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塔文著

《金刚经》讲录(连载十五)

发布日期:2017-12-07 作者: 道源法师

持经功德分第十五

戊二、校量闻经功德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

这段经文是校量得闻《金刚经》的功德。

今先解释“初日分”、“中日分”、“后日分”。这是梵语。经文上把一日分成三分,“初日分”指早晨,“中日分”指中午,“后日分”指晚上。

今解释经文:须菩提!假使有善男子、善女人,于一日之中,早晨以恒河沙数的身命布施,中午又以恒河沙数的身命布施,晚上也以恒河沙数的身命布施:如此身命布施经过百千万亿劫之久,每天在这三个时分中,皆如此布施,这种福德就难以计算了!但是如果有人得闻《金刚经》,生了清净信心,而深信不疑,不违逆地去信受奉行,这种闻经生信的福德,胜过前面以身命布施的福德。

这是出自佛金口所说,佛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佛这么地校量,绝对是正确、真实、无误的。

戊三、况显兼说功德

“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

你听了《金刚经》,能生清净心,听到哪里信到哪里,不起疑惑,不起不信违逆之心,你这种听经所得到的福德,尚且就胜过前面以无量身命布施的福德,何况你又能书写、读诵,为他人解说此经的义理。

在《法华经·法师品》上说:有五种法师,一者书写的法师,二者受持的法师,三者读经的法师,四者诵经的法师,五者解说的法师。书写的法师是个什么样的法师呢?因为古时候,印刷术没有发明,释迦佛在世的时候,还没有印刷术,所以佛经都是书写的,以书写经典的方式把经典流通广布。这个书写的法师,就是流通经典的法师。这种书写经典流通,也是一种修行,以现在来说,你发心印《金刚经》流通,就等于书写经典一样。如果你写的字体很好,又很工整,别人看见你的字,就生欢喜心;你这个字写得特别好,有艺术价值,也可以引导众生听《金刚经》。你能书写这部《金刚经》流通,又能受持《金刚经》的义理、读诵其文,又为他人解说此经的义理,这样不但自己能明心见性,也能让他人明心见性,这样你所得的福德,就更远远地胜过前面以无量身命布施的福德。

丁二、释义详示(分四)

戊一、约教理显德

“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

“以要言之”:就是最切要地说。

“是经”:就是《金刚经》。

 “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这句要是顺着中国的文字来解释,就是加重语气,实际都是大数目。“不可思议”是个大数目,“不可称量”、“无边”也都是大数目。总而言之,这部经有不可思议的功德。

戊二、约行果显德

“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即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著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

如来说法,是应机而说的。古德云:“说法不应机,总是非时语。”《金刚经》为什么“受持、读诵、广为人说”,会产生那么大的无量功德呢?因为这部《般若经》是“为发大乘者,为发最上乘者”而说的法门。因为大乘行者、最上乘行者,才是真正的在修成佛的因。发心很重要,心一发,一切行持都将随着这个发心而起修。《楞严经》云:“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华严经》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维摩诘所说经》云:“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所以才说:“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随你发心的不同,你所解的道理就有所不同。

《金刚经》属于大乘经典,你发了大乘心,你就是一个大乘行者;你发了最上乘的心,你就是一个最上乘的行者。这里有两个“发”,一个是“为发大乘者说”——这个大乘者,是指权教大乘。依教下所说,佛陀一代演教,总归纳为小教、始教、终教、顿教、圆教等五个教法的范围。权教大乘正是始教所摄。始教中有二部,一为空宗,二为相宗;这个空宗就是般若空宗。《金刚经》属于般若部,这是对着始教空宗而说的,这正符合权教大乘法。《金刚经》也是“为发最上乘者说”——这个最上乘就是实教大乘。实教大乘通于终教、顿教、圆教。因为《金刚经》不只是讲二谛的道理,它连中道第一义谛的道理都有。所以在解释那个三连句的时候,“佛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如果用二谛的道理解释,就是为发大乘心的弟子说;如果解释到中道第一义谛上,这种三谛的道理,就是为发实教的大乘菩萨说的。顿教比终教更高一步,《金刚经》最高深的道理讲到顿教。因此中国禅宗的祖师,从四祖到五祖,从五祖到六祖,都用《金刚经》来印心。由此证明,《金刚经》合乎中国顿教禅宗。另外《新眼疏》上又说《金刚经》“密通圆教”,因为它有中道第一义谛修行之法,所以才说它“密通圆教”。

