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塔文著

学佛随笔(下)

发布日期:2017-12-07 作者: 徐恒志

●观世音菩萨悲愿广大,慈悯深切,一切众生消灾免难,感应屡屡,功德智慧非凡情所测。从前印光老法师曾劝全球人多念菩萨圣号。《法华经·普门品》说:“众生被困厄,无量苦逼身,观音妙智力,能救世间苦具足神通力,广修智方便,十方诸国土,无刹不现身……念念勿生疑,观世音净圣,于苦恼死厄,能为作依怙。”大慈大悲,同深悲仰!

●《华严经·入法界品》上记载了善财童子参见观世音菩萨的情况。菩萨说明我修此大悲行门,愿常救护一切众生,愿一切众生离开热恼、恶趣、生死以及逼迫身心的诸难八苦,并说:“愿诸众生,若念于我若称我名若见我身,皆得免离一切怖畏。”离怖畏已,“复教令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永不退转。”

●我们学佛的人重在断烦恼、了生死、度众生、成佛道而生死一关更为重要。从根本上说来,若能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则生灭去来本非实有,生死涅槃犹如昨梦。但多生妄习非能消于一时。自力不足,则兼仗他力,或每天念佛、持往生咒,发愿生西;或每日念慈氏咒,求生兜率内院。求生净土的人,在临命终时,如能心不颠倒正念分明,即可如愿往生因为临终在定之心,即是净土受生之心正如《净土生无生论》所说:“若人临终时,能不失正念,或见光见华,已受宝池生。”

●小乘戒律重视律仪,以身为重;大乘戒律三聚净戒等,重在心戒,因“阎浮众生,举心动念,无非是罪”,摄心即是戒故。小乘对四重性戒,都是遮而不开大乘在饶益众生前提下,可以方便善巧,见机得开,生多功德。但心地不明,定慧力不足,难免随境流转,于六尘境起贪瞋痴,自陷三途,深可悲叹!

●人生在世,多数只是谋求生活,养家育子,图取名利,沉湎六欲,所谓日图三餐夜谋一宿,匆匆一生不久老去,很少计及此身无常变幻,不可常保。应奋发有为,无愧此生。《维摩诘所说经》说:“诸仁者是身无常、无强、无力、无坚速朽之法,不可信也。为苦为恼,众病所集……此可患厌,当乐佛身。”所以大心凡夫、志士仁人,当珍惜此难得的人身,宝贵此难闻的佛法,以无常观的世界观,实践菩萨行的人生观,诸恶不作,众善奉行,奉公守法,自利利人,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用六度四摄的航船,超度无尽无边的苦海,这样或许可以说是“无忝此生”了。

●一切众生从无始以来,由于种种恩爱贪欲,形成六道流转,胎卵湿化都“因淫欲而正性命”,可知爱是轮回的根本。《圆觉经》说:

一切诸众生,不得大解脱,皆由贪欲故,落于生死。

若能断憎爱,及与贪嗔痴,不因差别性,皆得成佛道。

●《华严经·如来出现品》说:“佛子如来智慧无处不至何以故?无一众生而不具有如来智慧,但以妄想颠倒执而不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则得现前”妄想是我们日常分别计度的第六识,它是审而非恒;执即是执我执法的第七识,它是亦审亦恒。六、七两识若能转化、降伏,五、八诸识便随之而转,息生死苦轮,作利他事业,而普照十方了。

●袁了凡先生有训子四文,列有《谦德之效》。谦虚是人之美德,《尚书》所谓“满招损,谦受益”,天下没有骄傲自满而能成就学问、修养的也没有贡高我慢而能说已断见思烦恼的。孟子说:“人之患在好为人师”自赞毁他,高树慢幢,师心自是,不免为识者所笑。

●《楞严经》云:“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又《起信论》说:“一切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别;若离妄念,则无一切境界之相”;《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楞经》也说:“前圣所知,转相传授,妄想无性。”等等,都说明妄想本空,虚幻不实妄想息处,心无粘缚,则正智了了,得大法乐!反之,不明自心,认妄作真,执不舍,放荡失主,成为世间第一等苦人

