苦;普贤菩萨十大愿中的恒顺众生愿;维摩诘权现疾病,为探病者讲说色身无常如聚沫、浮云;《法华经》的三车火宅喻,长者以羊车、鹿车、牛车来劝诱耽溺于三界欲火窟宅的孩子离开危险的火场;化城喻中变现城池,使畏远畏久的众生不退失道业……凡此都是诸佛菩萨的方便智慧。持戒谨严的末利夫人为了挽救厨师的生命,于斋戒日刻意妆扮自己,破例喝酒来教诫国王,这也是慈愍众生的一种方便。
方便需要更高的智慧,方便需要与大悲心相应,所谓证真(实智)所以助悲离染,涉俗(权智)所以助智行悲。悲行于外,如父主外政;智冥于内,如母主内政。智满悲圆,则成正觉。菩萨修行,不外上求大智以自利、下行大悲以利他,悲智双运、权实并行。所以我们行菩萨道,智慧和方便就如同是我们的父母。
(三)以法喜为妻
在社会上,一个男人要成就伟大的事业,一个家庭要获得幸福美满,这里面必定有一个很贤惠的妻子。在《玉耶女经》里,佛陀教导玉耶为妇之道有五种类:母妇、臣妇、妹妇、婢妇、夫妇。一个妻子有时要像母亲一般,让丈夫有诉说委屈的对象;要像大臣幕僚,辅佐丈夫的事业发展;要像妹妹恭敬兄长一般;要像仆婢一般照顾丈夫生活起居;要如夫妇一般,彼此相敬如宾。如此的夫妻关系必然能使家庭、人生美满和乐。人间佛教的理想,是要每个人生活在和谐快乐之中,就好比家庭拥有一位贤惠的妻子。
人间净土里的妻子要具备什么条件呢?人间净土里的人是以“法喜为妻”,就是对真理的爱好、对真理的喜欢。在我们的生活中,如果能勤修戒定慧,心中时时有佛,处处是佛法,身心便能轻安,充满无限的法喜,好似拥有贤惠的妻子一般,那才能够自在快乐地生活。
(四)以慈悲心为女
女性富有柔顺含育的德性,因此代表慈悲的观世音菩萨经常化身为女性。菩萨以慈悲心教化众生,他对众生的无限柔顺、耐烦,好比善良柔和的女子,所以维摩诘居士以女儿来比喻慈悲心。“含生禀气皆有灵智,蠢动翱翔咸知畏死,致使菩萨兴行,救济为先;诸佛出世,大悲为本。”所以,慈悲心是菩萨道的首要善行,我们可以没有一切,但是不能失却慈悲心。
(五)以善心诚实为男
修行人最忌攀缘谄媚。佛言:“有地乃有万物,人有至诚乃有道。”《佛遗教经》也说:“谄曲之心与道相违,是故宜应质直其心。”以花言巧语、欺诈取巧而得来的财富、事业或名誉,终究不能长久保有、流芳千古,只有常保一颗正直诚实的心,才能赢得真正的尊敬,也才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处世法宝。
男子有真诚干事的能力,能承办家业;菩萨有善心诚朴、真实不虚的心肠,能荷负如来的家业。所以,我们有诚实,有一颗善良的心、善良的本性,这就有如是我们自己的儿子。
二、朋友
(一)以道品为善知识
《华严经》里,善财童子请问文殊菩萨,要如何修学菩萨行?文殊菩萨告诉他:“若欲成就一切智智,应决定求真善知识。”因为有了善知识,能够使我们闻一切菩萨行,成就一切菩萨功德,出生一切菩萨大愿,清净一切菩萨自性心,和发明一切菩萨坚固心等。善知识如大地,可以承载我们;善知识如高山,可以成长我们,使我们有依靠;善知识如乳母,可以守护我们,不令作恶法;善知识如良医,能治我们的种种烦恼病;善知识如勇将,能殄除我们一切诸恐怖;善知识如船师,能令我们度越生死大瀑流。可见善知识有多么重要!
善知识是谁呢?道品就是我们的善知识。这里的道品指三十七道品,也就是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等,是为追求智慧、进入涅槃境界的三十七种修行方法。依此修行,可调伏妄心、趋入菩提、证得正果,必然是大善知识了。
(二)以六度为法侣
三十七种道品是指引我们的善知识,六度波罗蜜也是我们应亲附的朋友。因为由于六度的守护,可以使我们获大利益,由是成就正觉。六度本是菩萨乘的出世善法,但是菩萨乃是大心众生,以出世的高深修养,做入世的利生事业,故六度为人生的善法,是成就道业的法侣。何谓六度?