“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果你能依此经,如法地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发大乘心,发最上乘心,自利利他,如来心中会知道你这个人,如来眼中会见到你这个人。知道什么、见到什么呢?知道你、见到你都能成就这不可计量、不可称数、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的功德,这些功德你一定都能成就。

“如是人等,即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凡是“受持、读诵、广为人说”的这个人,都叫“如是人等”。这个人呀,“即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来所说的法,就是无上、正等、正觉之法,你能自“受持、读诵”又“广为人说”,以此因缘,将能够引导一切众生趣入成佛之道。因为般若为佛母,能出生“一切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来因般若波罗蜜而成等正觉,如来成佛后,亦受持般若波罗蜜。由此证实,“受持、读诵、广为人说”《金刚经》,等同续佛慧命、传播佛种、引度众生成佛,所以说你即是“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按世间法上打个譬喻,你如果是个孝顺父母的好儿子,就能够荷担父亲的家业,你父亲所遗留的这个家业,你能挑起责任给他负担下来。你如果是佛的好弟子,就要把如来的家业荷担下来。如来的家业是什么呢?就是“利生为事业,弘法为家务”。如来出世,是为了要来弘法利生的。我们是佛的弟子,什么是我们的事业?什么是我们的家务呢?“利生”是我们的事业,“弘法”是我们的家务。你发心弘法,一定要受持经典的义理,读诵其文。你不能自利,又怎样去利人呢?你受持、读诵经典,一定要多多地深入经藏,多听佛法,对佛法一定要深信不疑,然后才能再进一步去发心弘扬佛法。你这样子做就能荷担如来家业,续佛慧命。这就如世间上的孝顺好儿子,父亲交给他的家务,他能够主持,并发扬光大,这才是尽到做儿子的责任。所以我们身为佛弟子,就应该负起责任,来担当起如来无上正等正觉的家业,并加以弘扬。

“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著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为什么说这个“受持、读诵、广为人说”《金刚经》的人,就是荷担如来的大乘家业、最上乘家业呢?因为“乐小法”的人,他著了我等四相之见,“即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我等四相,前面讲过有三种。小乘中的声闻、缘觉,他已把我执的四相空掉了,法执的四相没有空。这里的四相,就是指着法执的四相。他没有空掉这个法执的四相,因此你叫他去度众生、弘扬佛法,他不发心;“即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你叫他听,他也不喜欢听。

闻大乘经典要深信不疑,需要有大乘善根的人才能得闻。《法华经》上有明文记载,释迦如来要开讲《法华经》,还没有讲,就先有五千退席——有五千个阿罗汉不要听。他们说:“我们已经所作皆办、具诸佛法,还听啥?”都走了。“好乐小法者”他闻都不来闻;不来闻此经典,又怎么能受持、读诵呢?他自己不能受持读诵,又怎么能为别人解说呢?所以“好乐小法”的人,对释迦佛“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的《金刚经》,他闻都不闻,所以不能受持,亦不能为人解说。因此就可证明前面所说“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金刚经》的这个人,他所得到的福德是不可思议的!他就是荷担如来大乘家业的一个好弟子!这就证明“好乐小法”的人,做不到“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个事业。

下面再说《金刚经》所在之处的功德。

戊三、约依处显德

“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即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