●修行过程可概括为五个阶段,即学、悟、修、证、用。学是初步下手,寻修行门路,积累各种资粮;悟是经过实践,逐步使妄想由多到少,乃至根尘脱落,亲悟此一念不生而灵知不昧的本心、自性;修是悟后起修,在六尘境界上磨练,保任除习;证是亲证觉性,净极光通,彻证本地风光;用是由体起用,六度四摄,随缘利生,即色即空,了无挂碍。

●所谓心地法门,旨在明悟自性因为不明自性,势必相粘境见色闻声心外取法。心外取法岂不成为外道而生死颠倒灵山会上,佛陀拈花示众,迦叶会心微笑,于是有禅宗的流传。宋大慧杲禅师力主参话禅,疑起解绝,悟本心性。都是善巧方便,令众生就路还家。所谓明心见性,是明心虚妄不可得,而不可得处,灵光独耀,不同木石,回光一照,当下见性,所谓狂心不歇,歇即菩提。

●修心有二点值得注意:第一,上座修法主要是修定,下座炼心主要是修慧,必须上下结合,动静不二,定慧交资,功德才易圆满。由于我们久远劫来,习气深厚,潜藏于八识田中,时时遇缘而起现行,非有坚强定力,每每不能自作主宰,遇境即粘,随业流转故必须上座修定以得体,下座修慧以启用,经常在财色名食睡五欲色声香味触法六尘贪瞋痴三毒种种境界上打磨锻炼,常常与自己习气奋斗,越不易化除的越要化除,以慧照力,知诸法因缘生,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在一切有碍中忍得过,譬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情为我爱,便转而疏之见为我执,便解而空之又如为善而去恶固是好事,但若执于善而保留不放,执见难忘,不在开悟之列。第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波旬天魔外道邪师误导行人,往往一言之差,丧失慧命乃至《楞严经》所说五十种阴魔、种种五阴烦恼,无不是魔。当功夫得力时,第八识中各种烦恼种子都会翻腾而出,有时欲念横发,有时心生苦闷,有时无事而生烦恼,功夫越深,习气往往翻出越多。根据憨山大师的指示,这时要用大精进力、大勇猛力大忍耐力切不可被它调弄,切不可当作实事,切不可被它笼罩如横空宝剑,魔佛皆挥。魔有外魔有内魔,外魔易退,内魔难降,因此在习气翻腾时,务必不取不舍,一味不理。《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常念经语,内外诸魔一齐退却。若不能度过难关,则可念佛、念咒,由佛力加持,正念昭彰,便可化险为夷,太平无事。吾师王骧陆公有偈说:“欲修最上乘,尘劳为资粮,冤家一齐到,庄严此道场。”

●《华严经》说:“不了自心,云何知正道彼由颠倒慧,增长一切恶。”可见明心见性彻悟本来,实为修心之关键佛法之要领但净土法门却是一种特别法门,三根普被上根人即念返观,专注一境,从事持达理持,由染心转净心,破无明,见法性,以理一心不乱为旨归。所谓理一心不乱,实即明悟心性后的一心境界,空有双融能所两忘,能往生极乐的实报庄严土。中根人一句洪名不离心口,前句后句相续不断,在一切顺逆境界上锻炼打磨,见思烦恼逐步由伏而断,证入事一心不乱,能往生极乐的方便有余土。下根人虽不能念佛断惑,也可仗真信切愿的力量,心心相续,甚至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便能伏住惑业,顿出生死。可见净土持名法门断惑、伏惑都能往生极乐了脱生死所以称之为教内的别传。

●佛法的要领是般若,般若法门是根本法门净土法门三根普被利钝全摄,是条捷径,要想即生了脱生死成办大事,非此法难以满愿。所以修任何法门,都宜以净土法门为指归。以般若为先导,以净土为归宿,实是修行证果的圭臬。

●念佛法门通过念念相续,由生灭渐入不生灭。进入念而无念境界后,继续念佛,即是由体起用,放无量光明,得感应道交,即可消灾免难,又能成就功德,生极乐,菩提心中接佛光,真实不可思议!