1.修布施行,不但自度悭贪,亦令人受惠受益。
2.修持戒行,不但自不毁犯,亦不毁犯他人。
3.修忍辱行,不但自不瞋恚,亦不瞋恚伤害他人。
4.修精进行,不但自不懈怠,亦教人不懈怠。
5.修禅定行,不但自不散乱,亦教人不散乱。
6.修智慧行,不但自不愚痴、不邪见,亦教人不愚痴、不邪见。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若能勤修六度,以六度作为规范自己道德生活的准绳,再以六度法深入社会、普利大众,则六度即为人生最佳的法侣。
三、饮食
(一)以甘露为食
甘露,传说是古印度一种不死药,味道甘甜如蜜,所以称为甘露。法味清净,长养众生之身心,譬如甘露之德。《法华经·药草喻品》说:“我为世尊,无能及者,安隐众生,故现于世,为大众说,甘露净法,其法一味,解脱涅槃。”《十地经论》说:“如病思良药,如众蜂依蜜,我等亦如是,愿闻甘露法。”
世人以食物滋养色身,甘露为众食之最上味,菩萨以之作为食物。人间佛教的众生以甘露法味为食,长养身心,得胜妙乐。
(二)以解脱味为浆
热渴时,啜饮一杯清凉的饮料,顿时便能消暑解渴。当我们为五欲纠缠难解时,唯有以解脱的浆水才能消除渴爱。《大智度论》说:“佛法皆是一种一味,所谓苦尽解脱味。”《胜鬘经》也说:“涅槃一味等味,谓解脱味。”涅槃是熄灭热恼稠林的清凉法水,涅槃是消弭欲爱饥渴的解脱琼浆。有了涅槃的解脱浆汤,世间的诸苦都能不药而愈。
四、衣服
(一)以相好庄严自身
菩萨具足三十二相庄严容颜、八十种好严饰身姿,与世间人以美服遮身、华鬘严首大异其趣。而“丑僧俊道”固为佛门美谈,色相亦虽只是假相,但是借着外在的庄严相貌,让人心生景仰、乐于亲近,也是一种度众的方便。经典记载佛陀“三祇修福慧,百劫修相好”。《大智度论》说:“佛身以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而自庄严。”佛陀当初曾以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度化无数弟子入佛门,人间佛教的弟子也要培养“三千威仪,八万细行”以庄严自身,成就菩提。
(二)以惭愧为衣服
惭者,自不作罪;愧者,不教他作。惭者,内自羞耻;愧者,发露向人。《阿含经》、《本事经》、《大般涅槃经》里都提到,有两种白净法能够拯救众生,让世间不会堕坏,那就是惭和愧。因为有了惭愧,我们才不同于牛羊猪狗等畜生,知道实践恭敬父母师长、友爱兄弟姐妹的伦理道德;有了惭愧,才能制止非法,生起善法。
世间的衣服可以御风寒、障形露、遮体丑;惭愧则为法身之上服。《佛遗教经》说:“惭耻之服,于诸庄严,最为第一。”惭愧就像衣服一样,可以庄严我们的身心功德。所以,我们应时时惭愧,以求取进步。
(三)以深心为华鬘
华鬘是一种饰品,即以丝缀花,结于颈项,或装饰于身上,或悬挂于室内。若将之戴在身上则庄严美丽,挂在屋子里则满室生色。
深心是指对佛法深信不疑的心念。《维摩诘经》说:“深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具足功德众生来生其国。……随其直心,则能发行;随其发行,则得深心;随其深心,则意调伏。”信为道源功德母,能增长一切诸善法。深信有诸佛菩萨的存在,和诸佛菩萨的不舍众生;深信有前世、今生、来世;深信作恶得恶、作善得善的因果律;深信忏悔可令心清净;深信缘起法;深信诸行是无常、苦、空;深信无我之法……。深信这种种善法根植于心,所绽放出来的智慧之光,好比华鬘的装饰那么美好庄严,令人欢喜赞叹。
五、居住
(一)以毕竟空寂为家
前面说了,父、母、妻、子、女等是组成一个家的要素,有家的成员,也必须有居住的房子,没有房舍就要露宿街头。世间的家,是让我们免受日晒风寒的栖身之所,是保护我们生命财产免遭侵犯、得以安然成长的安乐窝,也是我们色身生老病死借以依存的场所。