须菩提!不论是在什么地方,只要有《金刚经》的这个处所,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都应该要恭敬供养。当知此经所在之处,即等于是如来真身舍利的宝塔所在的地方。因此都应该恭敬、作礼、围绕、赞叹,应该带香花来这个地方供养。

对《金刚经》恭敬、供养、作礼、围绕、赞叹,必得开智慧、增福报。何以故?因为你恭敬、供养般若波罗蜜,即是恭敬供养十方三世诸佛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金刚经》正是演说般若波罗蜜的法门,所以你恭敬供养此经,就有无量的功德。诸佛也是恭敬、供养般若波罗蜜的。

到此为止,第十五分讲完了。

 

能净业障分第十六

戊四、约功用显德

“复次,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即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这段经文是在说明,《金刚经》能够成就消业障的功德力。

佛再进一步告诉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金刚经》,“若为人轻贱”“轻贱”是个总名词,里面包括了很多被辱的逆境,也就是碰到这种逆境),你不要生退道的心。

前文说过,你“能受持、读诵”《金刚经》,所得的功德是无量无边的。现在,这个末法时代的“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为什么不但不得人家的尊重,反而受到别人的“轻贱”呢?

佛就给我们解开这个疑惑说:“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所谓“罪业”,就是身、口、意起了恶的行为,所造的业叫“罪业”。“业”总括来说,分为二种:三界以外叫“无为业”,三界以内叫“有为业”。三界内的有为业又分为三种,即善业、恶业、不动业。上二界(即色界、无色界)他所修的四禅八定叫不动业,这是禅定之业;在欲界中有二种业,一是善业,一是恶业。这经文里的“罪业”就是恶业。这是他前世造了罪业,本来应该去受罪业的果报,堕三恶道(地狱、饿鬼、畜生)受苦。因为他这个恶业还未成熟,这个业力暂时没有牵引他去受三恶道的苦报,但是他前世也造过善业,所以就先转生为人。刚好他又碰到《金刚经》,又发心受持读诵,这是善业,是善因善果,据理来说应该得到好的果报才对,可是为什么反而会受到人家的“轻贱”呢?

“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即为消灭”:这是由于你受持《金刚经》、读诵《金刚经》,产生了不可思议的功用,给你消掉过去所造的罪业。因为你前世所造的罪业马上就要成熟了,接着就要去受苦报了,但是由于你受持、读诵《金刚经》的功德起了不可思议的力量,才使你过去世的恶业转变为重罪轻报,才会受到人家的“轻贱”。这个“轻贱”包括了嫉妒障碍,甚至欺负你、压迫你、骂你、打你。但是这种苦,比那三恶道(地狱、饿鬼、畜生)中所受的苦,那真是算不了什么啊!可是你受过了这个重罪轻报的苦头后,就可以把“应堕三恶道”中受重报的苦果给他转掉了,这叫做“重罪轻报”,所以才会受到人家的“轻贱”。这是《金刚经》有不可思议的功德,把那个罪业消掉了。你应受三恶道的果报可免掉了,反过来还会得个好的果报。

得个什么好的果报呢?“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当得”就是当来要得到(当来就是未来),得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法,得到无上正等正觉之果,这样,你不就成佛也有份了吗?这就是说,因为别人“轻贱”你,但是却帮了你一个大忙。帮了什么大忙呢?第一,他帮忙你,把过去所造应堕三恶道的罪业给你消灭了。第二,你可以“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因为你受持、读诵《金刚经》,先得个菩提法,依之修行,以后再得个菩提果。这么说这“轻贱”你的这个人,不是也帮了你一个大忙吗?在佛法上讲,“轻贱”你的这个人,他也是你的善知识。他是什么样的善知识呢?叫做逆境的善知识。就像提婆达多处处障碍释迦佛一样,释迦佛说:“他是成就我修忍辱度的善知识!”但却是逆境的善知识。