●《华严经》说:“奇哉奇哉!此诸众生云何具有如来智慧,愚痴迷惑,不知不见我当教以圣道,令其永离妄想执,自于身中得见如来广大智慧,与佛无异。”这里说明两点:一、众生本具如来智慧德相,非从修得;二、学佛目的只是离妄化执,主攻方向十分明确。

●一切佛法都是息妄化执的手段和工具,都是善巧方便对症下药,或念佛念咒,或参禅明心,或礼拜供养,或回光返照,直至心空执化,光明自在。可是修心不难,难在妄想难息欲息妄想,难在一门深入。然也有专一深入而得定开慧者,也有以种种法对治才能安于一处不妄想驰逐者,根性不同,应机施教,实无定法可说。佛世有人拉风箱为业,佛的弟子教修不净观另一人以看守坟墓为业,佛的弟子教修数息观,都不得力,想还俗不修。佛知道后教以交换修法,都证阿罗汉果。所以当机为贵,实不能胶柱鼓瑟。

●一切佛法是善巧方便,济度众生,黄叶止啼,用于一时,“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若固执所修法门排斥别的法门,形成门户之见,自是非他争论胜劣,不但愚不可及,亦是不明根本所造成的。

●一般来说,修法主要靠一门深入如见异思迁,今天念念佛,明天参参禅,凝聚力量不足,习染实难降伏若能二六时中,依法修持,凛然觉照,朝于斯夕于斯,自然根尘脱落,从有相入无相,从生灭入不生灭,彻证自心的本来面目。

●学佛唯证相应。通过依法实践,逐步做到自我认识自我体会自我默契。所谓默契即是明悟不生不灭、无实无虚的本来面目。但必要时时回光返照,由生而熟,渐至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我空)、无法相(法空)、亦无非法相(空空);慧彻三空,妄心脱落,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净土持名修法,下手简易,人人能行,但往往由于太简易,反而使学人不老实。如能真信切愿,死心塌地,毕命为期,十即十生,百即百生。江味农居士说:起念就是妄因为真如之性本来是清净无念的,但因凡夫染念不停,才借念佛的净念来对治。念佛的念虽不是真如本体,却是真如的妙用,以念佛的清净念念本具的清净心,如能念念相续,便能证入无念所以说念佛是胜方便。可谓苦口婆心,彻底呈露。

●佛法三藏十二部汪洋浩瀚,八万四千法门看似繁复,实很简单因学佛目的在除妄想、执,若能一门深入,奋发图强,在刀口上用力,转识成智,功德便易圆满佛法实无多子。

●一切佛法无不以戒定慧为要领。经云: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戒是基础,定是依止,慧是先导。是故种种法门,莫不依止于定,所谓坐脱立亡,全凭定力。定又生慧,六度万行都以智慧为先导,若非般若慧照,五度不免世间行业,不能成就出世事业。如能定慧摄心,则戒亦在其中了,故有定共戒、道共戒。有人说佛法是迷信不是智信,岂非信口雌黄!

●大藏经秘密仪轨《佛心经品亦通大随求陀罗尼》大印一咒的修法,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崛起的无相密法,以三密加持之力,经过每座两小时的苦行,能以极强的定力,直入无相、无住、无念的自性三昧境界。当妄想脱落一念不生,而又灵知不昧了了分明毫无粘著非同木石时,体认本地风光,明悟自心实相。这时即是禅宗的破初关。从此悟后起修,勤苦保任,如丧考妣,如防风灯,历境验心,奋除习染。凡坐五百座至一千座明白心地后,以慧照为主,处处与自己逆,处处与自己过不去,自能得力不少;特别遇到逆境遇到倒霉时,从此着力,便证菩提。二祖慧可悟后入茶馆酒肆,正是磨练自心,这时正是禅破重关功夫。但一般行人修法不宜放手过早,以防定力不足。凡修满千座,则可坐可不坐。练心时自觉定力不足,则可继续打坐修持;如执于法,便可放弃修法,终日寂而常照,以免执法成病到功夫成片后,自知魔佛不二真妄一如,路途即家舍烦恼即菩提,妄想也成为妙用,举低头迎宾送客穿衣吃饭,触目菩提,一切法皆是佛法。这就近乎破牢关境界。总之,取舍予夺,神而明之,在乎其人。

●所谓妄想脱落,亦并非一蹴而就,其中亦有粗细深浅的分别粗分妄想脱落,终日之间心无牵挂,念起能觉,不取不舍,但实际上细分妄想仍在,于动静寤寐未能一如,必夙夜之间凛然常觉,越遇刺激事、触心事,利衰、毁誉、称讥、苦乐等境界现象时,越能考验自己的定慧力。如能悬崖勒马心不旁骛,逐步由长时转短时,由浓厚转平淡,由粗重转轻微,由勉强转自然,由着意转不觉,过去所坚固执的根逐渐拔松,法尔进入广大圆明自在境界。

●黄念祖居士是现代大德,密净圆融,宗说兼通。他说“现在有人重视净土,谈一点禅都不许,谈禅就是背叛净土宗,这也未免过火了!”这话值得深思。“法门无量誓愿学”,只要正知正见,主助分明,净化人心,哪有不可以的?