菩萨常在第一义的毕竟空寂舍中,逍遥自在。什么是毕竟空寂呢?毕竟有最终、至极的意思,空寂则是远离种种法相的寂静状态。《法华经·信解品》说:“一切诸法皆悉空寂,无生无灭,无大无小,无漏无为。”明了诸法空性,菩萨在家修行,应该将菩提心安住在毕竟空中,如《维摩诘经》所说“不著世间如莲华,常善入于空寂行”。莲花生于污泥而不被污染,我们虽然生活在五浊恶世,只要心常常安住在空寂中,便不会有恐怖、罣碍,也能远离各种颠倒和烦恼,所修的一切功德自然不会损失。所以说,“毕竟空寂”是我们最好的家。
(二)以总持为庭院
总持又称能持、能遮,梵语叫陀罗尼,是一种能总摄忆持无量佛法而不忘失的念慧力。《大智度论》、《佛地经论》载,陀罗尼是一种记忆术,即于一法之中持一切法,于一文中持一切文,于一义中持一切义,所以由记忆此一法一文一义而能联想一切之法,总持无量佛法而不散失。陀罗尼能“持”各种善法、“遮”各种恶法,因此有了总持,在弘法教化时,对于佛法不会遗忘漏失,在大众中也能自由自在地说法无畏。
世间的庭院广植各种花卉,供人观赏;菩萨总持一切法、一切义,就像一个大花园,里面形形色色,有无漏的法林、有净妙的觉花……。我们以总持包容一切、摄受种种作为我们的花园,以觉悟的心作为美丽的花朵,以解脱作为智慧的果实……。悠游在这总持的庭院里,可以消除热恼,获得清凉。
(三)以八解为浴池
总持的庭院里,除了有树林、花、果,更有浴池,池中充满湛然定水,遍布七种净华。浴池中的定水,是由修八解脱法所得。八解即八解脱法,谓依八种定力,而舍却对色与无色的贪欲。七净华,谓七净德清净如华。此七净德即:
1.戒净:三业清净无垢秽。
2.心净:制烦恼心,断结使心。
3.见净:见法真性,不起妄想。
4.度疑净:见解深广,没有疑惑。
5.分别道净:善能分别是非,合道宜行,非道宜舍。
6.行断知见净:“行”是苦难、苦易、乐难、乐易四行;“断”就是断除诸结使。即证得无学尽智、无生智者,能知见所行、所断而通达分明。
7.涅槃净:指所证得的果。
沐浴可以洗净身体的污垢和消除疲劳。因此,我们经常沐浴在这清净的定水中,并以七种净华遍熏吾身,自然能去除各种贪欲垢秽,获得身心清净。
(四)以四禅为床座
床座,可以远离三患:1.离毒螫。2.离尘垢。3.离湿冷。以四禅为床,亦可远离三恶,即:1.离瞋恚毒。2.离贪欲毒。3.离睡眠冷。
四禅指色界的四禅定,是世间最殊胜的禅定。因此,我们依此四禅修习,好比有了床座,可以远离恶毒,获得安稳快乐。
六、交通
世人以象、马、车、船等作为交通工具。人间佛教的交通工具是什么呢?
(一)以五通作为象马
大象力大能负重,马匹奔走快速,世人以之作为交通工具;菩萨则以五通作为象马。
五通是五种神通,由修四根本定所得五种超自然的能力,即神足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菩萨在菩提道上度化众生时,视情况的需要而运用这五通,就像驾御象马驰骋一样。
(二)以大乘为舟车
乘指车乘,有运载、乘物的意思。脚踏车只能载一二人,小轿车能载四五人,公共汽车能载四五十人,火车、飞机、大船就能载好几百人。车子的体积越大,所能载运的人或物品也越多。
佛陀的教法能载运众生由此岸到彼岸,分为大乘、小乘,一乘、二乘、三乘、五乘等。小乘只顾自己的修行,只求个人的了生脱死,犹如骑的是脚踏车或机车;大乘菩萨以救度众生为目的,驾驶能载运多人的大车大船。人间佛教的菩萨游于十方,自在无碍,兼载运无量众生俱至清净的彼岸,因此以大乘为舟车。
(三)以一心游于八正道
人生的道路形形色色,有荆棘密布、充满陷阱的羊肠小道,有平坦宽阔的高速公路……。此中唯有八正道最为平坦安全,可以给予我们身口意三业正确的指南,是引导我们通向成佛之正确途径。因此,我们驾着五通的象马,乘着大乘舟车,以一心为车夫,必能舒疾合宜,驰骋游行于平坦的八正道路上,享受电掣风驰的乐趣。
七、教育
(一)为大众之导师