我们既然了解了这个道理,再看前面第十五分的道理:“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我们的心一定要死心塌地,完全地相信佛语,不可以起怀疑。前面也有讲过,只要你能生起一念清净的信心,这个“一念”的功德,就超过你亲近、承事、供养百千万亿诸佛的那个福德。一念清净心时间虽短,但是这个清净心我们到底生了没有,还不知道。所以那个超过供养百千万亿诸佛的福德有没有得到,我们还不知道。可是这句“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这一段经文,可说是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我们是得到了这个功德。我们听到这部经,能够信心清净,信受而不违逆,讲到哪里信到哪里,这个时候,我们就能得到无量恒河沙数的福德,这是绝对可以得到的。

既然“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就有那么多的福德,为什么我们现在还落在薄地凡夫位呢?整天都在苦苦恼恼呢?受持、读诵《金刚经》又受人“轻贱”呢?一想到这一连串的逆境和遭遇,信心难免就会有所动摇。现在就是要来分析这个道理,叫你绝对不要生怀疑。

因为福跟罪是对待而立的,有福就没有罪,有罪就没有福。有些人是福与罪夹杂在一起,或者是福多罪少,或者是罪多福少。我们要相信,宿世一定有点善根,不然的话,没有善根,你根本就遇不到《金刚经》,对《金刚经》也不会“信心不逆”。为什么你会生到这个末法时代呢?一定是罪业深重,将来罪业成熟了,就会牵着你去受苦报。要怎么样来消掉这个罪业呢?你能“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就能消掉这个罪业;你再进一步地去“受持、读诵、广为人说”此《金刚经》,以此功德力,就可以把这个罪业消掉了。经文有明文为证:“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即为消灭。”结果你就增加了福业,你在自利利他中,不但增加了有为之福,也增加了无为之福。有这个善因在,将来我们一定能够成佛!这是佛说的话,有经文为证:“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这个道理,我们可以在十六分看到。释迦佛说,我们凡夫虽然还在苦恼里面,但是你受持、读诵《金刚经》,发心讲《金刚经》,就会有无量无边的功德!虽然你受到人家的“轻贱”,但是这是在给你消罪业,你不要因此而退失道心;慢慢的罪业消了,福业自然会增多,逆境就会转好过来,渐渐地变成顺境。这就是教导我们,遇到逆境现前时,不要生心动念:为什么我天天念《金刚经》,没有一点感应呢?不是没有感应,其实是有感应,你受到人家“轻贱”、嫉妒障碍、种种欺负,这些都是感应。但是你要这么观想:他就是在消我的罪业。这时候你一定要把十六分所说的道理用上去,你的道心就不会退失。

现在拿我道源的切身经历和事实来证明,使诸位同学相信,“受持、读诵、广为人说”《金刚经》,此功德是不可思议的!我虽然有一些微少的智慧,但是福报一点也没有。我这个人前生前世可能当过讲经法师,就是不晓得培福,执著这一点点小智慧,没有培福哪来福报呢?所以一点福也没有。好在我碰到了慈舟大师,他是我的善知识,纠正我的错误知见,告诉我说:“修行也要有修行的福报。你出家不久,在佛门中要先培福报;有福报了,修行障碍才会少一点。”所以他叫我要多培福。当时我没有听他的话,也没有用心去培福。在我闭关阅藏经的时候,我还跟他辩论培福的事,论到最后,我没有接受他的意见,我还是固执我的见解,照样是向求智慧这方面进行。心中常常这么想:要求智慧,就要深入经藏。因此我准备把大藏经看三年,第一步先看《大般若经》。结果,《大般若经》最后的二百卷却没有,就没办法看下去,只好把它放下,就再研究《俱舍论》(《俱舍论》是小乘的智慧论,一名《聪明论》)看《俱舍论》时,还研究不到三分之一,就得了个吐血病,差点把命给丢了。就放下经典,先把吐血病治好。把吐血病治好了以后,却不能看经了,一研究起注解,头就疼起来。这下子,我突然间才领悟到慈舟大师为什么特地到关房来看我,叫我先培培福报;才知道慈舟大师真是一个现代的活菩萨,他看见我还有这么一点点的善根,特地来点醒我、加被我。他说:“你没有福报呀,是求不到智慧的。”终于使我觉悟出这个道理:你要看经求取智慧,你还要有福报的;没有福报,经不让你看,你研究教理,没有福报,不能研究。从那时起,我就返过来要求福,就开始忏悔。我所闭的关房叫“阅藏关”,准备看藏经看三年,结果就改了,改为“拜佛念佛关”。三年后,从关房里出来,福报是否有增加,自己不知道,但是我这个身体却是变好了一点。