打坐数百座至一千座,自觉原地踏步,并不得力,则可改弦易辙,以免耽误时间。如修净土法门,即是简要、微妙的法门。修时宜摄心专注而念,所谓“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容易获得念佛三昧;如能信愿真切,手结法界定印,心念、唇动、耳闻三结合,更易于得定开慧。念佛虽较简单,但不注意方法,每日朝暮功课只是任务观点,是很难进入一心不乱境界的。

●第六意识分别计度,妄想颠倒第七识又从而执我执法,顽固不舍,实为生死之根,亦是凡夫境界故修证菩提以转化六、七两识为首要任务。六、七既转,五、八诸识随之而转,最后无智亦无得。无所得时这么得,亦不是断灭。

●虽寂然不动,但观照分明虽照样生活,照样学习、工作,照样助人、利人,但了无一法当情,于事不粘,是真实受用。“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句话,真有画龙点睛之妙,六祖闻后,从此悟去。

●总的说来,要得定开慧,首先要定持咒结印,心念耳闻,即是三密相应,容易进入三昧境界。一句话,总的要求是把妄心息下来妄心息处,心量广大,遍照法界。

●修心大都从事上下手,固是必要,但容易在事上起执,贪取功德,以虚相代实相。经过一段时间,渐知事由理成全事即理,布施、供养、礼拜、回向一切事相不离自性,理事圆融不二。功夫到家,则一切法不离自性,一切法皆是佛法,事事无碍,既不废事,亦不执理,清净无为,寂然不动,而圆明普照,不断不常,以如如智照如如理。虽然如此,仍属有功用道。《圆觉经》说:“有照有觉,俱名障碍是故菩萨常觉不住,照与照者同时寂灭。”可谓“百尺竿头重进步,十方世界现全身”了。

●我们修心,必须于言语道断心行灭处努力,从这里讨个消息,才有入门之处这个境界是证悟,不是解悟。

●开悟见性,能破初参,不是一次成就,古人所谓大悟一十八,小悟无数次;即使根尘脱落,心不散乱,也还有粗细、理事之分,功夫实无止境,我们不能固步自封得少为足。

●“实际理地不受一尘,佛事门中不舍一法”,心理上不受外界影响,在境界上作得主,具体人事、生产、工作、学习、生活一一照做,但不粘不着,如空中鸟迹水上刀痕。

●明镜当台,清净无垢,是真空;人立镜前,镜显人形,是妙有。影子虽妄,但与明镜同时存在,是不异;人若离开,镜影消失,是不一是故真空妙有不一不异。真空是性,妙有是相;真空是体,妙有是用。性相体用也不一不异,皆无分别智所证境界。

●有些同修感到所修之法十分枯燥乏味。不管有味无味,我只是心念耳闻,有事可做,埋头前闯,行之不息一旦心意空寂,妄想脱落,不知不觉到达彼岸矣,无始来的浮滑习气至此改造,妄想息处,正智现前。

●明悟本来自性后,进而打扫习气。众生病根就是妄想、执,三毒、五欲、六尘都不离妄想、执。妄执全消,则寂然不动的现量境界时时现前。

●很多人打坐中出现“爆炸”现象,但不一定人人都有,也不一定是法身成就,主要是由于心理变化影响生理变化居多,也可说是一种业障化除现象。我们应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知幻即离,离幻即觉”不要执,任运进道。

●修行人于一切事物、一切境界,念而无住,用而不著,不粘缚,不搭牢,俱化为妙有。此“有”微妙不可思议,也即由体起用。证体当起用,关键在起妙用,禅家所谓“死水不藏龙”。