《十住断结经》说,令众生类示其正道,故称导师;《华手经》谓,能为人说无生死之道,故称导师。佛、菩萨心中只有芸芸众生,无时无刻不在教化引导众生入于佛道。
《胜天王般若经》说:“一切众生皆有性净,是故于彼勿生下劣,应当尊重,彼即我师,如法恭敬。”因此,我们不随意轻视、舍弃任何众生,以智慧、方便化导众生,令入佛道。
(二)以尘劳为弟子
烦恼能染污我们的真性,好比尘垢会令身心劳惫,所以又被称为尘劳。经中说众生有八万四千尘劳,受这些尘劳的奴役驱使,我们在生死中不停地轮转,永不止息。人间佛教的菩萨,对此一切尘劳众生可以随意教化,转众尘之愚为智慧之明,如同教化弟子,使从己令、受持正道。
八、娱乐
(一)以四摄为伎女
什么是四摄呢?即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心地观经》说,具有这四摄法,在菩萨行上能够不退转;又说:“如是四行,趣菩提路利生根本,一切菩萨皆应修学。”菩萨在摄受度化众生时,以四摄法使众生喜悦、乐于亲近,就好像善于唱歌跳舞的伎女以歌舞来吸引、娱乐人一样。
(二)以歌咏法语为音乐
世间的歌咏:柔和清雅的音乐,可以洗涤尘垢,让心灵清明;慷慨雄伟的音乐,可以振奋人心、激发斗志;凄怆哀怨的音乐,可以令人抒发感情;轻快活泼的音乐,为人带来希望开朗。菩萨则以歌咏法语作为音乐,悦耳致乐,引人入胜。
我国佛教从曹魏陈思王曹植游鱼山,闻空中梵天之赞,深有体会,摹其音节写为梵呗之后,这些殿堂中柔和清净的梵音,千百年来摄受了许多人。人间佛教将佛教音乐带出殿堂,把庄严的法音传送到社会每一个角落。此外,将佛教法语、偈语以优美的曲调唱出,将佛教故事以歌舞演出,这都是借着音乐来广宣法音、净化人心。
(三)以修行为娱乐
一般人以吃喝玩乐为休闲娱乐,追逐感官的消遣,但是曲终人散之后,留给自己的往往是更深的心灵空虚与落寞。人间佛教主张以修行为娱乐,到寺院礼佛、参加法会,念佛一支香、禅坐一支香,拥抱三千大千世界;在家里阅读经典,深入经藏,开发智慧。借着共修或自修,心灵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踏实与祥和,不必再用感官的刺激来娱乐自己,因为法乐胜于世俗之乐。世俗之乐是短暂、无常、染污、不究竟的,唯有法乐才是永恒、究竟、清净的。
九、资用
(一)以七财为宝物
一般人以有金、银、瑠璃、玻瓈、砗磲、赤珠、码瑙七宝为富有。菩萨则以具足七圣财宝为富贵,即:1.信财,信受正法。2.戒财,受持戒律。3.闻财,多闻善法。4.施财,舍离一切无染著。5.定慧财,摄心不散,照了诸法。6.惭财,自惭而不造诸恶。7.愧财,于不善法心生羞愧。
世间的财宝终归无常,有很多人钱财越多,烦恼、是非越多,世间上人为财死的例子不胜枚举。所以,经上说:“宝物归无常,善法增智慧。世间物破坏,善法常坚固。若有顺法行,随人百千世;虽种种宝物,不能至后世。种种财宝物,则可强劫夺;王贼及水火,不能劫法财。”世间的财富为水、火、盗贼、苛政、不肖子孙五家所共有,而七圣法财坚固不坏,是真正究竟的财富,是资助成佛的圣法财。因此,我们不一定要在心外寻找财富,应该“反求诸己”,开发内心源源不断的真实宝藏——七圣财。
(二)以教育滋生利息
世间的钱财会因借贷存放或投资而滋生利息;教育更是“一本万利”的工作。如老师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因而桃李满天下,灯火相传,使智慧与文明延续不绝。
我们修学菩萨道,得七法财。以此七法财为本,教授一切众生,使众生也获得这七种圣财。如是教化越多,得度的众生也越多,如同世间由投资而滋生利息,使财产日积月累地增加。
(三)以回向为大利
世人以珍宝为丰裕;菩萨以七财为富有。又以七财为本,教授众生,与人长善,彼我兼利;复以此福回向佛道,七财弥增,获利最大。为什么回向为大利呢?