再拿我自己做一个例证,我受持《金刚经》得了好的善报。我二十几岁时,天天生病,病得要死不活的,我就求三宝加被我,让我活到三十岁,我就满足了。但是到了三十岁,我却没有死,所以才去闭关,到现在为止,我已活到八十岁了,这是出乎我的意料之外。现在想起来,如果那时在三十岁就死了,也还是冤枉,还是短命而死。现在怎么会活到这么大把的年纪呢?这就是我受持读诵《金刚经》、讲说《金刚经》的功德,把那个罪业给消掉了。

我年轻时,就知道办佛学院,培养僧才,我知道这个功德是大得无量无边!但是我的经济能力不够,时常自己忏悔自己的福报不够,不能为三宝做一点事;但是别人请我去办,我就马上去办,经济方面别人会负责,所以我就少掉了很多操心。你有福报,经济上自然很顺利。我晓得我的福报很薄,所以在年轻时,就一直地在培福,一点点一点点地培福,不敢舍掉,努力惜福,一直培到现在。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以前,我在大陆上讲《金刚经》,到底讲了多少遍,我已记不起来,也算不出来。在台湾,我讲《金刚经》讲到现在为止,连这一次是第十三遍了。现在是不是有点福报了呢?我想大概有一点了。譬如这回办佛学院,经济就由我来负担,在三宝的加被下,大概也算是顺利地办下来。回想当年,我想要到台湾来,那时身上一个钱也没有,蒙三宝的加被,突然就有那么一个信徒,供养我一张飞机票,我就来了。你看,这不是太不可思议吗?

我讲这些话,不是在自赞自己的功德、自己贡高我慢,而是要坚定诸位的信心,要你们不论遇到什么逆境,都不要退道心。受持、读诵《金刚经》的,照样地修下去;念诵《金刚经》的人,每天就继续地念下去;你研究《金刚经》的道理,就尽量地去研究;讲说《金刚经》的,就尽量地去讲,“广为人说”,有缘就讲,去广说此经。你们一定要深信《金刚经》有不可思议的功德力!这样,不论你遇到什么逆境现前,你就认为这是给你消业障的、消罪业的,这么一来,你遇到任何障难,就可迎刃而解了。

丁三、引因校量

“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祇劫,于然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若复有人,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这段经文,释迦佛引证自己因位时的行持,拿自己的功德来跟这个受持《金刚经》的人来比较、来校量。

“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祇劫,于然灯佛前”:“阿僧祇劫”是一个很长劫数的时间。我回想过去因地中,已离现在很久以前的一个长时间,这个时候是在然灯佛以前。

“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得值”就是遇到了。“那由他”表数目字,为一万阿僧祇(一阿僧等于一万恒河沙数)。这段经文就是:“遇到了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数的诸佛。”

“悉皆供养承事”:遇到这么多的佛,我每遇到一尊佛,我就供养,遇到佛就给佛做事,当佛的侍者,奉侍佛陀。

“无空过者”:没有一尊佛所让我空过而不去供养、承事;凡是有一尊佛出世,我就去供养、承事。

“若复有人,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现在就要来校量这个持诵《金刚经》的功德。如果有人,乃至到了末法时代的这个人,能受持、读诵《金刚经》,这种自利所得的功德。