●佛法的主要在“心”,行法的主要在“观”,如能照见五蕴皆空,自能度一切苦厄。具体说来,不论何法,修持到由定发慧时,便能了了灵知,而如如不动;虽然不动,而不落断灭,寂照同时止观双运,逐步打扫无始业习。按别教来说,须破十二品无明;圆教来说,则须破四十二品无明,才能入妙觉位。虽然般若是圆顿教,圆伏圆断一切烦恼但破无明、见法性是法身大士境界,无始垢染非一时可了。如业习息不下去,则念佛号化而空之,以佛号的不思议妙有转化业习,日久功深,功夫扎实,依靠自他二力,自然能化惑业于无形,生极乐四土。念佛之法非常简要,非常实用

●爱因斯坦通过相对论的研究,说明假使光速是一切速度的极限,那末达到光速时,一切时间便停止了,时间实是人们的错觉。佛菩萨的心光应念而至,无量无边,超光速、超时间和空间。即弥陀经说:“阿弥陀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楞严经》也说:“净极光通达,寂照含虚空”说明自性包含虚空,心光通达,无处不照。实际上,我们每个人都有光,但大小远近各有不同,其光色随其善恶心念因人而异。由定力所发光明即是智慧,定力越强,智慧亦越大,应付也越觉宽绰。

●大海和天空因为空旷,才能鱼跃鸟飞我们学人亦当无住生心,随缘起用,妙用恒沙而无所著。正所谓:

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

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

●一切佛法无非善巧方便,令人息妄想、去执著,病愈药废,清净本然,周遍法界。经云:“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法”即是有,“非法”即是空,空、有两边不著,又不断灭,这是什么?可以大悟了。

●灵知了了。有人说灵知是意识是常见外道其实灵知与意识有明显的界限。弥勒菩萨说:“分别是识,无分别是智依识染,依智净染有生死,净无诸佛。”那么“分别”的含义是什么呢?就是思量识别、粘不舍。所以简要说来,粘与不粘是分别与否的标志,亦可说是灵知与意识的分界处。又根尘脱落,灵光独燿,真空妙有,圆融无碍,不能只说一边,否则便是断章取义,不免成为断见和常见了。

●许多宗门语录常有“言下大悟”的记录,其中有些只是理悟,有些则是亲见。像惠明在五祖处多年,与初学有所不同,他当时曾对六祖说:“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六祖也叫他善自护持,可见其确实有所体会,与理悟不同。所以同样的言下大悟,悟境常因人而异。

●有功之用,即是从第六意识下手,也即从生灭心下手修持,都是有为法。无功用道是八地菩萨以上境界,此时人法两空(我执与法执都空),三惑齐破(见思、尘沙、无明),不加功用,自然进道,直至破最后一品生相无明,而成妙觉。

●云门文偃禅师有三句话涵盖乾坤截断众流随波逐。第一句是破初关境界第二句是破重关境界第三句是破牢关境界。所谓破初关即妄心脱落破重关是长养圣胎破牢关是无所不是。

●《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说“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实为净宗的要领。所谓净念,起初是以一句圣号为净念,久久用功,佛号与杂念一并脱落,入于念而无念的净念相继境界。净念才是正念,净念才是无念,能观无念者即是趋向佛智了。

●佛法很多,可各随因缘和根性,按照不同的方法,依之修练。密法中的六字大明咒无相修法,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大愚阿阇黎所传授的,《大乘庄严宝王经》专明此咒功德。其修持特点:一、一印一咒简单易修口持咒不停,金刚念,唇动不出声,这是口密;专心持咒,两耳静听,不生妄念,这是意密;手接大莲花印,这是身密。二、无相、无住、无念,不必观想。直入无相之门,与金刚经相应。三、时间上不限制由半小时到二小时都可,或早晚各半小时至一小时,由各人自由安排。凡修持者能强身免难、得定开慧、明悟心性、往生净土是密法中简易的善巧方便法门。

●我的生命是父母所养育,我的衣食是众生所供养,我的生活是国家所保障,我的法身是三宝所教化,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是我们应尽的义务“将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愿共勉之,愿共勉之


地址:中国宁波市鄞州区百丈路183号 邮编:315040 电话:0574-87755337 / 87756555 传真:0574-87710602

版权所有 © 2016 七塔禅寺 QITA TEMPLE. 浙ICP备2020040969号 技术提供:和众互联