回向是佛教极为殊胜而独特的法门,尤其是法布施中最讨巧的法门。《地藏经》说:“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于佛法中所种善根,或布施供养,或修补塔寺,或装理经典,乃至一毛一尘、一沙一渧。如是善事,但能回向法界,是人功德,百千生中受上妙乐;如但回向自家眷属或自身利益,如是之果即三生受乐,舍一得万报。”又《大智度论》载,菩萨以般若波罗蜜方便回向故,以少布施而得无量无边功德。
因此,人间佛教以七财为本,与人同利,兼示以滋息之法,令如说修行、回向佛道,既收外益,更可获得大利。
(四)以发心为事业
一般人所想到的,都是以自我为中心、以自我为本位,譬如我要考到好的学校、我要有很好的成绩、我将来要有好的职业、我要优秀、我要成功……,满脑子想的,都是我如何获得、如何拥有,其它的一切都没有我重要。人间佛教要我们先具有度人的发心,先有别人、后有自己。《般若心经》开卷就是“照见五蕴皆空”,《金刚经》也一再强调“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自己未度、先来度人,这是菩萨的发心。发心的力量很大!有句话说:“不忘初心,成佛有余。”《华手经·发心品》提到,诸佛一切功德都是源自初发心,好比由于有牛,才能制造出美味的醍醐;有了种子,才能生出花果一样,因为有了菩萨的发心,才使佛种不断。《华手经·无忧品》说:“能发此大心,斯人当作佛,处众师子吼。自在师子吼,能转净法轮,佛神通无碍,皆在初心中。”一念初发心,当下即成佛。
发心,发什么心?发慈悲心,人我无间;发信愿心,常随佛学;发菩提心,上弘下化;发无我心,扩大完成。所以,发心是成佛之道,发心是利生,所谓“弘法是家务,利生为事业”。
十、修行
(一)以一心来安住
安住是非常重要的!今天的社会混乱,人也常常感到渺茫惶恐,最苦恼的是不知道将身心安住在何处。比方说,上了班又不喜欢自己的工作;不上班,整天空无一事,却又万分无聊。看电视吧,却也不能一天二十四小时都看个不停;至于打牌、游玩、吃零食、逛街,久而久之,更觉内心空虚,万念俱灰。所以安住身心实在是很重要。
要安住,基本上必须能一心专注,不要常常起杂念、妄念。佛陀在世的时候,有一弟子学道已经十二年,因为心思散乱,又贪著六欲而不能得道。有一次,他看到一只水狗要咬乌龟,乌龟将头尾、四肢缩进甲壳里,一动也不动,过了许久,水狗莫可奈何,最后只好走开。这位弟子说:“乌龟因为有护命的铠甲,才能免于难。”佛陀便趁机告诉他:“世上的人往往不如这只龟,不知道无常,放纵六情,不能一心求道,而令外魔侵入。”可见如如不动、一念专心是非常重要的!这就是《佛遗教经》所说:“纵此心者,丧人善事;制之一处,无事不办。”
在佛教中,念佛可以安住身心,坐禅更是安住身心的最佳法门。念佛是把身心安住在一句佛号上;坐禅则是注心一处,以真智住于无漏清净的禅定中。能一心专注,所谓“平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我们不论是行住坐卧、进修办道,生活之中一定会觉得很美好、很自在。
(二)以多闻作为觉音
觉音,谓从闻而悟。世间有先知先觉,有后知后觉,有不知不觉。有人根器利,又具福德因缘,常能自己反省,听闻善法也能很快着意契机;有人如同顽驴般桀骜不驯,百般规劝仍然不会醒悟悔改。
我们虽然不能亲耳听闻佛陀的教法,但是借着流传下来的法宝典籍以及善知识讲说教导,佛法真理依然能流入我们心中。多闻善法,可以知道烦恼邪见而远离罪恶;知道诸法空寂、无苦无乐,遇到困难险恶能无所畏惧;知道持戒发慧能趋入圣果而精进修习。所谓“欲取三摩提,实以闻中入”,如果我们能时常听闻并受持各种善法之音,必能增长智慧,以之而自觉。
地址:中国宁波市鄞州区百丈路183号 邮编:315040 电话:0574-87755337 / 87756555 传真:0574-87710602
版权所有 © 2016 七塔禅寺 QITA TEMPLE. 浙ICP备2020040969号-1 技术提供:和众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