“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他持诵《金刚经》的功德,就比我前面所供养承事诸佛的功德,大得太多太多了!我所得的功德与持诵《金刚经》那个人校量校量,我所得的功德一百分,也赶不上那个持诵《金刚经》的功德一分;乃至千分、万分、亿分,用算数来譬喻,都比不上那个受持、读诵《金刚经》的功德。

这是佛亲口所校量。由此你就知道,受持、读诵《金刚经》的功德有多么大啊!这种功德,不但胜过前面那个善男子、善女人用七宝布施、用生命布施的功德,就连释迦佛在因地行持中供养过“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的功德也赶不上。由此证明受持《金刚经》的功德是多么的大啊!这是引因行校量经功德,自利的功德就有这么大,何况又去“广为人说”,那个功德简直是不可思议了!

丁四、总以结叹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即狂乱,狐疑不信。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这里又重说一句“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这里为什么又重说一句“于后末世”呢?这就是真正要来应我们这个末法时代众生的机,教我们注意听。你发心读诵、受持《金刚经》,所得的功德,我释迦佛还没有完全说出来呢!“具”是完全、具足之意也。

“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即狂乱,狐疑不信”:我要是完全具足地说出来,定会有人听到之后,势必造成他高狂知见,惑乱自心。“狐疑不信”:不敢肯定这个功德,又不敢否定说没有那么多功德,心里头疑来疑去,疑则不信。

为什么叫“狐疑”呢?因为狐狸是多疑的畜生。古时有一个公案,叫做“狐狸不能过冰河”。这个河结了冰,其它的畜生乃至猫狗都可以走过去,但是它过不去。为什么它过不去呢?它多疑。因为它多疑,只能走到河边看,它心中很多疑,就这么想:唉呀!我要是走到中间,冰破了,破了不是要跌下去淹死吗?于是就回头,回来了却又想过河;又回到河边上,但是想过去又不敢过去;又走回来了,就这样走来走去,结果它没有过河去。这就是“多疑不能成事”的最好借镜。所以后人就把这个“疑”叫做“狐疑”。多疑的人他就不信,疑与信永远是对立的,疑则不信,信则不疑。他多疑,多疑他就不信,这就是“多疑不信”害了他。你跟他说“受持读诵《金刚经》有无量功德”,是教他增加信心的,他反而起了疑心,以为你是随便说说;他怀疑功德哪有这么大,就不能“信心不逆”地受持、读诵《金刚经》了。所以我释迦佛不能完全说出来,只能略略地说这么多而已。

这是总结论:“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这里虽然是告诉须菩提,也是点醒我们,让我们知道,这个《金刚经》的义理是不可心思、不可言议的。你想想不到,谓之“不可心思”;你嘴里讲,讲不出来,这叫“不可言议”。有这样不可思议的义理,你依之而修,所得的果报也是不可思议的。所以你受持、读诵《金刚经》,将来的果报当然也是不可心思、不可言议的。你相信释迦佛所做的结论,你就不会生怀疑了。

学习佛法,最重要“信”才能“入”,才能做到佛说到哪里,你就相信到哪里。佛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你能完全相信佛语,就修对了。你受持、读诵《金刚经》,要是碰到很多逆境阻碍,这就是告诉你:你过去的罪业果报将要成熟。人家“轻贱”你,这是因为你受持、读诵《金刚经》的不可思议功德起了不可思议的功用,在给你转“重罪轻报”。你要肯定地认为,他“轻贱”你是给你消罪业的,那你就修对了。

讲到这里,《金刚经》“正宗分”第二大科“推广降住开解分”讲完了。下面的第十七分“究竟无我分”,是讲“正宗分”第三大科。


地址:中国宁波市鄞州区百丈路183号 邮编:315040 电话:0574-87755337 / 87756555 传真:0574-87710602

版权所有 © 2016 七塔禅寺 QITA TEMPLE. 浙ICP备2020040969号 技术提供:和众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